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教授,何以不教不授
——关于教授讲授本科基础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本报记者 温红彦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句永恒的慨叹,表达出莎剧《哈姆雷特》主人公在两难选择中的无奈。而教授“教还是不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教授教书,就像农民种田一样理所当然,别无选择。
然而许多大学出现的情形却是“教授不教”。据统计,在教育部所属的高校中,有1/3的教授和1/5的副教授没有承担相应的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其中几所高校竟有70%的教授、副教授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难怪人们发出哈姆雷特式的感叹。
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
《意见》颁发半年多了,这个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既然把教授必须讲授本科基础课程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那么就有必要探究一下它的深层原因。记者就此采访了几所大学的教授、教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发现问题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解决的办法似乎也不好一刀切。
身为教授为何不教不授
大学最初的职能是培养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由单一的教学中心变成教学科研中心,还肩负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任。在我国,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国内大学在科研水平上的差距,于是近些年来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开始向科研倾斜。
清华大学副校长顾秉林院士认为,目前这种评估体系太注重定量指标,忽视定性指标。科研成果容易定量,如发表了多少SCI论文,争取了多少科研经费。而教学成果很难定量,这导致大学教师对科研产生一种自发的倾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分析说,在国外,职称越高,讲课越多,而我们正好相反。我们的教授,课可以少上或不上,但论文不能不写,科研不能不搞,而且搞科研可以折算成课时,课时却不能折算成科研。
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在“教授”的界定上不太严格。近些年,凡持有本科以上学历进入高校的,在人事管理上就编入教师系列。随着人事变动,一些人的工作岗位已经与教学不相干,但照样晋升教授副教授。顾秉林副校长说,究竟有多少本科课程由教授来上和到底有多少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是两个概念。以清华为例,有72%以上的课程是由教授副教授来上的,但从教授的总人数上看,只有30%左右的教授副教授承担着本科生的课程。这说明现行的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着矛盾。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本科生的课时是有限的,教授都来讲本科课程,讲师就连岗位津贴都拿不到了。据人民大学教务处陈处长介绍,该校目前在校本科生与在校研究生人数的比例为1.38∶1,研究生课程的工作量占全校教师工作量比重增大,而研究生课程又规定必须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才有任课资格,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要担任研究生教学。许多教授反映,他们为完成研究生教学已满负荷工作,如果再承担本科基础课程,不仅精力不济,无形中还会造成与讲师争饭碗的局面。
由此看来,“教授不教”除了主观因素外,客观的局限和体制的缺陷也不容忽视。
教授为何必须讲基础课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郑志明教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次我到山东出差,一位高校教师问我:郑老师,你还教课吗?我现在评上教授了,可以不用教课了。我哑然。”
另一个故事更反衬出我们在观念上的落差:美国一所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要在学校建实验室,向校方提出是否可以停课半年,校方答复,如果这样,我们就不能借重您了。态度很明确,无论多有名的教授,不讲课就请便。
“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姜伯驹先生的话,道出了办大学的根本。郑志明教授说,数学学院教授上基础课是有传统的,从过去的江泽涵先生,到后来的丁石孙院士,到现在的姜伯驹、李忠、文兰等院士,都为本科生上课。事实证明,以教学为本,不仅不影响科研,还会促进科研。前不久,他们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就说明这一点。
长期为清华全校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的顾秉林副校长,对“教学相长”更是深有体会:“清华有一批‘好为人师’的教授,他们喜欢教学,因为教学对教师有诸多好处:一是科研一般向纵深发展,容易越搞越窄,这就需要教学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多是横向扩展的;二是年轻人思维活跃,教师从教学中能吸取大量营养;三是桃李满天下,对教师是一种人生的激励。”
“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到一流的教授,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我母亲抗战时期在武汉大学化学系读书,她的国文基础很扎实,因为国文课是由冰心主讲,当时冰心已是文坛巨星了。”涂光晋教授告诉记者。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王广谦教授认为,真正的学术大师都十分珍惜为本科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上课的机会,除了他们深知其必要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已经超越了个人利益。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教授都超越自身利益,这就要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
