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本小字典创造了50年行销4亿册的“世界图书发行奇迹”,成为一个民族的“无声之师”——
解析“新华字典”现象
本报记者 卢新宁
一本不到70万字的小字典,50年来200余次重印,发行4亿册。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都知晓它。
它是亿万中国人的良师益友,是海内外中文读者的“挚爱亲朋”,是人们汲取知识养分的最初的起点,是读书人相伴终身的“无声的老师”。
2004年新年之际,在这本曾经创造了“世界图书发行奇迹”的小字典——《新华字典》第十版出版座谈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回顾《新华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来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面对图书出版领域现状,提出了解析“新华现象”、发扬“新华精神”的倡议。
小字典大学者,几代知识分子铸就的文化标志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本语文工具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普及性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大凡一种成熟的民族语言,基本上要有两部字典,一部是多卷本的详尽的历史语言字典,一部则是简明的日用的老幼咸宜的小字典。第一版《新华字典》编纂于1953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新世界的建立者们将这部“小字典”的编纂,视为新的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肩负规范现代汉语的职责,也要担当扫除文盲的任务。
从一开始,这本小字典就蕴藏着一种文化理想:为民族的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也正因此,在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邵荃麟、魏建功、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小字典大学者,《新华字典》的这个特色整整保持了50年。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加入修订者的行列:王力、游国恩、袁家骅、周一良等等。
“我们以为这是一项有益于普及教育的工作,必须要当一项事业来努力进行。如果真能在这方面有所贡献,那是十分愉快的。”半个世纪之后,回头再看魏建功这些久负盛名的大学者投入这项事业的初衷,再看《新华字典》惠泽亿万民众的巨大影响,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
小字典大学问,这些语言学界的泰山北斗将深厚的学养和热切的追求倾注在字里行间,盈盈一握的《新华字典》成为几代知识分子铸就的文化标志。小小的《新华字典》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的背后有如此多的大学者的支撑。“今天我们还应当提倡这种大学者小字典的‘新华风格’,提倡名家大家面向大众、力于普及的学术风气。”总结《新华字典》走过的50年历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这样说。
小字典大作用,亿万民众学习知识的工具
记得5年前,本报刊登了陈原先生回忆编修《新华字典》的文章后,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其中的一封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这位读者从小生活在贵州山区一个小县城里,小学二年级时,从一位家境富裕的同学那里第一次看到了《新华字典》,一时惊为天书。为多看几眼,她拿出自己的“绝活”——以为同学做7个漂亮的毽子为交换,借字典回家看了7个晚上。这7个夜晚,小学毕业的父亲几乎没有睡觉,在油灯下,将600多页的字典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终于让自己的女儿也有了一本“新华字典”。
这个真实的故事应当是献给50岁的《新华字典》的一份贺礼,也是“《新华字典》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的另一个解释。半个世纪以来,这本凝聚着众多学者大家智慧的小字典,是亿万民众相依相傍的“老师”。它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帮助几亿工人农民扫盲识字;60年代,在知识文化的荒野里烛照万千国人灰暗文化生活;70年代,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80年代后伴随亿万中小学生攀登知识的山峰。它在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以及推广普通话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纵览我国半个世纪的各类出版物,难以与之比肩。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字典则是普及文化的工具。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曹先擢先生这样说:“在现代汉语辞书历史上,《新华字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它以前没有一部能够完全合格的现代汉语字典,在它以后的现代汉语字典,是沿着它开辟的道路而不断改进的。”
小字典大精神,严谨求实、服务民众、与时俱进的理念
在中国,很少有一本书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它出版后的50年里一直都有编读往来。无论世事变迁、时光流转,《新华字典》从未中断过与读者的密切联系。
“《新华字典》一问世就为人民群众学习文化、普及基础教育服务,这种贴近民众的主动追求,成就了这本小字典可贵的人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这样解析小字典创造的奇迹。
新华字典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辞书”,同时,也是中国辞书史上修订频率最高的辞书。50年来,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变化,这本词典整整修订了10次。“字典虽小乾坤大,甘苦几多心自知”,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告诉记者,每一次修订都要在字词上“咬文嚼字”,都要在内容上“与时俱进”,都要在形式上“革故鼎新”。
与群众的需求紧密相连,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50年来,《新华字典》正是靠着这两股永不松懈的“纽带”,成长为图书出版领域永葆青春的“长青藤”。
为了打造精品,字典编辑人员建立了数百万张手抄卡片以及几千万字的语料库,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更是创造了差错率为零的出版纪录,使得这本词典获得了国家辞书奖荣誉奖和特别奖。
“我们的图书出版种类已从当初的每年9万种攀升到19万种,但印数却不仅未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原因就是像新华字典这样精雕细刻、一版再版的传世佳作太少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如此感叹。
“无知又大胆,就来编字典”,面对出版界制假制劣愈演愈烈的现状,面对时下好大喜功的浮躁学风,人们的目光开始透过《新华字典》那些神奇的数字,看到小字典中蕴藏的大精神:严谨求实的学风、服务民众的追求、与时俱进的理念。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今日新语
教育乱收费——
收时容易退时难
何方
今年,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共查出违规收费金额21.4亿元。初步统计,已对教育乱收费单位实现经济制裁1.8亿元,其中退还学生1.6亿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截至11月底,共查出自2002年春季开学以来全区教育乱收费超过1.08亿元,已退还给学生只有795万元,退还学生的数额还不到10%。人们不禁要问:能收上去为什么不能退回来,乱收的费用都用到哪里去了?
