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札记
谢环驰
“青年志愿者”,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从1993年12月2万余名铁路青年首次打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到2001年注册志愿者制度的实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青年志愿者”的旗帜下,分布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他们创造了一种精神,并把它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青春谱写道德之歌
1994年初,三个年轻学子叩开原北京城建集团职工郜三喜烈士的家门,为烈士子女义务家教。这轻轻的一叩,拉开了青年志愿者行动走进社区的序幕。
两个月后,团中央“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正式实施;一年后,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点开始创建;三年后,城市公益服务普遍展开;六年后,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全面推进……一批又一批青年志愿者走入社区,将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用真情服务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公益事业。
“别让忧伤在心里躲藏,让我来替你担当……请收下吧,我送你的玫瑰花,让我的双手留有余香。”这首影片《因为有爱》的主题歌是深圳数万志愿者的真切感受。深圳“生命之光”帮教服务组的志愿者孙冠津说:“能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生命由此更精彩。”
在全国,4000多万人次参与到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来。这种发乎心灵的感受化为无数青年的自觉实践,一段段普通的人生,在奉献中升华、闪光;一曲曲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青春之歌,在万户千家传颂。目前,社区青年志愿行动,已成为广大青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教育青年的有效途径。
爱心在大山深处接力
许多志愿者通过参加扶贫接力计划,走进了大山,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和心灵……
广大青年志愿者在服务期内,克服了气候、饮食、语言等方面的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来到宁夏西吉县三合中学,当年就带出了7名大学生,去年又有76人考上大中专学校,结束了高考多年“剃光头”的历史,在当地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的到来,在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刷牙、第一次用卫生纸、第一次开口读外语……“志愿者老师说的”,是孩子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长大了,做像志愿者老师一样的人”,成为孩子们的理想。
广大青年志愿者在贫困山区播种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所在。在西吉县的一次座谈会中,志愿者畅谈自己的体会:“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发展和命运息息相关。青年学子只有胸怀祖国人民,脚踏实地,投身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有所作为。”
1996年以来,从全国各地20多万名自愿报名的城市青年中选拔出来的10051名青年,先后奔赴新疆、青海、西藏等中西部17个省、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援贫困县达207个。去年,新一批3205名青年志愿者,又积极投入了西部开发大潮。爱心接力棒,在连绵大山中传递。
中国的“星星”在闪光
上海APEC会议,在国际会议中心有一群来自海运学院的志愿者整天站在印刷机旁,从事文件印刷工作。他们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文印室里,志愿者干得汗流浃背……
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会议期间,从翻译、礼宾、接待到文秘、技术保障、会务后勤,2800余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100多个岗位上,总服务时数约达25.8万小时。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章启月说:“这次APEC会议就像一整台机器在运转,志愿者就是其中的螺丝钉,如果没有这些螺丝钉,再好的机器也会出故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行的国际赛事、国际会议和国内大型文体活动日益增多,青年志愿者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财富》论坛年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提供了数百万人次的优质高效志愿服务。他们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的“星星”。(附图片)
图为中国政法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在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清萱摄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兴边富民在行动
那山·那水·那人
——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丰向红
在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周岁生日的前夕,我们来到这里。从贵阳到州府兴义市、从兴义到各个村屯,我们的大巴几乎畅通无阻;窗外望去是连绵的石山,石旮旯里冒出的绿色不绝于眼。黔西南真的变了。
希望的触角
在黔西南曾有这么一个传闻:一农户赶两头猪到集市上卖,因道路崎岖,只好请亲戚朋友将猪抬到集市,如此一来,两头猪变成了一头——其中一头变成了脚力钱。
如今,南昆铁路的建成运营,324国道和320国道的改造,顶兴、兴威公路的建设,“两江一河”航道的整治,兴义机场的兴建,使黔西南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乡亲们出寨不用像过去那样大清早背着背篓走到天黑。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赶集都能坐汽车。公路的触角延伸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希望和变化。
威舍镇地处云贵两省结合部,原是兴义市马岭区下设的一个偏僻小乡,无水、无电、无市场。上世纪80年代,威舍一家农户开了个小餐馆,只在周日赶场有生意时才开张,因而叫“半家餐馆”。
1997年底南昆铁路通车后,威舍火车站成为南昆铁路最大的中间编组站。北靠产煤大县盘县,威舍成为周边地区重要资源特别是煤炭和煤制品的交易市场。周边的煤通过汽车运到威舍,再从威舍用火车运到两广和昆明。交通的便利使每吨煤的成本降低了100元。
扶贫路就是经济腾飞路。南昆铁路使威舍3500多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有的进企业进工厂,有的外出经商,人均年纯收入由以前的450元增长到2300元。
喜人的绿色2000年5月,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式启动,全州百万人工草地畜牧业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我们来到兴义市绿茵草地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时,碰巧新西兰的畜牧业专家正在给技术人员培训。车间前的露天教室里,摆得整整齐齐的小板凳上坐着厂里的技术人员和慕名而来的农民,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着笔记。
这位专家是新西兰梅西大学农业部主任塔吾教授。梅西大学与绿茵公司签订了帮扶协议,学校派出相关专家来传授技术,公司也派出技术人员去梅西大学进修。“科技的制高点就是经济的增长点”。绿茵公司自养奶牛110多头,并采取以奶牛放贷、农户以牛奶还贷的方式,带动普子村9户农民饲养奶牛18头。每户农民平均半年就可赚得一头奶牛,比过去单纯种地收入高出3倍多!
