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情感在这里延伸
——写在宋庆龄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
李宁
宋庆龄——一个令人敬重和仰慕的伟大女性。我为自己此生能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机构里工作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两年多前,组织安排和工作需要,我来到宋庆龄基金会工作,而且担任领导职务,我认为,要真正担当起肩上的责任,当务之急是重新学习和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思想,从而对基金会的事业再理解,再认识。
宋庆龄是二十世纪一位杰出的人物。她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有令人羡慕的优越条件,然而,她坚决地舍弃个人的一切,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国革命,倾其所有,奉献终生。她的一生几乎绵延了整个世纪,是中国近代史的经历者,是许多国际重大事件的见证人。在推翻反动黑暗的统治,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漫长道路上,在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人类进步的伟大斗争中,始终挺立着宋庆龄勇敢刚毅、坚忍不拔、奋力前行的身影。
宋庆龄有一颗博大的充满挚爱的心,她关心劳苦大众,尤其关爱少年儿童,以“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而自豪。她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将民族的未来与少年儿童联系在一起,把少年儿童的教育喻为“缔造未来”的事业,从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关注着少年儿童的成长。为了使全社会重视少年儿童教育,她语重心长地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指出“儿童是世界之宝”,“将来是通向世界的桥梁”,要“做文化的主人,做自然的主人,做宇宙的主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她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将“最宝贵的东西给与少年儿童”。宋庆龄关于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的预见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初到宋庆龄基金会的时候,办公地点还在宋庆龄故居院内,这使我有机会走近她,感受她不平凡的人生。宋庆龄故居是由清朝王府改建的院落,宋庆龄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八年,度过了她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时光。在她生前,我只是从照片上、从史料里看到她,认识她,远远地敬仰着她。在她身后,我作为一个工作人员来到她居住过的地方,以勤奋的工作来追忆她、纪念她。当参观的游客散尽,当忙碌的人们离开,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常常很晚才离开故居。有时候,我愿意一个人走在寂静的院子里,脑海里浮现出宋庆龄的身影,想象着她的音容笑貌:她在伏案工作;她在灯下阅读;她在与国家领导人商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她在接待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外宾和友人;她在天真烂漫、快乐幸福的孩子们中间慈祥地微笑;她在花园里散步,时时伸手摘掉一些枯枝败叶;她学着鸽子的叫声,看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用心去聆听她那轻盈的脚步声。这脚步穿越历史的长河而来,走过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走过神州大地的千山万水,走过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满载着人民群众的厚爱和全世界的钦佩,在这个清静优雅、风景如画的庭院里稍作停歇,而后又轻轻地离去。随着那脚步声的渐渐远去,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我体会着宋庆龄思想的精髓,体会着在她身后以她的名字建立基金会的意义,体会着宋庆龄基金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建立宋庆龄基金会,是为了纪念宋庆龄,是为了继承宋庆龄的遗愿,完成她未竟的事业,将她的思想发扬光大。所以,宋庆龄基金会不是单纯的以名字冠名的机构,她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项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指导,根基于历史、服务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功在千秋的事业。宋庆龄的思想就是基金会工作的指针。她的思想已经融入在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宗旨中,概括为三句话:增进国际友好,维护世界和平;开展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关注民族未来,发展少儿事业。用六个字来高度凝练,这就是——和平、统一、未来。这三句话六个字,是历史的总结,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二十年的岁月,二十年的历程,二十年的锤炼,积蓄了人们对宋庆龄,对宋庆龄基金会的发自内心的厚重深沉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这个机构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而这种情感,这种文化,正吸引和召唤着更年轻的一代。不久前,宋庆龄基金会招录工作人员,有几百名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前来应聘,每个人的条件都很优秀,每个人的成绩都很出色,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但是因为岗位和名额有限,只能忍痛割爱地录取其中的几名。看到有这么多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愿意投身于宋庆龄基金会的事业,加入到为社会服务,为少年儿童服务的行列中来,实在是非常可贵的,是令人欣慰的,同时更说明了宋庆龄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宋庆龄基金会的事业有着经久不衰的号召力。
宋庆龄基金会的事业是一项具有情感的事业。这种情感,将永远无私地把我的生命照亮!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做大、做小与做强
江曾培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说过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大也有大的长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那么八面威风,声震京华,不就是因为“大”吗?试想,哪个小户人家能上演这样一出绮丽而空幻的“红楼梦”?
