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世界杯特刊(第18期))
专栏:六十四战烽烟
巴拉圭晚节不保 德国队挺进八强
本报记者 郑红深
15日在西归浦进行的德国队与巴拉圭队八分之一决赛中,德国队在第八十八分钟凭借一记关键的入球打入八强。
赛前,巴拉圭队主教练老马尔蒂尼说,德国队是我们在本届世界杯上遇到的最强对手。但我敢肯定,巴拉圭队将是一个使他们非常难受的对手。
比赛的进程似乎想证实老马尔蒂尼的这段话,开始双方打得有些沉闷。一直被人们认为实力更强的德国队,由于在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中吃了多张红黄牌,有几员大将无法上场。小个子前锋诺伊维尔也顶替了光头扬克尔的首发位置。双方的对攻战只开花不结果。此后,巴拉圭队中曾在北京国安队效力的11号冈波斯换下9号圣克鲁斯,巴拉圭队在进攻上有所起色。
一方面是德国队得势不得分,一方面是巴拉圭队顽强抵抗,伺机反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场上依然是0∶0。第八十八分钟,德国队19号施奈德接队友头球摆渡,右路下底传中,7号诺伊维尔从后面迅速插至球门前点,一脚抽射将球攻入齐拉维特把守的大门,从而使德国队以1∶0奠定胜局。
四分之一决赛中,德国队将与墨西哥队和美国队的胜者争夺一个四强席位。(附图片)
德国队克洛泽(左)突破巴拉圭队防线。(本报记者 李石营摄)
第8版(世界杯特刊(第18期))
专栏:六十四战烽烟
英格兰越踢越好 三球送丹麦回家
本报记者 汪大昭
继德国队进入8强后,过了几个小时,英格兰队在新潟大天鹅体育场以3∶0轻松淘汰了A组排头的丹麦队,成为第二支打入四分之一决赛的球队。
今晚这场比赛引起英国人的极大关注。在新闻中心公告中,申请采访比赛的丹麦记者不足30人,而英国各新闻机构要求采访的文字记者就有102人,加上29名摄影记者,构成一支场外的记者大军。小小的新潟市忽然跑来这么多发疯似的英国球迷,成为当地难得的风景。
比赛在英国球迷大呼小叫声中开始。只过了5分钟,英格兰队开角球,5号费迪南德的头球直奔丹麦队守门员索伦森而去。岂料,皮球正中下怀反倒成了门将的灾难。这位在英格兰桑德兰队把门的年轻人让皮球从怀中跳了出去,颠进了球门。这么快就丢分,这么低级的错误,使丹麦队非常狼狈,可是,比赛还有85分钟,丹麦队有足够的时间改变这一落后局面。
第二十二分钟,英格兰队4号辛克莱尔左翼传中,在中路接应的21号布特脚腕一转,绝妙地将球挑给前面的10号欧文,欧文选择了下角,只一捅便扩大了战果。第四十四分钟,7号贝克汉姆的传中球还在滚动之中,11号赫斯基一脚怒射,球竟从门将腋下钻了进去。贝克汉姆像对待前两位破门功臣一样,亲吻了赫斯基。身为一队之长,贝克汉姆一点不贪功,有英格兰队的胜利,才有贝克汉姆的辉煌。
主教练埃里克松先后将前锋欧文和前卫斯克尔斯换下去,以保证参加四分之一决赛的阵容齐整。而丹麦队再也没有翻过身来。下半时英格兰队明明不再强调继续得分,只想将主动权控制在脚下足矣,无奈丹麦队实在不争气,怎么也踢不进去。
看台上的英国球迷早就坐不住了,他们起身排成长龙,人人双手搭在前面一人的肩上,一蹦一跳地玩着“开火车”。雄浑的万人男声大合唱回荡在体育场内,十分壮观。在法国和葡萄牙等强队落马之后,英国人前进的障碍小多了。
(本报新潟6月15日电)(附图片)
英格兰队同丹麦队之战中,为英格兰队攻入第一球的5号队员费迪南德(右)和队友庆贺胜利。(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摄)
第8版(世界杯特刊(第18期))
专栏:评说风云
闪念之差
汪大昭
追求成功需要持之以恒,而铸成大错只是须臾的闪念。常人如此,球员亦如此。普通比赛如此,世界杯赛亦如此。
好端端的一支丹麦队,几天前狂灌法国队时的气概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下子从世界二流强队堕为不会踢球的队伍。刚开场时失球的那一瞬间,门将一定是紧张过度,若心中只想到“要毁”,忘记了平时训练中掌握的处理方法,还有不出差错的?
不到半场就丢了三个球,丹麦队的斗志遭到重创。此种情况下,若有一丝“吹了”的意念,恐怕很难再抛掉。
同样,巴拉圭队抵抗到最后五分钟,眼看德国队还是没有什么办法和机会,免不了又要冒出好歹再扛一会儿,就能把对手拖进加时赛,甚至比互射点球的想法。四年前,巴拉圭队就吃过这个亏,让法国队得手,不然,那一届的冠军归谁还难说呢!可惜,巴拉圭队无意之间脑子里大概又开了小差,战术不再坚决,队形也不那么紧凑了,结果又是苦涩。
比赛之前无论怎样信誓旦旦,非要跟对手斗到底不可,一到了场上,精神就不大容易集中,杂念也会多起来,万万要不得的想法一旦露头,接下来的思维混乱就不易自我排除。何况战局起伏跌宕,此一时,彼一时,谁知道会出现什么变化?
