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9月14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9-1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公交车的滋味 '...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旅人心语

公交车的滋味
杨叙
  公共交通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
  日本的公共交通发达。由于地窄人多,交通拥挤,公交车始终是上班族的首选。日本的地铁四通八达,轨道密如蛛网。即便如此,车站里还总是熙熙攘攘,西装革履的绅士小姐们循规蹈矩地排在候车线内,鱼贯而入后转瞬之间便把车厢填得满满的,人也前胸紧贴后脊梁,一个个被挤压成相片状。作为北京人,这种挤法自然是似曾相识,所不同的是,东京地铁上绝无北京人的嬉笑怒骂和调侃牢骚,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养和体面,他们一脸沙丁鱼般的木然,凭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既不会轻易为旁人让座,也不会因为踩了脚而骂上一句。
  东京的挤车带着武士的坚忍,不过要是和伊斯兰堡相比,根本就算不上“挤”。巴基斯坦的公共交通一定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一种。充作公交车的有普通的公共汽车,有三个轱辘的“小巴”,甚至有马车。普通的公共汽车也不普通,它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男女授受不亲的教义,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女人坐前面的小厢,男人挤在后面的大厢。“小巴”其貌不扬,却有过河卒子的神勇,丁丁冬冬放着嘟噜屁,跑得毫不示弱。马车大约和北京的人力三轮车有异曲同工之处,黑的白的棕的各色马匹蒙着只露正前方的眼罩,目不斜视地一往无前,让人产生一种古典美的遐想。巴基斯坦人似乎把对色彩的向往全表现在了汽车上,汽车总是装扮得五彩缤纷,绘满极富伊斯兰风情的图案,到了夜晚还会大放光明,迷离闪烁,比车里面灰头土脸的人要娇艳十分。这些大大小小的花车颠颠簸簸地跑在大街上时,永远挤满了人。不但车里挤,而且车外也挤,因为按规定不进入车厢内乘车的人只需付一半车钱,所以,伊斯兰堡的公共汽车,车顶上坐着高高矮矮的人,车门外挂着大大小小的人,仿佛是秋季里的一棵棵海棠树,在收获的季节里夸张地伸展着结满累累果实的枝干,它们一路哗众取宠地奋力前行,每逢到站停车或是转弯减速就有人一拥而上,身手敏捷地挎住车身上的栏杆,于是衣袂飘飘,浩浩荡荡而去。
  相形之下,北欧的公共交通倒显得有些索然无味了。公交由轻铁和公共汽车组成,但是因为家家户户大都有私车,所以坐公交车的人并不多,以法律不允许其自己开车的老人为主。所有的居民区附近都有轻铁车站,它们和地铁的作用相同,只不过不是在地下而是在地上行驶罢了。公共汽车和日本一样,是有时刻表的,通常15分钟左右一趟。我们虽然没有乘公交车的机会,但是看着那些像富家公子哥般潇洒的公交车神气活现地在城市里穿梭,也不由得心痒起来,索性没事找事过一把瘾。坐公共汽车那天,我已忘记了是去哪里,只记得车厢里整洁舒适,乘客寥若晨星,因为没有拥挤乱心分神,车上的几个老太太慈眉善目地和我们互道早安,于是心情顿时如同车窗外的天空一样澄澈明净。坐轻铁那天我们选择了稍远的赫尔辛格一游,赫尔辛格紧挨着哥本哈根,和瑞典隔海相望,约莫半个小时就能到达。我家门前的车站虽然很小,却也有四条线路,站前有标示清晰的线路图,方向、车次、价格一目了然,我们按图索骥,在自动售票机前买好票,不一会列车就轰隆隆拉着长笛来了,轻铁列车通常几分钟一趟,比公共汽车还频。车上人也不多,他们有的看书看报,有的在低声交谈,窗帘被窗缝中钻进来的风不停地撩拨抚弄,心猿意马地鼓荡着,辽阔原野上的湖水树木从眼前飞速退去,赫尔辛格转眼之间就到了。按照规定,轻铁车票在两个小时内有效,在此时间内原路返回就不需要再买票了。我们乘兴而去,尽兴而返,还留下了几张车窗边的照片,把美好的回忆永远定格在镜头中,存留在心底里。
  民族不同,文化就各异,文化各异,坐公交车的感觉便也千差万别。看过日本的正襟危坐,好似端一碗白花花的干饭,管饱充饥,却了无情趣;见过南亚的风情万种,好似对着刚出锅的手抓羊排,麻辣烫,但肚子未必受得了;体味过北欧的闲散飘逸,好似品尝一客香草冰激凌,清淡的香甜,似有若无;北京呢?我的心里泛起一缕淡淡的乡思:皇城根下,寒风掠过枯树的枝桠,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高峰时分公共汽车会像塞多了馅儿的包子那样合不拢口,“大伙儿帮个忙一块使劲吧,”几只粗大厚实的手同时伸出来,推着车门,推着拥塞在车门口的羽绒服,“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