不过,王熙凤的话,又确实点出了“大”也有“难”的另一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和小一样,有长处,也有短处。在某种情况下,大比小好;换了一种情况,也许小比大好。比方说,大船能抗风浪,要飘洋过海,就宜坐大船;然而,“小船好掉头”,在小河里航行,却宜乘小船。时下,不少企业想把规模搞大,联合起来“造大船”,以增强竞争力,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这一想法是好的,但不宜把它视为惟一的出路。要知道,市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市场的资源配置也应是多元化的,在竞争中,“大”固然有力量雄厚的优势,“小”也有机动灵活的好处。到底宜大还是宜小,须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定。一味恋“小”不可取,盲目求“大”也要不得。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说北京的一些小公司在“小”上做出很好的文章。有家小小摄影公司,瞄准北京城区危改拆迁工程,专门为拆迁户拍摄旧宅旧貌,精心制成VCD,为拆迁户留下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回忆。拍摄十分钟,收费二十五元,生意火爆。还有一家劳动服务公司,为客户电脑录制名片,每百张收费三十元,也深受欢迎。还有家专门为汽车清洗车座座套的小公司,也是顾客盈门。这表明,小企业只要抓住市场的脉搏,开拓为消费者所需要的特色经营和特色服务,也是能做出“大”文章的。
前几天,上海有家报纸上还有这样一条大字标题:“南京路上什么最赚钱”。按一般想象,该是“老凤祥”、“老庙黄金”里的金首饰、钻石戒,该是时装公司里的款式新颖的服装,该是新世界、市百一店里的彩电、冰箱、空调。然而,这些都不是,最赚钱的竟是那些最不起眼的售价仅为一二元的即食休闲小食品:熏蛋、凉粉、烤肉串、蛋糕、豆腐干、珍珠奶茶等。这条路上的泰康食品,有一个三平方米的自制食品柜台,最忙的一天售出熏蛋一万只,熏鱼块二百多公斤,三位营业员加上帮忙顶班的总经理,一天销售额高达七万元,利润三万元左右。这家店的总营业面积也只有二百二十平方米,去年每平方米创纯利三万元,而“老庙黄金”南京路分店营业面积有一千二百平方米,去年每平方米创利只有零点四万元,与泰康公司的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这种小商品卖过大商品、小商店超过大商店的情状,说明小也不小,只要操作对头,适应市场需求,小中也可出大。
由此看来,对大与小本身的长与短,要辩证地看;对大与小的相互关系,也要辩证地看。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与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于此,似不宜笼统地都要求“做大”,当然,也不宜安于“做小”。无论是“做大”还是“做小”,都应着眼于做强,都不要像贾府那样徒有其表,只有外面的空架子,“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做强,按时下的用语,就是要重视内涵的发展。内涵结实了,大也强,小也强,大小结合在一起,整个社会也就强盛起来了。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这是一个小世界
徐鲁
一朵花能不能不开放?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的童话名著《彼得·潘》是这样开头的。他所说的这个“例外”,是指他笔下的那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一个穿着用干树叶和树浆做成衣裳的可爱“小飞侠”。
童话家创造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其意在说明人类有着周而复始、永存不灭的童年,以及伴随着永恒童年的绵延不绝的母爱。
然而,半人半仙的彼得·潘可以永远停留在满口乳牙的孩童时代,但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温迪姐弟们却没法不长大。
对于快乐无忧的童年的终止,固然很不幸,但这是生生不息的人类进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千世界的希望所在。
成长,是每一个孩童的天赋权利。所谓生命的力量,人的力量,其实就是生长的力量。就像所有的花蕾,都会在自己的季节里开放,孩子们总要长大的。他们也应该长大。世界也需要他们长大。
只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成长,我们这个并不那么完美的世界,才有向着相对完美的方向转动的可能。
因为,只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长大了,他们才有能力去亲近、去改造和完善这个世界。
谁长大了,谁才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正如谁升起,谁就可能是太阳。
然而,成长是痛苦的,长大不容易!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为争取和保卫自己的天赋权利与生存空间而进行抗争的一场圣役。同时,也是不断地战胜自己,无情地否定和超越自身的过程。
就像春笋,必须奋力钻出坚硬的地面,爆开层层裹缚自己的笋衣,然后才能长成一株株挺秀的绿竹;就像蛹,必须亲口咬破自己织成的精致茧壳,然后才能成为一只凌空飞舞的彩蝶。
实际上,在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前,艰难的成长就已经开始了。
挣脱脐带的缠绕与束缚,突破妈妈狭窄的子宫,逃离那座温柔的小房子,然后哇哇大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该是每个人向世人显示生命成长的第一步。
那么,一只树熊的成长和一个小孩子的成长又有什么两样呢?在他成为一只真正的、独立的树熊之前,他必须首先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对妈妈的那个温暖、舒适的肚袋的栈恋与眷顾之心;战胜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心理;还要战胜对自己走向世界的能力的犹豫与怀疑……
其次,他还必须学会和拥有独立应对生活变故、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空间的能力——
遇到任何危险他不仅能够自我救助,而且能够救助其他弱者;即使是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他也能够来去自如、自立于世,成为整个世界的主人……
只有这时候,我们才能像树熊妈妈一样,由衷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孩子,你长大了!——你终于成为一只真正的树熊了!
