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7-0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刘春海: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编者按:日前,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经验,表彰了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本报从今天起开始辟出专版,陆续刊出会议表彰的31位基层干部标兵的先进事迹。希望全国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奋发努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刘春海: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双街村党总支书记刘春海,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一心一意为全村人服务,做老百姓的贴心人,使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去年,这个村实现经济收入2.2亿元,为国家上缴税金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成为天津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双街村过去由于土地低洼盐碱,种地为生的双街人生活相当困顿。30刚出头的刘春海,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后就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全村老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刘春海深感要实践“三个代表”,就要把全村经济尽快搞上去,让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为此,他结合本村实际,制订出“农业脱胎换骨、工业优选支柱、三产营造航母、村政建设快步”的整体发展思路。几年来,他带领全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村里投资4500万元兴建的占地120亩的村办工业园区,已吸引9家中外企业落户,吸引外资1000万美元,内资150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村办工业园区的建立,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560万元,而且解决了100多名劳力就业难题,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10年时间,农民纯收入由1340元提高到6600元,率先进入天津市级富裕型小康村行列。目前,村里已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10万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农民住宅小区。刚搬入新居2个多月的马凤敏一家,仅装修费就花掉3万多元。
  刘春海对困难户和孤寡老人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年近60的张玉强,爱人和女儿都残疾,全家多年挤在一间破房里。去年,刘春海和村干部们研究决定,村集体投资,给他建2间新砖瓦房。如今,住上新房的张玉强逢人就说,“共产党真好,村干部真好。”96岁的谷福江老人前几年老伴去世,腿脚也不大灵便。刘春海和村干部们知道后,立即去看望,并由村里出钱,为老人雇保姆,把他的吃穿住用都管起来。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刘瑞莲:不让一户村民掉队
  “干部学了‘三个代表’,我们群众鼓了腰包。”在安徽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村民交口称赞他们的村支书刘瑞莲。20年来,刘瑞莲以她艰苦创业的实绩、扎实苦干的作风、勤政为民的情怀赢得了人们的拥戴。
  刘瑞莲善用超前的眼光和思路带领村民共奔富裕路。上任伊始,她就认识到要使农民发家致富,就必须结构调整,她先后组织村民作过3次大的种植结构调整。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她号召村民在黄河故道的沙滩地上栽上了苹果树;90年代,她又带着大家搞品种更新,发展红富士苹果。经过这两次调整,白腊园村的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28元提高到90年代的4000元,泥巴墙、茅草房都变成了小别墅。
  富而思进,新世纪里白腊园迈开结构调整的第三步。刘瑞莲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面临的新形势,反复论证最后统一思想,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棚油桃。他们同时决定: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办起了神康银杏叶茶厂,发展波尔山羊养殖,全村波尔山羊现已达1000多只。
