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书香缘何满鹏城
——解读深圳“读书热”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在深圳工作,闲暇之余,我最爱去、最常去的便是特区最大、规模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书店——深圳书城。
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庞大的图书超市,每逢节假日便人流如织,场面十分火爆。
去年11月,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市倡导发起了长达三十天的首届“深圳读书月”活动。广大市民热烈响应,整个鹏城掀起了新一轮读书热潮。
读书投入明显高于内地
一说起深圳,人们大都想到其发达的经济和美观的城市环境。这座新兴移民城市,一度被戴上“文化沙漠”的帽子。然而,“深圳读书月”活动和组委会最近进行的读者问卷调查结果却为深圳人正了名。这次问卷调查采取的是随机抽样方式,共向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发放了五千份调查问卷。问卷共有二十六个专题,涉及读书群体、读书兴趣、读书方式、购书环境等诸多内容。专家小组随机抽取四千份进行认真的整理研究,发现当今深圳人在读书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上都明显高于内地。
问卷分析显示:深圳人近年来图书消费意愿很强,每人每月用于图书开销超过一百元的占受访人数的60.95%。此前,曾有一个调查表明,深圳每年每人的购书量连续十二年列全国首位。
尽管深圳生活节奏快、工作忙,但深圳人每天都要用一个小时乃至更多时间来读书的占74.85%。与这座年轻的城市相协调的是,深圳读书人年龄结构呈明显的年轻化,十至二十九岁的人占了84.77%。
中外文学名著最受欢迎
尽管深圳信息化程度明显高于内地,知识传播日趋多样化,网民日益增多,但是调查结果表明,有54.77%的人仍将读书看报作为拓展视野、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相当一部分内地人士看来,深圳人读的最多的应当是经济类图书。可是问卷调查否定了这样的臆测。最受深圳人青睐的图书并非经济、科技或生活等类型的图书,而是久经考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文学图书和文学家最受特区人的喜爱。
读书旨在提高素养
读书问卷调查显示,问及读书的目的,有54.17%的人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提高素养,为了工作需要而读书的仅仅占15.02%,为了消闲解闷而读书的仅为9.89%。这表明当今深圳人读书目的性强,读书行为基本上都落实到增长知识、提高素养的需求中来,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提升自己的内在要求。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的尹昌龙博士在剖析“深圳人读书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时说:“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富裕社会,人们有机会了解更多的信息,有开阔的视野,因此,他们更加渴望拥有更多的知识以跟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和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强化了人们追求知识的欲望,人们普遍地意识到,知识的分享比富裕的分享更重要。深圳人的阅读体现了深圳人‘富而思进’的进取精神和持续发展的忧患意识。”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漫笔
影票降价的启示
马锐
呼吁了两年的电影票降价,由于峨眉院线的勇敢举措,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以为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一问题的实质。它引起我们的思索,即要尊重和遵循事物的规律,要研究和吸取人们已经总结出的事物规律和成功经验。
我认为,我国电影票价已经远离世界电影市场运作多年形成的规律,其结果是拒广大观众于影院大门之外,从而将我国电影引入一条愈走愈窄的死胡同。
峨眉院线猛降电影票价引起的轰动效应和连锁反应,再一次证明我们必须正视电影的发展规律。规律之一是,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广泛的各阶层群众欣赏的艺术。它的衣食父母不是少数白领人士,而是人数千百倍于白领的普通劳动者。规律之二是,电影制出标准拷贝,就可以大量复制,反复放映,比起舞台演出费用低廉。这两个规律或者说特性结合起来,就决定了电影必须也可能以低廉的票价招徕最广泛的观众,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以收回制片投资和影院投资。