“只要学校一声令下,几乎没有收不上去的费用。”一位家长说,孩子回家说学校要收钱,不管什么理由,家长想方设法也要把钱交上。学校乱收费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大幅提高,花多大的代价都在所不惜;另一方面,如果不及时给孩子交上“学费”,家长担心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业。
学校向学生收取合理的费用,本无可厚非,但名目繁多的“杂费”,实际上就是乱收费。“无法退还”的做法显然是失当的。教育乱收费属于非法所得,对于这种非法所得,有关部门不能简单地予以没收上缴,而是应该无条件地如数退还给学生。首先,所收取的费用,大多是学生家长的血汗钱或者从亲戚朋友手里借的债务,不退还乱收费所得,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其次,“无法退还”不是借口——能收取怎么会“无法退还”?即使有些学校已经将乱收费所得盖了教学楼,也不能以“不能拆楼”为由,不退还给学生。实际上,一些学校已经采用免交学费等方式进行了妥善处理。可见,办法不是没有,关键还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人民教育人民办,不是让学校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办。有法收费,无法退还;多收少退,乱收不退,是学校对学生的犯罪。纠正教育乱收费,不仅要保证不再乱收,同样要保证乱收费必须退还。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北京大学“985工程”取得首批成果
《盛唐研究丛书》已出版五种六册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武卫政今天从北京大学获悉:以《盛唐研究丛书》出版五种六册为标志,该校“985工程”重大项目“盛唐研究工程”取得首批成果,这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一项重大成果。
“盛唐研究工程”是列入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文科重大项目之一。项目于2001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产生了首批重大成果。今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盛唐研究丛书》共五种六册。这些著作,不仅总结了20世纪唐史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唐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和发展方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国产医疗设备也能“数字化”
万东医疗填补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空白
本报讯 我国首套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胸片机近日问世,这一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外国公司合作推出的设备率先将直接数字成像系统技术运用于胸片摄影。
直接数字成像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X光成像技术,其诊断依据与传统的X光基本一致,但明显扩展了诊断范围。这项系统不仅在临床上能够快速准确地摄取高质量的胸片,而且能减少医务人员与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接触,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危险性。
我国数字化医疗设备的需求近年来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据统计,仅2001年我国医疗设备与器械进口额比上年增长44.34%,绝大部分为数字化医疗设备。国外设备大量涌入,加剧了医疗费用的高速膨胀。因此,加快发展我国自己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万东医疗注重新产品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在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市场中仍然保持领先优势。他们致力于发展我国自己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介入放射数字设备、数字胃肠设备都填补了国产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空白,走出了一条打造民族品牌之路。(戴本领)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电脑病毒一周播报
本周热门病毒:萨达姆(Burl97):警惕程度★★★★,恶性蠕虫病毒,通过邮件传播。该病毒会搜索硬盘文件上的邮件地址并发送大量带毒邮件,提及萨达姆被捕事件,造成网络堵塞。
本周发作病毒:①莫国防(MGF.4768):警惕程度★★★☆,系统病毒,通过文件/网络传播。修改用户桌面上的所有快捷方式的源代码,一旦发作,用户双击桌面任何一个快捷方式都会弹出病毒制造者编写的羞辱盖茨的信息框。②清醒变种B(Sober.B):警惕程度★★★☆,蠕虫病毒,通过邮件传播。搜索硬盘文件上的邮件地址并发送大量带毒邮件,具有很强的网络传播特性,消耗用户的网络资源,引起网络阻塞。
本周升级版本:瑞星已于2003年11月10日正式发布《瑞星杀毒软件2004版》,本周将同步升级至16.07版,新增可查杀病毒337个。如遇病毒,请拨打电话:010—82678800或使用在线杀毒:http://online.rising.com.cn。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华源”打造医药物流航母
本报讯 日前,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其他3家企业签署了建立我国北方最大的药品流通集散中心的合作协议。这是这家名列全国医药商业排行榜第四位的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坚实一步。
近年来,华源医药狠抓药品购进、销售、储存和质量4个环节,不断整顿、规范、发展。公司建有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目前,医药网站已吸纳2000多个销售代理商会员和厂商会员,日点击率6万余次。今年1—11月,安徽华源医药销售收入49.4亿元,利税2694万元,上缴税金175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2%、43%和30%。(阿敏)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上饶兴建历史文化区域中心
本报讯 江西省上饶市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区域中心。
今年8月,上饶市决定投资1200万元对上饶集中营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造,并新增华侨展馆,以此作为全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月上旬,又邀请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旅游局、同济大学等专家对集中营旧址景区作出了全新规划,今后将把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
