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6-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即墨大地好风光——从山东省即墨市实施“农民增收工'...

第7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即墨大地好风光
——从山东省即墨市实施“农民增收工程”看“三个代表”实践在基层
本报记者 宋学春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山东省即墨市,耳闻目睹了农村落实“三个代表”所激发出的生产力。在这片有1400余年建城史的大地上,处处展现出当今农村发展的风采,家家演绎着农民致富的故事:从农业科技园、畜牧园到水产园,园园生机盎然;从皮鞋镇、旅游镇到水产镇,镇镇活力四射;从花卉村、运输村到养殖村,村村致富有门路……
  总投资4000万美元的挪威庞裕水产(青岛)大鲮鲆鱼项目刚刚投产,核心区面积1万亩、辐射区30万亩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又来落户;以秸秆为资源,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公司合资1.25亿美元高密度板项目的“结亲”酒刚刚喝完,亨达(香港)国际投资公司投资6000万美元,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度假项目的“订婚”宴又摆开……
  这一切都是即墨市委、市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的丰硕成果。
  打破单一,面向市场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即墨经济发展迅速,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32.3%、75.2%、100%和7.4%。一大批青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脱颖而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即墨人富了”之声,已闻齐鲁大地。是不是即墨老百姓都富了?市委、市政府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多年来即墨的人均存款在青岛所辖各市一直位居首位,但是大部分存款集中在城区。以1999年为例,全市人均存款5000多元,而远离城区的丰城镇人均存款仅为1000元。
  “全市106万人,90万人在乡村。没有绝大多数农民的富裕,共同致富就无从谈起。”即墨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为此,他们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千方百计打破单一的种植局面。自200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派出210名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队员,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信息进村入户,解农家忧,排农家难。26名市级领导则每人联系一个工作组,驻村蹲点指导工作。
  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队刚驻村走访发动时,前古城村有位村民不让工作队员进门,他说:“我们光上棚不种粮吃什么?”工作组觉得单纯靠口头宣传很难扭转农民长期形成的种植意识,他们以“夫妻双人行”的方式组织群众到山东的寿光、昌乐等地参观。看到当地大棚生产的高效益,这位农民的心动了,主动找到工作队要求建棚。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一茬辣椒、一茬黄瓜,不到半年,1.6万元就揣进了他的腰包。目前,这个村已有200多户群众建起了蔬菜大棚,全村仅蔬菜收入就达100多万元。
  “要搞种、养、加,没钱无法抓。”为解决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缺少资金的问题,这个市的80多个市直部门过紧日子,去年以来将节约的1300多万元用于帮助农民上大棚、建鸡舍、买猪崽、购良种等。即墨市金融部门推出“农户贷款证”,开通农民贷款绿色通道,已发放支农贷款11.4亿元,缓解了农民致富没本钱的难题。
  为了开通销售渠道,市里投资建起了蔬菜、生猪等批发市场。移风店镇蔬菜批发市场日均上市车辆480辆,日调出蔬菜200吨,大量精品蔬菜销往东南沿海城市。七级镇生猪批发市场的年交易额达1.8亿元。
  避免盲目,建立园区做示范
  增加农民收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让农民不盲目地干,不在市场上栽跟头?即墨采取了园区示范、龙头企业拉动的做法,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即墨市在西北部的移风店镇建起占地350亩的集“农业生产、科技服务、试验示范、出口创汇”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带动周围20多个村庄数千户农民进入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大棚里的新品种菜、花、鱼、鸡……令记者目不暇接。移风店镇家西村青年农民王志本承包了120亩蔬菜大棚,今年春天种植萝卜获丰收,一季就收入18万元。镇党委书记乔宪君说:“去年,仅大棚菜一项,全镇就增收986万元,人均增收197元。农民尝到了园区拉动的甜头。”
  记者走一园,看一园,园园像颗颗翡翠镶嵌在即墨大地上。在饲草资源丰富的中北部建设的占地6000多亩的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被确定为青岛市级畜牧科技示范基地;在东部沿海建的海水鱼养殖示范园,也已成为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在三大园区的拉动下,目前全市已先后建起各类农业园区150多个,涌现出一大批农业品牌,使这个市的农产品销售告别“提篮小卖”、走向“盛妆远嫁”,在全市形成了花生、蔬菜、生猪、奶牛、肉鸡、渔业六大产业链,构筑起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畜牧养殖示范园内的山东六和集团投资1800万元,建高产奶牛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利用基础牛群做母体,用高科技方法,催生多胚胎移植到当地农户的黄牛腹中,直接生产优质高产奶牛,年繁育达3000头以上,将为农户创造相当可观的收入。瓦戈庄村的村民孙思雨给记者算了一账,他养了210头奶牛,其中100头产奶,一天一头产奶30公斤至35公斤,有的高产达40多公斤,扣除成本,月纯收入8万至10万元不成问题。
  劈开荒山,修路架桥引外资