  在改种大棚油桃之时,面对像自己拉扯多年的孩子一样的苹果树,村民们举不起斧头,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刘瑞莲第一个抡起斧子砍了自家的果树,全村党员干部纷纷带头,清理了800亩老果园。她多方奔走,为困难户争取建棚贷款80多万元。
  今年春天,为了把油桃销出去,刘瑞莲带着几个村干部跑到上海、杭州考察水果市场。渴了喝大碗茶,饿了吃阳春面,晚上舍不得住旅社,就住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功夫不负有心人,满园的油桃10多天就销售一空。今年仅此一项,全村户均收入就达3万元。
  去年的一个冬夜,风雪交加,油桃园里好多大棚被狂风撕开。刘瑞莲率领村干部组织村民抢修。村民的大棚保住了,可她自己家大棚的桃花却满棚冻蔫,现场的村民也哭成了一片:“刘书记,你只顾大家不顾自家,俺们打心里服气!”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刘保忠:用真情换民心
  “党的宗旨和群众利益是‘两盏灯’,实事求是是一条‘大道’。偏离了‘灯’就会迷路,不脚踏实地走‘大道’就会摔跟头。”吉林省吉林市搜登站镇党委书记刘保忠这样理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1998年,刘保忠来到搜登站镇任党委书记。这时的搜登站镇共欠外债近千万元,拖欠干部和教师工资9个月,群众上访不断,全镇600多万元的统筹提留款收不上来。
  刘保忠果断地决定,先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上任第三天,他就召开镇机关食堂竞包会,等竞包租金到位,刘保忠立即给镇干部和教师补发了一个月工资。在这之后,广播站、镇办小企业等多个部门全都迅速竞包出去。在刘保忠上任的第二十一天,拖欠干部教师的9个月工资全部补齐。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不到两年,镇里近千万元的外债还清了近2/3。
  刘保忠上任不久,自任信访员,连续20多天接待上访群众。
  对确有冤情的,他一次处理到位,不留尾巴;对不理解政策的,他耐心讲道理;对一些无理取闹、滋事捣乱的,他严厉批评,并在镇办的有线电视上曝光。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共接待2313人次上访,解决了700多件上访问题。正是这样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刘保忠受到乡亲们的拥护。
  刘保忠认为,搜登站镇已经乱了10多年了,不可能把全镇的问题一朝一夕解决,关键是要找一个解剖的点。经过分析,刘保忠发现搜登站镇乱,最乱的就是永安村:平均一年吃喝10多万元,土地十几年分配不均,村民们怨气十足,15年没交统筹提留款。
  为了解决好永安村的问题,刘保忠派工作组进驻,吃住不离村,一住就是一个月。经过扎实的工作,永安村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民的心气顺了。刘保忠借势而上,一场整顿村干部的大规模行动在全镇推开。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镇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6起,查处违纪人员22人,清退违规金额36万元。一批年轻有为、公正廉洁的农民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王林祥:“让村民受益是我的本分”
  走进上海市南汇区坦直镇蒋桥村党支部的办公室,唯一的装饰是村里获得的奖状,与简陋的办公楼形成对比的是周围簇新的民居、厂房。村里人都说:是王林祥带蒋桥变了样。
  村里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原来的蒋桥,办公室里闲人抽烟聊天,群众有难处找不到村干部;2000年底全村负债150多万元,耕田管理费每亩高达90元,成为镇里收费最高的村。“如今党的威信、村干部的形象重新树起来了,经济兴旺、村民收入增多。”老党员王桂楼笑着说。
  2000年末,王林祥调回蒋桥村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干部不折不扣地参加“三个代表”学教辅导报告会,在村里同步开展活动。在他的团结下,5位村干部每人负责几个小组,除了上午的办公时间外,每天都往农民家跑,晚上加班加点;他还组织村民成立理财小组、监督小组,把全村人的心聚到了一块儿。
  两年来,王林祥养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每天凌晨3点起床看书、看报,晚上从村民家回来后找空照顾自己的地。他笑着说:“我看书看报是为掌握政策,在服务企业中派用场;我的地里每种作物都种一点,为了知道农民具体的农业收入。”
  哪里群众不满意,哪里就有王林祥。有一次,11组、12组的部分村民不愿交纳管理费,王林祥了解到原因是连接两个组的桥只有1.8米宽,农忙进出不方便、农民有怨气,他立即组织将桥重新拆造加宽。看到村里的路高低不平,他又带着大家修建平整的路,使每个生产组都能通车。这一阵子,蒋桥村正让出村办公楼,投资26万元改建成老年活动中心。
  王林祥和村民们谈的最多、想的最深的,是如何推动村里的经济。在调研后,他带着大家在较偏僻的村东积极调整粮作物种植比例,辟虾塘、鱼塘,改造抛荒田、低洼地;在村西紧靠区级干道招商引资、盘活村存量资产,解决了一大批村民的就业,去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7000万元。
