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互补双赢新气象
——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更紧密
王燕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作为内地与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香港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回归祖国后,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继续发挥其“拥有最自由市场经济环境”的优势,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关系更频繁、更紧密。
资料显示,目前香港仍是内地外来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占所有外来投资总额的近50%。另一方面,有2000多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从事银行、贸易、旅游和分销等业务。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香港也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去年,内地与香港的总贸易额达1500亿美元。
香港工商专业联会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越快融合,对香港经济发展越有利。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香港与内地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将是两地经贸合作发展的双赢之路。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香港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和各种基础设施已臻成熟。香港拥有适应发达市场的制度、规则及经济专业人才,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而内地庞大、开放的市场,则是香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5年来,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已从以往的来料加工、“前店后厂”模式,向高新科技、专业服务等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扩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来,关于香港与内地提升合作水平的消息频传:香港宣布与广州合作开发南沙;香港机场与珠海机场展开合作可行性研究;深港西部通道建设拉开序幕;粤港已就“一地两检”、开通珠江三角洲主要口岸至香港机场的水上客运航线、扩大粤港旅游合作等问题达成共识。
香港舆论认为,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经济生态带”。香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建立在与内地、特别是与广东合作更频繁、更紧密的基础上。粤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对香港成功转型,巩固和深化其国际商业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磋商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今后两地的经贸发展带来了更富想象力的空间。在货物贸易方面,内地与香港同意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下,加紧研究制定一套合适的产地来源规则,减免关税及削减非关税措施;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与香港同意展开对口单位专家直接磋商,并将按需求尽快展开跟进工作。
香港经济学家的看法是,香港与内地的密切关系,一直是香港经济繁荣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面对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加强两地合作,是香港振兴经济、再创高峰的重要途径。
内地经济界人士也认为,内地与香港加强分工合作,有机整合产业结构,将避免不良竞争及重复投资,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并将有力促进两地经济发展与繁荣,创造出强大的区域竞争优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内地与香港企业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合作的层次将包括:香港企业与内地高新技术企业展开新一轮协作,配合内地企业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增强竞争力;香港为内地企业提供在金融、证券、保险、会计、法律及仲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说,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合作与融合已是势不可挡。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补的。香港只有充分利用好“内地因素”,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科技、经贸竞争力。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感受中国人的自豪
李凯
在香港一家电视台工作的阿良并不讳言自己有一本“英国国民(海外)护照”。但他说,自从香港回归祖国以后,自己一直使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
香港特区护照的持有人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自1997年7月3日香港特区政府开始签发特区护照以来,越来越多的符合条件的香港人申请办理特区护照。到目前为止,5年间已有185万港人办理了特区护照,而申请办理护照的香港人仍在增加。港人中意特区护照,使用方便是原因之一。从1997到2002年,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待遇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13个,大大超过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等证件所获得的免签国家和地区数目。