为保护好信江书院,上饶市搬迁了一所大学,将把它恢复成清代原貌,并开发成文化主题公园。辛弃疾旧居带湖山庄等一批文化古迹的维护开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将为上饶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发挥作用。(刘付生 巫保平)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哈尔滨建立人工耳蜗植入基地
本报讯 12月27日,听力国际国家(中国)中心首家人工耳蜗基地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成立。这是听力国际国家(中国)中心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第一次与国内大型医疗单位合作,它将为今后在此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提供手术和康复的一体化服务。手术和术后康复结合,既能降低患者的费用,又能达到听力语言康复最佳效果。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是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重新获得听力的希望,但由于植入体费用昂贵,术后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复杂,即使完成了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不能自行进行听力言语的康复训练,达不到真正康复的目的。(龙宣)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我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出版
本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日前由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它首次将我国50年来的行政区划变动情况通过地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填补了此类专题地图的空白。
图集由序图组、总图组(含旧省区图)、省图组、统计表格组、地名索引组5部分组成,共有地图219幅。序图组介绍了新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背景,包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和解放区的状况。(辛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中医药名称混乱有望杜绝
四千个规范名词的数据库建成
本报北京12月29日讯 《药典》中的“天竺黄”、《本草衍义》中的“天竹黄”、《本草纲目》中的“竹黄”是不是一回事?它原产于印度还是我国岭南?在中医药界,这样名称混乱的现象有很多,已形成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障碍。日前,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类似的错误今后有望杜绝。
该专项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为期两年。专家组认为本项目规范的名词,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系统性、表述的规范性和学术的权威性等特点,圆满完成了4000个中医药基本名词的汉文名、英文名的规范及其数据库,这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学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但中医药名词术语的不规范甚至被滥用,一直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之一。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与审定,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和建立我国医学科技基本条件平台的基础性工作,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所规范的名词术语已经被新版国家《药典》配套书《临床用药须知》、制定国标《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新版《中医大词典》及“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相关研究项目所采用,并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及社会效益。(王淑军 秦秋)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版面世
医学临床诊疗、护理将有章可循
本报北京12月29日讯 记者王淑军报道:中华医学会今天宣布,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临床医务人员诊断治疗行为的学术巨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系列正式面世。专家认为,这一兼学术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于一身的规范系列,在新形势下对规范医务人员临床技术操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保障人民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日前,首批整形外科、口腔医学、烧伤、结核病、超声医学、核医学等6个专科的规范,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系列规范的编写由卫生部领导、财政部专项支持,由中华医学会牵头,组织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的56个专科分会的2000多名专家参与。规范涵盖了临床各个学科,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医疗工作真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适应于全国省、市、县各级医院及不同等级医院。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12月28日,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商场,孩子们与两名“外星人”一起在饶有兴趣地玩着机器宠物狗。临近节日,众多商家为吸引顾客,纷纷把学科表演、科技展览搬进商场。科技在提升经济的同时,与百姓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赵晶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双赢”之路
——浙江临安环保见闻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片片翠竹摇青绿,金黄银杏照眼明。即使是在山寒水瑟的冬天,位于浙西山区的临安市依然色彩斑斓,一派生机。记者日前在这里采访时欣喜地发现,该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努力寻求生态与经济双赢,弹奏出一曲曲人与自然和谐的精彩乐章。
“靠山吃山”山常青——找对路子是关键
白沙村是一个海拔近千米、藏在山沟沟里的偏远村庄,在20年前“吃的是玉米糊、住的是竹叶棚”,其贫苦可想而知。而如今,这个村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森林旅游度假村。
回想起这些变化,71岁的夏宏根老人很是感慨:“从前‘靠山吃山’,差一点把饭碗弄丢了;现在‘靠山吃山’,却端上了金饭碗——关键要看怎么个‘吃’法!”
