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燕麦博士”的中国情
本报记者 吴杰 邹德浩
日前,正在中国访问的加拿大农业部谷物与油料作物研究中心的燕麦育种专家布罗斯教授向本报记者表示,《人民日报》几年前的那篇文章,使得加拿大燕麦品种在中国有了落户的机会,而如今,长势喜人的燕麦既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也为当地实施“退耕还草”、发展增产增收的生态农牧业,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布罗斯被他的同事和朋友们亲切地称为“燕麦博士”,这是因为布罗斯从事燕麦育种已有40多年历史,他把用毕生心血培育出来的30多个燕麦新品种,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他培育的燕麦品种以高产、抗病、耐干旱著称,尤其是裸燕麦,因子粒饱满、光洁、无绒毛、易加工,广受加工商和消费者的欢迎。加政府和农业部为表彰他在农业领域的卓越贡献,在他退休那年向他颁发了最高荣誉奖“加拿大勋章”,并特别授予他“终身教授”称号。
布罗斯说:“燕麦是400多年前从中国传到海外的,我培育的许多燕麦品种都含有中国燕麦的血缘,燕麦是我的‘孩子’,也是中国人民的‘孩子’,我愿意把它们送回中国。”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加拿大时,布罗斯特意给江主席写信,愿意在不取任何报酬的前提下,到气候条件与加拿大相似的中国西北部最不发达地区,帮助那里的人民脱贫致富,同时为改善当地土壤荒漠化、发展生态农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1998年起,布罗斯博士带着他的燕麦新品种,先后6次访问中国,足迹遍布河北、内蒙古、吉林、山西等省区。在田间地头,他耐心地向农民传授栽培技术,在试验室里,他为科研人员讲解燕麦所含的各种成分,其感人的忘我工作精神,以及他的夫人贝蒂义务为当地学校教授英语的事迹,在边远地区的农牧民中间广为传诵。
布罗斯在过去几年里,共无偿援助中国一些贫困地区皮燕麦、裸燕麦、休眠燕麦、黑燕麦等种资源260多份,其中包括含有中国和加拿大优良燕麦基因的杂交组合品种162个。2001年,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在洮南市万宝乡半山区干旱气候条件下进行了燕麦抗旱种植试验。该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去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在相邻种植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绝收的情况下,燕麦每公顷产量达到2375公斤。如果以小麦价格1.30元/公斤计算,燕麦每公顷纯收入可达2478元。
在土地严重沙化的那金河流域,科学家们还进行了燕麦的适应性试验,在未施肥、降雨量不足100毫米的条件下,为了保证能够收到种子,科学家们在三叶期和抽穗期灌水两次。测产结果为,燕麦每公顷产量1585公斤。一些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兴奋地表示,我们这里的土地种别的庄稼没有收成,而种燕麦使我们人有粮吃,牲畜有草吃。可以说,燕麦使我们有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今年吉林省又是一个干旱年,在去年试种的基础上,白城市的科技工作者又让布罗斯的燕麦品种在草场严重退化的科尔沁草原上扎了根。在玉米和其它作物只长到半尺高的情况下,唯独布罗斯教授的品种和中加杂交的燕麦长到1米多高。今年已68岁的布罗斯见此情景,双手轻抚绿油油的燕麦久久不肯离去,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那样,情真意切,激动不已。
曾到吉林田间考察过的国务院参事戴寅教授和杨世基研究员表示,“退耕还草”,草在哪里?加拿大燕麦育种专家布罗斯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在我国西部辽阔而又干旱的土地上,在那些至今仍没有摆脱贫困面貌的地区推广种植燕麦。燕麦对于荒漠化、中低产田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土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潜能,并可改善当地的生态条件,协调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大面积推广。
