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0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 第9版(理论) 专栏: 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 中国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副秘书长 高书生   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已'...

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

第9版(理论)
专栏:

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
中国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副秘书长 高书生
  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已经初步形成,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这对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节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步形成 作用明显
  收入再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价格、馈赠、民间济贫等都属于收入再分配;狭义的收入再分配则是指由政府主导的、能引起不同群体间收入转移的分配活动。目前,我国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优抚、社会救济和救助等方式。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对初始收入的调节,其收入再分配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调节初始收入的差距;另一方面聚积可供收入再分配的财政资金。目前,工资、薪金所得和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已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两大收入项目。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对北京等7省市的抽样调查,在工薪所得的纳税人中,年收入在3.6万元以上者占57.2%,高收入者已承担起一定的纳税义务。再从个人所得税的聚财功能看,近几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长很快。2002年,个人所得税收入达1205亿元,约占同期税收收入的7.09%。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的收入再分配特征非常明显,并且属于一种范围更广泛的收入再分配。我国社会保险是分项目设立的,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5个险种。社会保险由政府设立,公共机构组织实施,它所遵循的也是“大数法则”,即由劳资双方或雇主单方缴费,分险种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参保人在年老、失业、患病、伤残和生育时,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
  优抚、社会救济和救助。国家对革命伤残人员、烈属、红军老战士等优抚对象,实行定期抚恤与补助;对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贫困人群,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社会救济;对上世纪60年代初被精减的退职老弱残职工,进行定期救济;对受灾群众在吃、穿、住、医等方面进行临时性救助。所有这些也都属于收入再分配。
  目前,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已初具规模,这可以用两项指标来度量:一是可供收入再分配的资金明显增多,粗略估算,目前可供收入再分配的社会保险资金和财政资金合计已接近500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二是收入再分配惠及的人群达到一定规模,粗略估算约有8600多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8%。
  突出重点 继续完善
  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在调节收入差距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国力,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应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在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杠杆作用的基础上,集中有限资金,保障低收入者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方向应调整。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果看,以下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高收入者的纳税贡献率不够高。最近两年,税务机关对高收入者的纳税情况实施监控,使其纳税贡献率有所提高,但加大个人所得税对初始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仍有很大空间。二是完善税制应充分考虑工薪阶层的支出压力。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10年前确定的。10年来,我国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薪阶层不仅要从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而且在购买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需支付很多费用,支出压力很大。现行税制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首先,纳税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对家庭特别是对有子女家庭的财务支出因素考虑不够。其次,费用扣除中未考虑购房贷款利息支出等因素,这对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减轻工薪阶层的支出压力不利。
  收入再分配应更多惠及老年人。从收入再分配机制看,国家目前已对优抚对象、离退休职工、精减退职老弱残职工和少数农村贫困人口等予以特别关照,使这些人员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仍有许多老年人尚未被纳入正常的收入再分配范围。目前,以离退休金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的比重还很低,只有15.6%。许多老年人因收入来源不稳定,生活很困难。在退休职工中,也有一部分人生活比较困难。据民政部统计,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退休职工约占5%左右,即约有90多万人。究其原因,一是养老金标准过低;二是领不到养老金。无论哪种原因,都需要认真对待,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