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 '...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
杨承训
  经济学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交叉互融,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关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经济学研讨,就是这种交叉趋势的体现。目前,论争主要在于技术进步的实现路径上,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主张以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二是主张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为辅;三是主张引进与创新并重,不分主辅。论争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发展阶段与跨越式前进
主张引进为主的立足点在于,我国目前工业化尚未完成,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而发展阶段不可跳过,用技术引进的办法可“小步快走”赶上发达国家。持创新为主观点的人也同意关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看法,但认为后进的国家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在某些领域占领制高点,然后实现超越。其主要依据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纵观世界历史,各国的发展总是在不平衡中前进的。近代以来,东方(包括中国)为西方所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先是英国超过了意大利,而后德、美又超过英国,二战后日本等国也以跨越式发展进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比之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例子更多。而科学技术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又会强化这种不平衡态势。因此,我们完全可能通过自主创新在某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同时,我们还具有后发优势,即可以对大量共享的世界科技成果加以利用。比较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发展阶段的序列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循序渐进与跨越式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这主要取决于主客观条件,不应当囿于“阶段宿命论”而束缚自己。事实表明,穷国完全有可能办大科技。在科技方面,我国已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韩国和印度也有成功的例证。
  机遇和挑战的辩证思维
有的学者认为,现在的国际分工格局对我技术引进有利,更多依靠买专利有利于避免风险,可实现低成本发展。国际市场的技术流动对我们来讲确实是一个机遇,但问题在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机遇。应该辩证地看待机遇与挑战的关系,看到主要靠技术引进所受到的制约,以及我们有没有靠技术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条件。
  以专利为例,现在发达国家正在利用专利制度构筑技术壁垒,这已成为它们抢占技术制高点,压缩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空间,进而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发达国家已在知识产权领域对我国构成围攻堵截之势:有的国家以侵犯专利为借口设法对我国进行经济惩罚;有的打出“技术牌”,以收取高专利费占领市场;有的采取“后发制人”策略,先准许我们进入市场,待市场培育起来之后,再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迫使我们退出市场。
  全面分析,大好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处于科技上游地位的发达国家正在利用垄断技术巩固、扩大它们的经济统治。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发达国家是以商品输出、商品垄断为扩张的主要形式,后来又以资本输出、资本垄断为主要形式,现在则已经转入到以技术输出、技术垄断为主要形式,设法以技术霸权牟取超额利润。它们决不甘愿让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全面引进先进技术而赶上它们。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主要靠技术引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条件。
  引进成本的全面权衡
成本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主张引进为主的论据是自主创新风险大、成本高,引进技术风险小、成本低。毫无疑问,我们要讲投入产出,凡是算总账对我有利的当然要好好加以利用。问题在于怎样算成本这个账。第一,计算成本不应只看每一项具体科技成果的单项成本,还要算相关后果的总账(综合成本)。比如,单看某个项目由国外引进似乎是合算的,但关键技术被别人所控制,相关的技术、配套设备、维修的零部件等都要依赖于人,不仅技术附加值很低,而且投入会越来越大。第二,就目前的技术引进来说,所花成本并不算低。不少引进设备不配套,相关技术未能引进或消化,造成设备闲置或效能低下。第三,计算成本还要算战略账。如果科技发展总靠吃现成饭,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个国家失去创新的活力。第四,发达国家决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卖给别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对我们有利的一定要引进。但同时应注意:一是认真选择,货比三家,减少单项成本;二是学会消化、善于吸收、注意配套,要避免重复,避免国际上经常出现的技术“追赶陷阱”,降低综合成本;三是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把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这样虽然风险大,但一个成功的项目往往能弥补所有的风险损失,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有选择地引进,创(创新)引(引进)互动,其各项成本特别是战略成本和“社会历史成本”是最划算的。
  发挥比较优势的路径选择
如何正确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也是论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引进为主的人认为,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低,不适合多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积累,克服资本稀缺的瓶颈制约,然后再走自主创新为主的道路。持此观点的人还认为,发达国家没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事实上,“自主创新为主、引进为辅”并不妨碍我们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变动的,所谓“要素禀赋结构”也不是绝对的。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中,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已接近总出口的30%。这说明,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当全面发挥劳动力、技术的比较优势,从两个方面抢占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至于讲到积累,不应该忽视“科技资本”的积累。科技创新就是一个“科技资本”积累的过程。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会被人家的高昂专利费用所抵消,日益严重的技术壁垒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比较优势。低水平地参与国际分工,等于我们仅仅给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力,让人家控制技术。有鉴于此,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包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全面发挥比较优势。