  采访车以100公里的时速行驶在即墨市新修的环海公路上,陪同记者采访的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义安介绍说,以前,即墨市东部沿海山区路难走,无码头,183公里的海岸线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严重制约着东部王村、丰城等沿海山区镇农民的增收。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要掘开这个“金窝子”。2000年市里投资7000万元修建了30公里的环海公路,投资430万元建设了周戈庄渔港码头;2001年又投资6600万元拓宽了温泉到田横岛45公里长的大田路。
  山路开通了,码头建好了,投资商们蜂拥而至。挪威庞氏集团投资的大鲮鲆鱼养殖项目,一期8000平方米场房已投产,1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这里打工,饮食服务业正在启动,参观旅游业也在谋划之中……
  道路修好了,旅游资源得到开发。田横岛国家3A级旅游度假区、鳌山风景区、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等“六区十二景”,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
  从即墨城出发,半小时到达鳌山卫镇,党委书记王志刚在大型沙盘室介绍说:“你看,何家山周围近1万亩地被鳌海山城征用,投资近40亿元。太安街410米以北,东至海岸高潮线,是青岛颐中集团的足球文化城……仅这一年多时间,就实际利用外资667.8万美元,利用内资2.67亿元。”
  “有了思路就有了门路,有了门路就有了‘钱路’,就看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这是即墨市党政领导人的认识。在鳌山卫镇,一棵雪松苗成本16元,由镇政府垫资,让农户种植和管理,3年后每棵可卖到300元至500元,卖后还成本,14万棵雪松苗被农户一抢而空。类似这种千方百计让农民富起来的故事,在即墨市有很多很多,在鳌山卫镇还有“死钱变活钱”、“市场化运作搞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建市场”、“做大旅游文章”等。
  走出田野,提高素质促发展
  “要想让农民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数量。没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每人挤在一两亩地上难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增收和富裕”,即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农业平均一亩地年纯收入600元左右,可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打工,一月就能挣600元。转移一个农村劳动力就等于增加12亩耕地。”
  账清思路明。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建好载体找出路。针对前些年缺少招商引资载体的实际,即墨市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按照“科学规划,留足余地,集中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三条经即墨的国家一级路附近,高起点规划建设了5处市级工业园区、9处镇级重点工业园和一批经济强村、强企兴办的工业园,形成了纺织服装、电器机械、制鞋、食品、生物和电子等五大支柱行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33处专业批发市场、140处集贸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起个体工商户5.6万户、私营企业3435家。二、三产业的兴旺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通济街道办事处蔡家村282户700多人大多务工经商,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2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25元。
  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和经济发展所需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转移劳动力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即墨市委、市政府决定:不要农民掏一分钱,免费培训到家门口。
  3月8日“妇女节”这天,随着段泊岚镇段四村丁雪华家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四姐妹服装加工店”正式宣告成立。丁雪华、宋丽华、姜爱峰和王海蓝四姐妹各自出资3000元,合伙开了这个服装加工店。由于她们技术过硬,前来加工衣服的人络绎不绝,而她们的技术就是在镇政府免费培训中学到的。
  “四姐妹服装加工店”只是即墨农村劳动力培训成果的一个缩影。即墨市现有5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53.7万人,目前转到二、三产业的有26.8万人。剩余的怎么办?即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在进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了缝纫、电工、车工、美容美发等劳动技能培训课程和畜牧、水产、种植、经营管理等农业科技培训专业,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编写了教学计划,采用短、中、长期培训与脱产、半脱产、夜校培训等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市里将培训工作列入市、镇两级干部的年度考核。培训资金除了市、镇两级政府积极筹措外,还发动各部门干部职工捐款,帮助农民兄弟提高本领。据统计,全市干部职工捐款已达100多万元。
  接受过培训的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后,大部分走上了致富路。金口镇一期培训的30名车工全部被青岛金盛机械有限公司录用,职工每月的收入都在900元以上。前来投资的企业老板也看上了经过培训的农民,青岛瑞林服饰有限公司跟当地政府签订协议,要求给他们培训60名技术工人,去冬以来,即墨市共为各类企业培训农民1.5万人,这部分人目前大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古老的即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勤劳智慧的即墨人,在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的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昂扬锐气;新世纪、新即墨在富民强市的征途上展现出无限风光。(附图片)
压题照片:即墨经济开发区一角。姜可起摄
  即墨市委驻农村工作队为群众指导大棚蔬菜生产。姜可起摄 oxU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