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6月17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6-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重庆人喜吃辣椒,但重庆市场上的辣椒却大多来自外地,巴'...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重庆人喜吃辣椒,但重庆市场上的辣椒却大多来自外地,巴南区瞄准了这个市场——
“小辣椒”做出大文章
本报记者 崔佳
  重庆人饮食喜麻辣,对辣椒情有独钟。但有些令重庆人汗颜的是,重庆的辣椒产量并不大,主城区市场上的辣椒大多来自贵州等地。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曾在前年年底的一次会议上对此“发难”:“重庆火锅天下闻名,为什么我市辣椒产量、品质却不高?”他建议有关部门和区县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辣椒虽小,市委书记亲自“点题”,给了全市区县领导很大的启发。那次会议结束后,巴南区区委书记姚代云回到区里,第一件事就是找来各乡镇的领导商议。有的干部认为,辣椒种植在重庆多年难成气候,恐怕是“水土不服”。姚代云提出,农业结构调整不能抱守陈旧观念,要敢于争先,尊重科学,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力争种植出重庆自己的优质辣椒,抢占这块市场。
  在区委、区政府的鼓励下,地处远郊的接龙镇动起了种植辣椒的念头。去年春节期间,镇上一班人利用假期前往贵州的“辣椒大镇”遵义市虾子镇取经考察,结果令他们吃惊不小:巴南区不仅具备辣椒生产的自然条件,还可以将辣椒的成熟期提前一个月,更能满足市场需求!接龙镇领导当机立断,经与对方协商,一项“对方提供种子、肥料、农药、技术并保证产销”的订单终于到手。
  去年春,一场以辣椒生产为龙头的农业结构调整在巴南大地悄然展开。由巴南区和接龙镇领导牵头的辣椒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了,姚代云书记亲任组长,由专职人员组成的镇辣椒生产办公室和各试点村的辣椒生产指导小组也成立了。为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当地鼓励农民本着自愿的原则发展生产。他们首先在铁石村搞起了200亩辣椒生产示范片区,经过反复筛选,颇受市场欢迎的贵州条子椒和小米椒脱颖而出。在随后的种子现场会、苗子现场会、栽植现场会和管理现场会上,农户们经历了一次由传统种植模式向大规模成片栽植的“洗脑”过程。疑虑一扫而光,信心和干劲十足,2500户农户坐上了直接通向市场的“快车”,3166亩辣椒在巴南区生根、发芽。
  效益很快就显现了。去年该区种植的这3000多亩辣椒,平均每亩经济效益达到1000多元,许多辣椒还未到成熟就被定购一空,农民们尝到了甜头。接龙镇伯石村农民彭芝学喜悦中带着遗憾:“每公斤卖10元钱,这一项就收入2000元,比起零星种点菜强多了。早晓得种辣椒有这么大的‘搞头’,我就不止种两亩了。”
  谈及此,姚代云书记感慨良多:“农业结构调整要符合市场的规律,把握市场的脉搏,这是巴南区上上下下达成的共识。发展辣椒生产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告诉记者,今年全区辣椒种植已扩大到了5个乡镇,总面积达2万亩,重庆市有一家泡菜厂闻讯已准备迁至巴南。“重庆人可在不远的将来吃上更多正宗的重庆辣椒。”姚代云说。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不应“厚大薄小”
奚旭初
  如今在农村,活跃着一批种养大户。他们思路宽阔,眼光敏锐,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较多,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又有不断积累的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教训,所以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占得先机,取得骄人的效益。
  种养大户的成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亮点,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重视和扶持。然而与大户备受关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势单力薄的小户似乎被遗忘了。
  扶持种养大户,当然无可非议。但扶持不能扶大弃小。有的乡村,优惠供应农资产品,提供科技信息咨询,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发放银行贷款……往往围绕大户展开,小户得到的服务和实惠则很少。事实上,小户比大户更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扶持。
  须知大户也是由小户一步一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多给小户扶持,会有更多的小户成长为大户。尽管小户的种养规模小,但小户人数众多,在乡村中占了大多数,他们的情况如何,决定了农村的基本面。我们讲做好农村工作,发展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群众,离开了面广量大的小户,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管理科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要增大木桶容量,就必须加高桶壁上的短板。今天在一些农村,小户可谓农村经济增长的“短板”。因此,增高这块“短板”,多关心多扶持小户,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无疑是做好农村工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头戏”。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四千农民商人富张郭
冯治
  “经济洼地”崛起新张郭
  笔者在江苏泰州市张郭镇调查研究,几乎天天听到新办企业奠基或竣工投产的鞭炮声。今年1-5月,张郭镇已新办企业69家。自1999年始,张郭镇平均每星期新办年产销5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家。1999年117家,2000年126家,2001年127家。而1995年,张郭镇仅有镇办企业14家,并有9家亏损,亏损额高达1200万元;现有企业615家,家家盈利。
  新办新生的工业经济引擎张郭镇从落后走向了起飞。社会总产值:1995年..33亿元,2001年21.27亿元,增长了538.73%;农民务工工资收入总额:1995年600万元,2001年9410万元,增长了1468.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95年1850.31元,2001年4018元,增长了117.15%;农民在外经商人数:1995年1000人,20014000人,增长了300%。
  张郭镇迅速崛起的奥秘在哪里?
