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第一次击落距离最远的目标,第一次击落高度最低的目标,第一次同时击落多个目标,第一次击落有干扰源的目标等,首开我地空导弹射击史上多项第一“射雕英雄”杨学锋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第一次击落距离最远的目标,第一次击落高度最低的目标,第一次同时击落多个目标,第一次击落有干扰源的目标等,首开我地空导弹射击史上多项第一 “射雕英雄”'...

第一次击落距离最远的目标,第一次击落高度最低的目标,第一次同时击落多个目标,第一次击落有干扰源的目标等,首开我地空导弹射击史上多项第一 “射雕英雄”杨学锋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演兵场

  第一次击落距离最远的目标,第一次击落高度最低的目标,第一次同时击落多个目标,第一次击落有干扰源的目标等,首开我地空导弹射击史上多项第一
“射雕英雄”杨学锋
郭嘉 郭凯 王道华
  大漠深处。十几台神秘的超大型特种车辆在泥泞中快速机动,悄悄隐蔽在一座山坳里。拂晓,“敌机”多波次、多方向大举进犯。神秘的“大车”突然撤去伪装,摇身变成怒指苍穹的导弹。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抗击与反抗击,一枚枚利箭直射“天狼”……一场现代信息化“战争”拉开帷幕。率领这支部队的是北空导弹某师指技合一的复合型导弹营长杨学锋。
  杨学锋,33岁,空军高层次人才,先后荣立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1992年军校毕业后,被选调到空军导弹部队,他和他的战友们勇敢承担起我军地空导弹部队跨越式发展的重任,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10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创下中国地空导弹部队射击史上多个第一,为祖国的万里晴空锻造倚天利剑,书写了新时期的“射雕英雄传”。
  “今天超前的积蓄,就是明天打赢的能量”
  2002年春,空军机关的一位领导到部队调研,专程找到杨学锋,与他探讨空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问题。面对这个前沿性课题,杨学锋侃侃而谈,独到的见解博得领导的赞许。临走,领导让杨学锋写一份对指挥自动化建设的构想方案。在大家的怀疑和惊讶中,一周后,一份厚厚的报告递交到这名领导的案头。
  一名基层干部,何以担当大任?团长王树生感慨地说:“本领来自他超前的知识技能积蓄。”
  1993年,还是技师的杨学锋奉命参加新装备检验性实弹打靶,这实际上也是对杨学锋和他的战友能不能驾驭新装备的验证。实弹射击前,兵器天线舱部分突然出现故障。杨学锋和另一名技师连夜抢修,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忙到天亮故障依然没有排除,无奈,被称为“撒手锏”的新兵器只得退出“战斗”。然而厂方专家被请进靶场后,仅通过计算机输入一个数据,兵器便恢复了正常。一问方知,原来是计算机数据丢失所致。尽管这一故障超出了杨学锋所学的专业范围,领导也没责怪,但他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有了尖端武器并不代表有了战斗力,仅精通一个专业,已不能适应高技术装备的作战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深深地攫住他的心:要想不辱使命,必须成为新装备的专家型人才。
  事业心、责任心,说到底要在钻研新装备上有真心。杨学锋给自己定下规矩:只要是新兵器,不管哪个专业,都要用心学、勤思考、多请教,力求在最短时间内通晓。凭着一股钻劲和挤劲,杨学锋成为三套新装备的兵器通。几年来,杨学锋先后发现和排除了新装备故障180起,排除重大疑难故障20余起,解决技术难题30多个,被官兵们称为“排故能手”、“专家型人才”。有时,周围兄弟部队有排除不了的兵器故障,也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打电话找杨学锋!”