由此,也才有了世界电影市场运作多年而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票价规律:一张电影票不超过当地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百分之一。纽约头轮影票是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二百分之一,印度是四百分之一,影票最贵的东京也只是一百二十分之一;我国五十年代一张影票零点二五元,也大致是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二百分之一。这是世界电影经营者一百年来经过长期市场调查和考验证明了的成功经验。我认为,当前我国电影票的价格应回归到:不同档次的城市影院一般以五至八元为宜;不同档次的县镇影院以三至五元为宜,正是根据这一票价规律提出来的。成都峨眉院线全线降价至五元的成功也正由于符合这一规律。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天地一瞬
赶摆 李 岛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姬建国,河南洛阳,警察——
考评助长造假风气
近几年评奖过多过滥。行行评奖,层层评奖,重复评奖,大小活动都评奖,五花八门,助长了造假风气。
司空见惯的形式主义,与评奖有很大关系。上级评奖,下级就想得奖,得奖得有政绩,政绩不够,就弄虚作假。譬如,上级要检查养牛情况,有的地方便把附近的牛都集中起来凑数,结果受到表扬,被评为先进。创建卫生城市中的一些形式主义行为,更令人触目惊心。有的城市急功近利,平时不注重基础建设,疏于管理,环境污染严重,马路市场比比皆是,一听说检查团要来,便紧急动员,各行各业齐上阵,清理马路市场,赶走小商小贩,还停烧锅炉,甚至连夜栽树种花移草……果然获得好评。可是检查团一走,脏乱差依旧。有人编成了顺口溜:“别人都夸我不夸,不吹不夸是傻瓜。”“年初撒个谎,年终得个奖,来年提个长。”“做形式主义的样子,出主观主义的点子,摆官僚主义的架子,图享乐主义的果子。”“检查团未到,惊天动地;检查团来到,花天酒地;检查团走后,威信扫地。”这是对考评中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旧貌 冯其庸摄
红学家冯其庸从八十年代起至今已八进新疆,旁及河西走廊。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对西北的汉唐文化,特别是对唐代高僧玄奘的取经之路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重新发现确认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入境的古道。这一发现对研究汉唐以后各朝各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贡献。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央视和CHannel〈V〉联袂评奖
谷建芬获终身成就奖
华语歌曲榜中榜大奖颁奖晚会最近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香港、台湾的著名歌手在高举奖杯之后登台演唱,使观众三小时之内得以欣赏二十多位名艺人的风采。
由CHannel〈V〉每年举办的华语歌曲评选是海内外乐迷非常关注的乐坛盛事。近几年又相继与上海、北京媒体合作,选票数量大增,项目也更加丰富。此次评选,刘德华、张学友、黎明、王菲、那英、刘欢、谢霆锋、腾格尔、孙楠、王力宏、韩红、苏永康、五月天、羽·泉等榜上有名。资深作曲家谷建芬获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她对中国音乐事业的特殊贡献。张艺谋、姜文、罗大佑等艺术家作为颁奖嘉宾也出现在舞台上。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国文联2000年度
文艺评论奖揭晓
经过一年的筹备,中国文联2000年文艺评论奖评选日前揭晓。《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等五篇文章获得一等奖;《观念挪移与文化阐释错位》等十九篇文章获得二等奖;《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的契合——“三驾马车”》等七十五篇文章获得三等奖。
中国文联举办的这次文艺评论文章评奖,囊括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共十二个文艺门类。十二个中国文艺家协会,二十七个省、区、市文联,解放军及产业文联都积极报送了参评文章。中国作协、中国影协、湖北省文联、陕西省文联等十一家单位获得了组织工作奖。
这次中国文联的行业性评奖,是经中国文联六届五次全委会决定举办的。中国文联组成了组委会、评委会,制定了评奖章程和评奖细则。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十二个文艺家协会研究部共同承担了评奖的具体组织工作。(赵玉秀)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国歌舞团赴滇演出
