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报道
拉美经济“阴转多云”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范剑青
今年,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相对平稳。在经历了多年持续不断、此起彼伏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的“风吹雨打”之后,拉美虽然还没能看到经济全面复苏的“雨后彩虹”,但是,大多数国家今年都已走出衰退的阴影,经济发展呈现“阴转多云”的势头。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预测,今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增长1.5%,比起去年0.4%的负增长已大有改善。
摆脱金融动荡、开拓对外贸易、深化经济一体化是2003年拉美经济活动的主旋律,拉美各国都把稳定经济作为当务之急,纷纷出台了一些务实的经济对策。
巴西劳工党政府今年首次执政,为推行“和平与温和”的变革,继续执行前政府稳健的经济政策,避免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死灰复燃。巴西政府的稳健作风赢得了国际投资者的信任,到今年12月初,该国金融风险指数已下降到500点以下,是近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今年头10个月,巴西初级财政盈余已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5%,银行基准利率已从年初的25.5%下降到年底的16.5%,这对于巴西偿还外债、刺激生产与消费等都有好处,但是,全年经济增速仍属缓慢,预计全年GDP的增长很难突破1%。
阿根廷政府面对严重的债务问题,以务实的态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了债务重组协议。同时,阿根廷政府与私人债权人的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可以说,阿根廷已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据阿经济部预测,今年阿根廷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6.9%,成为拉美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墨西哥经济形势略好于巴西,其国内生产总值约增长1.2%。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形势与墨西哥相似。南美智利继续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增长幅度约为3%。在安第斯地区,哥伦比亚和秘鲁经济形势有所改善,全年有望取得3%的增长。然而,委内瑞拉经济受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将会出现10%左右的负增长。
对外贸易直接关系到拉美国家的偿债和融资能力,对拉动经济增长也有重要的影响。今年拉美国家都把增加出口作为努力的方向,外贸形势普遍好转。墨西哥政府继续实行外贸多元化的政策,积极同拉美、欧洲和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以减少对北美市场的依赖。智利在与美国和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也积极地推动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由于货币大幅度贬值,产品竞争力明显上升,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经济上的一个亮点。巴西今年外贸顺差将超过230亿美元,是去年顺差的两倍,其中出口同比增长达20%。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进口增加也带动了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拉美主要国家的外贸出口。
区域合作是今年美洲国家的热点之一。南北美洲30多个国家围绕建设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深化南美一体化两个方向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合作与斗争。一年来,以巴西和阿根廷等4国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和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5国组成的安第斯共同体加快了南美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双方在12月16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从而为建立一个拥有3亿多人口、GDP总量达1万多亿美元的统一的南美大市场奠定了基础。
同时,以南共市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同美国就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展开了紧张而激烈的谈判。11月22日,美国与南共市达成妥协,同意避开有争议的议题,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框架协议”,从而向2005年如期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协议允许各成员国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退出某些条款,因而不具有完全的约束力,也使创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预期目标“打了折扣”。
另外,在经历了2002年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短期风险资本迅速逃离之后,拉美国家从今年下半年起,出现了外国资本回流的迹象。
但是,飘荡在拉美上空的“阴云”依然存在。首先,沉重的债务负担是拉美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之一,这既有历史和文化原因,也与当前国际经济秩序有关。债务的枷锁不解除,拉美经济发展难有作为。