香港人以拥有旅游证件种类多而闻名。港英时期的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等证件在回归后也可保留使用。但现在他们感到,出外旅游、经商和学习,持特区护照最方便,不但省时还可节省一笔签证费用。给阿良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特区护照的方便,还有一种自豪感。他回忆说,香港回归前到海外旅行、工作,拿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到英国使领馆办事,没有人重视,你自己也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如今,拿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特区护照到中国在海外的使领馆,像是回到了家,处处可以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怀和温暖。
去年“9·11”事件后,香港众多媒体派出记者赴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采访,那些没有特区护照的记者临行前都要前往特区入境事务处加急申请办理特区护照。他们认为:到了那些危险地区,有中国使领馆的照顾,自己、家人、公司都会感到安心一些。
这种温暖和亲切让港人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过去5年中,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金边,还是在雅加达大规模骚乱的街头;无论是在土耳其国泰航空公司飞机被劫持的现场,还是在阿富汗危险地带,身临险境的香港同胞都能及时得到祖国外交官的全力帮助。仅1998年雅加达骚乱期间,由中国驻印尼使馆救助出境、护送去机场的香港同胞就达400多人次。
香港同胞蔡先生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过去遇到危难情况真不知道找谁去。现在我们回到祖国的怀抱,才真正体会到做中国人的自豪。”这种“做中国人自豪”的感觉已经是绝大多数香港同胞的心声。香港中文大学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港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又是香港人的比率在回归后持续上升。此间社会学者分析说,这是因为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祖国内地高速发展,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大大增强。
目前,在香港的许多外籍人士为了抓住香港、中国内地的巨大发展机遇,纷纷加入中国国籍,领取香港特区护照。资料显示,在香港获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个案1998年为150多宗,而2001年已增至327宗。
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卢维思在香港生活了20年后,于去年放弃了祖籍国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并办理了香港特区护照,成为第一个入籍中国的香港外裔高级公务员。专门负责向海外推广香港的卢维思自豪地说:“拿着特区护照到海外推销香港,我感到更有信心了。”香港特区护照,让香港人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侨华人世纪行
从万金油起步
——记美国太子行总裁杨应瑞
本报记者 周笑浪
美国到处潜藏着商机,但唯有慧眼独具并及时捕捉的人,才能抓住机会。美国太子行总裁杨应瑞就是这样一个成功商业家。
1985年,杨应瑞筹集到5万美元资金,在旧金山开办了一家公司,取名“太子行”。开办不久,新加坡虎标牌万金油制造商到旧金山寻找开发美国市场的代理商。当时虎标牌万金油在亚洲早已声名远扬,十几家大商号竞争万金油的美国总代理。制造商却选中了“太子行”,令所有申请者大跌眼镜。
杨应瑞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天,他在电视上看见美国家喻户晓的橄榄球明星蒙坦纳扭伤了脚。他立即发去慰问电并寄了一些万金油。也许是万金油的疗效显著,也许为杨应瑞的细心和诚意感动,不久,蒙坦纳通过代理人表示愿意为万金油拍广告。
当时,蒙坦纳如日中天,拍广告的最低价是30万美元。杨应瑞坦率地告诉蒙坦纳的代理人,自己刚创业,广告费最多只能出2.5万美元。他的坦诚打动了蒙坦纳。蒙坦纳拍的万金油广告刊出后,虎标牌万金油的销量直线上升,当年营业额增长了七八倍,并顺利进入了各类超市,成为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的唯一中成药。
代理万金油的成功,为杨应瑞带来了广泛的商誉。目前,太子行已是立足旧金山,面向全美发展的集团公司,在马来西亚、香港设有分公司,在中国内地也办有好几家合资企业。太子行业务也迈向多元化,除了万金油以外,还代理了多种中成药及中国生产的保健品。最近,他们又与中国著名的中药生产企业天津天士力集团达成协议,成为天士力集团名牌产品“太子金”牌安心丸在美国市场的总代理。
杨应瑞并不满足。早在创业之初,他就计划有一天能经销自己生产的产品。一次,一位朋友建议他代理风靡台湾的饮料“冰咖啡”。经过仔细考察,杨应瑞觉得冰咖啡无论口味还是包装方式都不适合美国人的习惯,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而厂商又不肯合作。于是,杨应瑞决定自己干。他高价请到加拿大的研究机构,重点解决牛奶加咖啡再加上糖,在罐装情况下会沉淀变质的问题。对小小的包装罐的设计,他竟历时3年,花费300万美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1991年,罐装冰咖啡首次在美国上市,市场反应良好。连续3年获得“最佳饮品奖”。加拿大的一家代理商,慕名找上门来,买断了冰咖啡在加拿大的代理权,转让费就达2000万美元。
杨应瑞一直非常尊重每一位职工。公司以区区5万元起步,但职工的工资却远比其它同业公司高。杨应瑞认为,凡事要看得长远些,工资高,成本就高。但员工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被肯定,人格受尊重,心情舒畅,就会有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投入工作,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太子行”为职工提供免费午餐,公司设有图书馆、健身房,免费向职工开放。公司还有一些年老的职工,安排一点轻松的工作,使这些老年人有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十几年里,太子行的职工除个别因换职业或随家庭搬迁而辞职外,大部分都留在“太子行”,与杨应瑞一起同舟共济。