给予和帮助那些胆怯的、“不愿长大”的孩子找到和拥有成长的勇气、信心与力量,这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个成年人神圣的职责。
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之初的某种恐惧、障碍和阴影——尤其是当我们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某些胆怯的举止有所奚落、伤害,甚至惩罚的时候。
这个世界确实并没有像它应有的那么美好。这个世界需要一代代人来改造、重建、完善。所以,童话里的彼得·潘可以永远地停留在快乐无忧的孩童时代,但所有的孩子却应该长大!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原乡(水彩画)
戴小蛮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名家茶座
路在前方
李国文
在城市里,通常不会迷路,即使走错了,迷失了,也能凭着路政设施的指示牌,找到要去的地方;在农村里,有可能在乡间小路上弄错方向,走冤枉路。但只要“不耻下问”,勤打听着,也会摸到目的地。可是,在森林里,一无标志,二无人烟,哪怕是响晴的天,你也像掉进黑森森的不见天日的鱼网之中。你站在任何一个网格里,都是可以走得出去的,但方向越多,越发无所适从。这时,你先惶惑,继而紧张,接着,便是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前途渺茫,就该恐惧了。
我就尝过这种无望的恐惧,那滋味真不好受。那是七十年代,我在湘西枝柳铁路的工地上劳动,上级要我到集中起来的清队学习班接受再教育。若顺着临时公路走去,天黑前是赶不到的。于是我穿过长满次生林的丘陵地带,想抄个近路,免得延误。谁知弄巧成拙,进去就出不来了。
因为开山放炮,大动物都到更深的山沟里去了,野兽是不会有的,即使真迷了路,在深秋的林子里熬过去一夜,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不能按规定的时间报到,那严重的后果,使我忐忑不安。八十年代,我回到北京,在小西天电影资料馆看一部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马上就想起那次迷路的遭遇,几乎是同样的必须在某时某刻赶到,唯恐因为耽误而受到惩罚的急切心情,竟是那样相似,那样可怜,在放映室里,我不由得流下了泪水。
但终究那是短暂的迷惘,假如将我们的生活也譬喻为路,崎岖的,平坦的,曲曲弯弯的,一路康庄的路,在我们一生中随时在行走、在跋涉的路,免不了有时迷失,有时摸索,但只要大方向不差八九,总是会在绕了一些圈子以后,找到新的出路。
以为非要在山头过夜的我,故事却出乎意料地结束了。
先是我靠在树干上,努力使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倾听着远处我们施工点的开山放炮声。林子里是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我想到声波传来的方向,便是我应该走去的出路。因为林子实际并不大,只是高高低低的山头使我不辨东西南北罢了。
这时,我无意中发现靠着的树干上,有斧头砍去了树皮、呈箭头状的露白处。我顺着箭头所指,往前走了一段路,发现了同样斧砍的记号。就这样,我终于沿着这位不知名的好心人留下的一个个标记,走出了太阳落山后渐渐黝暗的林子。从露白处已经长满的青苔看,这些标记,也有些年头了。
我不知道他是谁,但他显然知道有人也许会走不出森林,才留下这些记号的。人,也许就应该这样你为着我,我为着你,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从那以后,我抱着这一份感激之心,如果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时候,我马上想到那位林子里留下记号的向导。
感谢生活中那永远的美好!(附图片)
孙以增配画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被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评为“先进单位”的吉林市船营区十一小学在“六·五”世界环境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我需要地球,地球需要我”、“争做环保小卫士”等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学会了关注自然和社会。
图为六岁儿童初春阳画的《我给小鸟安个家》,指导教师王玉梅。此画入选东北亚画展。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多味斋
壶关羊汤
刘德宝
羊汤是我们壶关的传统名吃,同我省北路雁同一带的羊杂割汤、南路运城一带的羊汤泡馍,可称之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壶关羊汤与另外“两汤”比较,可谓独树一帜,风味别具。
