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专栏:
雁北地区各级革委会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
依靠贫下中农做好插队知识青年的思想工作
据新华社太原十九日电 山西雁北地区各级革委会,用毛泽东思想对上山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自觉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树立起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一辈子的思想。
从去年九月以来,北京、大同和其他城镇的一万五千多名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先后来到雁北地区十二个县的六百八十八个生产大队安家落户。一年多来,这批知识青年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三千多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广大知识青年为今年雁北地区农业大丰收,作出了贡献。
雁北地区各级革委会领导贫下中农在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中,注意根据青年的特点,抓住一个活思想,办一次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开展一次革命大批判,使毛主席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教导真正在知识青年的头脑里扎根。例如,有些插队知识青年只埋头劳动,不注意改造思想,想尽快地从贫下中农手里领取“毕业证”,好离开农村。这种作客思想一露头,各级革委会和贫下中农就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的光辉指示,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下乡镀金论”,使他们认识到改造思想,扎根农村的重要性。当有的人听说有同学分配某某工作岗位时,便觉得自己“下乡插队吃了亏”。针对这种活思想,各级革委会就组织他们重温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一教导,狠批刘少奇的“读书做官论”,使他们树立当一辈子新农民,建设一辈子新农村的思想。
雁北地区各级革委会为使插队青年和贫下中农建立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始终把阶级教育作为一门主课,经常组织贫下中农向知识青年讲家史、村史、阶级斗争史,进行忆苦思甜。有的县和公社还组织青年们到大同参观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时残害矿工的“万人坑”,声讨旧社会,不断激发他们的无产阶级感情,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左云县焦家窑生产大队,座落在海拔二千五百米的五络山上,知识青年一去就有三不惯:山村里住不惯,山路高走不惯,当地饭吃不惯。经过贫下中农讲抗日战争史,认识到山沟里是革命老根据地,流过烈士的鲜血,印着战士的足迹,没有当年的老山沟,就没有今天的大城市。他们思想感情变了,原来的三不惯,变成了三不嫌。
各级革委会还注意在插队青年中树立样板,让知识青年用自己的行动教育自己。北京到朔县汴子町大队插队的知识青年徐小宁,原先一想参军,二想到工厂,三想到农场,对于到农村插队落户,她觉得不理想。她到农村后,经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心为革命,不怕脏,不怕累,那里困难那里去,那里艰险那里闯。一次为集体铡草,右臂绞在机器里。她右臂残废了,县革委会准备留她在机关工作,她母亲也想把她带到北京休养,她都婉言谢绝。她说:“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只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又继续回汴子町,决心在三大革命的熔炉里,炼出一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区、县两级作出决定,号召插队知识青年学习徐小宁的革命精神,很快出现了学习徐小宁,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动人局面。
第4版()
专栏:
在广阔天地里磨练
——记河南省商丘县毕大庄大队下乡知识青年纠桂云
纠桂云是三年前来商丘李庄公社毕大庄大队孙瓦房生产队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现在是大队的干部。
纠桂云刚到农村,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亲切。但是,她看到这里的生产条件差、底子薄,思想又动摇起来。
老贫农杜大爷看出了她的心思。一天,干活回来,杜大爷便主动找纠桂云谈心,给她讲村史、家史。贫下中农的阶级苦,老贫农杜大爷的耐心教育,把纠桂云和贫下中农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她回到自己屋里,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毛主席的教导句句印在纠桂云的心坎上,她决心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为了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纠桂云主动搬到一位苦大仇深的老贫农、五保户李老奶奶家里,和李老奶奶睡在一个床上,同铺一条褥子,同盖一条被子。
在与李老奶奶共同生活的日子里,纠桂云和这位老贫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李老奶奶的衣服、被子脏了她给洗,有点好吃的她总是要省给李老奶奶。一天傍晚,纠桂云从十多里远的公社开会回来,看到李老奶奶病在床上,这时,她想起毛主席关于“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伟大教导,不顾一天的劳累,又翻山越岭摸黑跑到五里远的医院请来医生,给李老奶奶治疗,使李老奶奶的病情转危为安。