  谈及以后的打算,王林祥说:“带领村民办一家一户办不到又每家每户都受益的实事,这是基层干部的天职、党员的本分。”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王希:18年真情助农
  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泗阳县支行爱园分理处副主任王希连续18年真情助农,受到了当地农民和单位的高度称赞。
  在王希的工作记录上记下了这样一串数字:18年来走村串户发放了1万多笔、近7000万元农户贷款,先后帮助530多户农民摆脱贫困,70多户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些贷款无一笔是人情贷款、无一笔违章违纪、无一笔风险,100%到期回收。
  1996年1月,王希上任之初就听说当地贫困户占了全镇的40%,是全省贫困乡镇之一,他心里沉甸甸的。到任第二天,他就自带干粮,走东村、串西庄,蹲田头……季圩村农民伍林俊有一手养鸽技术,但苦于无本钱,家中生活依然贫困。王希看准了他的手艺,及时为他贷款,支持他购进100多只种鸽发展庭院养殖,当年就赚了1万多元。
  初战告捷,王希信心倍增。农民张佑亮头脑灵活,但缺少资金又对借贷颇有顾虑,他常对人说:“不能把绳子绕到自己的脖子上。”王希来到张家,一通道理说得张佑亮雄心勃发。王希通过咨询论证,第二天就为张佑亮办好了贷款手续。从此,王希成了张家的常客,义务跑销售、筹划项目。仅3年时间,张佑亮就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近60万元的私营企业主,年创产值40余万元。先富起来的张佑亮,没有忘记王希要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叮嘱,他先后安置15个贫困农民在他的家具厂上班,带动、帮助一部分乡邻发展起工副业,还捐资资助镇小学。
  放贷容易收贷难。但王希却以自己的满腔热情使农户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信用观念。染坊村的改水工程贷款放出后,他干脆住到村里,材料的购进、安装等全面过问,生怕多花一分钱。改水工程即将完工时,村支书张春来却遭遇车祸。临终前,他对村干部一字一句地交待:“王主任为咱们村里的事操尽了心,咱们决不能让他为难,贷款一定要按期还上……”染坊村人没有失信,提前几天将1万元现金和利息包扎得整整齐齐送到老王手里。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田雄:“让群众通过我的行动来认识党”
  北京房山区韩村河村的乡亲们近日算了一笔账:从1984年到2001年底,按承包合同规定,村党委书记、韩建集团董事长田雄本应拿到300多万元奖金,可他全部入了集体的大账,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在他的带动下,班子主要成员也少拿了近千万元奖金。
  1984年,韩建集团承建的第一个大项目紫玉饭店竣工,盈利20万元。按规定,田雄应得5万元奖金,但田雄先拿10万元给村里翻修了小学校,又修了一条水泥路,剩下的全部购置了施工机械。田雄说:“带领群众致富是党员的责任。如果乡亲们都富了,我还能受穷吗?作为一名党员,能让群众通过我的行动来认识党,从心眼里说共产党好,这不比我一个人成为百万富翁强百倍吗?”
  历史上的韩村河“灾荒年年有、野菜半年粮”,人称“寒心河”。如今的韩村河已变成了现代化的乡村都市:11个住宅小区、581栋小别墅、21门多层公寓式住宅楼、1
  个工业小区、1个会议中心、2个公园和1个教育中心。所有村民都住进了别墅高楼。近几年村里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
  在韩村河旧村改造大会上,一位老人拉着田雄的手说:“书记呀,你第一个住进新楼,我们心里才踏实呢。”田雄却说:“只要有一户村民没搬进楼房,我田雄和村里几个主要干部就绝不先上楼!”事实上,田雄搬进楼房比第一批住楼的村民晚了整整6年。这6年,他一家住在阴暗潮湿的老平房里。
  田雄的心里不仅装着本村的乡亲们,而且不忘帮扶乡邻和贫困地区。近10年来,韩村河先后与本区芦子水、曹章、赵各庄、西东等村结成扶助关系,并与新疆陶家宫乡泉水地村和西藏东嘎镇东嘎村结成了友好村,对各村的经济、教育和文化事业给予大力扶助。此外,还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号召,无偿为西部地区培训乡镇干部100名。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傅企平:一犁耕到头 创新永不休
  傅企平,一位敦厚结实的汉子,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滕头村党委书记。村民们亲切地把他称作“战斗机机长”,傅企平把自己比作一条耕地的铁犁。
  指着村口墙上镌刻着的那条“一犁耕到头,开拓创新永不休”标语,他说:“这就是滕头的精神。干事业既要像一条耕地的铁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更要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己。”
  去年,只有787名村民的滕头共完成社会总产值12.1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3095元。
