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
专栏:
南非对白人右翼分子大搜捕
据新华社约翰内斯堡11月29日电(记者陈铭)南非警方29日在全国9个省对阴谋推翻现政府的白人右翼分子展开了大搜捕,抓获了一批激进分子,其中大部分是非法持枪者。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调查“九·一一”
基辛格老将出马
本报驻美国记者任毓骏
11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签署法案,成立一个由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任主席的独立委员会,调查“9·11”事件。布什说:这个委员会任务艰巨,无论线索指向哪里,都应该仔细调查所有的证据,所有的事实;必须发掘每一个细节,吸取“9·11”事件的每一个教训;了解劫机的计划,劫机者的动机,以确保这种袭击不会再次发生。
布什签署的这项法案是作为2003年情报开支法案的附加案于11月中旬由国会通过的。它授权调查委员会对“9·11”事件前后美国的情报、执法、商业飞行、外交、边界与移民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而不像国会参众两院情报委员会从6月份开始的只侧重于情报方面的调查。布什最初反对成立这个委员会,理由是独立调查将导致情报泄露并分散反恐斗争的精力。布什认为,国会参众两院的情报委员会可以更好地处理调查中可能出现敏感的信息。但是,恐怖袭击受害者家属发起一场运动,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白宫最终改变立场,与国会就成立这一委员会达成了一项妥协议案,并给这个委员会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其使命。布什在美国感恩节的前一天签署了这一法案,以安慰恐怖袭击受害者的亲友。
根据布什签署的法案,独立调查委员会拥有广泛的授权。委员会由10名成员组成,共和党和民主党各5名,其中主席由总统任命,副主席由国会民主党领导人任命。调查委员会如向政府官员发出传票,需要获得主席与副主席的一致同意,或者获得6名委员的同意。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从今年6月已经进行了一些调查,新成立的委员会将进行进一步调查,特别是调查美国政府内部的情报疏漏。
基辛格是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之一。他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担任尼克松总统和福特总统的国务卿。他为结束越战所作的努力赢得过197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他还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基辛格离开政坛后,退而不休。1982年9月,他建立了“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自任董事长,专门为军政要员或大公司老板提供对世界范围的重大战略观点。他还曾身兼许多民间组织要职,如美中协会主席、美国中美洲问题两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等。此外,他还撰写大量著作,如《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白宫岁月》和《动乱年代》等。
布什说,亨利·基辛格将为调查委员会带来丰富的经验、清晰的思路和审慎的判断。在基辛格博士的领导下,委员会的调查将会很彻底,提出的建议将会很有帮助、很有价值。基辛格表示,事实指向哪里,他就做好准备去哪里调查。调查委员会的工作没有受到限制,也不会受到限制。他说,“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调查委员会将提出一些建议,布什总统已经表示将认真对待这些建议。”
有评论指出,一旦独立调查委员会开始工作,很可能造成非常激烈的辩论。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在“9·11”事件调查问题上已出现诸多分歧。因此可以预料,调查进程不会一帆风顺。(本报华盛顿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官员表示
普京访华意义重大
俄塔社积极评价俄总统访华
本报莫斯科12月1日电记者吕岩松报道: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普里霍季科今天在此间接受新闻界采访时说,普京总统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结束后访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俄中两国准备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水平,使其同两国政治对话的水准相符。
普里霍季科说,俄罗斯官员和学者认为,中共十六大后中国对俄罗斯的政策将保持延续性,近期和中期内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普京在和中国领导人会谈时将对继续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准备为其充实新的具体内容。他说,两国将扩大双边经贸合作,改变目前政治关系和经贸合作不平衡的状况。俄中领导人在会谈中将着重讨论落实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提高高技术含量产品在两国贸易中的份额,积极推进双方在投资和生产领域的协作。俄罗斯希望两国近来在原材料、高技术领域以及其它领域扩大合作的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普里霍季科在谈到俄中军事合作时指出,军事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俄中军事合作有利于远东和亚太地区的稳定,不对第三国构成威胁。两国领导人将努力使该领域的合作具有“平衡性和长期性”。普里霍季科强调,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和极端主义日益猖獗,对各国安全构成威胁并破坏全球和平与稳定。普京将同中国领导人就如何协调行动以对付新的威胁进行讨论。
本报莫斯科12月1日电俄罗斯官方通讯社俄通社—塔斯社今天发表评论文章,积极评价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的重要意义并表示相信俄中关系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