  近几年,杨学锋结合外出学习和重大军事活动,翻译和编写了近100万字的新装备资料,撰写了《××武器雷达天线故障排除》等10多篇论文和专著,填补了新武器装备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今天抓不住机遇,明天战场上就没有机会”
  茫茫戈壁,秋风瑟瑟,在西汉名将霍去病挥鞭催马进击匈奴之地,杨学锋作为我地空导弹部队第一支野战自动化指挥营首任营长,正领军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检验新装备信息化作战效能。这是第一次用新型信息化指挥系统带动多个作战单元对一个目标进行集火射击,杨学锋负责为团首长定下射击决心提供信息情报。演练成败,将事关我地空导弹部队长远建设。这天,来自军委、总部的领导及有关专家都赶到现场,参战官兵都捏着一把汗。
  “战斗”似乎故意要考验杨学锋。目标发射升空后,突然偏离预定航线,超出兵器规定射击最佳范围。指挥车里,空气一下子凝固了。打,还是不打?连在场指导的专家都犹豫不决。目标风驰电掣般奔袭,战机转瞬即失。千钧一发时刻,杨学锋凭借过硬本领,两眼紧盯荧光屏中时隐时现的目标信息,推算出目标飞入兵器前方空域将有瞬间射击机会。“杀伤区稳定,可以射击!”杨学锋果敢地向指挥员提供信息。说时迟,那时快,随着团长一声令下,数枚导弹先后弹射出筒,一举将目标击得粉碎。这次“战斗”,不仅开创了地空导弹部队多个火力单元一起击落高空高速重要目标的先河,还获得新装备有效杀伤区的极限数据。一次意外的射击目标偏航,却获得了演习之外的多个成果,使在场的领导和专家兴奋不已,纷纷把赞赏的目光投向这位貌不惊人却屡创佳绩的小个子营长。
  机遇从来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002年秋,在某地靶场。空军针对未来作战特点,组织的一场地空导弹部队进行夜间作战演练拉开了序幕。杨学锋主动请缨,领军执行机动转移到指定地域,迅速开设阵地并击落来犯目标这一任务。
  演习开始后,杨学锋率部队在茫茫夜色中动若风发,他们只用了不到规定时间的一半便占领阵地,迅速展开兵器准备击落目标。然而,当雷达刚刚“抓住”目标,意外情况发生了:油机突然故障,导弹不能进入发射状态!按紧急预案启动自主电源,自主电源也无法启动!此刻,目标已奔袭而来。危急关头,只见杨学锋镇定自若,他略蹙眉头,随即发出:“关机”、“启动自主电源”、“设备供电”等一连串口令。目标迅即被重新锁定,导弹腾空而起,一举将其歼灭。
  “今天不敢闯新路,明天就会没出路”
  一个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正向我们涌来。世纪初年,为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需要,空军组建第一个新型地空导弹自动化指挥营。杨学锋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任自动化指挥营营长。
  摆在面前的路困难重重:全营官兵中,仅有1/4的人略知兵器性能;训练没有教材,兵器使用、维护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面对这样一个全新领域,杨学锋以敢为人先的胆魄,勇闯新路。
  ——他带领一批高学历大学生干部,凭借多年的知识积蓄和培训时的学习笔记,查资料、访专家,日夜奋战,在短时间内编写出4本训练大纲,7本教材,23种作战指南、阵地维护手册和兵器保障措施,使部队作战、训练、管理秩序走上正轨。
  ——他根据信息化装备对人才的要求,探索出4个层次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式,让官兵先总体熟悉兵器性能,再按专业分别进行精训,然后广泛进行岗位互换,最后“量体裁衣”,确定专业岗位,以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他带领官兵既学习掌握新装备,又不迷信新装备,对新装备与实战不适应处大胆进行改革。经他们刻苦攻关,问题一一解决,使新装备的性能和部队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指挥营接装仅3个月时间,杨学锋就带部队成功参加空军组织的带有战术背景的军事演习,使导弹部队作战样式迅速实现从“一杆枪”到“一张网”的重大转变,具备了远、中、近程,高、中、低空全方位作战能力。
  作为指技合一的难得人才,杨学锋当技术干部时不局限于本专业,而是用“指挥官”的思维促使自己成为熟知多种专业的“兵器通”;当成为指挥军官时,他又以专家的眼光审视领兵打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效能和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成为专家型的指挥人才。他的经历令人钦佩,他的成长给人启示。(附图片)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