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教我如何不留恋
乔聿
风雨中我采访上路,星夜里你编稿下班,紧张充实的采编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时间。蓦然回首,2003年只剩下最后两天。
当我们翻拣着教科文部的采编日历,一块块版面奔来眼底,一篇篇稿件涌到面前,把即将走过的2003年凝固成一段厚重的历史,定格为一张生动的画面。怀着守岁的眷恋、迎着新年的喜悦,在此,我们对教育、科技、卫生、环境领域2003年的大事做一个简要盘点:
突如其来的非典,弥漫了这一年的春天。我们没有被非典所吓倒,记者编辑临危不惧,冲在一线,记录了抗击非典的英雄事迹,弘扬了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在这一年金秋梦圆。载人航天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伟大跨越,我们编辑的《号外》、《特刊》,也为人民日报报史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农村教育是难点,也是这一年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记者通过撷录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上温总理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传达出农村教育必须大发展的强烈紧迫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时代强音。这一年,也是我国环保事业的而立之年,记者用手中的笔,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描画可持续发展的清晰轨迹。
抗击非典众志成城,载人航天首获成功,农村教育成为重中之重……我们感谢2003年,它在教育、科技、卫生、环境领域留下的回声如此不同凡响;我们感谢2003年,它为教科文部记者提供了见证历史、思索未来、磨亮笔尖的难得机遇。本版呈现给读者的,只是我们采编日历中比较得意的几页。冷静审视刚刚走过的路,为的是积蓄力量、从容上阵、大步前行。
展望来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奉献汗水、奉献激情、奉献真诚;我们也将进一步开拓创新,以更生动的面孔,更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接受读者的检验。
团结奋进的2003年,喜获丰收的2003年,教我们如何不留恋。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名家纵论天下事
2003年教育·科技·卫生·环境新闻版开办的“名家特递”栏目,旨在荟萃专家学者,纵论天下大事。在这个栏目里,我们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既注重名家效应,更注重文章质量,努力营造一个作者、读者和编者共享的精神家园。
“名家特递”是名家观点的“展示台”,是名家作品的“专卖店”。它以署名文章、一段简介加一张照片的版面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年来,该栏目共刊登33篇精品稿件。许嘉璐的《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周光召的《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原始创新》,徐冠华的《重视创新文化增强国家原始创新能力》,金开诚的《喜荐〈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吴良镛的《建筑的文化品位》,汤一介的《儒学与生态》,黄宗汉的《浮生三梦》,周有光的《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卢良恕的《以科技为支柱建设现代农业》等等,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科技 飞天梦圆
●关键词 首次载人航天
事件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腾起一阵熊熊烈焰,“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神舟”五号只有一张船票,可它承载着的,是13亿颗激动的心。
我在现场
载人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对它的报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早在3个月前,人民日报教科文部的编辑、记者就已开始为此筹备。到9月初我们的记者随“远望三号”测量船出海时,我们的报道计划书已经将几十项任务精确分解,发放到每位记者、编辑的手上,力求万无一失。
从飞船发射到成功着陆,短短21个小时里,前方记者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后方编辑挑灯夜战,运筹帷幄。版式如何设计,照片选用哪张,标题怎样醒目,《号外》何时印刷……从社长、总编辑、部主任到印刷、发行、交通等后勤部门,集体的智慧在这里凝聚,思想的火花在这里迸发。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草原的晨曦中,一位英雄从天而降;2003年10月16日9时09分,天安门广场的朝阳下,带着机器余温的人民日报《号外》在读者的欢呼中如天女散花。
创造历史,记录历史,我们同感无尚荣光。(附图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卫生 筑起新长城
●关键词 抗击非典
事件
春天,本该是绿色的。然而,今年春天留给人们的记忆却是白色的口罩。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突袭中国大地。
非典是人类历史上悲壮的一页。钟南山、张积慧、姜素椿、邓练贤、丁秀兰等一批白衣战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郑重宣布:从即日起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8月16日,北京地坛医院最后两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我在现场
危难时刻,记者也是战士。我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走进抗击非典第一线,写出《战友,请绕开我倒下的“雷区”》、《非常时刻的勇士——献给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护士们》等报道。
记者不仅要让人民看到灾难、创伤和痛苦,更要让人民看到力量、希望和微笑。5月,我们的记者和白衣战士一样,穿上厚重的隔离服,深入非典定点医院病房,捕捉到无数精彩的新闻瞬间。一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年轻记者由于长时间接触消毒液,在隔离休整期间,出现连续上吐下泄症状,但他无怨无悔。有人问他:“你为什么选择进入隔离病区?”他回答:“我觉得有新闻的地方就应该有记者。”(附图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教育 让人民满意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大学生就业