要求球员自始至终保持稳定的心态,不因场面和比分的变化而动摇或胡思乱想,这是教练员都会提醒到的。只是事情成了真,当老师的才知道自己曾经有过的教训,做学生的一样会重复。
有这种毛病的球队,在世界杯赛上注定走不了太远。
第8版(世界杯特刊(第18期))
专栏:诸强看台
团队精神的胜利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本届大赛开赛以来,从日本到韩国,绿茵场上鲜有昔日诸如马拉多纳、鲁梅尼格、贝利那样耀眼的明星,而像德国队这次小组赛独进5个头球的米洛斯拉夫·克洛泽这样的新星,不仅事先默默无闻,而且还是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大赛。因此,舆论界认为,现在是世无英雄的时代,是缺乏精湛的个人技术的时代。然而,另一个同样突出的现象是,一个又一个的球队以整体的配合,永不认输的意志过关斩将。把其中的每个队员单个儿拿出来看,似乎都平淡无奇;但是他们一旦组成了一支队伍,所达到的高度就远远超出他们各自的水准。本届大赛以来,人们看到,爱尔兰队、丹麦队、瑞典队和德国队正是这种团队精神强烈的队伍。德国舆论评论说,同德国国家队前教练贝尔蒂·福格茨相比,现教练鲁迪·沃勒尔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重新唤醒了德国队的团队意识和斗志。德国队在缺员的情况下,能以2∶0战胜“不驯服的雄狮”喀麦隆队是最好的证明,这也是德国队近些年来最成功的一场球。
德国队对巴拉圭队之战,在第八十八分钟由施奈德从右翼传球,奥利佛·诺伊维尔接球射门中的,从而为德国队进入八强行列立下汗马功劳,也是这种团队精神的体现。巴拉圭队一开始就摆出顽强防守之势,致使德国队排出的4-4-2阵型屡无建树,而后卫马尔科·雷莫有两三次疏忽,给巴拉圭队造成可乘之机,多亏德国队队长、守门员卡恩雄踞大门,始有惊无险。下半时,德国队进一步加强中场压力,调整为3-5-2阵型,始终从中场给巴队造成强大压力,而施奈德和诺伊维尔正是中场战将,最终立功。德国国内首席评论员奈策认为,这是一流的传球,一流的射门。舆论界评论道,德队教练沃勒尔有两步棋走得好,其一是让奔跑速度快、机动性强的诺伊维尔上场;其二是及时替换后卫的薄弱点雷莫。德国国家队前名将鲁梅尼格在电视评论中说,下半时德国队表现出的团队精神更加突出,但技术仍可以再好一些。施罗德总理在一次会议的中间评论说,最后的20分钟德国队看起来更像一个凝成一体的球队,非常紧凑。今天正好是德国队队长、守门员卡恩的33岁生日,对于这个生日礼物他十分高兴。但今天场上观众席没有坐满,卡恩认为不像世界杯赛应有的气氛。
德国队进入八强之列使球迷们欣喜若狂。慕尼黑的球迷们在街头摆开汽车长龙,喇叭声和欢呼声直冲云霄。(本报柏林6月15日电)
第8版(世界杯特刊(第18期))
专栏:
英国人享受美味“午餐”
本报驻英国记者 史宗星
英格兰队又赢了,赢得非常漂亮,凭着上半场的3个进球,杀进了本届世界杯的8强。由于这场比赛是在英国夏季时间中午进行的,电视评论员说:对英国人来说,这是一顿美味的“午餐”。
自小组赛战胜阿根廷队以来,英国舆论就不断传出这样的看法:英格兰队迎来了历史上夺取世界杯冠军最佳的机会。在今天干净利落地击败丹麦队之后,英国人向往冠军的心情就更强烈了。尽管接下来的对手将是强大的巴西队,即使战胜了巴西队,后面还有两个更强大的对手,但英国人的这一“野心”并非凭空瞎想,因为英格兰队确实已显示出夺冠的实力。自1966年以来,英格兰队一直与冠军无缘,英国人热切期盼那个金光闪闪的奖杯能再度回到英伦三岛!