受中宣部、文化部委托,中国歌舞团一行八十人于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至二月二十日,在团长张业生的带领下,赴云南进行为期二十天的慰问演出。
中国歌舞团此次云南之行将分两个队伍分赴滇南、滇西各地州,深入基层演出十四场。演出地点包括昆明、楚雄、大理、保山、德宏、玉溪、思茅、景洪。慰问演出的大部分地方都是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演出的节目汇集了该团近年来的优秀歌、舞、乐节目,如《红绸舞》、《花鼓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此外,独具特色的“三加一”乐队将为云南的观众表演《三加一之旅》、《我的路》。“三加一”乐队既是一支电声乐队,又可根据需要变为小型民族乐队,形成电声与民乐相结合的演奏特色,轻松活泼自弹自唱的男声三重唱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这些丰富多彩而独具匠心的节目,充分体现了他们深厚的专业音乐功底和广阔的艺术视野。(晓杜)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百位杰出女性会聚首都唤文明促发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位女科学家、女艺术家、女企业家、女教授等近日在北京欢聚一堂,参加由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新世纪百位杰出女性“唤文明促发展”研讨会,畅谈新世纪女性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夫棠、作家柯岩、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白淑湘、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名誉会长郑明明、北京大学教授胡坚、清华大学教授黄霞等作了发言。(王瑛)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人居》杂志创刊
由新华通讯社主办、联合国人居中心指导的《人居》杂志近日创刊。作为定位在我国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第三大行业房地产业的《人居》杂志,辟有《特别关注》、《个性空间》、《名人居》等近二十个板块和栏目,融新闻性、实用性、服务性于一体。(余玮)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国文化之花花开巴黎春天
——“中国文化季”在巴黎
本报记者 杨少波
2000年10月28日至2001年2月25日,中国文化部在法国外交部、文化部的支持下,在法国举办了为期四个月的“2000年中国文化季”。中央民族乐团的“民乐晚会”,中国京剧院的《杨门女将》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剧院演出,“中国考古发现展”在巴黎小宫殿博物馆展出,“龙之声——中国钟铃艺术展”在巴黎音乐城举办,“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展”和“传统与变革——中国现代水墨、雕塑展”分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巴黎皮尔·卡丹艺术馆举办。
正值中国新春佳节,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艺术合唱团又以他们稚嫩清丽的童声给法国观众带来了纯净的艺术享受……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乃至欧洲,在这世纪之交的特殊季节,荡漾着一股来自东方的和煦春风……
茉莉花开香飘巴黎
巴黎的街道上、地铁里随处可见“中国文化季”展演信息的巨幅广告,CHINE的字样和兵马俑、川剧脸谱等中国特有的艺术图案在巴黎云影变幻的空气里飘扬。
电视台介绍着“中国考古发现展”的参观盛况;收音机里播放着关于中国民乐的系列讲座;巴黎音乐学院对过的巴黎音乐城回响着北京“大钟寺”钟磬和鸣的悠扬合声;毛笔书写的巨型条幅自音乐城顶端梁架倾泻而下:“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编钟安详泰和的乐音中,这些出自《礼记》、《淮南子》和《论语》的华辞佳句向异域人民传递着来自古老的礼仪之邦的宁和信息。
小宫殿博物馆外,观众冒雨排起了长队。“中国考古发现展”来自秦始皇陵和唐法门寺的两百多件珍宝,让法国观众惊叹不已。这些或精巧绝伦、或厚朴蛮憨的艺术珍品,正是中华民族奇伟想象和创造神力的直接赋形。由东方民族用古老文明演奏出的华彩乐章,和相距不远的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中所珍藏的人类其他时期、其他民族所创造的艺术品,构成着不卑不亢的齐奏合唱。
千年的迢递反而使艺术的创造顺利相遇,时间的阻隔似乎是为了再一次证明艺术的真理:只要是在真正的意义上的创造,千年一瞬,天下一家。世界上各民族各个不同的伟大创造,共同积累,构成着人类文明的整体图景!