这篇题为《更加成熟的俄中战略伙伴关系》的文章说,俄中两国领导人一年前签署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对10年来俄中关系的总结,为下一阶段双边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俄中两国将通过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大型合作项目来充实条约内容。俄塔社评论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在优先发展双边经济合作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外交关系发展。俄中两国都主张维护安理会及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反对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伊拉克和朝鲜等问题上也保持一致或相近的立场。
第3版(国际)
专栏: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呼吁
尊重巴人民合法权利
阿盟要求公正解决巴问题
本报联合国11月29日电记者何洪泽报道: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今天在第五十七届联大关于中东和巴勒斯坦问题的全体大会上发言,反对以色列对巴领土的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呼吁尽快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一切合法权利。
王英凡在今天联大为纪念“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而召开的全体大会上发言说,2000年9月以巴冲突大规模爆发至今已两年有余,不断加剧的冲突不仅造成双方巨大的人道灾难,加剧了彼此的仇恨和敌意,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双方,特别是巴方的经济和社会安定,直接导致中东和平进程的停滞甚至倒退,对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他说,中国一贯主张遵照安理会历次决议及“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迅速恢复中东和谈,主张应尽快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包括建立独立国家在内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反对以色列对巴控区进行的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也反对并谴责针对平民的一系列自杀性爆炸事件,呼吁双方响应国际社会的促和努力,停止武力对抗。
王英凡说,巴勒斯坦问题是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中东问题的核心,通过谈判和对话寻求巴勒斯坦问题的政治解决符合以巴和中东地区各国人民的根本愿望,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应成为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据新华社开罗11月29日电(记者邵杰)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29日发表声明,纪念“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并呼吁国际社会为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被剥夺的权利作出努力。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29日电(记者顾震球、郭立军)“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2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伊克巴勒·里扎、第五十七届联大主席扬·卡万、本月安理会主席王英凡以及巴勒斯坦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第3版(国际)
专栏:
日本正义斗士家永三郎逝世
新华社东京12月1日电(记者王大军)据此间媒体1日报道,日本史学界正义斗士、原东京教育大学(现筑波大学)教授家永三郎于11月29日在东京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89岁。
家永193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国史专业,毕业后在新舄高中担任过教员,1944年进东京教育大学前身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后来担任了教授,1977年至1984年在中央大学执教。1948年,家永34岁时因研究《上代倭绘全史》成果卓著而获日本学士院恩赐奖。
家永从1952年起编写高中教科书《新日本史》,1965年6月因认为文部省于1962年度审定的历史教科书中有323处错误而向法院首次提起诉讼,后来又就文部省审定错误两次提起诉讼。他这一系列的诉讼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舆论说他“给审定当局敲了警钟”。家永在第一、第二次诉讼中均未取胜,但在第三次、即围绕上世纪80年代政府审定的历史教科书的诉讼中,日本最高法院1997年8月判文部省关于“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4处审定意见违法,使他取得了部分胜诉。
家永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样的迫害都不能改变我的学说”。近年来,尽管晚年生活境况凄凉,但他的关于要对日本进行的侵略战争进行彻底批判的主张始终没有动摇。他的这种为正义而斗争的顽强精神赢得了日本国内外的赞誉。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肯尼亚又遭恐怖袭击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新烽
11月28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的几声巨响再次震惊了世界。这一自杀性爆炸事件顷刻间将一家以色列人的饭店化为废墟,16人命归黄泉,80余人身受创伤。与此同时,一架以色列客机在蒙巴萨起飞后不久遭到两枚导弹袭击,所幸未被击中,机上261人躲过此劫。截至目前,肯尼亚警方已拘捕了12名嫌疑犯,包括肯尼亚、美国和以色列三国在内的破案专家正在参与现场清理,寻找与爆炸事件有关的蛛丝马迹。停留在肯尼亚的以色列游客受惊吓之后已纷纷撤离,肯尼亚总统莫伊也视察了爆炸现场,对自己的国家又遭恐怖袭击深表不安。
众所周知,4年前的8月7日,位于首都内罗毕市中心的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酿成包括几名美国人在内的219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的惨剧,由爆炸现场改建的纪念碑仍在时刻告诫人们历史悲剧切勿重演。而今,爆炸声又从国家东部海滨响起,这叫人如何接受?