  对于“与时俱进”,傅企平是这样理解的: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并迅速作出反应和调整。从2000年开始,傅企平嘴巴上念叨得最多的单词是“WTO”。在村里负责旅游接待的孙大森退休前曾经从事过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段时间里,傅企平每天一上班就跑到孙大森的办公室请教“WTO”知识。
  在傅企平的带领下,滕头的村级经济近年来逐步完成了由单一农业向三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整跨越。去年,村社会总产值增长了1.5亿元,而以园林绿化、生态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就占了1.25亿元。
  滕头的农田也开始出“金”产“银”了。村里与浙江省农科院合办的植物组织培养中心,被称为“植物克隆”的组织培养苗已经成批生产,出口法国、荷兰。村里的300多亩土地也被外商“承包”,培养出的西瓜、南瓜、葫芦、萝卜等30多种蔬菜的种子、种苗,全部出口。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每亩土地的年产出平均超过1万元。
  滕头人富了,大多数村民已经搬进了村里统一规划建造的农家别墅,可满脑子“致富经”的傅企平依旧住在简陋的筒子楼里,他的老伴还在村里的食堂当着服务员。对此,傅企平没有任何怨言。村里明文规定,村干部不多占股份,不领最高工资,不住最好房子,不拿最多奖金。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付华廷:干大事的“抠门”书记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被人用得最多的称呼有两个:一个是“付老板”,一个是“付抠门”。
  称“老板”不枉。别看付华廷不过是个“村级干部”,但兴十四不是一般的村。这个上世纪50年代在荒原上建起的山东移民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多家农工商企业,资产达8亿多元,年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富裕村。付华廷正是这个村的“一把手”——党总支书记兼村办企业富华集团董事长。
  称“抠门”也不枉。这些年兴十四村出名了,来往的客人不断。付华廷从来都是热情接待,也从不破格——不论你是多大的干部、多重要的人物,无一例外地在村招待所食堂就餐,而且是清一色的农家饭菜。
  付华廷的“抠门”其实由来已久。上个世纪80年代,他常常出门为村里跑项目,每次他都是背着够吃几天的“干粮”,饿了就咸菜煎饼凑合一顿。坐火车从来舍不得买卧铺,有一次去上海,身高1.80米的他钻到座位底下睡着了,结果脑门被人用皮鞋踢了一个“大包”都不知道。有时候,为了节省运费,他就把为村里购买的几十公斤重的物品随身带回来。
  近些年,村里富了,可付华廷的“抠”劲儿一点没改。他说:“兴十四不姓付。大家伙儿的辛苦钱一分也不能乱花。”
  别看付华廷对自己“抠”得要命,对村里的事却一点也不“小气”:建小学教学楼,一下子就投资150万元,孩子们上小学全部免费;搞美化环境,一年投入200多万;村办企业培养人才,每年拿出来几十万;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80
  元“退休金”,去年村里获得大丰收,这些老人还得到人均5000元的生活补贴;1999年,一村民患脑血管瘤几乎被当地医生“判了极刑”,付华廷得知后不惜重金亲自把病人带到北京,聘请最著名的专家为他诊治,将这位村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霍松勤:“得让群众先满意”
  “群众想到的,我们必须做到;群众没想到的,我们同样要做到。支部要有凝聚力,得让群众先满意。”已在霍家沟村当了近10年党支部书记的霍松勤,成天把“群众”挂嘴边,不知疲倦地为全村680口人的大小事忙碌着。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边的小寒山脚下的霍家沟村,仅有168户村民、600
  亩耕地,但去年总产值已达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今年前5个月上缴国家税金550万元。村民们说,这些数字来之不易,其中饱含着霍松勤的汗水和辛酸。
  自霍松勤上任以来,霍家沟村人逐渐告别了“坐吃山空”的苦日子,村民生活逐渐好起来。霍松勤发现,不少人产生了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麻痹思想,变得懒散起来。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他要求党员干部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大讨论,并领着干部们到先进村及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干部们深受触动,想方设法探求发展的“妙方”。
  壮大集体经济是发展的出路,霍松勤明白,这得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霍家沟的家底显然有些单薄。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想方设法寻求资助。终于,引资80万元的股份制粉煤灰砖厂建起来了,筹资8000万元的电厂三期工程上马了,融资3000万元的焦化厂、发电厂等老企业也实现了技术改造。霍松勤累得瘦了一大圈,却笑呵呵地说:“当村干部,就得给农民服务好!”