醉人的山歌
在万峰林布依族民俗村听“八音坐唱”、在下午屯的乐立村观看布依族女子高台狮舞表演、在鲤鱼坝欣赏苗族的板凳舞、在岩益乡纳蝉村与布依族小伙子一同打糍粑……与其说自己是一个来采访的记者,不如说自己更像一个陶醉于民族风情的游客。
安龙县的打凼村是闻名的布依族“文明村”。为把村子建成一个农业旅游村寨,村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自己筹工筹劳,建成了石板小路。村里的厕所让我们大吃一惊,里边铺了瓷砖,非常干净,让人想象不出这是在偏远的山村。农闲时,村干部组织村民练习武术、对歌、学习各种政策。打凼村是有名的长寿村,老人的平均寿命80多岁,长寿的原因一是环境好,二是常年练习祖传的武术强身健体。
即将离开打凼村时远远看见村口古桥上,排着一队穿着整齐的布依族妇女,双手捧着酒杯伴着唢呐声唱着敬酒歌:“眼见客人要离开,布依山村土酒来,没有什么来感谢,一杯米酒表心情……”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热门话题
大有希望的事业
青文
5月28日在北京闭幕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就如何推进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支持、发展形成了共识,取得一系列成果。全球五大洲的29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憧憬,发表了《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北京宣言》。这标志着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主体的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预示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杰出的作为,在更宽广的领域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凝聚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1996年,江总书记视察唐山时就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青年志愿者。1997年底,总书记亲笔题写“中国青年志愿者”。2001年初,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饱含着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体现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的高尚精神风貌。亿万青年投身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汇聚成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奔涌洪流。实践证明,志愿服务事业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熔铸着社会主义新道德规范,激发了青年服务社会的巨大热情,在当今中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志愿服务事业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天,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将变为现实。当代青年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荣历史使命。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这为我们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指明了方向。志愿服务事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方面,是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有形载体,为广大青年担负使命提供了成长锻炼的有效途径。经过志愿服务实践的熏陶锻炼,青年一代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新的形势下,努力把志愿服务事业推向深入,就要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广大青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载体,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事业新局面,努力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催生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社会进步的浩荡洪流呼唤青年的奉献创造。我们相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让贫困聋儿走出无声世界
艾舒
今年不到4岁的家新小朋友,属重度耳聋患者,家住河南省新乡市,由于父母单位效益不好,家境困难,没有足够的钱购买助听器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她听不到声音,也不能开口说话。小家新的姐姐也是耳聋患者,贫困使她错过了最佳听力语言康复期(0—7岁),成为聋哑人,造成终生遗憾。幸运的是,小家新在今年的全国爱耳日活动期间收到了她一家人梦寐以求的礼物——西门子助听器。
我国有像小家新这样的贫困聋儿50多万名。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有7岁以下聋儿80多万名,其中70%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或城市贫困家庭,他们无力承担配戴助听器及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费用。