这次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自称为“巴勒斯坦军”的团体声称对袭击事件负责,声言攻击时间刻意选择在“巴勒斯坦被分割55周年纪念日”之际,目的是谴责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通过的“旨在让犹太人欺压阿拉伯人”的一项决议。
在肯尼亚先后发生的这两起自杀性爆炸案,第一次是针对美国,这次是冲着以色列而来,且是天上地上双管齐下,其势头不亚于4年前的袭击。这里提出两个疑问:一是恐怖袭击为何两度选择了肯尼亚;二是美国和以色列何以成为袭击目标。长期以来,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惟我独尊,我行我素,在世界积怨甚多,在遭到一系列小型的恐怖袭击之后,“9·11”事件便成为总的爆发点。在巴以冲突中,美国明显偏袒以色列,而以色列仗势欺人,导致其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恐怖袭击目标。
肯尼亚两次成为恐怖袭击的地点自有其特殊的缘由。肯尼亚是英国前殖民国,冷战年代因其地理位置显赫,成为非洲地区的一个焦点。由于其东邻索马里,北与埃塞俄比亚交界,这一连接“非洲之角”与非洲南部地区的特殊位置与多种文化在海滨一带交流、融合与冲突的特定环境,又增加其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度,全国3000万人口以基督教为主,穆斯林占总人口的6%。自1963年独立后,肯尼亚与以色列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这可以通过两个事件窥斑见豹。1967年中东战争以军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后,30多个非洲国家不约而同地站在埃及一边,纷纷与以色列断交,而肯尼亚却没有这样做。1976年,肯尼亚曾为以色列提供后勤支持,协助其突击队成功解救被巴勒斯坦激进分子劫持到乌干达的满载着以色列人的客机。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国家关系,以色列人大多选择到肯尼亚旅游度假。肯尼亚天然动物园和迷人的海滨风情深受游人的青睐。精明的以色列商人看准了商机,在肯尼亚第二大城市蒙巴萨开设饭店。这次袭击事件就是正当这家以色列人的饭店用非洲传统歌舞迎接客人时发生的。至于第一次袭击事件选择在首都内罗毕,主要是恐怖组织借以造成更大的声势与影响。
第一次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因担心类似悲剧再次在同一国度同一地区重演,随即协助肯尼亚政府训练治安人员,密切注视高危受袭目标,美国军舰也不时在东非沿海巡弋,经常停泊在蒙巴萨港,密切注视着这一被认为是“基地”组织活动频繁的地带。然而,这次袭击竟在美军的眼皮底下发动,且使用了导弹袭击以色列客机,这是美国和以色列始料不及的。从袭击事件的策划、发生的地点、使用的武器到参与的人员等情况来观察,美国的反恐战略与目标值得审慎的反思,国际反恐斗争任重而道远。
(本报约翰内斯堡12月1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继续进行
新华社巴格达11月30日电(记者王波、杜震)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检查30日继续进行,核查人员突击检查了位于首都巴格达附近的3个可疑地点。
与前面的核查一样,核查人员早上8时30分从联合国工作总部运河饭店出发,然后兵分两路。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小组驱车前往巴格达以南15公里处的优素夫亚地区,检查了那里一家隶属于国家军工委员会的伊拉克军工厂。这家工厂曾经研制和生产射程650公里的侯赛因导弹。随后,小组又检查了附近的一家重兵把守的军工设施。