《燕麦博士和他的“孩子们”》一文在本报发表后,布罗斯教授曾收到中西部地区10多个省区的邀请。布罗斯说,今年6月17日是第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燕麦团队”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如今,这一项目已列为中加两国农业合作项目之一,并得到两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吉林省政府已决定,把燕麦作为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省建设的主推品种之一,白城市试种获得成功,为加拿大优质燕麦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布罗斯夫妇曾专程到位于长春市的白求恩医科大学瞻仰了白求恩塑像。布罗斯曾多次对记者表示,白求恩医生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加拿大也享有很高的声望,我要努力争取做“白求恩第二”,我的战场就在贫困地区,我要让我的“燕麦孩子们”为那里的人民造福,并让它们为加中友谊不断做出新贡献。(附图片)
布罗斯和他的燕麦。邹德浩摄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红颜薄命泰姬陵
本报驻印度记者 赵章云
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这是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宫殿式的陵园,是一件集伊斯兰和印度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古代经典作品。人们誉它为印度的骄傲,称它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而,泰姬陵的命运并非都像赞赏者所希望的那样美好和圆满。从它被建成起至今,就像它所埋葬的泰姬那样,一直充满着哀怨和愤恨。难怪连印度诗翁泰戈尔都说,泰姬陵像“一滴爱的泪珠”。
泰姬陵始建于1631年,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王沙贾汗为他那难产而死的爱妃泰姬·玛哈尔所造。因此,它被建造的整个故事就充满了哀怨和悱恻。沙贾汗本想在泰姬陵的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黑色陵墓,以便死后可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刚完工不久,他的儿子奥朗则布就弑兄杀弟篡夺王位,并把他囚禁在阿格拉堡里。8年里,沙贾汗每天只能在古堡的八角楼里,遥望远处亚穆纳河里浮动的泰姬陵的倒影。不堪亲子凌辱,沙贾汗终于忧郁而死。暴君奥朗则布也没有好下场,莫卧儿王朝随着他的死亡而分崩离析。这时,土邦割据,异族入侵,印度进入黑暗的时期。由于失去了皇室的保护,官盗民贼和入侵者纷纷将魔爪伸向泰姬陵,陵园内金银珠宝丢失无数,就差大理石料没有被撬走。
就在泰姬陵建成大约一个世纪之后,整个南亚次大陆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征服者不仅掠夺了印度的财富,还要毁灭它的文明。据前不久英国出版的《泰姬陵》一书披露,印度沦为殖民地期间,德里的红堡曾被改建为兵工厂,阿格拉的古堡曾被征用为军营,西坎德拉花园成了英国工程师的“疗养所”,而泰姬陵则改成了英国青年们娱乐的舞厅。他们将泰姬陵开辟为野餐的场所,还将铁锤、凿子带了进去,以便在酒足饭饱之后敲凿陵墓上的宝石和珍珠。更有甚之,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总督还制定了一个拆掉泰姬陵拍卖的计划,连施工机械都已经开进了陵园。后来由于在伦敦的第一次拍卖宣告失败,才放弃了这一计划。
印度独立后,泰姬陵固然成了印度普通人可以游览的景点。但是,由于长期不注意保护,泰姬陵的许多部位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大理石台阶已经磨损和出现裂痕,精美的雕刻和宝石镶嵌也遭损坏。如果成千上万的游客继续无节制地拥入这座陵墓,泰姬陵受到的破坏将不可挽回。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的泰姬陵已非通体洁白,许多地方已经出现片片黄斑。这是酸性烟尘侵蚀白色大理石的结果。周围的两个热电厂、200多个翻砂厂和一个火车编组场每天排放出来的烟尘数以吨计,还不算附近公路上行驶的数万辆汽车排出的废气。威胁最大的要数40公里外的马图拉炼油厂,它每天散发的二氧化硫就有60吨。二氧化硫一经空气就氧化成三氧化硫,再与水蒸气合成了酸雨。酸雨过多的腐蚀,使泰姬陵日益变黄。难怪文物界人士多少年来一直抱怨说,泰姬陵在哭泣。