助听器是聋儿康复的基础和必备的物质条件,适合于聋儿使用的大功率助听器通常售价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数码编程的新型助听器有的要在10000元人民币左右。由于助听器价格比较高,贫困聋儿家庭难以负担其费用,致使很多只要配戴上助听器,经过听力语言训练就可以康复的聋儿失去了回归主流社会的机会,而7岁以后的聋儿,即使是配戴了助听器,也几乎无法康复,很难开口讲话,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无法上普通小学、中学接受教育,难以走出无声世界。
1988年,聋儿康复工作作为抢救性工程列入国家计划以来,一些聋儿通过听力语言训练已经成功康复,进入普通小学、中学,还有的已经上了大学。截至2001年底,全国已训练7岁以下聋儿16万名。但庞大的聋儿基数仍然让中国的聋儿康复工作者不敢怠慢,他们为聋儿的康复奔走呼吁,尤其是贫困聋儿的康复,更是牵系着每一个聋儿工作者的心。
2001年1月,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与西门子听力集团(中国)签订了“十五”期间开展听力助残推广项目,至今已有7000余名贫困聋儿配戴上了“听力助残”助听器。今年全国爱耳日前夕,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又提出了“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的口号,以期有更多的企业、团体、个人出资出力,让更多贫困聋儿得到康复机会。
“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今年爱耳日期间,全国各地聋儿康复机构共收到捐款30万元;捐赠助听器4155台,其中西门子听力集团捐赠1000台。西门子还承诺在2002年至2006年,共出资300万元,救助西部地区500名贫困聋儿上学就读,不仅让贫困聋儿能配戴上助听器摆脱残障,还要让他们接受正常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孙金忠对社会各界给予中国聋儿康复事业的慷慨资助,深表感谢:“社会各界的爱心不但能使更多的贫困聋儿走出无声世界,而且还为我国聋儿康复事业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举社会之力,共谱听力助残新章,给更多的贫困聋儿希望。”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社会看台
关注与自强
本报记者 陈晓钟
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多年来,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十分关怀。前不久,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中宣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等16部委联合下达文件,要求全国各地进一步推进残疾人事业向前迈进,并提出口号:关注基层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热切的关注和扶持,使广大残疾人的生活得到切实改善,同时激发他们奋发进取,走自强之路。(附图片)
左图:西安市残联与市农经委等部门联合,在全市10个区县开展了“自强绿色行动”,帮助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图为仁留乡肢残农户张亚娟夫妇种植的洋香瓜丰收在望。(附图片)
上图:河南洛阳偃师市山化乡油店村44岁的滑明吾是位常年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在市残联和乡残联的帮助下,滑明吾开始养鸡,几年来,年收入已达2万余元,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本报记者 陈晓钟摄影报道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铁提尔村的“山乡巨变”
新伟 志强 文芳
在天山南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境内的卡普斯浪河畔,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铁提尔村。“铁提尔”,是维吾尔语,意为“山脚下的绿洲”。几年前,笔者曾因工作关系来过这个维、汉、回3个民族聚居的村庄。这里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自然资源匮乏,全村没有一部电话,80%的人连电视机都没见过。
前些日子,我们出差到拜城,又到了铁提尔村。仅仅几年时间,原来那个贫穷破败的村庄彻底改变了模样:一座座漂亮整齐的房屋,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果树,一条条水流如歌的水渠,一串串晶莹诱人的葡萄,院落里不时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甜美欢快的歌声。真让我们怀疑是自己走错了路!今年61岁的托尼吐罕老汉谈起现在的好日子,老人连说了好几遍:“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最朴素的语言,表达着村民对驻地离铁提尔村不远的新疆军区某炮兵团官兵的感谢之情。
炮兵团官兵自打进驻拜城县开始,就与铁提尔村结下了难割难舍的鱼水情缘。官兵们经常来村里清理垃圾、修缮水渠、整理林带、修补房屋围墙。仅1993年到1995年两年间,炮兵团官兵就先后为铁提尔村捐送10余吨粮食、3吨多清油,捐款9000多元、衣服鞋被3200余件,还给村里打了68口压水井,结束了铁提尔村世世代代喝涝坝水的历史。
然而,官兵们也明白:如果不提高村子自己的“造血”能力,捐献多少东西也不能让乡亲们真正摆脱贫穷!1995年,炮兵团提出了帮助铁提尔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庭院经济”。团里拿出3万多元,给24户特贫村民建成了鸡舍和牛羊圈,从外地买来良种的鸡雏、优质的葡萄苗、苹果树苗和进口复合肥。团里还经常派一些技术精、经验多的种养殖能手到村里传技术、教方法,并把两万多册农业科普书籍送进村民手中。为解决铁提尔村信息闭塞的问题,部队采取官兵捐一点、团里垫一点的办法,为24户村民买了大彩电、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世代生活在天山深处的铁提尔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看上了电视节目!