与此同时,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监督、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的核查小组来到位于巴格达以北75公里处的巴拉德地区,检查了那里的一家曾生产过化学武器的军营。
核查人员对上述地点的检查是在伊拉克官员的陪同下进行的。在检查过程中,记者照例被禁止进入核查点。
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是27日开始恢复对伊拉克中断4年的武器核查的。在27日和28日的核查行动中,伊拉克方面给予了全面合作,联合国方面对此表示满意。因29日是伊拉克当地的休息日,核查人员这天没有进行核查。
第3版(国际)
专栏:
驻科法军与科反政府军交火
据新华社阿比让12月1日电(记者令狐道成)驻守在科特迪瓦西部执行撤离外国侨民和临时监督停火使命的法国军队,11月30日同科新的反政府军发生激战,双方都有伤亡。
据法军发言人称,有8名科特迪瓦叛军在战斗中丧生,而法军方面有一名下级军官受伤。但叛军方面则说,法军出动了直升机进行轰炸,有59人被炸死。
据报道,号称接受“科特迪瓦大西部人民运动”和“科特迪瓦正义与和平运动”两个组织领导的一批新的反政府武装,11月29日晚分别在科特迪瓦西部的马恩市和靠近利比里亚边界的达纳内市对科政府军发动进攻,随后占领了这两个城市。据悉,这批反政府军队的领导人是前军政府领导人盖伊的儿子。盖伊在今年9月17日发生的军事动乱中被打死并被抛尸街头。该反政府武装发言人称,“要为盖伊复仇而战斗直至推翻现政权”。
此间舆论认为,新的反政府武装的出现使科的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也给科危机的解决带来新的困难。在洛美的调解和谈判努力还在继续进行。反政府武装负责人索洛表示,他们“不会离开和中止谈判”。另据科官方消息,科总统巴博3日将起程前往马里首都巴马科与马里总统杜尔和布基纳法索总统孔波雷会晤,协商解决科危机的途径。
今年9月19日,科特迪瓦部分军人在阿比让、布瓦凯、科霍戈等地哗变,从而引发内战。到目前为止,已有500多人在战乱中死亡,数千人受伤,上万人无家可归。
本报科特迪瓦12月1日电记者赵章云报道:经过一夜激烈的战斗,法国在科特迪瓦监督停火的部队今天从该国西部被新崛起的叛军占据的两个主要城市撤出了外国侨民。
法军的行动是昨天下午开始的。他们先夺取了离西部最大城市马恩30公里处的机场,然后将最靠近利比里亚边境达纳内城里的18名外侨撤出。晚上,他们又开始撤离在马恩城里的100多名外侨。在撤侨行动中,他们遇到了叛军的火力反击。现在,160名外侨已乘两架飞机安抵首都阿比让,一半以上是法国侨民,只有1名中国人。
第3版(国际)
专栏:
就朝韩人员越过军事分界线问题
驻韩美军同意按惯例处理
本报汉城12月1日电记者徐宝康报道:韩国国防部今天在此间正式宣布,经协商,驻韩美军已同意在朝鲜停战协定的框架内,按照惯例,简化韩国旅游者通过即将修通的临时公路越过军事分界线,前往朝鲜金刚山旅游的批准手续。
韩国国防部军备控制处处长张光日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韩国国防部与驻韩美军就此达成了协议。按照这一协议,驻韩美军将随时批准韩国国防部提出的进入非军事区和越过军事分界线的要求。韩国方面在获得批准后将向朝鲜进行通报。
韩国国防部一名官员说,这一协议实际上沿用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惯例。今后韩朝铁路连接后,也将沿用这一惯例。按照这一惯例,韩国人员如需越过军事分界线,应将名单通报驻韩美军,同时通报朝鲜方面;朝鲜人员如需越过军事分界线,也应将名单通报给韩国方面,由韩国方面转达给驻韩美军方面。这名官员说,韩国将于近日向朝鲜通报协议内容,并希望朝鲜能同意这一做法。
朝鲜和驻韩美军最近在围绕韩朝人员越过军事分界线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并曾使韩朝在非军事区排雷的工作停顿了3个星期。美军方面声称,韩朝人员越过军事分界线,必须事先得到“联合国军司令部”的批准。而朝鲜认为,根据9月韩朝签署的《南北军事保障协议书》,在非军事区南北共同管理区内的所有问题应由朝韩协商解决,与驻韩美军无关。
