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1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做合格的领导干部 '...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人是有感情的,我也有亲情、友情,但四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义,才能珍惜和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
做合格的领导干部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汪洋湖
编者按
  12月11日,由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组织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报告。
  报告团宣讲的6位党员干部,有的身居要职,手中握有重权;有的只是普通村支部书记。他们的岗位不同,职务不同,但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几十年如一日。在他们心中,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是用来为老百姓谋利益,手中的权力越大,肩上的责任也就越大;在他们心中,老百姓的事情再小,也都令他们牵肠挂肚。他们当中有两位已经离去,但是,他们把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深深印在了老百姓心间,他们为各级领导干部树起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榜样。
  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像他们那样,努力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今天本版刊发的是他们在首场报告会上的发言摘要。
  40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工作环境和职务怎样变化,都不能背离自己的理想信念,都应该始终坚持勤政廉政,都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忠实地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神圣使命。
  我在水利厅工作13年,先后担任过副厅长、厅长。为了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管好用好水利资金,我有个记“流水账”的本子,把布置的主要工作、10万元以上的资金安排等,逐一记录下来,作为检查工作的根据。下基层检查工作,基本上不事先打招呼,直接到现场,直观了解工作进程。
  我把自己经手的工作全部建册归档,不管什么时候,都对此负责。有人说我太死板,太认真,太不讲情面。但我觉得,既然组织信任,赋予重任,如不履职尽责,就愧对良心、愧对职责、愧对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对职务有什么刻意追求,而是对职责战战兢兢,唯恐做不好工作,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
  人是有感情的,我也有亲情、友情,但40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义,才能珍惜和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得讲操守、讲责任、讲党性。现实生活中,各种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在交往中要扼住感情的防线,绝不能让感情代替原则,做出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
  1998年大水过后,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我们省水利建设的投资超过40多亿元,相当于前40年的总和。这时来找我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老同事、老朋友。为保证国家投资的安全,确保工程质量,我与班子成员约法三章:不谋非分之财,不上人情工程,不搞暗箱操作,并带头践诺。我的一位堂兄想通过我承包工程挣笔钱,我反复劝导,这位亲戚就是不走,还拿话激我说:“你的官还能当多大,还能借上你啥光,就这点事你都办不了?”我实在气得不行,就大声地对他说:“想私包工程,在我这儿还没有先例,就是把我死去的亲爹扶起来也不行!”那位亲戚很生气地走了,以后再也没登过我家的门儿。这么多年来,我不但对亲属这样要求,就是对自己的子女也是同样,始终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帮助三个女儿安排工作和谋取过任何私利。
  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他们排忧解难,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义务。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陈国忠得了肺癌。我知道后,三次到医院看他,又找到医院的负责同志,恳请尽一切努力救治。陈国忠手术那天,我送他上电梯,握着他的手说:“国忠,你要坚持住,我们在这等你。”陈国忠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手术进行了5个多小时,我就在医院里守候了5个多小时,家属们很感动。
  我觉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学习应该是自觉的,也是终身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工作的能力,担负起岗位责任。2001年,组织安排我到省政协担任秘书长,一年后,到省人大担任副主任,我又步入了全新的工作领域。在政协、人大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深刻地认识到,到政协、人大工作,绝不是退居二线,更不是“闲差”,而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岗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摘要) 1Hh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群众心里有杆秤,谁把心交给了人民,人民群众就会把他放在心头;谁把人民捧在手上,人民群众就会把他举过头。”
终身为人民服务
吉林省长春军分区原副司令员 李守发
  1998年9月我从吉林省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岗位退休后,和老伴回到老家辽宁省开原市马家寨乡杏花村,帮助乡亲致富奔小康。
  1999年,我在杏花村过春节,才知道全村70户,323口人,人均收入只有800元左右。一些人家要靠贷款种地,80%的孩子没念完初中。大年初三,我给94岁的张大爷拜年,我看着他桌上的苞米面糊糊和大饼子,心酸了、心热了、心痛了,这更坚定了我还乡务农的决心。
  这想法刚一露头,二弟急了,“好马还不吃回头草呢?你想土里刨食,连我都不如。”他见说服不了我,就搬出82岁的老娘,“老大这是疯了,就看你能不能说服他!”娘听了我的想法,说:“儿啊,有福不享,回山沟遭罪,为啥呀?”我说:“为咱村山清、水秀、人活、家富。”娘叫我说简单点,我说:“钱!就是让咱村老百姓有钱。”娘看着我,半天才说出一句话:“这才是我的好儿子,没白出息一回,还知道惦着村里的乡亲们。”说服了家人,我和老伴把家搬回了杏花村。