杨应瑞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慈善家。虽然离开中国40多年,杨应瑞仍然十分关心中国,为中国的发展强盛而高兴。大陆水灾,台湾地震,他不仅带头捐款,还在华人社区牵头发起募捐赈灾。近两年,他与中国民政部、宋庆龄基金会联系,计划在中国建一所可容纳200名孤残儿童的儿童福利院。2001年5月25日,由杨先生亲手创办的美国慈亲基金会与天津市武清区民政局达成协议,美国慈亲基金会无偿提供3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武清“和平之君儿童福利院”的首期工程建设。有关建设福利院二期工程“儿童康复中心”的洽谈目前也在进行之中。
待人敦厚诚恳,事业上有一股勇猛闯劲,杨应瑞的事业必将越来越兴旺发达。(附图片)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著名的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150多年前,华人就是在此上岸,到达美洲大陆淘金修铁路的。本报记者 周笑浪摄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摇头丸肆虐台湾岛
本报记者 武侠 许涿
乐声震耳欲聋,舞姿狂野不羁,突然,一群警察冲了进来……6月14日,端午节前一天凌晨,台北著名百货公司京华城12楼的911disco舞厅遭到临时检查,警方在舞厅中发现了一包又一包的摇头丸。
6月16日凌晨5时左右,高雄市检警联手出击,在“enightpub”内查获正在电子音乐与摇头丸的弥漫烟雾中恣意摇摆的200多名摇头族,起获摇头丸400多颗。被查获的摇头族中还有一名未成年少女,一名现役军人。
这是台湾警方刚刚开始的毒品扫荡行动的两个片段。
著名歌星苏永康在台北吸食摇头丸事件曝光后,摇头丸问题的严重程度凸现。即将到来的暑假,也是青少年吸食摇头丸的高发期。连日来,警方集中警力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开展扫荡摇头丸行动,连续突袭“摇头店”,抓获一批摇头族,起获了大量摇头丸。
媒体介绍,目前摇头店成为台湾的热门新兴行业。一颗摇头丸,从批发商批发价85元,到舞客手上的黑市价350元,转手间的获利在4倍以上,生意好时,一家斥资上千万元的大型摇头店,靠卖药及门票收入,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就可回本。
为获取暴利,毒贩不惜利用学生进行贩毒。新竹市调查发现,部分女学生就是因染上毒品,出入摇头舞厅而辍学的。
警方深入追查后发现一些在校女生有贩毒的行为,其中最小的一个年仅15岁。同伙有初中、高中、职校学生,平日除了在摇头舞厅、KTV贩卖,她们在学校内先免费让交好的同学吸食,待同学上瘾后,拉拢其帮忙销售,形同下线。就在苏永康事件发生的当天,台中市一家摇头店内也传出16岁的高中学生遭枪击的事件,开枪的则是一名20岁的无业青年。
为了牟利,几家颇负盛名的摇头店以全天不休方式营业。许多摇头店还把周三定为“淑女之夜”,即周三来消费的女性不收门票。于是周三和周末成为摇头族固定的“朝圣日”,也是最疯狂时刻。警察也经常在这个时候突然临检,可收效不大。
由于近来警方查缉力度加大,摇头店开始纷纷进驻大型百货公司及商业大楼。除了京华城的911外,还有环亚百货的DJ及信义区华纳威秀影城的ROOM18等等。这些摇头店潜藏于深夜无人出入的商业大楼内,以便减少民众检举的可能,还可以在百货公司的庇护下轻易申请到营业执照。因此,百货公司成了业者竞相争取的良地。
网络是摇头族的另一个庇护所。网上有专门的摇头聊天室,人数最多的时候是晚上10时至12时,摇头网友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网聚,约定到指定的摇头店,而不同网页的摇头网友甚至会聚集数百名摇头族,每逢周末固定在摇头店举行摇头派对。由于网络的隐藏性,不少毒贩也穿梭其间。
摇头丸旋风横扫台湾各大PUB,警方每逢临检都能查获一二百人的摇头族;但根据“法务部”统计,今年1至3月台湾共查获各类毒品7.2万公斤,摇头丸与大麻所占比例不到1%,可见摇头族虽多,但查获幕后制造与贩卖者比例仍偏低。有人说,这就是摇头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最大原因。
在台湾,保守估计,至少有40万人服用摇头丸。台北市每个周末要吃掉6000颗摇头丸,而且每周都有不同厂牌、不同颜色的新药推出,台湾已然成为亚洲摇头丸的主要输出地。
台湾摇头丸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的查缉结果表明,民代、议员、退休的高级警官等各方势力都介入摇头业。喜欢去摇头的人士除了学生和黑道外,甚至还有医生和老师。有识之士对此十分忧虑。(本报台北电)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将实施主要官员问责制
本报讯 香港回归以来最大的行政改革——主要官员问责制,将如期于7月1日正式实施。
推行主要官员问责制,使特区行政长官从公务员队伍内或从社会各界人士中物色合适的人选担任主要官员,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同时,问责制下主要官员权责分明,可以更好地接受问责,这将会强化主要官员重视民意、民情,让市民更了解政府的政策,承担更大的责任。(陈雁)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澳门出版发行《郑观应文选》
本报讯 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和澳门历史学会近日联合出版《郑观应文选》,以纪念清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诞辰160周年,各界人士100多人于6月17日下午出席在澳门文化广场举行的发行仪式。
《文选》由郑观应研究专家、上海的夏东元教授从郑观应名著《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及其它一些著作中选取文章汇编而成,全书有文近200篇,共35万多字,全面反映了郑观应的思想。
当天同时举行的还有《郑观应著作与手迹·郑家大屋》图片展览,展出了郑观应著作的多种版本,并首次展示了郑观应的手迹。位于澳门半岛妈阁庙附近的郑家大屋是郑观应家的产业,也是郑观应完成《盛世危言》写作的地方。
据介绍,澳门有关方面将于7月下旬举行“郑观应周”系列活动,具体内容包括:“纪念郑观应诞辰1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郑观应全身铜像揭幕,开通郑观应网站,特区政府邮政局还将发行“澳门之子郑观应”纪念邮票。
