人民日报标题

宁波:以民为本谋发展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0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宁波:以民为本谋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宁波:以民为本谋发展 本报记者 何伟   撤离赤坎村的那天清晨,工作'...

宁波:以民为本谋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宁波:以民为本谋发展
本报记者 何伟
  撤离赤坎村的那天清晨,工作组组长石奇尧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谁,悄悄把工作组的交通工具擦洗一新,贴上大红花。40天前,工作组一行4人进驻宁波象山县这个困难村时,“迎接”的还是村民们的冷言相讥。
  工作组面对的是一道普遍而又必须解答的难题:发展中如何帮助困难群众共同奔小康。论经济增速,宁波已经交了出色的答卷:位于长三角南翼的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去年GDP达1500亿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对共同富裕——这个事关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考题,宁波能否也交出满意的答卷?
  盛夏采访,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宁波市“把发展建立在以民为本基础上”的均衡协调发展观并没有止于政策层面,而是把扶贫帮困、关怀困难群众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
  加减乘除,巧解“三农”老大难
  小康的难点在农村。千方百计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宁波用的是加减乘除法。
  支农资金做加法。市县财政的支农资金逐年增大,突破口选在扶持“龙头”企业。谈及此,白手起家创办浙江省首家农业服务公司的张建昌体会尤深。留学归来后,他除了技术,一无所有。现在依靠政府支农资金的扶持,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创汇蔬菜基地,带动3.5万户农民增收。这样靠政府扶持、产值上百万元的“龙头”企业,宁波已有1277家,可带动全市48%的农户。今年3月,宁波又出台9项支农新政策,仅市级财政就追加6800万元,为历年之最。
  农村人口做减法。人多耕地少是宁波农民增收的“瓶颈”,减少农村人口是对策之一,路径是“下山脱贫,上山开发”的梯度移民,即:山区向平原迁移,海岛向大陆迁移,农村到集镇落户,集镇到城区发展。仅奉化市,去年就有8万农民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余姚市东南街道近10万平方米的欧式小区,是为山民进城“一步到位”准备的,可整体安置2200户山民。农民下山迁移后的土地,以反租倒包等形式由大户进行规模经营和综合开发。橘园、茶场、苗木等高效农业相继涌现。同时,宁波在全国率先改革户籍管理体制,降低“农转非”门槛。江北区大部分是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本着决不能让农民吃亏的理念,该区先后出台了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失地农民在就业、安居、医疗、养老等方面与市民无二。目前,宁波农业劳动力已减少到90万。
  科技兴农做乘法。“绿色证书”培训、农业研修生出国培训、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百万农民科技培训等连台好戏,使数万农民成为扎根本地的“土专家”。追踪世界柑橘生产先进技术的象山县,培育出“象山红”,价格高出普通柑橘一倍以上,橘农仅此一项就增收2800万元。余姚市的茭白研究所、宁海县的土鸡研究所、奉化市的草莓研究所……目前,宁波农业科技贡献率从“八五”末的35%,提高到目前的50%。
  农民负担做除法。宁波农民的肩头十分轻松,全市收取的村提留、乡统筹,只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0.4%。去年,宁波全面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统筹费等面向农民征收的政策性收费和集资一律停收,取消屠宰税和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村干部工资也由政府补贴。
  “加减乘除”引来了农民增收的笑声。今年上半年,宁波农业总产值实现7.9%的增长,为近10年之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20元,增长7.5%。
  扶贫帮困,贫居闹市有人帮
  “困难群众生活不解决好,办公楼不能建,小汽车不能买,领导不能出国。”年初,宁波市委的“约法三章”振聋发聩。事情缘起于市委书记向下岗职工的一次道歉。那天周末,家住正大社区54弄的下岗职工庞康祥打开房门,客人竟是电视上见过的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当暗查扶贫帮困落实情况的黄兴国了解到男主人患肝病病休,妻子待岗在家,而社区干部工作不到位时,他一脸凝重:“是我们的工作没落实好。我向你检讨。”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关注困难群众。”这是黄兴国常挂嘴边的话。翻阅市委文件,扶贫帮困是宁波市委常委会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