  都说冰糖葫芦酸,酸里面它透着甜,我想故乡的滋味就好像那又大又红的冰糖葫芦,吃着酸想着甜,悠远绵长,最是难忘。 DC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罗马市内一建筑物上悬挂着古罗马帝国的地图,供人们追思古罗马的幅员辽阔和历史辉煌。(史宗清摄) DC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报纸之最
  德国的亚琛报刊博物馆收藏着一张1859年7月4日纽约出版的《星座报》。它长120厘米、宽90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报纸。
  法国南部艾克斯·普多旺斯出版的《狂热牌迷日报》,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报纸。该报编辑部只有3平方米,办报人是莫里斯·普留,他集编辑、校对、送报于一身,报纸版面只有明信片大小。
  1965年10月17日出版的《纽约日报》,共有964版,总重量为3.4千克。既是世界上版面最多的报纸,又是世界上分量最重的报纸。(木子) DC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国外教师节
  葡萄牙是最早设立教师节的国家。1890年5月18日,葡萄牙亚科莫布大学的毕业生纷纷向教师敬献彩带,教师们在彩带上签名留念。从此,5月18日就成了葡萄牙的教师节。
  委内瑞拉每年1月15日为教师节,由总统亲自主持庆祝活动,向优秀教师颁奖。
  捷克和斯洛伐克每年3月28日为教师节,节日前后一周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匈牙利每年6月5日为教师节,国家召开教师代表大会,表彰优秀教师。
  德国每年6月12日为教师节,在这一天,各地都举行有意义的纪念活动,部长会议要嘉奖一批教师,各地还要向本地教师赠送礼品,表示对教师们的尊敬和慰问。
  印度每年9月5日为教师节,各地召开庆祝大会,在文娱晚会上演出歌颂教师的节目。
  朝鲜每年9月6日为教师节,各学校纷纷召开庆祝会,国家向优秀教师授予“共和国劳动英雄”的荣誉称号。
  美国以9月28日为教师节,这是在1971年由国会众参两院正式通过法案后决定的。
  俄罗斯以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教师节,全国都要举行庆祝大会,为优秀教师颁发奖章和奖金。
  波兰每年10月14日为教师节和国民教育日,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教师代表,授予优秀教师“功勋教师”的称号。
  法国没有规定教师节的具体日子,但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时,学生家长都要带着一些礼物慰问教师,以表感谢之情。(李凤发) DC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重访卡翁达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新烽
  不久前,我专程前往卢萨卡采访非统组织首脑会议。就在大会开幕的7月9日晚,我拨通了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的摄影师穆森达的电话,表示想再次采访卡翁达。去年8月初,在温得和克采访南共体首脑会议期间,我曾采访过特邀与会的卡翁达。
  放下电话10多分钟后,穆森达回话说,老人欢迎我次日上午10点到他家中采访,并嘱咐他开车前来接我。
  汽车驶入塞巴尔路21号,宽敞的大院里五彩缤纷的鲜花在阳光下争奇斗艳,从穆森达口中得知,老人是10年前从总统府搬到这里居住的。说话间,只见老人站在小院的门口,等待我的到来。
  老人的友好热情溢于言表。当我们握手时,他微笑着用左手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表示欢迎;当我们进室后,他让家人先在茶几上摆一盆鲜花,后给我端来一杯清茶。
  落座后,老人首先打开我带来的一份报纸,看着报头用汉语清晰地读出“人民日报”;当看到报纸上自己的照片时,便问起报道的题目与内容。听完我的介绍,他表示:“人民日报是一份具有重大影响的报纸,感谢你们对我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老人指的是对“卡翁达非洲儿童基金会”的报道。
  我的采访话题从“卡翁达非洲儿童基金会”切入。老人说,这一基金会是为了回应艾滋病在非洲大陆迅速蔓延的严峻挑战而创办的,“艾滋病已经和正在夺取数百万人民的生命,然而,非洲大陆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做一系列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多方面、不同角度认识这一问题。”
  老人说:“从传统的角度看,在赞比亚的村庄,在非洲大陆的农村,艾滋病往往同时夺取父母、伯父母或叔父母的生命,从而使整个家庭失去支柱,家中的孩子只能留给年迈体弱的祖父母养活,给全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何将这些艾滋病造成的孤儿培养成人是目前的最大挑战。”老人强调指出,目前,赞比亚共有70万“艾滋孤儿”,非洲大陆的数字更是令人瞠目结舌———2000多万。