教授上讲台是系统工程
教授上讲台是个系统工程。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十分必要,但没有一整套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恐怕很难推行。
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完善鼓励教学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北京大学教务部关部长介绍,从今年起,学校实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清华大学下决心在9月份以后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清华人事处裴处长说,从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到实行“长久职位”制度,已经有了一套具体方案。中央财大设立的基础课教学奖,对教授上基础课也形成了良好的导向。
采访中,有的高校教学管理负责人说,对研究型大学,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比例可以不必一刀切。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比例高,教授的大部分时间讲授研究生课程的情况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与解放前我国高等院校极少有研究生的情况大不相同。还有的教授建议,国外一些大学的讲师给研究生开专题课的现象很普遍,国内一些年轻讲师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很精深。因此,是否可以鼓励讲师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
涂光晋教授还提出:要使课程的设置趋于合理,就要统筹安排。现在本科生归教务处管,研究生归研究生院管,如何协调,这也是一个问题。另外,不同职称的教师给学生上课的比例也要合理。当学生毕业时,我们应保证他们不至于因为4年没有遇上一个名教授而后悔。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网吧挑战学校教育
王淑军
最近一段时间,非法网吧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报道屡见于媒体,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前不久北京海淀区一家网吧失火导致多名大学生丧生的事故,在让人震惊和痛惜之余,更突显出网吧问题的严重性,把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推向高潮。青少年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每个人都在思索,而对于以培养青少年成才为己任的教育领域,更是必须作出回答。网吧问题正以其严峻的现实,挑战着今天的学校教育。
网吧问题,其实也就是互联网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问题,只不过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及其种种表现,集中体现在网吧里。
网络是“双刃剑”,它在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网吧问题正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据北京师范大学对中学生的一项抽样调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的沉溺,成为一些青少年的普遍现状;痴迷网络聊天交友,其匿名性特征带来的不负责任,正削弱着青少年诚信品质的树立;对网恋的痴迷,使青少年的情感世界陷入虚幻和无约束;网络色情与暴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误导;网上污言秽语对青少年文明培养的消解等等。
然而,对照当前的教育现状,讨论网吧问题的成因,我们便无法回避网络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这一事实。面对青少年对接触和了解互联网的强烈渴求,学校中网络硬件环境的缺少,使青少年只好到学校以外触网,而学校网络教育尤其网络道德教育的薄弱,又使得青少年触网时缺少必要的引导,于是本应是进行网络教育有力阵地的学校,却成了真空地带。北师大的调查显示,在回答“网络只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不能沉溺其中”这一问题时,75%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没有作出过有关规定;在回答“学校是否开设有关上网与伦理道德的课程或主题班会、讨论”时,95%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没有做到……
网络教育的缺位,突显今天学校教育的尴尬。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的《中学德育大纲》还是1995年的版本,如果说当时没有包含网络教育的内容尚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至于学校课程和教材,以德育课程为例,从初中到高中的6门课程中,有关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无从寻觅。有人会说,有些学校是开设这方面选修课的,但这毕竟是少数,而我们的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深层次看,我们又会发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忽视青少年个体发展为特征的应试教育仍有着历史延续下来的强大势能,而互联网的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等特点给青少年带来的某种满足,意味着青少年迷恋网吧,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教育现状某种形式的抗议,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体。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学校的围墙挡不住网络的渗透,互联网和网吧也不是洪水猛兽,学校教育必须直面青少年如何“网络生存”这个严肃的话题,而关键是要尽快补上网络教育这一课,不仅要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也要开拓网络教育内容,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健康的网上一代”,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职。