事件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难点,也是这一年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3月2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通过本报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9月19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温家宝总理深情讲述的三件小事,指出农村教育是“一件对民族、对国家有长远意义的大事”。
这一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12万人。6月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把这件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抓紧抓好。
我在现场
教科文部是将农村教育报道作为一个战役来打的。带着真诚,带着感情,记者分兵四路,深入云贵川、两湖等地农村,边走边写,发回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报道,在教科文版“农村教育见闻”专栏陆续刊登。
由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农村教育工作,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记者完整记录了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讲述的关于农村孩子读书问题的三件小事,及时写出《温总理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让广大家长伤透脑筋。在高校扩招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非典的影响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编辑、记者全力以赴,围绕大学生就业认真策划,开辟“更新就业观念实现人生价值”专栏,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与人才强国战略”和“新老西部人共话成长路”两个座谈会,推出“关注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关注大学生就业·西部话题”等三块专版。(附图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环保 追求双赢
●关键词 环保三十年
事件
2003年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分水岭。
这一年夏天,历经沧桑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并以这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而立之年——改变多年以来孤胆英雄的形象,开始了与经济建设携手前行的“蜜月”;这一年,“双赢”一词格外响亮。浙江、山东、安徽等8省掀起“生态省”建设热潮,辽宁、贵州主动请缨,实践“循环经济”。广东在编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上海市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曾被视为“绊脚石”的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环境影响评价法》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等4部环境法律也在今年陆续实施,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这对“矛盾”,转变为寻找“双赢”荣辱与共的合作。这种变化,改变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谋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这是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回应,也是统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尝试。
我在现场
我们用手中的笔见证了环保30年的变化:从年初举办“庐山杯中国环保30年征文”,到年底召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我们用这样的活动,用来自万千读者身体力行的感受,用出自基层生动鲜活的实践,来呈现这种变化、推进这种变化,与正在“成熟”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一起,一同书写了“可持续发展”这篇大文章,记录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坚实轨迹。(附图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一年回放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此前的4月7日,由教科文部主办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图为论坛现场。
10月16日,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四届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此前,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向中外记者宣布了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的消息。
2月27日,农业部宣布,把2003年定为“全国农业科技年”,开展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活动。图为科技下乡活动现场。
由国家环保总局等6部门联手开展的“打击不法排污”专项行动,在全国31个省区市铺开。图为某地农民在倾诉污染带来的危害。
今年,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三部环保法律施行。图为按照清洁生产标准设计建造的一座花园式煤矿。
8月16日,随着北京市最后两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全国非典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圆满完成了收治非典患者的历史使命。它标志着首都防治非典的医疗救治任务已经完成。
12月4日,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在湖北宜昌召开。图为与会代表通过农村医疗信息网查寻资料。(附图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老地方,不见不散
2003年教育·科技·卫生·环境新闻版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开办了《一周回放》栏目,帮助读者简要回顾上一周本领域发生的大事要情,每周一在头条刊出,做到了年初承诺的:十一版,老地方,不见不散!在此,我们借用《一周回放》的形式,回顾一年的大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