其次,由阿根廷“倒账”所引起的信用危机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殃及其他拉美国家。国际投资者在考虑对拉美投资时,不得不顾虑到投资的安全性。信用度低的国家,融资成本高,对经济发展相当不利。
拉美国家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难题是:尚未找到一条真正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20世纪90年代,拉美普遍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并借此获得了一段比较快的经济发展时期。但是,改革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变得更加突出。哥伦比亚内战不休、委内瑞拉政局不宁以及玻利维亚因天然气出口管道所诱发的骚乱事件等,就是这些国家社会情绪对立的表现。对新自由主义的否定和对第三条道路的探索成为拉美政治思潮的主流。但是,社会情绪的对立和不同社会阶层追求不同的发展方向,使得拉美国家领导人常常左右为难,彷徨于改革的十字路口。今年,以巴西总统卢拉为代表的一些拉美国家新领导人执政后,更加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和拉美各国的继续努力,明年拉美经济形势变得较为乐观。联合国拉美经委会预测,2004年拉美地区经济有望实现3.5%的增长率。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平衡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将在美国经济的带动下取得较快的发展;南共市成员国平稳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由于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潜在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影响安第斯地区经济发展的变数较多,前景令人担忧。尽管今年拉美大陆上并未出现“彩虹”经济,但是,却为明年经济发展的“阴转晴”创造了条件。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法国视角的“文化多样性”
——访法国文化通讯部部长阿亚贡
本报记者 郑园园
法国文化通讯部长阿亚贡(见图,本报记者刘龙摄)本月初来京参加“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会议期间,阿亚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文化多样性问题阐述了法国的主张。今年57岁的阿亚贡,先后担任过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主席、巴黎市文化局局长、法国—埃及文化年总协调人、法国2000年庆典活动主席等职,从政以来没有离开过文化岗位。
法国是文化大国,其文化政策受到世界关注。冷战结束后十几年间,法国在国际上坚持两项著名的文化政策主张,一是“文化例外”,二是“文化多样性”。1993年,法国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张,拒绝强势的美国影视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同美国发生了正面冲突。法国认为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应该受到国家保护。其后10年间,法国领导人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多次阐述“文化多样性”的主张。从2000年起,每年在巴黎凡尔赛宫举办一届高级别的国际“文化多样性论坛”。在今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共同提案,要求通过一个“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阿亚贡说,提案提交教科文组织大会后,得到了绝大多数成员国的赞成。教科文组织已成立工作组考虑草拟公约文本。阿亚贡乐观地估计,2005年有望正式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公约。
从“文化例外”到“文化多样性”,10多年来,法国追求的是什么?阿亚贡说,第一个主张是手段,第二个主张是目标,通过“文化例外”,保护本国文化产品,弘扬多种文明和文化共存的价值观,从而达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诚然,图书、影片、碟片等文化产品是商品,但绝不是一般的商品。它们是各个民族、地区、国家在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众多领域的表达,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如果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品变得千篇一律,那会出现令人悲哀的文化贫困化,那将导致人类文化的滑坡。”阿亚贡用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百花齐放”一词描述文化多样性。他说,多种文化在地球的百花园竞相开放,那生气勃勃的景象多么令人神往,要是地球上只剩一种文化模式,那将使人类的创造力枯竭。
法国主张国家行使权力,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文化产品,使之区别于那些在国际贸易体系的规章内流通的其他产品。法国文化通讯部长强调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产业的勃兴。他说,经济、贸易、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美国影视产品的出口总额超过了航空业产品出口总额。“文化力”构成了国家的竞争力,应该理顺经济、贸易、文化三者的关系,现在谁也不能轻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了。
10年来,法国对“文化多样性”的解释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中,使它更具开放性。阿亚贡强调:“坚持‘文化多样性’绝不意味着每个民族、国家退守一隅,固守历史和传统,隐居式地自生自灭。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保持文化的创新能力,无论何种文化,都必须具备同其他文化沟通的能力,都必须具有推动世界文化向前发展的坚定意志,还必须在多样性中寻找统一性,即寻找存在于多种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这是‘文化多样性’肩负的使命。”