目前,韩朝连接铁路和公路的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并计划在年内开通。如果朝美之间不能解决这一分歧,公路和铁路开通以后,韩朝双方的人员来往和经济合作将受到严重影响。
第3版(国际)
专栏:
十一月三十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一妇女手持不要对伊拉克动武”的标语牌。当日,近“五百名示威者在赫尔辛基市中心集会游行,反对美国对伊拉克使用武力。
新华社记者赵长春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埃厄两国完成遣返战俘工作
据新华社日内瓦11月29日电(记者陆大生)国际红十字会29日在这里宣布,在埃塞俄比亚关押的最后一批厄立特里亚战俘1130人和平民95人,当天已越过边界回到自己的国家。至此,埃厄两国遣返战俘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国际红十字会说,在完成遣返战俘工作后,埃厄两国间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解决。联合国将根据今年4月双方达成的协议,在明年划定两国间的边界。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札记
只有道歉还不够
徐宝康
11月27日,美国驻韩国大使托马斯·哈伯德在记者招待会上转达了布什总统就驻韩美军6月份轧死两名14岁韩国少女一事,向韩国民众表示歉意。布什说,“我本人因这起悲剧受到触动,我曾经访问过韩国并对韩国民众怀有特别的感情。我对这起悲剧感到难过和遗憾,并向韩国民众表示歉意”。
但布什的道歉并没有平息韩国民众的愤怒情绪。韩国普遍认为,尽管布什的道歉姗姗来迟,但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就驻韩美军事件向韩国民众表示道歉,说明美国对韩国人的愤怒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韩国认为,韩美关系是韩国对外关系的“基轴”,美军长期驻扎韩国是双方互有所需。随着时代的发展,韩美关系本应进行适当调整,否则必然引发矛盾和冲突。例如,冷战时期签订的《驻韩美军地位协定》就是一个典型。协定的核心内容是,驻韩美军享有司法权,美军在韩国触犯韩法律,须由驻韩美军军事法庭全权处理,韩国司法机构无权干预。在这一条款的庇护下,美军在韩国的犯罪率有增无减,不少犯有杀人、强奸等罪行的美军官员,得以逃避韩国法律的制裁而逍遥法外,这引起了韩国民众的极大反感和愤怒。对此,韩国许多民间组织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协定,必须更改。韩国舆论深刻指出,这次美军装甲车轧死两名韩国女中学生事件,之所以引发成全国性抗议浪潮,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平等的《驻韩美军地位协定》。
韩国舆论对布什在道歉中一段话特别关注。布什说,“美国将与韩国密切合作,防止此类意外再次发生”。韩国《朝鲜日报》社论指出,在防止未来再次发生此类意外的对策中,理应包括修订《驻韩美军地位协定》。韩国《中央日报》社论强调,“布什总统不应只停留在道歉上,更重要的是在修订《驻韩美军地位协定》上,表现出进取姿态”。韩国《东亚日报》则呼吁,“布什的道歉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韩国舆论认为,韩美关系在这次美军装甲车轧死两名韩国女中学生事件中,的确“受到不少伤害”。为解决和防止这类问题的再度发生,韩国各界呼吁,“两国必须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理智地解决这一问题。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道歉,更重要的是要有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实际行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