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拓宽通道聚良才——北京市施行工作居住证制度纪实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拓宽通道聚良才——北京市施行工作居住证制度纪实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拓宽通道聚良才 ——北京市施行工作居住证制度纪实 本报记者 王建新'...

拓宽通道聚良才——北京市施行工作居住证制度纪实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拓宽通道聚良才
——北京市施行工作居住证制度纪实
本报记者 王建新
  6月30日,北京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一项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工作居住证制度。持北京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才从此在许多方面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7月15日,首批被形象地称为“绿卡”的北京工作居住证的发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北京创业和外地户口之间 “绿卡”:工作、生活保障的“香饽饽”
  7月15日,北京金森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巩孟龙有幸成为首批拿到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之一。
  39岁的巩孟龙1999年从黑龙江大庆来北京创业,2001年在中关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符合北京市引进人才的各项要求,只是年龄超过了有关规定。为此,他2001年给海淀区人事局负责人写过一封信,陈述自己的理由。虽然很快就得到了人事局的回音,但由于政策限制,他没能如愿。今年6月30日,北京市开始施行《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这让巩孟龙圆了真正享受北京市民待遇的梦。
  31岁的诸葛冰也是一个“外来人才”,他2000年从天津来到北京,目前在一家投资公司任财务经理。谈起这几年在北京的经历,诸葛冰直言最大的感受是不便。他给记者讲了亲历的故事:去年,他去为自行车上牌照,可工作人员告诉他,没有北京户口,不能上,最后只得以同事的名义上了牌照。今年4
  月,他买了轿车,至今也只能记在朋友的名下。“如今办了‘绿卡’,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工作、生活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7月10日,记者在海淀区人事局二楼的业务大厅看到,前来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企业代表排成了4列,队伍一直延伸到楼梯口。
  记者从北京市人事局获悉:截至7月18日,北京有14000多家用人单位向人事部门提出了申请,其中6400多家获得了为员工办理工作居住证的资格。4000多名外地人才通过其聘用单位正式提出了办理申请,其中350多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如愿拿到了“绿卡”。
  市民待遇和柔性流动之间 “绿卡”:解除人才后顾之忧的福音
  北京工作居住证制度的核心原则有两个:一是市民待遇,二是柔性流动。市民待遇解决流动人才的生活、工作环境问题;柔性流动则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模式。市民待遇和柔性流动结合,“绿卡”成为解除许多在京外地人才后顾之忧的福音。
  对在京外地人才来说,工作居住证意味着什么?据介绍,持证者可在“子女入学、购买住房、申领驾照、创办企业、申办出国、科技资助、职称评审、社会保险”等方面真正享受北京市民待遇。这些无一不是在京外地人最关心的问题。能解决这些问题,就和北京市民区别不大了。而且,持工作居住证满3年,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落户北京。
  同时,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条件大大放宽,不再限于“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发机构、环保企业”等特定单位,而是扩大到具有法人资格的普通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北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
  但是,并非每一个在京外地人才都能够如愿申请到“绿卡”,更不是所有的外地人都能享受到北京市民待遇。北京工作居住证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总量控制”。
  对此,北京市人事局这样解释:工作居住证制度是针对北京“紧缺急需人才”;“总量控制”并非一个数量概念,而是一种条件限制,“凡是符合条件的,毫无疑问都可以申领到工作居住证。”
  “城门洞开”和“门槛太高”之间 “绿卡”:一个都市美丽的微笑
  在采访中,专家坦言,让北京“城门洞开”,想入户就入户,现阶段不太现实。北京已有1300多万人口,光是北京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8这一条,就限制了“城门洞开”。但是“门槛太高”,北京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北京的竞争力必然下降。于是在“城门洞开”和“门槛太高”之间,“绿卡”制度就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拿到“绿卡”的第二天,心里踏实了的巩孟龙就在北京买下了自己的办公楼。提起申办“绿卡”的经历,巩孟龙感慨颇多:“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感情上的慰藉与精神上的支持。如今,我再也不是‘暂住’人员了。同时,孩子在北京上学也不受限制了。”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认为,北京推出工作居住证制度,适应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人才竞争的需要,将有力地促进首都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不断优化。
  谈起北京工作居住证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研究生陈宏彩认为:“这是城市管理方式和观念上的一次创新,是对户籍制度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对人选择工作与生活区域权利的一种充分尊重。”
  北京市人事局局长辛铁樑表示:“最终,我们将依法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合首都市情的人才引进与管理制度,保持人才资源对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