“自古红颜多薄命”,泰姬陵果然像一位饱经磨难的女子,处境艰难,命运多舛。正当泰姬陵的污染问题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逐渐得到缓解时,没想到恐怖分子又要将它作为袭击的目标。继去年年底印度国会大厦遭袭之后,恐怖袭击泰姬陵的消息不胫而走。去年保安部门一度曾用黑布蒙住了泰姬陵,以伪装保护对付可能的空袭。今年,印度报业托拉斯两次报道说,恐怖分子威胁要袭击泰姬陵。为此,印度政府启动了保护泰姬陵的应急计划,向泰姬陵增派了警力,甚至调动了特种部队。目前,印巴关系已经逐渐缓和,两国领导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不要战争和制止恐怖主义的保证。但是,人们仍然担心一些连两国政府都无法控制的恐怖分子会像攻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那样突然袭击泰姬陵,害怕泰姬陵有朝一日会遭到不可再生的毁灭。为此,有识之士纷纷向报界投书,向全世界呼吁,关注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爱护泰姬陵,保护泰姬陵。(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外交官亲历
我陪大使走访韩素音
郭邦彦
闲来无事,翻阅过去的日记,无意间,看到了一篇一九八七年拜访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的记载。这不禁让我回忆起那时的情景。
韩素音女士是世界知名英籍女作家,但她自称是“半个中国人”,长篇自传冠名《我的根在中国》。可以说,中国是她一生的最爱。旧中国落难时,为求得国际援助,她奔走呼号;新中国诞生后,她激情满怀,奋笔疾书,为的是“把中国革命的情况,以及使这一革命成为可能的中国人民,告诉给全世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她去了瑞士,一九六九年定居洛桑。她同中国大使馆和历任大使及夫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一九八七年八月初,蔡方柏大使到任后,决定先去走访韩素音女士,我作为首席馆员陪同前往。十五日,我们驱车去洛桑,下午三时,如约来到韩素音女士的寓所。我们在楼下按了电铃,随之乘电梯到四层,只见主人的房门大开,不见人影,叩门无人回应。少顷,另一部电梯上来,韩女士走出。原来她是特意到楼下迎迓,不想我们捷足先登,一上一下,竟错过了。
进得门来,只见迎面墙上挂满了名家的字画,有著名民间外交家楚图南的手笔,有作家梁斌的水墨写意,还有天津一位画家的“猫”图。韩女士说,吴作人、黄胄的作品还未及挂出。客厅一角有一大瓷缸,里面竖插着许多卷轴,其中恐有不少名家之作。在沙发对面墙上,挂了一幅“难得糊涂”的拓片。“这是我多年前参观洛阳时买的。”韩女士边说边招呼我们落座。“许多朋友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们:“C'estdifficiled'êtrestupide””(“难得糊涂”的法文直译)。说到此,她笑了:“我常常用这句话对照检查,不要老觉得自己太聪明,对某些事,还是糊涂点好。”
我们与她虽是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韩女士对我们的拜访十分高兴,特意准备了糕点招待。我问:“这是您亲手做的吗?”她两手一摊:“我写文章还可以,做饭就难了。我丈夫(陆文星,印度人)的女儿病了,他到印度看她去了。佣人回意大利休假,家里就剩下我一个,家务活也只好自己干了。”她说得对,干家务活,确实勉为其难,她的天赋,她的灵感,她的才思,她的精力全部凝聚和投入到了她的笔端。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传记、小说不断问世。一本《爱情何等辉煌》使她驰名天下。描写中国“文化大革命”经历的《再生凤凰》,畅销中外。她的中文很流利,但不时插入几句法文和英文,更增添了她讲话的风趣。她时年已届七十高龄,然而,不显一点老态,思维敏捷,动作麻利。她身着一件桔黄色的连衣裙,有两个大口袋,她习惯性地把手插在口袋里。她里里外外地忙活着,又摆小吃、口布,又斟茶、送水。我呷了一口茶,高兴地说:“在瑞士难得喝上这么好的“龙井”啊!”她故意压低了声音说:“都是中国大使馆送的。”她的幽默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年适逢美国总统大选,我们的话题转到了里根的命运和美国的对外政策上,各人都作了分析和预测。