  问题还不仅仅限于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艾滋孤儿’的数量在迅速增加,一方面他们的祖父母将不久于人世,使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日益突出,这无疑需要社会各界伸出温暖的双手”,老人透露,他的基金会今年在卢萨卡开设了五家“艾滋孤儿”小学,每所学校有20多名学生,他们清早来上学,下午回家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次日上午,当我走进一所孤儿学校时,正值课间休息,孩子们围坐在鲜花盛开的校园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热情地向我这位远方来客挥手致意。在他们干净的教室内,我看到一个个小书包在墙角摆放得整整齐齐,书本和文具在课桌上摆放得井井有条。
  老人兴奋地向我介绍了下一步创办孤儿院的设想。“孤儿院主要收养那些家中大人全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的可怜孩子,除让他们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外,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使他们能够尽快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对这些孩子而言,孤儿院就是他们的家,我们正在与国内外有关厂家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向孤儿院提供便宜的饮料、食品和药物。一旦具备这些基本条件,我们将开办孤儿院。”说到这里,老人稍停顿了一下,“像你这样的中国朋友,通过《人民日报》告诉世界,我们目前正在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我们的目标与任务,在舆论上给予我们莫大帮助,我向你们的报纸表示衷心感谢。”
  对于防治艾滋病蔓延,老人胸有成竹,这充分体现在他一再强调“预防胜于治疗”这一基本原则。在老人的倡导下,基金会在赞比亚的北、东、南部边境地区建立了3个艾滋广播站,面向赞比亚及其7个邻国人民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呼吁人们打破沉默,公开讨论艾滋病问题,帮助人们,特别是下一代正确认识艾滋病,进而认真对待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避免愚昧和无谓牺牲。老人强调:“我是世界上最早公开自己的儿子死于艾滋病这一事实的国家领导人。只有敢于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才能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
  老人说,预防胜于治疗并不等于可以免去医疗,他已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一家针疗所,并计划在卢萨卡再创办一家带有20个床位的医院。
  问及老人的身体,他说身体尚好,只是活动太多,出访频繁,感觉很累。他告诉我,今年他访问了美国、日本、泰国、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计划将访问南非、意大利等国,他的这些活动安排都是围绕着基金会的工作,“原计划今天中午参观一所‘艾滋孤儿’小学,只因感到头疼而临时取消。”他说,明天他将赴南非,商谈在约翰内斯堡创办一家“艾滋孤儿”学校的事情。老人补充说,基金会目前尚未开始接受募捐,待近期制订出具体的行动计划后,再开始接受各方捐助。
  采访结束时,老人拉着我的手一起走到室外照相。临别时,老人表示了再次访华的愿望,并一再坚持要把我送到门外。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与老人握别。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卡翁达在阅读人民日报。(李新烽摄) DC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人物春秋

布伦特兰夫人二三事
朱应鹿
  格罗·哈莱妙·布伦特兰夫人(以下简称布夫人),是国际著名女政治家。她曾三度出任挪威首相,当选社会党国际副主席,两次担任联合国高级职务(1984年被任命为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1994至1998年我出使挪威,有幸与布夫人有过直接交往,看到她在公务方面取得的诸多成绩与经验,了解她处事为人的一些独特风格与作风,也听到不少关于她个人的趣闻轶事。
  保护环境情有独钟