  要想带着群众干,就得做给群众看。靠山吃山,坐吃山空;养山育山,山青家富。
  我第一个承包了70亩荒山。正月刚过,村民还在烤火盆、喝烧酒,我就上山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几根木头支起一顶帐篷,马灯一挂,就是我的“中军帐”。四周撒上一圈旱烟面儿,就成为挡住蛇鼠小虫的“战壕”。一把斧子、一把镐头、一根棍子,就是我劳动和护身的“武器”。想干一番事业真不容易,困难像一座座小山挡在我的面前。
  我买了上万棵杨树苗运到村口,已经天黑了。我连夜雇人栽树,没叫动人。给钱栽树都没人干,真成了“光杆司令”。
  第二天,我杀了一口大肥猪,求大伙帮帮我李守发,栽完树咱们吃猪肉炖粉条子。这才把树苗栽上了山。当年,我又承包了190亩荒山,在总共260亩的荒山秃岭上,种植4万多棵杨树、松树和果树,成活率85%以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杏花村没电话,信息闭塞。我跑乡里、跑市里,市、乡、村都拿了一些钱,把电话线扯进了村。村里有48户安装了电话,还有5个人买了手机。群众说,电话成了吃饭的家伙什儿了。
  共产党人就是要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村民戴柏勇家,一年挣不到1000元,我头年教她管好了30亩榛子园,开始有了零花钱;第二年帮她种了5万棵树苗,收入2700元;第三年又帮她养起了黄牛,从此这个穷家过上了富日子。今年家庭收入超万元,人均收入4000多元。
  杏花村有条小河,河上没有桥。为方便两岸群众生产生活,我拿出7000元,发动民兵,建起了一座便民桥,群众称为“连心桥”。
  群众心里有杆秤,谁把心交给了人民,人民群众就会把他放在心头;谁把人民捧在手上,人民群众就会把他举过头。这几年,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乡亲们的深深爱戴。乡亲们看我上山下山没有路,自发地为我修了一条1000多米长的沙石路。修路那天,一下子来了百十台车、1000多号人。那场面,让我这个戎马生涯36年的老兵流下了热泪。乡亲们把这条路叫“留心路”。把我住的山沟称为“司令沟”。
  我也是60多岁的人了,但只要活一天,就要干一天。我是共产党员,就要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没有任期,永不退休的岗位。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摘要) 1Hh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有人曾说我没有朋友,不讲情义。其实,我也是普通人,也有朋友,也重感情,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但是我不能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去换取私情,苟取私利。”
方正清廉走人生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长 方工
  我于1979年调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分院工作,今年2月被任命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长,并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不敢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人民的检察官,不敢忘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始终追求: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
  凡是到我们一分院的案件,大都是有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重、特大案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拥有生杀予夺的司法重权。因此,从走上检察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给自己立下了公正执法的办案原则。24年来,我经办和审批的3000多件刑事案件中,有一般案件,还有全国瞩目的大要案。但无论对什么样的案件,我都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始终公正执法,没有出现一起错案。
  2001年冬天,在北京远郊的一个小山庄,有一个六口之家,其中一人涉嫌伤害罪,三人涉嫌包庇罪,都被逮捕,家里只剩下一个重病在床的老人和一个年幼残疾的孩子,无人照应。春节前夕,村里的邻居出于同情,给我写来一封信,希望能对其中一人取保候审,以便照顾老人和孩子。在查明属实后,我批准按照法律规定对老人的儿媳办理取保候审,并特别叮嘱办案人员赶在节前办完手续。事后,几名犯罪嫌疑人都一致表示要如实交待问题,改过自新。
  我深知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审查办理北京第二毛纺厂一起挪用公款案时,我收到受害企业请求发还扣押款的救急信。尽管当时尚未结案,扣押的赃款不宜马上发还,但考虑到该企业濒临破产,工资拖欠,多年医药费报销不了的情况,我作出了立即发还的决定,为特困职工解了燃眉之急,也救活了企业,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我时常告诫自己,“廉洁没有底线,自律不能封顶”,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决不做懒官、昏官,更不能做贪官。1998年妻子所在的工厂进行企业改制,要求年满45岁的女工一律办理内退手续。当时妻子还不到45岁,又是车间的生产骨干,所以很乐观,觉得这次内退应该轮不到她。可内退名单一公布,有她的名字。妻子不想过早地内退,哭着求我出面找厂里领导说情,我对她说:“我可以去找厂领导,他们也可能会给我这个面子,但我还是不能去。你要想想厂里的难处。企业改制是工厂的大事,内退的那么多,帮你办了,你也就是晚退一年半载的,可厂领导和我们都会让人家戳一辈子脊梁骨。”
  有人曾说我没有朋友,不讲情义。其实,我也是普通人,也有朋友,也重感情,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但是我不能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去换取私情,苟取私利。如果我牟取非分的利益,就是对党的背叛,如果我怕得罪人就势必得罪人民。
  这些年来,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尽了应该尽的本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和很高的评价。但我知道,这些都离不开党的培养教育,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关怀哺育,离不开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今后,我一定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业绩,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厚望。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摘要) 1Hh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有人说我没架子,不像个领导;还有人给我取了个‘正局级服务员’的雅号。我想,我们共产党干部不就是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吗?”