法国是电影的故乡,电影诞生100多年来,法国人对电影始终保持一份特殊的感情。当记者谈到,美国片节奏快,情节性强,有冒险的刺激,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而法国片节奏较慢,有精彩的对话,有哲理的思考,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却不够强。阿亚贡反问道:“如果世界上的电影只有一种风格,都是快节奏,或都是慢节奏;都是动作片或都是哲理片,你不觉得乏味吗?观众的口味千差万别,难道我们要求口味也一致化?各种流派和风格媲美竞争,这是多样性的逻辑。”他介绍说,法国观众有多种选择,可以欣赏国产片(每年生产150部至200部),也可以欣赏美国片、中国片、印度片、俄罗斯片、德国片。法国不拒绝美国片,只是反对美国影视产品像其他产品一样,不受限制地涌进。在一些欧洲国家,美国片占据了80%—90%的电影市场,法国政府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在自己的国家。贯彻“文化多样性”,首先从国内做起。法国为电影业提供补贴,每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都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电影业。
法国历任总统都希望在文化事业上有所建树。最近几十年,每一位总统都留下“总统工程”,即由总统提议和拍板的国家级文化设施。阿亚贡介绍说,现任总统希拉克计划建一座非洲、大洋洲文化与文明博物馆,馆址已选定,在埃菲尔铁塔附近;设计师也选好了,是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建筑师让·诺韦尔,2006年开工。看来,这个计划中“总统工程”,蕴含着传播“文化多样性”价值观的用心。
采访结束时,阿亚贡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法中两国共同分享“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携手共建文化多样、政治多极、和平繁荣的明天。(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印外汇储备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本报新德里12月20日电 记者钱峰报道:印度财政部消息,印度外汇储备日前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上第六个外汇储备超千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
目前,印度外汇储备额在全球仅次于日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省、韩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7版(国际)
专栏:
法电力集团积极扩展在华业务
本报讯 记者朱梦魁报道:法国电力集团日前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宣布,由于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充满信心和对中国发展核电前景的乐观展望,作为欧洲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和电力出口企业,法电集团决定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并积极扩展在华业务。为此,法国集团代表团近日在访华期间同秦山二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的高层领导会商,探讨2004年两国在核电领域扩大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在水电、火电、城市管理和咨询服务等方面,法电集团与中国的合作也卓有成效,法电在华业务呈迅速扩展之势。
第7版(国际)
专栏:
十二月二十日,模特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一场时装展上展示根据印度传统服装纱丽设计的服装。这次时装展是印度一家服装设计学院十周年校庆活动的一部分,展出的系列服装都是由该校服装设计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设计的毕业作品。 新华社记者 安治平摄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透视
弱势美元跌势不止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连日来,美元汇价节节下滑。12日,欧元对美元比价首次跃过了1∶1.23;17日还没止步,又超过了1∶1.24;18日再进一层,达到了1∶1.2438的历史新高。过去15个交易日,欧元汇率有13个交易日攀升。今年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汇价已上升约19%。
此外,美元对英镑、瑞士法郎、加元的比价也在不断下滑,目前分别降至11年、7年、5年来的最低点。要不是日本中央银行“死保”,美元对日元比价早就创了新纪录。即便如此,美元与日元的比价今年来也下跌了10%左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硬通货的美元如此一路下跌,而且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投资者有点心惊胆战,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也不能不加以关注。
近期美元下跌首先是人为因素使然。12日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坦言“美元目前还是有序下跌”,显示出一种乐观其成的态度;17日又有消息传出,欧洲中央银行也在作“壁上观”,美元对欧元比价不到1∶1.35不插手;18日,欧洲央行官员明确表态,目前欧元比价还处于“轻松对待”的水平。在此情况下,投资者看到了大可投机的空间,于是乎抛出美元,买进欧元,拿美元换成其他货币成了最为火爆的营生。
其实,美元之所以成为“烫手山芋”,还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第一,前两年美国经济衰退和疲软起了“引信”作用。2001年3月开始,美国经济滑入了衰退。接着,发生了“9·11”事件,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受到了严重打压。虽说此次衰退比较温和,但接下来的复苏也是软弱无力,而且又加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打了两场战争,美国消费开支、企业盈利以及股市无一不曾是步履维艰。在国际汇市中,举足轻重的美元没法不受到影响。