  选准了农民经商致富路
  处地势低洼、历史上涝灾频繁的江苏苏中里下河地区的张郭镇,创业氛围比不上浙江,经济发展条件比不上苏南,生产要素集聚比不上广东,优惠政策比不了苏北、西部;一没区位优势,二没人才优势,三没交通优势,四没资源优势,五没政策优势;而六年前,财政经济又几乎到了崩溃边缘。
  然而,新上任的张郭镇党委书记赵旭东带领一班人却迎难而进,立下了赶超苏南和发达地区的雄心壮志。他们制定了“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突破口,引导农民闯进商海做商人、变富人、成为市场经济型人才,再引导已在商海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农民商人回乡办实业、做法人,兴张郭”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为把经商富民强镇之路铺实铺好,张郭镇党委、政府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一是实施了教育现代化工程,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年,为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农民市场与经商能力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二是创办了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由镇长章华兼任校长,对农民开展科学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进行终身教育。三是张郭镇党委、政府规定,企业每年都要招收未能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孵化培训,学习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产品性能、市场知识、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把他们培养成为市场营销的实战型人才,然后派往全国各地建立销售网点,开拓市场,壮大农民商人队伍。
  在张郭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鼓励和支持下,有着智力和市场知识与能力支撑的农民一批批脱鞋上岸,走出了泥泞,奔向了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各地经商的张郭农民商人已有4000人。上海北京东路有一段变成了张郭街,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经商的张郭农民商人有500多人。张郭人自豪地说:“中国大陆凡有地级市的地方,都有张郭的农民商人。”
  感召农民商人回乡创业
  为把张郭农民商人在外经商的优势和潜在的资本优势发挥出来,张郭镇党委、政府又推进制度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一是营造浓浓乡情亲情,引导农民商人回乡兴业。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一流服务环境,农民商人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帮助回乡农民商人兴业。三是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张郭籍的农民商人自愿成立了“上海·张郭经济发展协会”、“昆山·张郭经济发展联谊会”等农民商人组织。这些组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进了家乡发展。
  自1996年到2001年,张郭镇回乡农民商人累计新办私营企业的工业产值从..84亿元增长到12.92亿元,增长了14倍;上交国家税金从85万元增长到1842万元,增长了17倍;个体私营经济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已达到47.3%。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临沂市郁九曲村走上发展快车道
杨翠中 薛瑞林
  由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郁九曲村投资3500万元修建的长1960米、宽18.5米的沂河大桥,将于今年“七一”建成。这一连接临沂城区和郁九曲村六大市场的不收费的畅通工程,将给该村市场繁荣和房地产开发带来全新商机。
  郁九曲村原是土地贫瘠,文化落后,户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的有名的贫困村。不久前村党委、村委换届选举,郁万宝、郁有全再次以最高票当选连任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郁万宝在村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之后,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廉洁作风。每次外出学习、开会、洽谈业务,他总是带着煎饼,住价格最低的房间,手机、呼机、电话费从不让村里出。村委会定期将村务、政务及财务开支情况在村里“公开栏”上公布。坚持半年民主测评一次村干部,年底每名村干部要向全体村民述职,接受群众的考评打分。
  近十年来,郁九曲村集体经济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村办万宝企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五金、钢材、家电、农机、配载等六大市场,去年市场成交额达20亿元;投入800万元建设的工业园,已吸引20家企业在此落户;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东和食品公司,年创汇500万美元;去年接管的河东区自来水公司,成为村里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全村收入达3500万元,人均收入4200多元,连续15年免除了村民的“三提五统”,老人享受退休金,为村民办理了“家庭幸福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