让千家万户富起来
浙江省宁波市对口扶贫办公室主任 张祖安
  我从1997年起担任宁波市对口扶贫办主任。入党30多年来,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领导岗位,我都始终奉行两句话:“凭良心做人,凭党性干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反排村地处“苗疆腹地”,交通十分不便。在那大山深处,贫困是明摆在面前的,而饮水问题是当地群众的第一大难事。深入实地考察后,我一回到宁波,马上找对口帮扶的单位,多次邀请他们前去考察,反复研究引水入户的办法,当年就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两家帮扶单位还为村里修建了风雨桥和水泥路。反排村的面貌大为改观,如今,已被贵州省指定为民族风情表演旅游村寨,每年光旅游收入就有几十万元,村民的收入也成倍增加。
  1998年,我到黔东南州的丹寨县考察,在翻越一座山头时,意外地发现了山上长着几棵野杨梅。后来又听说当地科技部门曾引种过我们宁波慈溪的杨梅,在贵阳,每公斤杨梅可卖到16元。看来,在贵州引种杨梅,不仅经济效益高,有利于群众增加收入,还可以退耕还林,保持水土。一回到宁波,我就找到慈溪市的领导,将引种杨梅列入当年帮扶项目。
  这些年,通过我们扶贫办牵线搭桥,宁波的不少优质农产品飞越千山,落户贵州,这些优良品种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打下了扎实基础。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布依族妇女项龙秀常年靠吃救济粮度日,后来她通过养殖波尔山羊,一次拿到4000元收入,从没见过那么多钱的她,激动得都哭了。听到这样的故事,我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传,仿佛是自己家里的喜事。干扶贫工作7年了,我对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感情,都快成了半个贵州人了。解决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责任;看到群众脱贫致富,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有时为了落实一个帮扶项目,来来回回要跑几十趟。几百个项目跑下来,要说苦,那也真是够苦的。我的工作,就像是在拉二胡,一头牵着贵州,一头连着宁波;一头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一头是不断提高扶贫效果的工作要求。我自己苦点不要紧,只要两头协调了,项目落实了,我就是再苦再累也高兴。
  有人说我没架子,不像个领导;还有人给我取了个“正局级服务员”的雅号。我想,我们共产党干部不就是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吗?如果说,这些年我在对口帮扶中做了一点工作的话,那也是与宁波、贵州两地党政领导的支持,与广大干部群众的配合分不开的。参与对口扶贫,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人生的洗礼、心灵的净化。群众利益无小事,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大事。我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加倍努力,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好。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摘要) 1Hh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第一批新房盖好后,群众首先想到的是老书记,劝他先搬进新房。他说:‘只要咱村还有一户群众没有搬进新房,我就不搬。’”
毕生为民造福的史来贺
刘俊荣
  我叫刘俊荣,是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村委会副主任,从小就看到史来贺老书记为了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带领大家成年累月一身水一身泥地拼命苦干的感人事迹。
  史来贺同志1949年入党,1952年任俺村党支书,今年4月23日去世,干了整整51年。5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不仅把刘庄领到了富路上,还把群众领到了正路上。
  史来贺老书记常说:“共产党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通过艰苦努力,村里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老书记还想让群众有钱花。他带领大家办起了工厂。1976年冬天,俺村建纸厂时,老书记东奔西走,跑设备、跑原料、聘请技术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仅用33天就把纸厂建成了。建厂期间,老母亲重病在身,他顾不上亲自照料。就在试车那天晚上,老母亲病危,大女儿哭着跑到厂里说:“爸,快回去吧,俺奶奶一直在喊你,现在不会吭声了。”老书记说:“大妮呀,你看看,咱全村人这么多年攒的血汗钱都押在这纸厂上了,万一有闪失,我咋向全村人交待呀!”他把眼泪咽进肚里,领着大家试车试了一夜。早上5点多钟,纸出来了,试车成功了。老书记抓了一张纸,飞一样地往家跑。当他来到母亲床边时,老人家已离开人世。老书记扑通一声跪在母亲身边,放声大哭:“娘啊,我来晚了!儿对不住你呀!”