  尽管“家业”日渐庞大,村民们却对村财务从没意见:“农民就是村干部的‘考官’,干部还得受我们监督呢!”为维护群众利益,霍松勤提出两委干部“挨考”,由15名村民代表组成“民考官”监事会,负责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及监督两委落实情况。两委干部向监事会每半年一次述职、一年一次总结。
  在霍松勤带领的两委班子筹划下,32户村民住进了绿意盎然的别墅,爱读书的村民有了摆放着各种图书、娱乐器材的文化活动室。村里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挂牌活动,还成立起“红白理事会”,规定婚丧嫁娶“十不准”,禁止大吃大喝,为每户村民节约资金5000元以上。
  霍松勤想法很少,村民的大小事便是他日复一日奔波的大事;霍松勤想法很多,如何让每个村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让他夜夜辗转反侧。“基层干部得把给农民办具体、实在的事,当成每天都要做好的大餐,才能让群众长期得实惠。”霍松勤认真地说。 3N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张树芳:忍辱负重为乡亲
  1999年8月,在同事和亲人的劝阻声中,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贸易局干部张树芳,毅然来到矿区辛寺庄村任党支部副书记。然而,他所面对的辛寺庄,打架斗殴,频频上访,8个月内三任班子先后落马,是矿区出了名的老大难村。
  上任伊始的张树芳,爱人下岗3年,生活紧张。为能安心任职,他和妻子流着泪卖掉了城里的房子补贴家用,搬回了老家农村破败的老屋。然而,当他一腔热情第一次走进农户家探访时,几个喝酒的村民却不等他解释,一碗白酒迎头倒下,他的心都快凉了。“忍辱负重为乡亲。”张树芳暗暗立下决心:作为一名党员,豁出这一百多斤也要把这个乱村治好。
  为了尽快赢得群众信任,张树芳拎着被褥一头扎进村委大院,忍受着群众的非议、不解甚至围攻,挨家挨户走访,义务为村民书写对联、标语……他用自己的热情暖化村民的心。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村子要发展,班子是关键。”由于长期矛盾,一些党员干部连面都不见,有的要赶他走。他不急不恼,反以请教农业技术为名,想方设法接近他们。“我抛家舍业到这里来图个啥?你们是群众选出来的干部,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村子乱下去、百姓穷下去?就不愿出来和我搭个伙?”苦口婆心终于让干部们陆续出来了,一个政治素质好、有群众威信的党支部建起来了,符合村民意愿的55名村民代表、7个小组长也走马上任,多年没有主心骨的辛寺庄村终于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村民连续多年上访的主要原因是第二轮土地延包和果园承包问题没解决好,为化解矛盾,张树芳首先复印了600多份有关的法规、政策,一家一户发放学习。同时,他领着村委一班人顶着炎炎烈日实地丈量遍了全村700多亩果园,把土地延包和果园承包方案交给全体村民讨论,终于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辛寺庄村第一次安定下来,干部群众开始服气了。
  “稳定只是开始,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忍辱负重中得到村民认可的张树芳和村委一班人紧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办事、办实事。他们多方筹资近10万元,改造了农网,硬化了路面,安上了路灯,重修了水利设施。去年,他又带领村干部为村民引进黑玉米良种400亩,当年增收16万元,新建的苗木繁育基地里,毛白杨等树苗也早已郁郁葱葱。村民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把张树芳从“赶走骂走”变成了自己的“知心人、带路人”,昔日有名的乱村,如今变成了有名的进步村。 3N7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