  当年村“两委”定下的“少有所教,老有所养,人人有活干,家家都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汤灶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如今全村蔬菜大棚已达1000亩,今年户均收入达1.5万元。图为村民在摘西红柿。
  (邓秀峰摄)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读往来

说出了农民工的心里话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5月24日第五版刊登夏珺同志的文章《不要歧视农民工》,作为打工族的我读后已是眼泪潸潸,因为它道出了我们每一位进城农民工的心声。
  应该说,歧视农民工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城里人对待民工总是那么居高临下,更可气的是,连执法队伍中的一些人也歧视民工。有一次,我看到一位戴大檐帽的人在检查证件时,把一个农民工的暂住证撕得粉碎,还反问人家“你还有吗?”毫不客气地将这位农民工带走了。针对农民工的收费项目也特别多,各种直接或间接管理外地民工的单位有51家之多,而且还要缴暂住费、培训费、就业证费、就业卡费、健康证费、环保费、胸牌费、保险费以及北京当地主管部门的管理费等10多种,费用高达数百元。
  其实,中国农民是最善良、最纯朴、最与世无争、最吃苦耐劳的。有一天中午,我到某大厦工地办事,当时气温高达三十五六摄氏度,我发现在刚浇筑好的楼层里、墙角边,到处睡的是农民工,他们席地而卧,睡得那个香啊,叫人不忍心去惊动他们。现场技术人员告诉我,他们为了赶工期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当时我心里酸酸的,心想,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来到城市,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挣钱养家糊口。他们的温饱解决了,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不要歧视农民工》一文,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我们非常感谢作者和人民日报对农民兄弟的关心,让我们在他乡感到温暖,感到融融春意。
  (江苏盐城二建集团北京公司 蔡爱军)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村规民约》成为绿地“保护神”
蒲振刚
  “小满”前的甘肃会宁县新添堡乡,在经历了几场透雨后,山青树绿,草长莺飞,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个养羊大乡的山梁沟岔里却不见羊的踪迹。据了解,这是该乡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新气象。
  在新添村地头,村民马国昌用掩饰不住的兴奋告诉笔者,以往他们都是采用传统的放牧形式,加上到处挖药砍柴,在获取眼前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从退耕还林(草)试点以来,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宣传教育,乡亲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去年5月起,乡上在积极帮助农民发展舍饲养殖的同时,要求各村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并逐户下发了一份《生态环境建设村规民约》,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取得实效。
  说话间,乡干部从笔记本里拿出一份粉红色的《村规民约》,文字虽不长,内容却很实在,颇适合农民阅读和理解。《村规民约》对本村范围内的退耕地和已绿化的荒山、荒沟一律规定为管护区,管护区内严禁放牧和滥砍乱挖;每村配备一至两名专职护林员,依法对其负责的区域进行严格管护,对各种破坏林草(包括放牧)的事件,除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外,还要处以5元-50元的罚款;护林员按照管理范围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报酬,酬资由管护区的受益农户共同承担。
  受此“绿色行动”的鼓舞,16个行政村的护林员也都尽职尽责,昼夜守护着各自的管护区。三岔口村护林员马万贵虽年逾古稀,但护林、造林的壮志不减当年,他还经常把孙子领上山梁、叮嘱他们要爱护树木,让家乡的所有山头早日绿起来。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集村寨。近年来,该村大力开展鸟笼、芦笙、竹雕等旅游民族工艺品加工生产,年产鸟笼、芦笙等工艺品4万个,产值60万元,人均收入达1062元。图为卡拉村苗族妇女正在精心制作旅游民族工艺品鸟笼的场面。(蒋兴勇摄)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盼小型农产品加工机编辑同志:
随着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的加大,优质高效特色作物的面积逐步扩大,有的作物产出了,因不耐储存,或不耐运输,而造成销路不畅。广大农民盼望发展小型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笔者认为前景广阔:一方面可使特色作物转化增值,一方面又解决了销路问题,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可大大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河南省唐河县 郭宏伟)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退耕还林的先行者