1983年,白沙村的山林承包到户,穷怕了的村民纷纷拿起斧头,上山砍树,烧木炭、卖木材。村民们的日子虽然好过了,山上的树木却一片片倒下,大自然的惩罚随之而来:1988年和1990年两次山洪爆发,房倒路垮,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1993年,在临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王安国的帮助下,村民们收起了斧头,把目光转向山上的非木材资源——竹笋、茶叶、山核桃,搞起了深加工,这些不起眼的山货成了“摇钱树”。与此同时,裸露的山坡重新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增加到97%,溪水变清了,多年不见的鸟兽又回来了。
从1996年开始,白沙村又把目光转向旅游业,打出了“太湖源森林生态游”的招牌,办起了农家乐旅馆,摆起了茶社、山货摊。秀丽的景色、清新的空气,使来自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游客乐而忘返。据介绍,如今村里60%的劳动力参与旅游业,仅此一项每人年均增收2000多元。
白沙村的双赢之路是临安市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市地处钱塘江和太湖源头,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该市山区面积占到86%,经济建设“先天不足”。为此,该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着眼于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培植竹子、山核桃、茶叶、蚕茧、杨桐等生态产业,既绿山川又富民。去年,该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6亿多元,农民人均收入5362元。与此同时,该市的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64%提高到目前的74.9%,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春天的竹笋三季鲜——科技支撑不可少
雷笋,顾名思义是春雷响后才萌动出土的竹笋。而在临安市,雷笋由原来的春天出笋提前到头年秋天出笋,一年三季都有新鲜的雷笋远销杭州、上海,竹农们手中的钞票一年比一年多。
雷笋何以能三季出笋?这得感谢被临安农民尊称为“财神菩萨”的林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摸索,林科人员发明了“覆盖催笋法”,使雷竹从山坡拓展到田里,出笋时间提前了半年,产量和品质都大大提高,笋价也成倍增长。
如今在临安的山野乡村,雷竹随处可见,总面积已逾30万亩,临安因此成为苏浙沪地区最大的“菜竹园”。今年,该市农民仅雷笋一项总收入就达4.5亿元。
原来产量低而不稳的山核桃,也是靠科技进步变成“摇钱树”的。市林业局的科技人员经过9年攻关,摸索出一套“山核桃丰产稳产综合技术”,使山核桃的产量比原来翻了一番。目前,临安的山核桃增加到30万亩,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60%和70%,每年为农民带来二三亿元的收入。
市委书记王坚认为,要想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离不开科技支撑。“临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工业发展有很多限制。我们扬长避短,在科技进步上大做文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天目山上不见楼——宁愿增长慢一点,也不能牺牲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临安市的旅游业迅速崛起。去年,该市的旅游人次由1997年的40万猛增到235万,旅游总收入超过10亿元。
高速发展的旅游业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记者在以“大树华盖闻九州”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采访时,看不见一所楼堂馆所,参天的柳杉、金钱松傲然挺立,被誉为“五世同堂”的野银杏王安然无恙,路边的密林中不时有鸟兽出没。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楼涛告诉记者,天目山虽然是临安目前唯一的国家4A级风景区,但“名不副实”——去年的游客也只有10多万人次,不到全市旅游总人数的1/20。这是临安市恪守“保护第一”原则的结果。据介绍,由于天目山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尚未出台,临安市在制订全市的旅游规划时故意对天目山低调处理,以免对保护区造成不利影响。
“宝贵的资源不仅属于临安,更属于全中国、全世界;绝佳的风景要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分享”,临安市市长方建生说,“正是由于这样的理念,临安市市委、市政府达成共识:宁愿GDP增长得慢一点,也不能牺牲环境谋求暂时的增长。”
临安化工厂曾经是该市的龙头企业,所创税收占到全市的1/10。1996年,为使下游地区不受污染,临安市顶着700多名职工下岗的巨大压力,毅然对其实行关停。几年来,共关停并转造纸厂、印染厂等各类污染企业127家,每年损失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