  科技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
我国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更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主张引进为主的人认为,在今后30年中以技术引进为主更合算。如果以自主创新为主,则会因为差距过大而“欲速则不达”。也就是说,科技发展应选择追赶型战略。
  然而,多数学者认为,全面追赶,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就科技进步而言,纵然30年后你赶上了人家现在的水平,可是人家又前进了至少30年,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地位。正确的战略方针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同时深化改革,实现体制创新。虽然资本比较稀缺,但可以集中投入于某些科技领域,进行突破性研究,然后再从更多领域突破,最终达到整体超越。这是一个几十年的奋斗过程。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应该相辅相成。对于技术差距,我们既要承认,又不要迷信。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批自主创新、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成果,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先进企业。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圆满成功看,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此外,那种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不分主辅的观点,其战略重点不明确,不利于选好突破口,集中力量加以攻克。实施折中方案,会给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带来很大的盲目性,此乃战略决策之大忌。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怎样增强经济政策的科学性
侯荣华
  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政策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加快建设和完善体制的过程与结果。对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可以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实施结果等方面进行考察。
  经济政策的制定
经济政策是否科学,首先决定于制定的政策是否有科学根据。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经济政策和经济规律的关系、经济政策和国情的关系。
  制定经济政策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坚持经济政策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不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为人们可以不按经济规律行事,甚至能够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二是认为人们不能利用经济规律,只能做经济规律的奴隶。正确的态度是,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自觉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制定政策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对国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诸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从计划经济转轨的市场经济、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开放程度较高等,都是我们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国情特点。
  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与协调
在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体现在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及协调配合状况上。
  对经济政策调控力度的考察。对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可从经济政策本身的调控力度和经济政策实施时的调控力度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政策本身的调控力度是指政策变量变化引起政策目标值变化的程度。如用△X表示政策变量增量,△Y表示政策目标变量增量,即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用A表示政策调控力度系数,则有下式:
  △Y=A·△X假定△X为投资政策变量,可以用投资额的增加或减少来表示,也可以用投资率提高或下降表示,则△Y可代表投资率的变化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或就业率的变化。上式中,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调控力度系数A,A愈大,政策的调控力度愈大。A值的大小取决于经济环境和体制状况等因素。二是政策变量的增量△X,△X值愈大,经济政策调控力度愈大。通常,每项经济政策的A值是相对稳定的,一般通过采用不同的△X值,以达到适当的调控力度。
  经济政策实施中的调控力度是指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程度。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策本身的利益激励程度,或者说从经济利益角度产生的政策阻力大小。经济利益激励强度大,则阻力小;反之,则阻力大。从这点考察,欲增加经济政策调控力度,则必须使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实施者有较强的经济激励。二是经济主体要有全局意识,坚决贯彻实施政策。
  对经济政策协调的分析。经济政策的协调包括同一经济政策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及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经济政策内部如何协调,取决于该项政策的特点和调控目标的特殊性。以财政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协调为例,在需求膨胀时,财政政策应实行增加税收、增发国债、限制转移支付和减少预算支出等紧缩性手段,以控制社会总需求的过猛增长。但是,由于上述手段的效应往往是双重的,在抑制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可能减少供给,如增加税收就是如此。因此,在抑制需求膨胀时,应考虑上述各种手段的综合效应。
  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是重要、复杂和较难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包括三类问题:(1)各相关经济政策目标的协调。如一定时期财政、货币和投资政策必须为同一特定目标服务,要从不同角度保证同一目标的实现。(2)各相关经济政策手段的作用性质和力度要互相配合,如为使经济走出低谷,实行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同时应配套实施增加贷款或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以促进投资增长。(3)各经济政策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
  经济政策的效益
从政策实施最终结果考察,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政策的效益上。
