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第6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11-0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历次党代会

  党的十三大:
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十三大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党的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三大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新理论作了归纳,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办提供)
(附图片)
图为党的十三大会场。 hkR品论天涯网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走进新时代

  融史诗气韵于时代乐章
  ——大型文献电视片《潮涌东方》观后
  黄式宪
  百年屈辱,百年悲怆,唤醒了古老而积弱多弊的中国。大型文献纪录片《潮涌东方》(总编导孙利华、陈宏),以如椽的史笔,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交错中,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里,如火如荼地呈现出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该片凝聚着主创者3年多的辛勤劳绩,是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一份厚礼。
  观众在观看《潮涌东方》时,因被主创者历史情怀的沸腾所感染,被这部作品的概括力所震撼,不由得随着这部文献性历史片的叙述,心游万仞而思接千载,仿佛徜徉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潮中而获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作为一部以历史文献性见胜的作品,《潮涌东方》在描绘发生在华夏大地上这场民族复兴运动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立意新并具有现代思维的冲击力。作品在钩沉历史、质询历史时,富于创见性地强化了经济的命题,透过东西方在现代文明演进中的比照,一层层揭示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该片主创者将“现代化”作为一根主线用来贯穿全片,由是证明:中国惟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片的开头几集,如“惊涛拍岸”、“艰难启航”、“命运抉择”等,带着严峻的历史思辨色调,展现了世界近现代史上一幕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即自18世纪中叶由英国率先鼓动起的工业革命、工业文明之“风”,挟着船坚炮利的武力而“吹向东方”。百年之后,西方的资产阶级渐渐强大,历史便翻开了悲剧性的一页:已经落后的东方不得不从属于并臣服于工业文明的西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的:“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程必然是风雨如磐、艰难曲折的。从清末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的现代化刚起步便夭折;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对现代化的道路,一直在探索之中。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奔向现代化之路,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俨然铭刻着我们民族顽强进取的悲壮历史足迹。
  《潮涌东方》以现代化为轴心所描绘的这场如火如荼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全片用绝大部分篇幅,着力于描述当代中国成功地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壮举,将带着史诗意味的浓墨重彩,泼洒在新中国三代领导人为探索切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宏伟战略构想和中国人民充满历史智慧的伟大实践上。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规划并制定的中国现代化路线,却被“文革”的历史劫难所阻隔。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一则以对外开放引进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跨越工业经济时代而迈进到“知识经济时代”,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予以高度浓缩,拿来为我所用;另一个方面则是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本片的后几集,如“大地之光”、“振兴之翼”、“重振西部”、“持续发展”等,更深刻地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彩及其在实践中结出的丰硕成果,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现代化无比璀璨的前景而倍觉振奋。这里,不妨提及国外传媒的一则报道:今年中国预计吸引外资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国际咨询机构今年还第一次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列为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这恰恰印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阶段性骄人实绩。
  《潮涌东方》以现代化为轴心所展开的历史叙述,摆脱了高台论道的模式,尝试着运用历史随笔的手法,将历史文献性、理论的思辨性和纪录片“叙述对象个体化”的故事性熔于一炉,应当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hkR品论天涯网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

  精神文明
  ——理论文献电视片《走进新时代》解说词第六集选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1997年5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切实的组织保证。江泽民总书记在成立大会上做出重要指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每年要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
  正是在这悄然而至的变化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执法部门和“窗口”为重点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以创建文明农户和文明小城镇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蓬勃兴起,形成了一个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持久不息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潮。
  如今,全国各地都结合自己的具体市情,因地制宜,广泛发动,使创建文明城市之花,从北向南,从东向西,盛开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为人民提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是文化工作者的艰巨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多年来,宣传文化工作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创造了文化艺术领域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期望,他们以自己睿智的目光和严谨求实的态度,发表了一批又一批对改革发展稳定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我们的报纸期刊、图书出版、广播影视,也在改革中日益繁荣和发展。它们宣传了科学的理论,坚持了正确的导向,鼓舞了人民,教育了群众,传播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越来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实践,同时表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正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向更广的领域延伸。
  爱国主义永远是飘扬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旗帜,爱国主义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英勇奋斗的不竭动力。在今天,爱国主义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强大的思想基础。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好事连台,极大地激发起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感情,弘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强,与时俱进、开创拓新的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风貌,成为当今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 hkR品论天涯网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在“三个代表”指引下阔步前进

  与时俱进: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
  ——访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所长王庭大
  本报记者 彭国华
  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之际,记者就如何深刻领会和贯彻这一重要论断,采访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所长王庭大研究员。
  王庭大对记者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和发展自己的理论的。他们从不把自己的理论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和不可移易的终极真理,而是看作一个开放的体系。他们尊重实践,强调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理论,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依据来运用理论,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一直处于与时俱进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同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既一脉相承,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点。从哲学上分析,实践总是不断发展的,而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又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理论的生成和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理论要不落后于时代,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江泽民同志从当今时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特征出发,用“与时俱进”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王庭大说,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而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它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概括、新创造。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江泽民同志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制高点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敏锐洞察力,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深刻地回答了重大的时代课题。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我们党自身的状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如何适应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都需要我们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深入进行研究和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而提出来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至关重要。王庭大说,党的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必将谱写出与时俱进的新篇章,开创与时俱进的新局面。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世界进步的潮流。当前,特别要坚持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三个解放出来”,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理论和实践做到与时俱进。第二,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包括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而且还涵盖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站在讲党性、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提高到新水平。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掌握其科学内涵和理论真谛,又要学习贯穿其中的与时俱进精神。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起来,既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又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第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这个论断,提出了新形势下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历史任务。可以预见,党的十六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将会迈出新的步伐,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同时必将对理论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契机,紧密联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取得新成果,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附图片)
  题图:第二代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发射升空。 hkR品论天涯网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世纪新语

  始终坚持执政为民
贾立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要更好地实践这一宗旨,就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成立的那一天起,我们党就与人民紧紧连在了一起。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只有不离开人民,党才能具有无穷的力量,才能所向披靡。
  成为执政党以后,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地位、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认真回答好执政干什么和怎样执好政的问题。我们党执政干什么?就是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怎样才能执好政?就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坚持执政为民,是因为党执掌的权力来自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将执政的权力委托给我们党,就是希望我们党为他们谋取更大更多的利益。我们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执政为民就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对党而言,执政为民意味着执政是手段,为民是目的;对人民而言,党坚持执政为民则是对人民主人地位的确认与巩固。
  坚持执政为民,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执政党的地位,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党能够掌握更多的资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由公仆变成老爷。无数历史教训表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存亡的根本性因素。不可否认,今天在我们党内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损害党的形象,腐蚀党的执政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强调坚持执政为民,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坚持执政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在每个党员、每个干部的具体行动之中。江泽民同志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要求我们党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民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同时认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求各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做人民的公仆,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hkR品论天涯网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左宪民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容和要求。这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
  中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展开说明和确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去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系统地规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坚持的政策,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纲领中的各项政策、原则和要求,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经过新的提炼而形成的,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最主要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分析了党的基本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强调:“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基本纲领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建立在对我国国情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和协调发展的思想,反映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于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将起长期的指导作用。 hkR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