喝壶关羊汤先要讲究时令,羊不吃青草了才开始做,吃开青草就停做了,约是从当年中秋到次年清明之间七个多月时间。据羊汤师傅讲是怕吃上青草,羊肉带上青草气,风味受损。羊汤羊汤,羊是基础。羊汤师傅都能慧眼识羊,百里挑一,在一群羊中挑出三五只一两年生的上好山羊养在后院待宰,所谓“后院拴羊,前铺卖汤”,以保就地现宰那种鲜味。羊汤师傅杀羊是绝活,几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杀得利索,洗得洁净,各个部位分得条理清楚。壶关羊汤一大特点是讲究尝全羊,即一碗汤中要有七八个羊肉饺子、三五个羊肉丸子、几块炖肉、血条、脂油与头、蹄、口条及胃、肠、心、肝、肺、腰等内脏切成的条条或块块,除羊的皮毛之外,应有尽有,连羊骨髓也熬在老汤中,难怪它能大补元气了。壶关羊汤又一特点是讲究老汤。每座羊汤馆里除正锅外,另设一口大砂锅专供炖羊骨架和羊肉块,此锅从中秋做汤开始坐在火上,到次年清明止,边舀边续,老汤不断。喝羊汤还要配吃黄蒸才算最好配伍。黄蒸是用黍米面包豆沙、枣泥馅做成的馍,极软、极甜、极粘,卖黄蒸师傅怕沾在手上,要用木匙抄在盘子里。喝一碗羊汤,吃一两个黄蒸,热乎乎、香喷喷,足以称得上是美餐一顿了。
壶关做羊汤最著名的师傅出在店上、固村一带,他们代有传人。在我的记忆里店上鲍、固村李、小南青郭、桥头杨等都是闻名全县的做羊汤把式。他们不仅汤做得好,职业道德也好,童叟无欺,连当时我这样十来岁的小孩,给你舀得也像给大人舀的一样满,一样全,差别的只是大人坐高凳子,小孩坐低凳子罢了。可恶的是“文革”十年内乱,羊汤师傅也不能幸免一难,店上供销社羊汤馆那位李姓跛足师傅,被抓到县城西关学习班,以“蒸馍揪一揪,舀汤尝一口”的“莫须有”罪名,被整来整去……听说他们的后代成了做汤把式,现已子承父业,开馆卖汤了,我的心中略慰。
如今,壶关城、镇羊汤馆多了起来,而且今非昔比,不少馆子是红砖砌墙、瓷板贴面,玻璃安窗,门前挂着显眼的招牌,内分普座、雅座,还置有冰箱、煤气灶等新式炊具。喝羊汤的人也多起来了,他们中有进城入镇办事的年轻人,有急着喝碗汤去上晚自习的中学生,也有不少三天两头来的常客——赶三五里路,进城喝汤的老农民和县城里退了休的老干部,他们讲究的是“羊汤冬补”。还有的是像我这样一些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回老家赶来喝碗羊汤,寻找一下孩提时代的影子,回忆一番家乡的饮食情结。
近日闻说壶关羊汤有了真空包装。壶关羊汤拓展了广阔销售空间,可以走出“关”门,走进超市,走进千家万户。听了这则消息,我像喝了一碗热腾腾的羊汤一样,周身感到暖呼呼的。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希望
晨梅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天空灰蒙蒙,乌云遮着
日月星辰的灿烂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像断线的风筝
狂飙中已飘逝很远很远
倘有第二次生命
我愿是春天的小白杨
踮起脚尖去亲吻蓝天
——回报大地母亲的
养育之恩!
如今的孩子像葵花
细雨艳阳下
开放着天真与烂漫
阳光如此明媚
花儿这般金灿,皆因
五星红旗
自由地舒展
记住这旗
是毛主席1949年10月1日
在天安门广场亲手升起
这旗,凝聚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血汗
这旗,是
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
无论在天涯海角,无论
前进的路多么坎坷泥泞
我们心灵的天空务必时刻
高扬着五星红旗!
这边风光真好!
记住是谁
唤来浩荡的春风
驱散了我们头顶的沉沉乌云
迎来改革开放的缤纷
人类的发展没有穷尽
中华腾飞仗群才
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
他们一定会托起
新世纪的太阳!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送你一个中国结
张秀峰
有友人出国留学
我以中国结相送……
送你一个中国结
她是家乡的蝴蝶
不论走到天涯海角
为你扑扇出温馨熟稔的田野
送你一个中国结
她是亲人的笑靥
牵肠挂肚的思绪
绕成凝固的心血
送你一个中国结
她是民族的默契
异国他乡的陌生故人
将有无数亲情采撷
送你一个中国结
她有母亲的喜悦
火红的生机与蓬勃
储备下一份恒久的慰藉
中国结其实是个心结
所有的语言表白都难以贴切
只要将她珍藏在心
你就不会与祖国分别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九叶诗人曹辛之书法作品出版
曹辛之是我国著名的“九叶”诗人之一,也是一位才艺出众的艺术家。
今年正值曹辛之先生逝世五周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将他生前书写的部分行草、狂草、大篆和小篆等书法遗作结集出版。学者方平先生在《曹辛之书法选》导言中写道:“给予我感受最深的,正是他的书法艺术可以看作知识分子在苦难深重的年代里,人格尊严的自我表白、自我张扬。”(雪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严阵长诗《含苞的太阳》在京研讨
6月5日,由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等单位举办的当代老诗人严阵的长诗《含苞的太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长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出席会议的专家评论家对诗人在古稀之年还充满了这样的激情,写出这样有质量的长诗表示钦佩、赞赏。有关领导还特别指出,严阵是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诗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神可贵。(明)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