  一般来说,一项经济政策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不过有主辅之分而已。我们考察经济政策的效益时,应进行综合评价,既考察该项政策主要目标的效益,也考察该项政策对其他目标或经济运行其他方面的影响,还要考察经济政策的效益时滞性。
  政策投入或政策成本范畴也很复杂,一般把政策投入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直接投入是指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为维持经济政策正常运转而直接耗费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费用、获得信息支出及其他支出,直接投入构成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直接成本。间接投入是指实施某项经济政策对其他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间接投入构成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间接成本。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一场永无停息的接力赛
——自选集序
王梦奎
  这本集子,是从1979年以来我所写的文章中选出来的。
  理论工作包括理论研究、理论教育和理论宣传,我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编选的,就是说,力求有一些新的探索,新的见解,或者新的概括。37篇文章,大多是论文,也有几篇是经济调查和政策建议;考虑到读者的兴趣,所选文章尽量厚今而薄“古”,即近期多选而远期少选。另有附录两篇,是讲读书、研究和文章写作的,是我从事研究和写作的追求和感受,希望能方便读者对于我的文章的了解和批评。正编和附录,分别按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编排。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迅猛前进。我有幸躬逢其盛,参与这场变革,并且尽了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这20多年,我一直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机关从事经济政策和理论研究工作,不论是参与决议和文件的起草,还是自己公余的研究和写作,从大的方面说,都是围绕着中国现代化这个主题进行的。这本集子所选的文章,尽管内容和体裁不一,却都是在理论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视野之内。
  赵翼论诗:“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理论著述更甚于此,《推背图》不过是神话,并不是事实。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变革的规模和速度都超出想象。不用说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期五百年的前瞻性研究,就是五十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又谈何容易!不用等待千年,往往三五年就会“觉陈”。不仅是内容,连学术用语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理论家不必用今天的认识和词语修琢过往的文章。收入本书的文章都保持着本来的面目,或许今天看来并不全面和深刻,但记录着我研究工作的历程,在所论及的领域也记录着国家前进的步伐。
  每个时代的人都只能提出和解决自己能够提出和解决的任务。历史的责任和认识的局限性是每个时代的理论家都有的,当今时代也不能例外。1986年4月,我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梦奎选集》的跋文里说过:“理论探索犹如登山,只能拾级而进。这是一场永无停息的接力赛,要靠众多的人,甚至要靠多少代人的共同努力,方能穷其堂奥。我们今天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无疑比过去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它的童年时期,实践还没有全面展开,矛盾还没有充分显露。因此,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概括,目前还不可能达到十分深刻和完备的程度,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入。古人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若干年后回顾今天的认识,必定能愈益清醒地看出这一点。我给自己规定的努力目标是:如果将来人们的认识,已经登上了比如说第一百级阶梯,回头来看,我今天的认识能在第一级、第二级或者第三级阶梯上,我就很满意了。因为这至少可以表明,自己是走在攀登和接力赛的路上,没有陷入歧途。对于我来说,这个目标是不算低的。这并不是想放弃主观的努力,而是对于自己的局限性的清楚认识。”
  今天,对于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于这本自选集,我仍作如是观。
  (《王梦奎自选集》近日已由学习出版社出版)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图为延安宝塔山。 李德水摄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爱国者
——“施琅与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
施伟青
  前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和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晋江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施琅与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晋江举行,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及国外的10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关于评价施琅的观点、标准。有的学者提出,对在民族矛盾比较尖锐时涌现出来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之所以比较困难,是因为各个民族都可能存在民族情绪和民族偏见,容易偏袒本民族的历史人物,不易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他民族及其相关历史人物的作用。
  长期以来,有人指责施琅是一个气节有亏的叛将,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受到宋明理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所致。如果要对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以及施琅作出公正的评价,就应该抛弃以往历史研究中那种“汉贼不两立”的带有明显道德情绪化的思维方式。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看重的爱国是以爱朝代为主的,即使是维护腐朽没落的朝代,也往往被视为爱国者,今天的看法应当有所改变。如果“爱国者”的行为同社会历史进程唱反调,那么就应当对其加以重新审视和评价。施琅顺应了历史潮流,统一了台湾,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立下了丰功伟绩,有益于百姓生活的安定,也有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爱国者。
  关于郑成功和施琅的关系及其评价。与会者普遍认为,在对郑成功和施琅作出评价时,不应当把他们对立起来。郑成功是大英雄,施琅也是大英雄。施琅骁勇善战,精通兵法,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同时,他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台湾地位重要性的认识比同时代的人高出一筹。平台后他顾全大局,不报私仇,也充分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战胜外侮,所以是民族英雄;施琅统一台湾,是完成国家统一,因而是爱国将军。他们对祖国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同样得到人们的崇敬。施琅统一台湾,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阻遏了西方列强向东亚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汉文化在台湾的进一步传播、闽台文化区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如何实现外经贸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3年会”综述