第二,美国利率不断降低促使美元疲软。为了促使经济复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先后降息13次,从2001年初的6%一直降到了目前的1%,如此低利率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今年下半年,美联储决策会议每次都是对利率“坚守不动”,从8月份起又加一招,明确宣称低利率要保持“相当一段时间”。低利率政策本身就降低了美元的吸引力,加之美国的低利率还与除日本外的其他西方大国的利率形成了利率差,从而让投资者看到了机会,争先恐后“逃出美国,进军欧洲”。
第三,布什政府说的多做的少,“唱衰”美元。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一直实行“强势美元”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猛跑了10年,坚挺美元功不可没。可布什上台不久就遭遇了经济衰退,因而在美元政策上有所调整。尽管白宫一再声称“强势美元政策不变”,但实际上却是“只说不做”,放任美元一跌再跌。
第四,“双赤字”加重了人们对美元的疑虑。布什政府在复苏国家经济中遇到了两个挥之不去的大难题:一个是外贸赤字,今年10月份达到417.7亿美元,比上月增长了1%,是7个月以来的最高。按年率计算,2003年美国商品与服务领域的贸易赤字将达到4908亿美元,比去年4180亿美元的纪录还要多。另一个是联邦预算赤字,2003财年达到了3740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2004财年预计将突破5000亿美元。如此“双高”不能不引起投资者对美元前景的担忧。按照国际金融理论,一国预算赤字大幅攀升,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从而也促使货币汇率的下降。说得通俗点,就是政府没钱了,就要印票子;票子多了,也就虚了。
不过,美元坚挺也罢,疲软也罢,只是个变化中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对全球经济、国别经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多数金融专家认为,美元走向弱势,占大便宜的是美国。美元汇率下跌,降低了“美国造”产品的成本,从而有利于扩大美国产品的出口;美元汇率下跌,美国公司亏本的能扭亏转赢,赢利的能更赢,据美国制造商协会估计,美元汇率走低至少使美国公司今年以来的利润增多了两个百分点;美元汇率下跌,美国进口产品价格升高,消费者更乐于购买“美国造”,这样有利于减少贸易赤字。布什执政以来已实施了三轮大减税,美联储又是连番降息,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终于“大步流星”起来,国内生产总值猛升8.2%。时下无论是消费开支、企业盈利、股市行情都在看好,就连担忧最大的制造业状况和就业形势也出现好转。布什总统明年还要为竞选连任决战,让经济全面加速是绕不过的关口,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这也就是布什政府默许美元贬值的关键所在。
但是,美元贬值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美元贬值会导致美国国际资本外流,如果过度贬值,甚至导致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大量抛售,那无疑也会对美国经济造成重伤。
而对欧元区以及日本等国家来说,美元贬值显然带来了沉重负担,制造业在短期内可能受到创伤。本国产品成本增加,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自然减弱。尤其是像日本这样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犹如釜底抽薪。然而,欧元区及日本也面临机遇,本国货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值钱了,自然会进一步扩大消费开支,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专家认为,美元汇率短期内乃至明年仍然呈下跌之势。美国高盛公司预测,美元再下跌20%才能使贸易逆差削减到可保持的水平。从历史上来看,反映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汇率水平的美元指数1985年3月达到过140.35点的顶峰,1995年4月下滑到77.68点的谷底。17日美元指数为87.81点,虽为7年来的最低,但离历史最低纪录还有一截。
最令人担心的倒不是美元贬值,而是下跌是否会有序。应当说,只要美元有序下跌,就会对美国经济有利,也不会引起世界经济动荡。一旦美元贬值出轨,美国政府决不敢坐视不理。从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表现来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5%,欧元区增长0.3%,日本实际增长2.3%。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如今显示出强劲复苏势头,依然是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果美国经济实现持续强劲增长,从长远看,美元恢复真正的强势还是大有可能。(本报华盛顿12月21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透视
强势欧元能撑多久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姚立
最近两个月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不断攀升,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高。12月18日,欧元兑美元汇率又一度创下了1∶1.2438的历史最高纪录。而且,有市场分析人士估计,从传统上看,圣诞节前的外汇市场一般比较平静,因此,欧元兑美元汇率很可能继续走强,突破1∶1.25大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面对欧元近期的节节升高,欧洲央行本来还“稳坐钓鱼台”,就在几天前,央行的态度还是,欧元的坚挺“在近期一点也不令其担心”。欧洲央行的首席经济分析师易辛17日表示,欧元的汇率“现在只不过回到了最初发行时的水平,符合欧元的长期平均汇价”。
