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探访边界“部落区”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0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探访边界“部落区”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探访边界“部落区”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丁子   自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以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

探访边界“部落区”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探访边界“部落区”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丁子
  自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以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的部落地区就成为一个“热点地区”。一来是有人称不少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的残余就藏匿在部落区,并得到了部落居民的支持;二是近来巴阿武装在部落区发生摩擦。就在记者进入部落区的前一天,两国武装还在莫赫曼德地区交火。经过两个多月的申请,记者终于获准进入部落区采访,看看这个并不对外开放的神秘地区。
  7月31日一早,记者来到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通往阿富汗的最后一个边境检查站,这是外国人能自由到达的终点。再往前走,就进入了开伯尔特区,需要有关方面出具信函。由于陪同采访的新闻局官员已经和军方以及特区行署取得了联系,当记者到达检查站时,已经有两辆小型“皮卡”军车在检查站等候。其中开道的一辆属于军方,车上架着机枪,机枪手带着钢盔站在车上,旁边坐着5名身着黄色军装的士兵;而后面压阵的一辆属于开伯尔地方武装,车上士兵身着黑色军服,同样手持冲锋枪。看这阵势,感觉不是去采访。
  开伯尔特区是巴联邦直辖部落地区中的一个。巴部落区沿巴阿边界展开,长约2000多公里,面积2.7万平方公里。部落区内主要是普什图部落,由于这些部落有许多分支,部落地区又被划分为开伯尔、莫赫曼德等7个特区。记者此次进入的开伯尔特区交通最为便捷、治安最为良好,其面积2277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
  开道的军车鸣着警笛在山路上开得飞快,记者只能透过车窗,看看不断从眼前掠过的部落民居。部落区里并没有“部落”一词带给人的那种原始的感觉,村落里的房屋与中国西北省份的民居类似,黄泥房四四方方,外面是高高的泥墙。沿路一些大宅院的院墙都有四五米高,上面开一些瞭望孔。紧闭的大门也都是铁皮制成,关起来后,宅院就成了一个“城堡”。陪同称,墙高是为了安全,一些大户的宅院里甚至盖着清真寺,保证主人不出门就可以做祷告。
  当然,富户毕竟是少数。沿途也可以看到不少低矮的黄泥房,一间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片片黄色的村落,分散在植被稀少的灰色山地上,这使整个地区看起来色彩单调而乏味。居民外出的也不多。有时会在某个门前,看到几个聚在一起的男人,身着巴服,留着胡须,但并不像有些报道中说的那样手里都拿着枪。偶尔在路上看到的妇女则是从头到脚蒙在黑袍之中,听到车来,脚步匆匆,头都不抬。
  过了小镇兰迪克特,开伯尔山口就在眼前。在当地驻扎的扎希尔上尉详细地介绍了整个开伯尔山口的情况。扎希尔还介绍了当地居民的特点,比如好客、与枪为伴以及他们所遵从的部落传统。部落区居民好客,据说他们可以为迎接客人大摆宴席3天,而不会问你来自何方、来干什么。扎希尔称,如果和部落里的人交上朋友,那他们将是你最好的朋友,但如果你和他们为敌,他们也将是最令你头疼的敌人。部落区的传统是有仇必报,尤其是当他们的女人、财产和土地遭到骚扰和侵犯,这仇是一定要报的,而且世代相传。
  为了展示部落民众的豪迈,扎希尔安排了当地人的刀舞和枪舞。舞蹈道具全部是真刀真枪。尤其是枪舞,20多名身着传统服装的汉子手持冲锋枪,伴随着鼓点跳起来,跳到情绪高昂之处,扣动扳机,顿时枪声响起,舞场内弹壳四溅,别有一番风味。当然,枪械也时常被用到不恰当的地方,多年来部落区也时常有武装走私、贩毒、绑架等不良记录,这多少使部落区名声受损。
  遗憾的是,军方并没有安排采访当地人。记者后来问陪同,部落里真有塔利班残余吗?陪同回答:无稽之谈。记者又想起了刚刚离开的巴阿边境口岸托克哈姆,想起那些拥挤着穿过两国间那道铁门的民众。他们语言相通、服饰相同,用当地人的话讲,是被分隔开来的一家人。即便其中夹杂几个武装分子,又有谁能区别开来呢?!(本报伊斯兰堡8月1日电)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