  清澈弯曲的峡湾,葱绿蓊郁的山野,清新洁净的空气,给到过挪威的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里有大自然的恩赐,有人民普遍的环保意识,也有布夫人多年倡导环保运动的成果。自1974年担任挪威环境大臣后的20多年间,不管职务怎么变动,她一直重视国内环保工作,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周围邻国工业酸雨的严重危害和核污染的直接威胁,一直困扰着每个挪威人,使布夫人深感保护环境是全球事业,只靠少数国家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当1983年底联合国秘书长提名布夫人为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时,她毅然接受了这副重担。在她领导下,联合国环发委员会经过三年多努力,于1987年4月向联大递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工作报告。这个报告提出的一些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如环发问题涉及世界各国几代人的利益,要有长远规划;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不可分割,要综合考虑,以及发达国家应与发展中国家广泛合作等,后来都被纳入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发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宣言之中。现在,环发问题的重要性日益为世人所认识,它已成为一项全球事业了。在这方面,布夫人功不可没。
  布夫人对我国的环保问题也给予关注。1995年11月,布夫人作为首相第二次访华,我全程陪同。她在会见我领导人时多次恳切提出:“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环保问题应早抓,抓紧。一些工业化国家对这个问题抓晚了,不仅环境遭到污染,而且整治环境花费的钱较多。希望中国吸取这个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她的推动下,中挪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取得较快进展。1998年11月,她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身份访华时,还提出愿在戒烟和控制艾滋病方面与中国合作。
  乐于助人遵守法规
  在日常生活中,布夫人平易近人,也乐于助人。有一次布夫人下班坐车从首相府返回自己宅邸,突然看到路边许多人围在一起,像是出了什么事,她立即叫司机停车,下车发现有人因车祸受了伤,就毫不犹豫地让人把伤员扶上自己的车,直送医院急救,第二天还派秘书去医院送花慰问伤员。另一次,她乘飞机出差,在机上遇到一位旅客突发心脏病,她立即自告奋勇对大家说,“我是医生,我来抢救”,随即采取了急救措施,使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直到飞机降落,病人被安全送往医院治疗。
  她对个人问题态度严谨,遵守法规,与普通人一样。这里举一件小事。布夫人在中部家乡有一处不大的别墅。有一年,她想加盖一层,为此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地方当局根据有关规定未予批准,布夫人没有利用自己首相的职权施加影响,而是马上放弃扩建计划。
  希望过平民生活
  布夫人因为长期公务缠身,无法自由自在过平民生活,照顾家庭,心中时感烦恼。这种心情在她最近撰写的回忆录中作了表露。“我感到要把做母亲与做名人结合在一起很难”,她写道,“因为工作忙,与孩子相处较少,有时觉得良心不安,也非常想念他们。偶尔同孩子们一起外出购物,也受到别人的注意。因此,我尽量把周末空出来与家人在一起。”挪威有大片茂密山林,海碧江清空气清新,人们酷爱大自然,喜爱户外活动,跑步、滑雪是最普及的运动。布夫人规定每年两次全家团聚,一次去森林烧烤,一次上山滑雪。这是她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暂时把政务,把烦恼放在一边,回归自然,与家人在一起,在温馨的氛围中,观赏野外美景,随意聊聊家常,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DC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幽谷中的卡拉什人
  巴基斯坦风光最美的地方莫过于北部地区的山谷,其中最神秘的当数卡拉什山谷。它的神秘,是因为那里居住着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卡拉什人。不久前,我和几位同事怀着好奇的心情,前往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
  卡拉什山谷位于西北边境省,距伊斯兰堡400多公里。从吉德拉尔镇出发,吉普车爬行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边是不规则的山壁,不时还有碎石块滚落;一边是几十米深的悬崖,异常险峻。我们用了整整两个小时,才走完了让人提心吊胆的40公里路程。