古希腊人说:“一个城邦儿童的精神状态最直接地反映着这个城邦的外交内治。”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艺术合唱团的儿童们,给巴黎春天带来了葱绿的亮色。在飞机上,小团员们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学会了《马赛曲》的法语发音,“MARCHONS!——MAR ̄CHONS!——”的哼唱就不绝如缕地伴随着他们的整个行程。
在凡尔赛宫,他们兴奋地唱起了《马赛曲》,巴黎的市民立时为这一群小小的国歌演唱者们驻足行礼,掌声之后,他们又哼唱起了《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茉莉花的柔和旋律在巴黎街头的咖啡气味中淡远飘香……
文化的意义交流中凸显
法国观众对“中国文化季”各项活动表现出的兴趣,超过我们很多人的预期和想象。他们在展演现场专注的神情和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的兴趣令人感动。学校老师把课堂带到了展演现场,启发着学生们一步步接近着对于一块遥远大陆的想象。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教授在“传统与变革——中国现代水墨、雕塑展”的展出现场进行了关于中国水墨画的专题讲座,济济一堂的观众中提出的颇具“专业水准”的问题让邵大箴教授十分兴奋。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也遇到几位询问、探讨关于中国水墨画的线、面和题款等问题的法国观众。
中国的绘画艺术曾假道日本,影响了印象派及其以后的一大批画家,面对从日本传来的一张中国传统画法的腊梅画,凡高、高更等人曾临了又临。中国传统艺术观察事物、表现语言的方法在后期印象派的画幅中蔼然可亲地存在着……借助“中国文化季”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中国艺术直接走到了世界舞台之上,在新的文化交流活动影响之下,也必将会有新的青枝绿叶生发。
巴黎不仅仅是法国的巴黎,像任何一个国际性的都市一样,她也以其开放性的特点,为世界文化的交流集散提供着大的舞台。在本民族内部隐在的艺术结构、艺术要素、关键接点……在交流、碰撞之中凸显了出来,本民族艺术的所长、所短、所优、所劣,在文化的交互映照中筋脉、结构尽现。是交流比让,也是淘洗强壮。负责这次活动策划、筹备等工作的文化部外联局一秘王汉杰在经过无穷数计的具体工作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巴黎是块试刀石!”
“中国文化季”不仅把中国艺术介绍给世界,同时也使中国艺术家有机会走出国门,在与异质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参加“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展”的画家姚舜熙说:“‘中国文化季’提供的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镜鉴。这次展览的长远意义将在各个画家的今后创作中逐渐体现。”
文化在交流中建立了可贵的“自我反思”品格,交流不仅使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增长添加,而且也使不同文化在反思自我时轻装简行。真正有意义的交流不仅不会使自己“面目全非”,反而会使自己的特点优长更加突出。
交流激活潜能,交流创造生机,交流使我们真正直面传统,学会珍惜。在法国从事雕塑、绘画艺术多年的熊秉明、赵无极等艺术家的切身体会和艺术之路也明证着这一事实,他们无不以自己的艺术实践,终生行进在漫长、艰苦而又幸福的艺术回乡路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心最丰富、完整的形象写照,她以最具体、生动的语言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侯湘华这样阐述“中国文化季”在法国乃至欧洲引起的反响。
参观完“传统与变革——中国现代水墨、雕塑展”,又听完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艺术合唱团的孩子们的合唱,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语带兴奋:“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语言’!我们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就是最鲜活生动的语言,她会告诉法国老百姓什么是中国,她会告诉欧洲中国的现状。‘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是我们那块土地发出的声音和色彩,但她远比大喊大叫更能深入人心。文化,是最好的国际语言,她发挥的作用是滋润长久的。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对她最贴切的形容!”
《费加罗报》、《世界报》、《巴黎竞赛报》等媒体都辟专版对“中国文化季”进行了专门报道。中国的龙凤风筝、纱纸灯笼、折扇、花茶在“文化季”展览场地的周围热卖,“中国旅游热”也在法国人心中悄然萌生,中国的声音、中国的色彩在巴黎的街头浮动……CHINE,对巴黎人已不再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字眼,巴黎的孩子们也在逐渐学会用“你好!”而不是日语向我们打招呼。
2003年,江泽民主席与希拉克总统共同定下的“法国—中国文化年”将在中法两国共时全面展开。在“2000年中国文化季”中,负责整体策划的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在诸多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中国文化季”的成功举办,将为今后中外文化交流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巴黎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舞台,“中国文化季”为这一世界舞台也增添了引人注目的色彩。在巴黎云影变幻的天空中,有一道来自中国的光芒,在巴黎多样的艺术气息中,有茉莉花平和、兼善、雍容、淡雅的清香……(附图片)
兵马俑图像和CHINE字样在巴黎街头随处可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