纠桂云来孙瓦房落户时,这里的贫下中农在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吹响了改天换地的战斗号角,大修台田。社员们迎着困难,向大自然进军。地硬如石,纠桂云握着铁锹,用尽全力向土地开战。经过一阵紧张的劳动,她满脸淌汗,出气短粗,四肢乏力,铁锹也不听使唤了。有一位社员怕累坏她的身体,连忙夺住她手中的工具,亲切地说:“来,我干一阵子!”纠桂云婉言谢绝地说:“不,你能代替我劳动,但无法代替我改造思想啊!”说着又更加起劲地干起来。
这天晚上收工后,纠桂云累得腰酸腿痛,连胳膊也抬不起来了。但是,她并没有被疲倦和劳累吓倒。她打开红宝书,金光闪闪的大字照得她心里通亮。毛主席教导说:“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纠桂云决心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劳动中刻苦磨练自己。
冬天,孙瓦房生产队掀起了打机井、兴修水利的战斗。一个严寒的深夜,打井工程正在紧张地进行。忽然,井锥被坚硬的岩山顶撞坏了,工程停了下来,人们都忙着修理工具。工程虽然停了,但井筒里必须随时保持足够的水量,不然就有塌陷毁掉的危险。这时,北风刺骨,送水的车链上挂满了冰屑,干了一天的纠桂云又冷又困,本想休息一会,但是,送水工作不能停,人手缺少,怎么办?纠桂云立刻想起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毛主席的教导给了她无穷无尽的力量,她又浑身是劲地投入车水的战斗。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纠桂云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认真改造世界观,在思想革命化的大道上不断前进,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她曾被评为商丘地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还光荣地参加了河南省下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团,外出讲用。
毛主席教导我们:“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纠桂云当了干部后,时刻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把自己对劳动的态度看成是忠不忠于毛主席的大事情。有一次,她从专区开会回来,因中了煤气,身体很虚弱。但当她看到社员在紧张劳动时,便把东西往地边一放,就和社员一起干起活来。
纠桂云对贫下中农非常关心。她外出开会回来,常常把发给她的毛主席著作单行本,赠送给贫下中农。有两次她还特意到新华书店为贫下中农买来毛主席著作。去年冬天,听说腾庄一位五保户腾大娘因失火把棉被烧烂了,她就赶紧把自己的棉被给腾大娘送去。
有一段时间,纠桂云认为,自己已是大队的干部了,接受再教育差不多了,便放松了自己的思想改造。贫下中农和一些老干部看到她的这种思想苗头,立即对她进行了热情的帮助和教育。
一次开过会,大队革委会成员田保从、赵福兰找纠桂云谈心,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桂云啊,你已经由一个知识青年变成了大队的干部,地位变了,可革命的思想千万不能变呀!”这话对纠桂云震动很大。她回家后,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从此,纠桂云经常用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检查对照自己,给自己定下了三条规矩:一、一定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经常坚持斗私批修;二、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向贫下中农请教,坚持参加劳动;三、每天用毛泽东思想对照当天的工作。
新华社通讯员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喜看英雄绘新图
盘锦地处辽宁省南部,土地平坦,水源充沛,宜于种植水稻和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可是,过去由于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这里的生产得不到发展,仍然是沼泽地,盐碱滩。今天,盘锦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统帅下,“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群情振奋,斗志昂扬。他们决心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盘锦建成既出粮食,又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盘锦人民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走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道路,四好集体、五好战士不断涌现。这是一个先进集体在学习毛主席著作。
盘锦垦区资源丰富,适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大发展。
知识青年们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明确了方向,决心在垦区干一辈子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七”战士在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开展革命大批判,促进思想革命化。
盘锦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着凛冽的寒风,凿冰取土,挖渠筑堤,英勇奋战。
盘锦人民遵照“以粮为纲”的方针,大力种植水稻,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把盘锦建成辽宁的大粮仓。
本栏照片为本报通讯员、本报记者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