(陈伯良)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台湾少数民族阿美人举行一年一度的“捕鱼祭”。
本报记者 吴亚明摄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中学生的升学路
本报记者 王尧
6月,香港各中学骊歌阵阵,离情依依,无数莘莘学子话别师长和同学,从此各奔前程。
教育体制与“内”“外”有别
和内地一样,香港政府为所有适龄学生提供9年免费普及基础教育;此后是有别于内地的中学教育“5+2”模式:学生修完5年制的中学课程后,参加香港中学会考,合格者升读相当于大学预科的两年制中六课程。有的学生则在中三(即初三)毕业后修读职业训练课程,相当于内地的职高。
学生修完两年制的预科后,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成绩合格者,可被本地各大学录取,修读3年制的学士学位或文凭课程。本科学制3年是香港教育体系与内地和海外的又一不同点,和“5+2”模式一样,已经被视为改革对象。
香港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均在每年4、5月间举行,放榜则在7—8月间。两次考试设置的科目多达几十门,评分标准由高到低为A—F,考生可各取所需,所以每个人的考试时间都不一样,相对来说,社会的关注度也不及内地那么高。
有了高级程度会考的成绩,就可以按照“大学联合招生办法”申请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8所本地大学了。和内地高考成绩的“一次性”不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成绩“一旦拥有、多年有效”,学生可自己决定何时申请。
除8所大学外,还有几所专上(大专)学院和从事远程教育的公开大学可供选择。在17—20岁这个年龄组别中,约有18%的学生能够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约有12%的学生在本地修读副学士学位(专科)或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这要归功于香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2000—2001财政年度,港府在教育方面的经常性开支和总公共开支分别达452亿元和544亿港元,其中高等教育的开支约占教育开支的1/3。特首董建华在其《施政报告》中对教育着墨颇多,其中一个承诺是:积极扩充大专学额,使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达到60%。
海外留学偏爱英联邦国家
除了留在本地升学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的香港中学生毕业后开始海外留学生活。近几年,虽然香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许多家长仍然每年花费数十万元,送子女出国留学。据统计,香港近3年到英国读大学的人数升幅达10%,而今年头5个月到澳洲留学的人数也比去年同期多出近30%。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学生留学首选当然是英语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最受青睐,美国尚在其次。香港两次会考的成绩可与英国普通教育某些考试成绩“相对应”,所以英国文化协会在香港举办的大型教育展人气极旺,每次都有100多所英国中小学及大专院校代表参展。近来,由于经济不景气,香港学生也开始关注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等学费全免且提供英语课程的国家。
内地高校渐受欢迎
这几年,随着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两地交流的增多,内地大学在香港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还与香港一些大学联合开办了学位课程,于是香港学生报考内地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1996年,北京大学招收的港澳台学生仅2人,1998年为32人,1999年达到97人;广州中山大学1998年招收的本科港澳学生为24人,2001年达到了88人。最近,香港考试局公布,今年已有971名香港学生和277名台湾学生通过该局报考内地高校。
无庸讳言,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学生目前还只是“涓涓细流”。香港学生对海外大学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内地大学,就像他们的英语水平大大超过普通话一样。虽然港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中、英文)三语(广东话、普通话及英语)并致力于推广母语教学,许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仍不理想。目前到内地就读本科的学生多是新移民的后代,且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大学。
相形之下,内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要热门得多。为了满足港澳台人士攻读内地研究生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特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0所高校为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士设立了全日制奖学金研究生;招收港澳台自费研究生的内地高校则达到百余所。据具体承办报考内地研究生事宜的京港学术交流中心介绍,今年4月中旬举行的考试有900多人参加,包括台湾地区的考生。
内地的研究生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是在职兼读,目前每年攻读内地研究生课程的100—200人中,多数为在职人员,他们有的因工作需要希望掌握内地的经济、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有的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内地大学是当然首选。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相信香港的教育也将与时俱进,出现更多更可喜的变化。(本报香港电)
(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