  卡拉什山谷确实很美。山上一片翠绿,天上一片湛蓝,山涧里水清见底,田地里稻谷茂盛,山坡上牛羊成群,有世外桃源之感。
  我们找了一位导游。小伙子年仅17岁,在白沙瓦一所学院攻读计算机专业,利用假期打工,弥补学费。他是开化了的卡拉什人,在当地算得上是大知识分子了。过去,卡拉什人很少出山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卡拉什人把孩子送到城里就学。
  据说,卡拉什人是希腊人的后裔。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后,于公元前327年南下印度,来到希发西斯河。因气候不适,士兵厌战,又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不得不撤退。有些士兵滞留了下来,其中5人逃到卡拉什山谷,繁衍生息,至今已发展到3000多人。我想就此听一听卡拉什人自己的说法。导游说:“我们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大多数人认为我们是希腊人的后代,但听祖辈说,我们是土著人。”
  导游带领我们进了村。他介绍:“卡拉什山谷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卡拉什人居住在3个村庄里,共有3000余人。巴莫布利特是最大的一个村庄。”说着,他领我们前往巴莫布利特村的一户人家。房屋建在山坡上,全由木头搭成,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木头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古色古香。女主人出现了。她四十上下,白皙的脸庞,大眼睛,高鼻梁,不像南亚次大陆人,而像欧洲人。
  她身着黑袍,黑头饰很特别,上面镶有玛瑙贝、纽扣,还插着一根红色的羽毛,显得绚烂夺目。卡拉什妇女全年都穿黑色衣服,夏天穿粗布黑长袍,冬天穿手纺的黑毛长袍,头饰也都是黑毛料做的,所以也被称为“穿黑衣服的人”。女主人热情而大方地介绍起家里的情况。家里三代同堂,十口人。过去,他们统统住在这里面的一间屋里。现在房子多一点了,弟弟搬出去了,但吃饭仍在一起。我看到屋里有一个大罐子,被用一根瓦管连接到一口锅上。我好奇地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她说:“用杏子、桑椹等酿酒。”女主人还说:“我们夏天住在山川的东岸,便于种植和管理庄稼;冬天住西岸,因为西岸风小,更暖和。”
  从她家出来,导游带我们去看他们的神庙。神庙的墙上镶着羊头和牛头。室内无任何崇拜和供奉之物,只是墙上被随心所欲地画着各种动物。导游说,他们信仰的神叫“DI-ZOU”,另外还有12个天使。他们的宗教节日是12月22日至25日的“丘莫斯节”。每年这个时候,男人们都聚到庙里祈祷、宰牲、吃喝、跳舞,尽情玩乐,但妇女不能参加。另外,他们还有两个节日,一个是5月13日至16日的“春节”,一个是8月22日至23日的“收获节”。
  卡拉什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单在节日、婚丧期间唱歌跳舞,而且几乎每天晚上都跳舞。鼓点一响,人们便自愿地聚拢一起翩翩起舞。看到他们欢愉的笑脸,轻盈的舞步,我觉得有些难以理解。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贫穷落后,可他们竟生活得有滋有味,快快乐乐。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个民族一两千年以来才没有被异族同化,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次日,我们怀着依恋的心情离开了卡拉什山谷。望着前面的那一段路还真有点发怵。 DC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台风的益处
  在人们的印象里,台风似乎有百害而无一益。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说,如果没有台风,本已严重的全世界水荒将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的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总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更不均匀。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假如没有台风,地球能量将失去热平衡。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对地球表面热平衡的保持发挥着主要作用。(任务/编译) DC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雕塑与喷泉
刘福明摄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DCU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