——陕西米脂县高西沟村综合治理纪实
李永奇 郭志军 常培飞
  二三十年前,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探索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三三制”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今,高西沟村更以不懈地坚持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实施“四个一”工程,实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又一次聚焦了人们的目光。
  林草库坝是命根
  “高西沟虽然地少,但由于农林牧协调发展,提高了基本农田标准,土地含金量增高,解决了农民吃饭与花钱的矛盾,这才是林木得以保护好,没有复垦的根本原因。”现任村支部书记姜良彪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村上120多亩、4000多株苹果树,年产苹果20多万公斤,收入近8万元。全村600多只本地山羊和200多只新疆细毛羊、四川眉猪等外地优良品种家畜,每年创收3万多元。在种植烤烟的几年里,高西沟一亩地平均收入800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坝系保护完好,人均坝地超过0.5亩(每亩坝地的收入是山地的10倍),就将退耕还林占用土地的收入从坝地等良田中换回来。
  高西沟村对山河的治理从未间断,1980年至1997年期间新栽苹果130亩、葡萄13亩,新造水地13亩、水窖600立方米,修筑生产道路13条、加固大坝2座。艰辛的劳动,超前的意识,使高西沟村长久地保持着“层层梯田盘山头,台台坝地填平沟,片片林草盖坡洼,座座水库锁碧水”的美景。
  山变银行 沟变粮仓
  为了掌握农业技术,村民们纷纷购买农技图书,咨询农技部门技术人员。村上还专门邀请农技专家进行有关知识培训,使村民人人掌握了至少一门致富实用技术。
  随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联系林业等有关部门,调回了红富士苹果等优良果树品种接穗,对山上的成片果园进行了高接换头,并新栽了200亩大扁杏,新发展160亩果园,使全村人均达到1亩优良品种家庭果园。
  尝到科技带来的甜头后,高西沟人一鼓作气,又在坝地栽上了大垄沟红薯,在山上种了地膜绿豆。由于科学的技术和精细的耕作,2001年在持续几个月干旱情况下,高效农业仍然夺得了高产。坝地里的大垄沟红薯每亩收入2600元;地膜绿豆亩产100多公斤,比传统种植亩增值100多元。
  高西沟村在连续5年遭受自然灾害情况下,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是全县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汝城四千干部带领农民致富
  本报讯 湖南省汝城县4000多干部与农民组成利益共同体,探索出了一条“干部作示范,农民当主体,利益紧相连,风险共同担”的新路子。
  在实践中,利益共同体根据各方承担责任、风险的大小和投资的多少、入股份额进行利益分配。干部把自己的收入与老百姓捆到一起,双方有了共同利益,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许多干部采取直接领办、合股经营、有偿服务、流通服务等形式,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带领农民致富。
  目前,该县干部与农民风雨同舟共致富,既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黄天帆 何洵盛)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蠡州商城全面启动
  本报讯 日前,投资1.5亿元、占地546亩的河北省重点工程——蠡县蠡州商城全面启动。该商城完整地建成了封闭式管理的住宅小区和蠡吾商业一条街及配套公共设施,构成集居住、经营、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
  据县委书记刘立明介绍,蠡县是著名的皮毛之乡,但长期以来市场分散,缺乏深加工。蠡州商城将成为该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建设的载体。
  (陈文)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太湖农信社倾力支持林业建设
  本报讯 安徽省太湖县农村信用联社积极引导农民向山场开发要出路。近年来,发放专项贷款3.6亿元,帮助农民成片造林20余万亩,其中绝大部分是经果林。该社还为德国援助的林业建设等项目提供配套资金3000万元,使这些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汪国兴) MH7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新郑市农民贷款拿“绿卡”
  本报讯 为了让农民及时顺利地得到贷款,河南省新郑市农村信用社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他们首先了解不同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并对农户的资信状况进行摸底,建立农户经济档案。根据农户的资信状况,发放不同级别的“兴农致富信用证”。该证不仅方便了农民,更增强了他们的诚信意识,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绿卡”。截至目前,新郑市农村信用社共帮助农民建起节水莲藕池4320个,西瓜大棚1780座,扶持种养专业村48个。(王流舟 李俊峰) MH7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