  今年“七一”前夕,宁波市3万多名党员冒着高温深入街巷社区,慰问800多户结对帮扶已两年的困难群众。
  消除城市贫困,宁波从立档、攀亲、机制三方面下力气。第一步是“地毯式”排查,建立档案,逐户制定帮扶方案。第二步是领导干部登门攀“穷亲”,2万党员干部与6000困难户结对,帮扶三年。第三步是出台政策措施,在市、区、街道、社区建立高效办事网络,做到有人管、管得好;有人帮,帮到位;不遗漏,不重复。建立全方位、追踪式扶困长效机制。
  “一低两大”(即享受“低保”、大龄失业职工再就业、大病长病困难救助)是攻坚的主战场。宁波在浙江省率先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又出台《保障办法》和《优惠扶助暂行办法》,实现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财政则逐年加大保障投入。目前,全市149个社区建立起社会保障和救助站,助医,实行免门诊挂号、诊疗、注射费,住院床位、护理、手术费减半。
  下岗职工特别是40岁到50岁的人员再就业,是难中之难。他们实行街道拓岗、政府买岗、行政事业腾岗,拓宽就业门路。江东区推行的家门口“爱心编织站”就业十分有效。江东区委书记宋伟告诉记者,“爱心编织站”的特色和活力,全在于“家门口”就业方式。一是无需资金投入,可以白手起家;二是文化要求不高,年龄大、文化低甚至残疾人员都能胜任;三是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强度可自我调节。有5000人待业压力的明楼街道,10个“爱心编织站”就解决了近一半岗位。这些前不久脸庞还被失业的愁云笼罩的下岗女工,现在围坐一圈说说笑笑编织新生活。
  “三砍”审批事项,政府改革唱“民”歌
  打开宁波市政府7月份市长工作安排表,有一项是第三次削减审批事项。宁波是全国最早进行审批制度改革的城市之一。2000年起实施审批制度改革,使市政府各部门原有的1289项审批事项减少到668项,减幅达48.2%。去年,宁波市又削减1/3,审批事项总量减少了78%。
  “政府创造环境,群众创造财富。今年我们的审批环节还要再减,时间还要再短。”宁波市市长金德水态度明确。以“群众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宗旨的宁波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被群众称为“阳光大厅”。这里公开了25个权力部门的245项审批事项,运转2年来群众评议满意率达99%。
  让利于民。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额高达118亿元,是回报丰厚的摇钱树。政府奔波10个春秋,辛辛苦苦完成立项。该切这块大“蛋糕”时,宁波市政府把大桥资本金的50.25%的股份让与17家民营企业,创下民间资本参股国家基础重点项目的先例。
  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大,下岗职工困难多,市委及时部署,变职工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市级每位领导走访10户以上,县、局级每位领导干部走访5户以上。宁波市委先后动员市、县、乡镇机关1.37万名干部,组成3451个工作组,驻村蹲点开展工作。群众从工作组入村时的怀疑到信任,从观望到参与,从回避到亲近,还编了新歌谣,称赞工作组:“深入里山岙,洗耳听牢骚,吃饭掏腰包,不拿一根草。”
  群众需求就是第一“选择”。海曙区区委书记施孝国介绍说,81890(即:拨一拨就灵)是海曙区创办的市民求助热线。这条热线通过360家服务企业和1000多名志愿者,为每户市民构筑了“10分钟服务圈”。生活遇到困难,拨一下电话,10分钟内就可得到救助和回应。而一个卫生站、一个警务室、一条便民街和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是每个社区的必备功能。记者在朱雀社区便民一条街上看到,除了诊所药店、昼夜餐馆、袖珍超市、干洗店等日常服务,还有送水站、书刊社、健身房乃至社区网站、心理医生、俱乐部。周到而实用的服务,令人闲适而温馨。
  在外人看来,城乡人均收入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5位的宁波花大气力扶贫帮困,未免小题大做,但宁波市委的认识一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共产党人必答的考题。宁波市委、市政府两条工作主线泾渭分明,一条主线是扶贫帮困的不懈探索,一条是促发展千方百计。在今年抗非典中,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为代表的“十大百亿工程”频传佳音。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4.1%,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4%。尤其难得的是,宁波与全国同类城市相较,群众生活指标出现“一高三小”的局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高,收入差距小,城乡差别小,贫富差距小,社会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