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退耕还林看岷县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退耕还林看岷县 第2版(要闻) 专栏: 退耕还林看岷县 本报记者 王方杰   风景恍如到江南   盛夏之时,当汽车驶过一道道起伏的峁梁,在眼睛已经适应了一'...

退耕还林看岷县

第2版(要闻)
专栏:

退耕还林看岷县
本报记者 王方杰
  风景恍如到江南
  盛夏之时,当汽车驶过一道道起伏的峁梁,在眼睛已经适应了一片片黄褐色的荒秃之后,记者来到了甘肃省岷县。蓦见天空一碧如洗,青山绿坡下,牛羊成群,风光旖旎。在川地平原上,当归、黄芪、红芪、党参、马铃薯苗长势茁壮,满目滴翠。
  此情此景,让记者有身处江南之感。县委书记位志荣笑着说:你要是前些年来可就没有这个眼福啦。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岷县大量毁林开荒,70%的耕地都种了小麦等粮食作物,但是群众年年种粮年年不够吃,家家“住着茅草房,吃着返销粮,花着救济款,穿着救济裳”,1/6的人口外出逃荒。不仅如此,过度垦荒还导致森林锐减、生态严重破坏。退耕还林还草后,吃尽了苦头的岷县幡然醒悟,抓住机遇,强化了对天然林和天然草场的管护力度,大幅调减了森林采伐限额和人为放牧程度,使天然森林和草场得到了良好保护和恢复。目前,全县有90多万亩天然林和290万亩天然草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13.7万亩,真正成了西部的小江南。
  如今,在近百万亩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双燕林区,更是草长牛羊肥,林密百兽欢。上个世纪70年代栽种的杉树遮天蔽日,犹如原始森林。“个人栽树,国家补贴,历朝历代,啥时听过这样的好事?!”在二郎山上,城郊镇长虹村村民张三娃把自家的4亩山坡地全种上了树。国家一年补助他家400公斤粮食、80元钱,8年后林木归他所有。
  结构调整做后盾
  岷县93%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按照有关政策,岷县应该退耕100万亩。
  岷县人多地少,退耕100万亩后,人均耕地不足1.5亩,如果粮食不够吃,会不会再开荒毁林?
  “这正是我们一开始最头疼的问题。如果不是有前几年结构调整的经验,再给几个胆子,我们也不敢要求退耕100万亩!”位志荣和县长郭宽宇告诉记者,岷县地处秦岭余脉的高寒阴湿地区,大部分地区在海拔2500米以上,降水在600毫米左右,植树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很高,“只要把铁丝网一圈,把山封上,不用管它,有三五年自然植被就恢复了”。
  在岷县,退耕还林的难度不在于成活,而在于持久。退耕还林追求的是长期的生态效益,即便树木成材,也不能随意砍伐。在国家给予补贴的8年时间里,农民吃饭不成问题。但在8年之后怎么保证退耕还林退得下、种得上、保得住、不反复?
  岷县县委、县政府认为: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唯一出路。
  岷县素有千年药乡之名。所产当归天下独步,占全国出口量的90%。黄芪、红芪、党参也远近闻名。岷县以退耕还林为突破口,引导农民全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畜等特色产业。
  “没有结构调整,也许很多人还得讨饭呢!”寺沟乡老鸦山村71岁的孙全德对此体会很深。他说,岷县地处冰雹带上,十年九灾,但过去上面偏让种小麦。一场冰雹下来,不是大减产,就是颗粒无收。为了糊口,全村一半的家庭、最多时70%的家庭都讨过饭,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1997年,在改种了果实在地下、不怕雹灾的中药材和马铃薯之后,孙全德才结束了讨饭岁月。这几年,靠种药材、马铃薯,他家翻盖了正房,新建了东厢房,买了彩电、摩托车。今年,孙家退耕还林5.5亩。因为不愁缺粮,剩余的地全种了黄芪和马铃薯,光黄芪就能收入6000多元。
  “种1亩马铃薯顶5亩小麦,种1亩药材顶10亩小麦。”同村的村民刘自海家今年退耕12亩,仍不满足,“要是能再多退些耕地,我们就能种更多的药材和马铃薯了”。
  调整种植结构之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200元,全县财政收入以每年500多万元的幅度攀升。现在,岷县当归、黄芪、红芪、党参等中药材和马铃薯已占全县种植面积的8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老百姓不愿意,再好的事也干不成!”在总结了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岷县领导终于悟到:结构调整也好,退耕还林也好,只有顺天应人,才能事半功倍。
  “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后,我们想的就是如何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些年,岷县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近7万亩的药材示范园区、无公害药材种植基地和当归标准化示范基地;将“岷归”报请列入了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每年为农民协调小额贷款300多万元;全力扶持市场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马铃薯和中药材加工、收购企业和各种产业协会数百个,农民足不出户,光靠订单就能卖出1/3的产品。在县城旁边,记者看到,总投资2.4亿元的“中国当归城”正在动工兴建。
  “现在政府特别懂农民的心,啥来钱就帮你弄啥!”麻子川乡占扎路村民马吾旦在村边212国道旁建了一个养牛场。他说,占扎路是个回民村,历来有饲养、贩运、屠宰牲畜的习惯。但过去只能种粮食。去年,他想建养牛场,资金不足,乡里和村里帮他联系了5万多元贷款。今年,他买来瘦牛育肥后卖出,仅此一项,就挣了4100多元。
  在退耕还林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岷县尽力将绿色产业链条拉长,连续开发了“黑紫羔羊”、“蕨麻猪”、当归羊、当归嫩肤水等特色产品。
  位志荣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描述了一个远景规划:在5年内,力争使中药材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各达到30万亩,再增加10万亩种成优质牧草,使养羊总数达到30万只。在此基础上,岷县再开发水电、矿产、旅游产业,彻底改变全县的经济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甩掉贫困的帽子,实现岷县的腾飞。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