不过,欧洲央行的这种调子从18日开始发生些许变化。首先是荷兰央行总裁暨欧洲央行理事会成员魏霖克首次发出不同的声音,偏离了央行一直以来维护强势欧元的原则,明确表示“欧元走强将毫无疑问地威胁欧元区经济的增长”。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欧元继续强劲攀升,欧元区的出口势将受到影响。就在魏霖克说这番话的同时,德国央行在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心。而且,德国财政部19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德国今年10月的出口下降了6.6%,为德国10年来出口下滑最严重的月份。该报告据此得出结论说,德国月出口额的严重跌落是“欧元坚挺带来影响的最初信号”。由于欧元走强,国外市场在订购德国产品时表现出更多的犹豫。
与此同时,欧元区12国内要求欧洲央行降低利率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央行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法国总理拉法兰上周在一次讲话中警告说,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不能跨过“一些界限”。他还进一步提示说,如果欧洲央行决定降低欧元的利率,法国将“双手欢迎”。刚上任不久的欧洲央行总裁特里谢上周也在对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谈话中表示,欧洲央行直接干预汇市有“理论上的可能”。但分析人士指出,特里谢实际上是在通过媒体向美国金融当局“喊话”,其弦外音是呼吁美国不能听任美元无休止地下滑而无动于衷。
在金融界业内人士看来,特里谢的话道出了欧洲央行的难处,因为一般认为,欧洲央行如果在无奈的情况下出手干预外汇市场,必须得到美国金融当局的配合“方能奏效”。否则,只欧洲央行单方面行动,恐怕难以扭转西方外汇市场上欧元对美元的升势。
但问题在于,美国会配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间经济界人士指出,美国目前没有“任何利益与欧洲配合行动,扭转欧元兑美元的走势”,因为,眼下美国就靠着弱势美元来推动出口,支撑美国经济的“复苏”。尤其在美国大选年来临之际,华盛顿当局是不会轻易伸出“无私援助(欧洲)之手”的。
在这种情况下,特里谢说的干预欧元汇率的“理论可能”何时能变为现实呢?这是此间舆论关心的问题。欧元的坚挺虽然给欧洲消费者外出旅游带来了好处,但对缓慢爬升的欧元区经济却弊端不小,尤其是对出口的打击更大。市场人士认为,欧元对美元汇率的“容忍线”在1∶1.35左右,超过此线,欧洲央行将很难再坐视不管。眼下,欧元似还有一点余地,但面对来自欧元区政府逐渐增加的政治压力,央行还能坚持多久呢?(本报布鲁塞尔12月21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走向纵横
华能阔步走出去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16日在布里斯班与国际电力公司签署协议,以2.27亿美元竞标取胜,成功收购国际电力公司在澳大利亚全资子公司50%的股份。此举标志着中国的电力巨子华能集团阔步走向国际市场。
前来参加签字仪式的华能集团总经理李小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华能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华能集团以电为主,综合发展,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50多座电厂,全资和控股运营的装机容量达3130万千瓦,新开发和在建项目的机组容量约为1000万千瓦,集团总资产截至今年10月底达1540亿元人民币,今年的销售收入将超过450亿元人民币。
李小鹏总经理心里装着华能集团的发展蓝图。他说,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和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集团公司确立了下一步发展目标:到2010年发电装机容量翻一番,达到6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争取进入世界500强;到2020年,装机容量再翻一番,达到1.2亿千瓦,销售收入也再翻一番,达到200亿美元。
采访中,记者请李小鹏谈一谈华能集团到澳大利亚投资收购电厂的思路。他说:“作为一个致力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我们必须在走出去方面有所作为。这次到海外收购资产是华能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一步,为将来华能集团在海外发展创造条件。”华能集团收购国际电力公司在澳大利亚全资子公司50%的股份,获得了参加项目管理的权利,董事长将由华能集团和国际电力公司每年轮流担任。另外,华能集团将派2名董事成员,派1人担任经营班子的副总经理,派2人分别担任公司下属的米尔梅兰电厂和克利德C电厂副厂长,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这样,有利于加强技术交流和相互学习管理经验。澳方的人员少、效率高和设施节俭等都很值得学习。米尔梅兰电厂有两台装机容量为44万千瓦的机组,职工为75人,加上合同公司、关联公司的管理和工作人员也只有140多人,劳动生产率很高。电厂的办公楼、厂房以及其他相关设施很少,明显体现出节俭、实用的发展方向。与澳方的合作可以为华能集团更多地、更好地、更稳妥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与发展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华能集团坚定地迈进了国际市场,面前充满了商机,也充满了挑战。面对未来,李小鹏认为,投标成功只是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华能集团要加强与澳方的合作,迎接挑战,做好后续工作,努力成为当地合格的能源供应商。他最后表示,通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共同努力,华能人要把华能集团办成一个实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务国家,走向世界、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企业集团。(本报布里斯班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