之后,大家又谈了海湾局势。韩女士那时正忙于著书立说,可她仍不忘关注天下大事和热点问题,她的观点有她独特的角度,很有见地。谈到中国情况时,她流露出一种担忧,坦言道:“这几年,我跑了中国不少地方,接触了很多年轻人,发现他们不大了解中国的历史,用中国的成语来说就是有点儿“数典忘祖”。他们对西方世界感兴趣,盲目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多为他们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我对中国青年一代还是抱很大希望的。”老太太的这一席肺腑之言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她特别关心中国青年一代的成长,不惜拿出积蓄,建立基金,培养人才。对眼前的这位中国人民的诤友,我们不禁从心底升起敬意。
谈话间,电话铃声响了,是肯尼迪夫人打来的,谈出书的事。放下电话,韩女士说,她正在写《周恩来传记》,九月去中国核实材料,力争十月杀青,交肯尼迪夫人主管的出版社出版发行。韩女士一九五六年重返中国后,几乎每年回国一两次,经常有机会见到周恩来总理和邓大姐,对他们十分敬佩和爱戴。她在《我的根在中国》一书的中译本前言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给我一些如此宝贵、如此有价值的启示,是我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新中国的远景使我理解新中国伟大意义之所在。他们对我的关怀和挚情激发了我的创作力。我对敬爱的周总理和邓大姐致以感谢之忱和崇高的敬礼。今天她所以要写《周恩来传记》,就是为了寄托她无尽的哀思和深沉的怀念。
韩女士自始至终精力充沛,时而妙语连珠,时而低声细语,时而仰天大笑。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起身告辞。主人按她的“礼宾规格”,坚持送我们到楼下。宾主同梯而下,相拥告别。
岁月匆匆,洛桑一别,已过了十五个年头。算起来,韩女士已到耄耋之年,我祝愿她健康长寿,期盼继续看到她的新作问世。(附图片)
我国前驻瑞士日内瓦总领事朱青在韩素音家做客时与韩素音(右)合影。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环球漫笔
忧郁的朱丽叶
蒋元明
从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向东去威尼斯,中间要经过维罗纳。
米兰有球队,威尼斯是水城,而维罗纳也不是白给的,她至少有一个朱丽叶,莎士比亚笔下的女主角,爱情之神。
维罗纳是座古城,城中心埃尔巴广场附近,有一条卡佩洛大街,走到23号门牌,是一个穹形的门洞,进去就是朱丽叶的故居。12世纪的房子,保存还挺完好。进入小院,铜塑的朱小姐就站在院里,右手提起裙子的一角,左手曲在胸前,面对大门,好似在迎接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欧洲客人到中国,周总理请他们看《梁山伯与祝英台》,说这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戏。老外一下就入了道儿,看了赞不绝口。
梁祝的戏,我是儿时坐在乡村露天电影场上看的。银幕上,一个男生和一个女扮男装的女生,离开学校不急着回家,一路上转来转去。女生借景抒情,如见水中一对鸳鸯,就说那像她和他一样,一路秋波,一路缠绵。可男生整个一呆鸟,一头雾水,以为他的贤弟荷尔蒙作怪,乱弹琴,不着调儿。当后来真相大白那就非祝小姐不娶了。可祝老爷不答应,说是门不当户不对,要女儿另攀高枝。祝英台不从,郁闷而死,随后她的梁兄也死于郁闷。两座坟墓,飞出两只蝴蝶,在天上相会……
其实,沙翁剧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起梁祝来冲击力强得多。他俩是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毫不拖泥带水;随后朱小姐知道两家有血海世仇也不改初衷。可朱小姐的表兄在路上遇到罗密欧,向他发难,罗的朋友拔剑相助,却被刺身亡;罗又将表兄刺死。这下麻烦大了,罗被判流放,而朱小姐又被他爹另许一皇亲贵族,逼着马上成亲。好心神父出主意,让朱小姐喝下一种麻醉药装死,通知罗密欧把她从墓穴里盗走。结果出了岔子,罗以为心爱的人真死了,就怀揣剧毒去殉情,碰上那个皇亲贵族来挑衅,就一剑封喉,随后服毒自尽。朱小姐醒来,见心上人已死,拾起他的匕首,拿自个儿的胸部当刀鞘,猛插进去——一场爱情,五条人命,最后是两家世仇握手言和,永结盟好。
莎翁到底是大手笔,把爱情提升到爱好和平的高度!