项文彪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与河南财经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3年会”不久前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与会者围绕“改革、创新与实现我国外经贸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建立更加有效的出口政策鼓励机制。与会者指出,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但在国际需求相对饱和、我国亟待培育出口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源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对外贸易的良好势头,需要构建更有效率的出口政策鼓励机制。一是重点完善市场环境,形成间接鼓励措施为主的激励模式。当前,要加快推进相关税收制度的改革,放开外贸的市场准入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出口竞争。二是强化出口结构升级,构建效益优先的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出口鼓励政策措施要实行结构优先的方针,从进口免税和出口退税等环节系统地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三是鼓励出口与促进海外投资结合,重构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模式。四是出口增长与国内经济转型联动,建立协调发展的国际贸易调节模式。
  加强政府对外贸易促进服务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都建立起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政府对外贸易促进服务系统。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比,我国现行贸易促进体系存在着政策内容不全、体制机制不顺、资金来源不稳、促进手段不多等问题,需要通盘规划、重新构建,而其中加强政府对外贸易促进服务工作则是当务之急。一是找准定位,明确工作目标。要确定好工作范围,所提供的对外贸易促进服务工作应该是带有公共性质和面向全国的、较宏观的服务。二是确定应重点加强的贸易促进服务内容。可从出口市场调研、贸易信息服务、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开拓国际市场的资金援助等几个方面展开。三是明确促进资金来源。随着我国出口配额招标收入的减少和企业对中央外贸发展基金需求的增加,对外贸易促进资金将成为中央财政正常的列支项目之一,其规模应保持与出口的同步增长。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人才强国论坛”提出
 人力资本投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才强国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会者认为,当前,人力资本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做出的重大决策。与会者认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按照“四个尊重”确立人才评价标准,特别是树立高技能人才是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的观念;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深远而巨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才强国的前提是建设文化强国;人力资本投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偏低,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不平衡降低了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因此,应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建立并完善教育信贷市场,以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使社会和经济政策与人才政策相配套,是当前制定人才政策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怡恬)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公有制企业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研讨会”提出
  积极稳妥推进公有制企业改革
  日前,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总工会和南京审计学院联合主办的“公有制企业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与会者认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就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通过股份制将公有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对接起来。在改制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避免“一卖了之”,避免职工大量下岗、失业,防止公有资产流失,维护劳动者权益,使公有制企业通过改革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李炳炎)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讯

《西方经济学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吴易风、丁冰、李翀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遴选“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四十余篇,其中,研究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论文二十二篇,
  讨论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增长理论、宪法经济学、结构主义理论、交换理论等问题;研究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论文十九篇,讨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宏观经济与增长、国有经济与企业制度、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新经济”与经济周期、短期资本投机性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论文五篇,讨论了西方经济学企图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演进过程与类型、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福利国家学说等问题。(晓璋) Sic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讯

《巨大的反差》
  许军撰著的《巨大的反差——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表现截然不同,美国创造了破纪录的十年增长期,日本经济发展则几乎陷于停滞。国内外学术界针对这种反差,有“新经济”和“后泡沫经济”的说法。该书剖析了导致美日两国经济发展巨大反差的原因,试图揭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发达国家经济运行方式发生的变化,分析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及其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的借鉴意义。(严午) Sic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