“庭院经济”给铁提尔增添了充满生机的绿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托尼吐罕老汉家光养鸡一项,就收入800多元,村民卡托等几家还购置了摩托车,进城再不用赶毛驴车了。
那天,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铁提尔人给我们唱了一首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天山上的雪莲呀,是你纯洁善良的心,卡普斯浪河的水呀,流着你浓浓的深情,解放军呀解放军,你比亲人还要亲,走上富裕路的铁提尔人,永远不会忘了您……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团结友善 爱心助残
“咱们的村医”
——记截瘫患者的义务护理员常晓英
李焱
河北省唐山市区东头的小山商业区,有一个国内唯一的地震截瘫患者康复村。连日来,村民摇着轮椅找到开滦医院和新闻媒体,含泪要求宣传“好人常晓英”。
47岁的常晓英,是开滦医院干部病房护士长。从1996年起,她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义务照顾、护理截瘫患者。康复村院中的柿子青了又黄,樱桃熟了一茬又一茬,常晓英一干就是6年。村民亲切地称她“咱们的村医”。
1991年建起的康复村,有23户截瘫患者家庭。双目失明的王秀珍老太太褥疮烂得碗口大,露出骨头。常晓英每天给她擦洗、换药。听说菌必治、复达欣外用效果不错,可价钱贵老人买不起,常晓英就四处搜集还有残留药液的瓶子,用盐水清洗后,收集起来给老人用。又把家里的烤电仪拿来,整整给老人治了一个冬天。
有一年三伏天,常晓英陪发高烧的白荣珍输液,看她打冷战,就关了电风扇和门窗。屋里热得赛蒸笼,输完液常晓英成了“水人”。李振达住院期间,梁小军又病了。常晓英一头照顾李振达,一头跑康复村给小军输液。刘印江得前列腺炎输液半个月,常晓英6点下班骑车到康复村,天天盯着3瓶液体到夜里十一二点输完,再由爱人接她回家。刘印江含泪说:“我们连送你回家的能力都没有,这辈子没法报答你的恩情……”
上有年逾八旬的母亲和婆婆,下有上初中的儿子,可为康复村,常晓英牺牲了休息娱乐和天伦之乐。为了方便截瘫患者找她,她把单位和自家的电话号码留给每一户村民。村民刘秀凤晚上发烧,一个电话,常晓英立刻赶过来输液。
常晓英像一道阳光照亮残疾人封闭的世界。康复村最年长的王秀珍老两口,地震夺走了他们所有的孩子,平素老人脸上很少见到笑容。常晓英当起他们的女儿,治褥疮,端屎尿,换洗衣物。料理完王秀珍后事,又做起她老伴徐大爷的棉衣活。截瘫使37岁的梁小军不能享受同龄人拥有的东西,他一度很消沉。他姐梁淑玲说:“我弟有啥事都愿意和常姐说,她在弟弟心里比我有分量。常姐才是他的亲姐姐!”
46岁的郑维芹,20岁上被地震砸成瘫痪,1999年又得了卵巢囊肿,在开滦医院手术。她很苦恼:怎么倒霉事都让我赶上呢?常晓英不仅端水送饭,还慢慢开导她战胜病魔。出院后,郑维芹开朗得像换了个人,学电子琴,养花,生活在她眼里变得非常美好。
作为医院和市局级先进工作者和医德医风标兵,常晓英为患者做了多少好事,没人说得清,但康复村40多口人,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串感人故事。几年里,常晓英光义务奉献工时,就达4000多个小时,而她在康复村没有吃过一顿饭,没收过一件礼物。郑维芹3年前给她买的大镜匾,至今还撂在自己的家中。
常晓英小时候随父母遣返农村,体会过善良人们给予的帮助和温暖。从那时起,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就成了她的志向。她说:“在照顾、护理他们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不少东西。他们乐观豁达、笑对厄运的精神鼓励着我。”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常晓英愿意用自己的行动,让他人感觉出生活的美好。让她欣慰的是,这种行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唐山人接受,并逐渐成为一种风尚。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