面对朱丽叶,我好生感慨:一个不满14岁的少女,为了爱情,如此果决,又如此刚烈,不惜洒出一腔热血,难怪剧作家要为你树碑立传,世界各地的人都要来一睹你的芳容!每年竟有百万之众!
朱丽叶塑像旁边的墙垣上有一小阳台,那就是两个情人幽会的地方。塑像背后是展览室,除了一些画和工艺品,没见到什么情书遗物之类,当然也没有那把匕首。离这里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她的至爱罗密欧的故居;再远一点,有一座修道院,朱丽叶就长眠在那里。
梁祝的故事,因了中国小提琴协奏曲而继续流传,那哀婉凄美的旋律,令人动情陶醉,唏嘘慨叹。我工作的大楼前,有一人工喷泉,每当水柱冲天的时候,常常伴随而起的就是那绕梁三日的琴声!
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故事也在继续。这是我看了一本书之后才知道的。书是欧洲一个国家的前情报局长写的回忆录,其中的一章是《为了爱情》。书中说,“罗密欧式的间谍为了刺探一国的国家机密,想法赢得掌握这些机密的女人们的爱情”。冷战时期,两个阵营、同盟国之间,这种“情人间谍”战却如火如荼。一家报纸一次就刊出12个女人的照片,旁边的大标题是:《为了爱情当间谍的女秘书》。据说,朱丽叶们的特点是,一旦被丘比特箭射中,立马“晕菜”,不顾一切地投入罗密欧们的怀抱,即使明知他们的身份,也痴情不改,什么密电码、保险柜钥匙,统统奉送,甚至杀头坐牢也在所不惜。于是乎,爱情和工作一勺烩,罗密欧们乐此不疲。克隆的朱丽叶和罗密欧,成了秘密战线上的一大热点。
出了展室,望着朱丽叶的背影,我想,你曾经以鲜血唤醒了仇敌的良知,捐弃前嫌,却也让后来的人开发了智力,去制造新的仇恨、新的流血。你的爱情,人类最圣洁的情感,被如此发扬光大,你想到过吗?伟大的莎士比亚想到过吗?冷战结束了,热战会不会来呢?眼见得满世界的恐怖与反恐怖战,真的假的天天闹,你会不会再被纠缠?神父、上帝又在哪儿?
