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读《史记》札记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9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读《史记》札记 第1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读《史记》札记 □何兹全   司马迁在《史记'...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读《史记》札记

第1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读《史记》札记
□何兹全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短短的这么一段话,显示出司马迁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唯物思想。
  对历史,司马迁持客观的态度。神农以前,没有历史流传下来,不敢多说。有《诗》、《书》可据的禹夏以来,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吃的好,穿的好,又有声色犬马之逸乐。你硬要说这生活不好,要退回到茹毛饮血、穴居野处,你就是敲锣打鼓,挨门挨户去讲你这道理,也没有人听你的。
  司马迁已看到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变化的,而且是越来越进步的。在上述那段话之前,他还有一段话:“《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晚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司马迁的意思是:茹毛饮血,穴居野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吃的好,穿的好,居住的好,人与人可以千里之外互相往来的时代,是人们生活的现实。要想使人返回去,那是妄想。
  司马迁朴素的辩证思想、唯物思想,在《货殖列传》里比较集中地表现出来,并贯穿着整部《史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通古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大夫所追求认识的一个大问题。“五德终始”说、“三统”说等有关天人之际的思想,是战国秦汉时代的重要思潮。司马迁对天道是有怀疑的。他在《伯夷列传》后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对天道如此激愤、怀疑,也有他自己的遭遇使然。由于他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竟受腐刑,蒙莫大耻辱。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天道的怀疑。
  “通”和“究”,是司马迁史学思想中两盏高照的明灯。他“通”的更透,“究”的稍逊,但在他那个时代已属不易,高出于人。近代以前中国的历史学家中,《通典》的撰者杜佑差可和司马迁相比,不过他也只做到丰富了司马迁的通,并未能超出。
  在《史记》里,老子与韩非合传。凡作合传,司马迁皆有他的道理,而老子、韩非合传的道理,司马迁说的比较晦涩,后人也有以老子、韩非合传为非者。究其实,老、韩合传,司马迁是有深意的。这深意简言之就在于:老子的历史观是保守的、倒退的,越古越好;韩非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变化的、进步的,越后越好。两相对比,比到一块了,两人就合传了。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的通,更要超过他的通;要学习他的究,更要超过他的究。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