第10版(教育)
专栏:
节日好,班主任
——郑州铁二中班主任节侧记
张力
6月初的一天,郑州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迎来第十个班主任节。
清晨,一进校门,彩旗飘飘,喷泉水涌,花团锦簇,迎面的红色横幅上12个大字:“班主任节日好,班主任辛苦了”,让人心头一热,旁边的宣传橱窗中,46位班主任的大幅照片下,各有一段该班学生为老师写的贺词。驻足楼前广场,不断听到学生对班主任的问候:“节日好!”推着自行车进校的各班主任老师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频频点头:“同学们好。”
跟随班主任进入教学楼,广播里传来了校长的节日贺词。上课前,各班学生都搞起了祝贺活动。初二(9)班学生特意制作了红色条幅:“李老师,辛苦了”,各班的黑板上都有向班主任祝贺节日的彩色大字。每天到校最早的班主任们,今天来到自己班,学生们立即簇拥上来,献上早已准备好的鲜花,或献上全班签名的贺卡,或宣读贺信……早读铃响了,整个教学大楼各班问候声此起彼伏。学校这天破例,允许各班占用早读时间20分钟进行祝贺活动。初一(4)班班主任戴着全体同学签名的红领巾,激动地说:“平时让人烦心的学生,今天变得怎么这么可爱。”初二(8)班的班主任是个小伙子,捧着一件白色短袖衫说:“这上面有全班60位学生的签名,他们说代表着他们60颗心啊!”高三(2)班的许老师在学生面前还是个大姐姐,今天被学生套上了一件印有全班集体照的T恤衫,激动得脸都涨红了,指着胸前的集体照说:“当班主任太费心,本想带完这一届说什么也不当了,今天看来我想错了,学生太可爱了。”在初二(12)班,王老师已年过半百,只见她在讲台上,用手帕擦着眼泪说:“你们是我教师生涯中带的最后一个班了,我永远忘不了你们。”好多同学也流了泪。
上课铃响了,这天全校的课堂秩序格外地好。政教处范主任说:“班主任老师最辛苦,在学生成长中作用最大,他们的工作应得到肯定,这类尊师重教活动的开展,使得我校许多年轻教师争当班主任。”说罢,范主任又急着忙今晚的事情了,原来晚上学校要宴请班主任,还第一次邀请了班主任的家属一起来。
这又将成为令郑州铁二中的班主任们难忘的一天。
第10版(教育)
专栏:
育才的功力
——感受北京育才小学教育
曹宏亮
女儿就读的是北京育才小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延安时代,迁京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亲笔题词嘉勉。
初入育才,女儿学习中的问题差不多是“数项全能”。比如,你一讲,她差不多就能懂,让她做练习题,又差不多全都错,而且还不是犯一种错误。从抄错题,到抄错答案,从计算错误,到张冠李戴,不一而足。然而,所有任课老师都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她蹒跚前进。几任数学课老师常常中午给她补课。曹老师还多次在休息日把她约到自己家“吃小灶”。初尝教育甘苦的班主任侯老师为她急得一会儿鼓励一会儿批评,却从来没有当着她的面说过一个“差”字。校长王老师每看见她,就和蔼可亲地鼓励:“我们都相信曹兮行,关键时候她一定不会落下。”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后进的小学生来说,来自老师的这种爱护、关照和鼓励有多么重要!正是这些爱护、关照和鼓励,才使她至今能对学习保持兴趣和信心。而兴趣和信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其重要程度怎么抬高都不嫌过分。
时至今日,女儿在育才仍以天真幼稚闻名,虽已是五年级学生,言谈举止仿佛二、三年级小学生,虽然能够掌握所学功课的基本内容,却依然是班里的落后学生。针对她的特点,只要有条件,数学课的韩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让她每做一道题,马上就判一次。班主任房老师更是想方设法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肯定她的长项,弥补她的不足,激发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四个学期以来,每个学期的评语里总有一句既有针对性、又易懂好记的箴言,例如“你要记住,别人说你行,只有努力才能行。”“老师喜欢你天真活泼、大声朗读的样子,更希望看见你认真做作业、凝神静思的样子。”正是在房老师的教导下,女儿的语文课有了很大长进,尤其朗读和背诵,跃居班里前列。
人们通常说,学生是老师的成就,将平常或后进的学生教育成出色的学生,就更是老师的成就,就更显教育的力量和神奇。女儿的学习生活,既是这种神奇和力量的实践之一,也是育才教育素质和功力的真实写照。
第10版(教育)
专栏:
台湾学子热衷内地求学
6月21日,来自台湾省的105名学子参加在厦门考点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和台湾学生的第一天考试(考试共3天)。近年来,台湾学生到内地求学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参加2002年内地高考的港澳台考生共有3283人,其中香港考点1028人,澳门考点1216人,厦门考点325人,上海考点284人,广州考点250人,北京考点180人,是历年来到内地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年。此次报考祖国内地高校的台湾学生中有29名学生是从金门直航厦门参加考试的。
上图:这是考生们在考场里答题。
下图:这是第一场考试结束后,考生高兴地走出考场。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第10版(教育)
专栏:
魏爽:学生心中的最优
本报记者 董洪亮
不久前,在北京工业大学学生会发起的“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评选中,青年德育教师魏爽名列第二。
在当前一些大学生不重视德育课的情况下,主讲德育的魏爽为啥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最优?