走到小院大门,我不禁回头,想说声再见,发现朱丽叶的目光是忧郁的,是那样的忧郁……(附图片)
徐鹏飞画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难忘九州岛
本报记者 王谨
5月中旬,记者有幸访问了日本的九州岛。岛上自然风情的魅力和热情民众的笑脸,给记者留下了难忘印象。
绿色之岛
九州,是一个绿色掩隐的岛。5月12日中午,当我们乘坐的客机在福冈机场上空下降时,记者从机舱窗口向下俯瞰,发现福冈这座海滨城市被一片葱绿掩隐着,随处可见的绿树、草坪和鲜花,衬托着乳白色的建筑和盖着黑色瓦的民居,增添了这座城市的风韵。
13日至20日,我们记者团沿着九州岛的海岸线,分别访问了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宫崎县和鹿儿岛县。绿色,是旖旎海岛风光的重要颜色。在山区的公路两旁,林木参天的森林资源保护完好;在诸如熊本县的阿苏草原区,绿草如茵一望无际,令人赏心悦目;在佐贺县的镜山、鹿儿岛县的硫磺谷庭园、宫崎市的“儿童王国公园”,观赏那千姿百态的树木、花草,是一种美的享受。
据悉,日本九州岛的绿化率达60%以上。投资者新建某项设施,首先考虑的是环境与生态,如在长崎县建的豪斯登堡城。这里原是长崎工业区的一片废弃之地,设计建造者从土壤改良入手,开挖了6000米长的人工河并在沿岸种植了40万棵树木、30万株鲜花,使花木与建筑相映成趣。九州岛各县不仅政府把保护生态当成施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也把绿化作为美化家园的自觉行动。
温泉之岛
九州多火山。火山虽说给当地民众带来不安定因素,但也带来具有保健功能的温泉。
九州岛温泉资源丰富,差不多每个县都有知名的温泉。13日,记者从福冈启程,经佐贺到长崎,一天驱车200多公里,不觉有些疲劳。当晚,我们住宿在嬉野温泉饭店,放下行李,即应主人之邀洗浴温泉。这也是记者第一次感受温泉。和同伴们跳进温暖、滑溜的温泉浸泡,感觉舒经活络,疲劳顿消。
地处九州岛南端的鹿儿岛县,不仅有270多年历史的硫磺谷温泉,还有以天然蒸汽沙浴而闻名的指宿温泉。我们临离开九州岛的这天早晨,鹿儿岛县观光联盟企划部长肥后宪郎先生请我们尝试蒸汽沙浴。我们按主人要求更换衣服,躺在发烫的沙坑里,由服务员以热沙掩盖,直到只露出头脸。15分钟后,我顿觉血液加快,浑身发热,大汗淋漓。和衣跳进室外温泉洗去身上沙粒,顿觉心旷神怡。
友善之岛
中日关系尽管有不堪回首的过去。但战后,中日人民要求友好的呼声日甚。在九州岛采访的日子里,记者接触到的日本民众大都显得友善而富有热情。各县对记者团的采访都持一种欢迎态度,并安排得周到而细致。
14日,记者来到长崎县的岛原市,当晚长崎县岛原振兴局局长松本邦夫等官员举行宴会,欢迎记者团一行。松本邦夫局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尽管没有去过中国,但他对中国非常向往,也愿意为中日友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听说中国记者要到宫崎,宫崎当局专门安排媒体对中国记者进行访问。儿童王国公园的“花王小姐”户川直子、佐藤阳子、朝井亚树还义务为中国记者做导游。她们说,她们很喜欢中国,希望有一天访问中国。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开着私家车、义务为记者当司机、导游、翻译的南航福冈办事处日籍职员久保田先生。每天一大早,他最先起床为我们往车上装运行李;日落时,他又细致地为大家安排房间;下雨天,他宁愿自己淋雨而把雨伞让给中国记者……他的友善,他的勤奋,感动着记者团的每个人。临离开九州时,记者代表访问团赠给久保田先生一幅中国书法:“书赠中日友好人士:友邻”。他连声说:“我喜欢,谢谢。”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墨西哥大学生展示中国文化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张金江摄影报道
6月21日下午,墨西哥的大学生们举行了说中国话比赛,11名大学生或研究生参赛。他们都是非专业学习中文的学生。比赛项目有自命题演讲、知识问答、抽题演讲和技艺表演。这次比赛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主办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一部分。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生冈萨雷斯的书法。
墨西哥学院的伊萨维利亚画的中国水墨画《竹》。
墨西哥学院的因迪拉的中文演讲颇富激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