今天的英丹之战牵动了整个英国的神经。比赛一开始,往日喧嚣的伦敦一下子消停下来,街上行人少了,车辆不再拥堵,连出租车都消失了。而与此同时,各大小城市的中心广场上,全国3.5万个能转播球赛的酒吧里,却是人满为患,浓烈的酒气、缭绕的烟雾和一阵接一阵的助威加油的狂叫,构成了英国球迷特有的节日气氛。
为了观看这场球赛,赛马场取消了今天的第一场马赛;曼彻斯特的板球赛场里同时播放英丹足球大战;电影院的银幕上不再是电影故事,而是从日本传来的足球比赛实况。自然,更多的人呆在家中,满怀激动和期望地坐在电视机前。连驻阿富汗的英军维和部队,今天也聚集在军营的一个大棚子里观看了比赛的实况。
下午2时16分许,当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的那个时刻,伦敦像炸了锅一样。街上到处是欢呼胜利的人群,飘扬着国旗和英格兰队旗的车辆一边鸣响喇叭,一边在街上疾驶……胜利的狂欢浪潮又一次席卷了英伦三岛。
对于英国的许多雇主来说,英丹大战安排在周末进行,让他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因为在上周英格兰队和阿根廷队“交战”的那一天,全国有250
万名雇员请了“病假”,许多工厂停止生产,很多公司暂停工作,连伦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也骤然冷淡下来。有报道说,那一天,全英国的经济损失超过了10亿英镑。
然而,这股足球热却给另外一些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烟酒和零食业的销售量急剧增加。据一些超市估计,英丹这场赛事,使香槟、啤酒的销量比平时增加了10倍。博彩公司的经营者们也非常得意,因为英丹之战给他们又一次带来巨额收入,全英今天共收到1800万美元赌注,超过了同阿根廷的那场比赛。还有,商店已卖出3000万面英国国旗和英格兰队旗,这个数字是4年前法国世界杯时销量的8倍以上,其中约200万面旗子插在了各种汽车上,更多的则悬挂在各家各户的大门上。据全国550家商店统计,仅出售旗子一项,全国的营业额已超过1亿英镑。
这就是足球!它作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伦三岛激起的波澜尤为凶猛。毕竟,这里是现代足球的发祥地。(本报伦敦6月15日电)
第8版(世界杯特刊(第18期))
专栏:采访札记
苦乐世界杯
本报记者 郑红深
居然我同好多韩国人一样,嗓子喊哑了。
韩国人是因为高兴到了极点,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喊让他们满足。对他们来说,昨晚是个狂欢夜。当我们凌晨两点走出新闻中心时,韩国队进入16强的报纸已经铺天盖地,一辆辆打着韩国国旗的汽车疾驰穿梭在体育场周围。在仁川市区,在汉城、在整个韩国,都是这个情形。年轻人用已经沙哑的声音继续呼叫着、狂吼着。
由于午夜已过,很多汉城来的球迷无法回去,而所有的交通工具也被用作狂欢的道具。很多球迷干脆就滞留在仁川,让自己在狂欢夜中尽兴。我们的汽车被韩国球迷团团围住,他们喊着、叫着,希望我们同他们分享快乐。
这是他们的世界杯,快乐的世界杯。
而我们,这些天疲于奔命。昨天早晨出门,下午买了一包玉米炸制的食品,就着凉水吃了一些。晚上看完韩国队与葡萄牙队的比赛,我的耳朵几乎被声浪震聋,而声带发音也越来越困难。同后方编辑通电话时,他们以为我同红色韩流一同狂吼变了声。
凌晨3点,我们好不容易叫到一辆出租车,送走我们的摄影记者老李,他将马不停蹄去仁川机场,7点钟直飞济州,去看在西归浦进行的德国队与巴拉圭队的八分之一决赛。
回来的路上,我嗓子剧痛,只得又去了一趟医院,幸好问题不是很大,可能是声带有一些损伤。而今天唯一的快乐,就是在同事老王家里喝到了两大碗米粥,这是来韩国20多天吃的最香的一顿饭。
这是我们的世界杯。这时我还想到,这些天来中国足球的世界杯之旅,也让人心里发涩。什么时候,中国足球也可以让我们像韩国人一样乐一回。
当我乘上头班地铁回饭店时,车厢里一大半是从仁川回来的身穿红色T恤衫的韩国球迷,他们已兴尽而归,东倒西歪地在车厢里打呼噜。而我,早上6点整,终于回到饭店房间,放下了那沉重的电脑包。(本报汉城6月15日电)
第8版(世界杯特刊(第18期))
专栏:
国际足联评出世界杯小组赛后十大射手(射入一球得3分,助攻一次得1分)。
(张越 朱剑敏 制作 新华社发)
第8版(世界杯特刊(第18期))
专栏:
韩国舆论盛赞希丁克
本报汉城6月15日电 记者王林昌报道:韩国新闻媒体今天纷纷发表社论赞扬韩国球员的英勇善战,赞扬主教练希丁克的战略战术,赞扬国民成熟的足球声援意识。
《东亚日报》在第一版上登出了“大韩民国拥抱16强”的醒目标题,并配发希丁克同韩葡之战中进球功臣朴智星拥抱的镜头。《朝鲜日报》的社论说,我们的球员团结一致,顽强战斗,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胜利,应当把光荣归功于将韩国队带入16强的教练希丁克。《中央日报》在社论中说,希丁克克服困难,把韩国球队带入了16强,创造了“希丁克神话”,我们对此鼓掌叫好,让我们期待韩国队在与意大利队争进8强的比赛中更加善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