魏爽有两个“绝活”,一个是讲课不带教案;另一个是结合课程内容有时能即兴唱歌。
做到讲课不带教案,又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殊非易事。魏爽的课到了“自如”的境界。台上一分钟,台下几年功,这话用在魏爽身上也许不枉。她说,尽管已经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讲了五六年,但每次课前的感觉还是如履薄冰,都要精心地备课。魏老师是个有心人,她家里的电视机旁专门放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还有空白录像带,用来记录、转录电视节目中对德育课有用的资料;平时与同事、朋友、学生及家人聊天时,她都格外关注与大学生有关的事情。
“如何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一节,在讲授时,魏爽给学生们唱了一首自己上大学时流行的校园歌曲《脚印》。
“(脚印)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有的浅……”“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脚印一串串……”这歌声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距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魏爽告诉记者,她的课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她曾做过3年的学校、系团委工作。这一经历使她知道如何把握学生们喜欢什么、想什么、想了解什么、对什么反感。魏爽讲课追求平等对话,每节课她都留出时间,让学生、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采访中记者发现,荣获“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评选第三名的教师迟萌也是一位德育教师,在15名“最优”中,德育教师就占了两席,原来德育教研室是个优秀集体。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冯培也给学生讲授德育课,并且主编了相关教材。在如此的环境和集体中,冒出魏爽这样的教师可谓顺理成章。
北工大计算机学院的一个学生在德育课作业后面,给魏爽附了一段话:“对您的课,开始许多同学怀着听听看的想法,听着听着觉得挺有意思,再后来,大家都盼着上您的课,因为我们在享受中学到了很多……”
第10版(教育)
专栏:
朱光亚与吉大物理
宋洪章 邵炳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是由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发展而来的,至今走过了半个世纪。抚今追昔,学院的教师们不禁想起早年物理学院的创业者——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老师。不久前,物理学院邀请朱光亚的学生、现吉林大学的12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座谈,回顾历史,话题很快就集中到了朱光亚身上。
忘我奉献:创建东北人大物理系
1952年,中央决定在全国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调来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年轻有为的北京大学核物理学家朱光亚,胸怀壮志来到东北,投入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事业中,担任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代理系主任,与其他教职工一道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使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在短短几年之内,便跻身于全国高校物理系的前列。
1953年,朱光亚初到东北人大物理系时,二十几位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要开设三个年级的几十门课程。朱光亚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主讲两门大课:一年级的力学、热学,三年级的原子物理学。朱老师不仅主讲大课,而且躬亲习题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各个教学环节。朱老师亲自讲授一个班的习题课,给学生作辅导答疑,时常工作到很晚;还印制了“答疑卡片”,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在卡片上,交由老师作书面回答。中国地质大学张昌达教授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作学生时,朱光亚老师在原子物理学课上给他做的书面答疑卡片。在朱光亚忘我奉献精神的感染下,物理系的创业者们人人意气昂扬,为创建国内第一流的物理系而夙兴夜寐。
倾心教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物理系创建伊始,朱光亚就引导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主要是进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现存的朱光亚的教学手稿记载,1953年主讲力学课程时,从10月16日至12月31日,在短短的两个半月之内就亲自主持召开了7次教材研究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物理系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举行科学报告会的制度,每个月至少举行一次。关于教学方法,朱光亚老师特别强调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讲授上,为物理系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1953年11月6日教材研究会的记录中,朱光亚老师亲笔写道:“分清离心力与惯性离心力,实例有:车上的泥,伞上的水滴,火车轨道(弯道处)倾斜。离心节速器可以考虑表演给同学看。同时注意尽量联系本国、本地实际。”
聆听过朱老师讲课的人都记忆犹新,他讲课思路明晰,条理性强,概念透彻,鞭辟入里,板书工整飘洒,成为教师的楷模。朱光亚在理论课讲授中还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朱光亚的学生潘守甫教授至今对一个演示实验记忆犹新:讲完角动量守恒,用茹科夫斯基凳做表演实验,一位辅导老师站在转凳上,两臂平伸,手握哑铃,朱老师亲自推着转动。
以身示范: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创建之初,师资奇缺,青年教师有的刚刚毕业,有的是从其他院校学生中提前抽调来的,基础有待提高。对此,朱光亚让他们边补习四大力学、外语,边辅导普通物理课,通过教学实践提高自己。要求辅导教师随学生听大课,每次讲授大课之后,朱老师亲自讲授一个班的习题课,给青年辅导教师作示范;辅导教师讲授习题课之前,必须写出习题课的讲稿,并由朱光亚老师亲自审定。现存的1954年习题课讲稿中,清晰地记载着“审定者朱光亚”的亲笔签字,对讲稿所作的补充、修改和对讲授提出的建议,记录了朱老师培养青年教师的心血。在他的培养下,当年的辅导教师早已成为博士生导师、教授或学院的院长。
朱光亚治学严谨,在科学面前容不得半点虚伪。1955年,朱光亚带领东北人大物理系的学生前往东北师大参加科学报告会,一位名望很高的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了物理学的几个概念,朱光亚老师发现有误,当场给予纠正,令与会者赞叹不已。
物理系的教学以要求严格而闻名。朱光亚的学生丁肇中教授回忆说:“我们的实验训练是很严格的,上实验课都是老师看着你做,若做得不好,必须登记重新做。有一次,我的实验数据丢失了,只好重做一遍。”
春华秋实,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出近万名的毕业生,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或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物理学院的毕业生中已有5人成为中科院院士,其中陈佳洱、宋家澍、王世绩都是朱光亚亲自教过的学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