  为了让全村人都过上现代化的新生活,史来贺老书记准备建一座高科技生物药厂。有人担心地问:“这高、精、尖项目,咱农民能搞成?”老书记坚定地说:“事在人为,人家能干成,咱也能干成!”2002年,刘庄1616口人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529万元,人均2.8万元,村民免费住着集体统一建的新村楼房,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
  在农村,盖房一直是农民的一个大包袱。老书记决心依靠集体的力量,让全村所有的人都住上新房。第一批新房盖好后,群众首先想到的是老书记,劝他先搬进新房。他说:“只要咱村还有一户群众没有搬进新房,我就不搬。”6年后,新村全部盖齐,老书记才最后搬进新居。老书记已成为矗立在俺刘庄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在老书记最后的几天里,乡亲们天天围在老书记门前,纷纷向我们村干部建议:“咱们的别墅样板房盖好了,让老书记住进去吧!哪怕是住上一天,咱全村人心里也好受点!”老书记到底也没有住上就离开了我们。
  老书记离开了我们,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俺村党委决心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按照老书记勾画的宏伟蓝图,与时俱进,把刘庄建设得更加美好!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摘要) 1Hh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四年中,李元龙那辆“永久”牌自行车陪伴他走过大泉村的沟沟坎坎,走进大泉村的家家户户,那特有的“混响”,成了大泉人脑海中美妙动听的乐曲。”
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
李冰
  我叫李冰,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名宣传干部。今天,我讲述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感人肺腑的故事。
  距南京市区70公里,有个盛产雨花石的六合区。那里有条大泉河,河边有个大泉村。以前,这里是雨天行路难、旱季饮水难、群众生活难的贫困村。
  1999年3月的一天,六合区竹镇镇工业公司经理李元龙接受组织安排,来到大泉,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从此,他放下个人的致富梦,编织起大泉百姓的致富梦。
  李元龙上任不久,便到了春播时节。村里的灌溉用水来自离村8公里外的大泉水库,路上跑冒滴漏严重。以往每年放水时,要雇上几十号人看水,一年仅看水费就达16000多元。农灌的水费每亩平均93元,最高的竟要130元。在村组干部会议上,他斩钉截铁地说:今年不雇人看水,村干部义务为老百姓看水!李元龙每天带着村干部奔走于沟渠涵闸之间。多少个日日夜夜,哪里漏水,他衣服一脱就下去堵漏;哪里出现用水纠纷,他饭碗一丢立刻赶到现场。
  李元龙有辆“永久”牌自行车,他已经骑了20多年,原来的颜色早已被铁锈替代,脚踏板换了好几回,一边是黑橡胶的,一边是绿塑料的,骑上去不光铃铛响,上下哪儿都响。4年前,李元龙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大泉村报到。4年中,它陪伴李元龙走过大泉村的沟沟坎坎,走进大泉村的家家户户,那特有的“混响”,成了大泉人脑海中美妙动听的乐曲。
  今年60多岁的马云龙孤身一人。一天,他的腿被摔断了,没吃没喝没人照顾,晚上只能躺在破屋里独自呻吟。这时,屋外响起自行车的叮当声,他心头一热:是李支书来了,这下有救了!只见李元龙扛着50公斤大米,弯腰走进小屋。第二天,李元龙找来医生,还拉来了照明电。现在马老汉的腿伤早已养好,还在李元龙安排下住进了镇敬老院。
  李元龙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关心过自己。2002年10月13日晚上,李元龙开完镇党代会骑车回家,一下子摔倒在地,不省人事,经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住进了省肿瘤医院。
  住院期间的一天清晨,他在妻子的搀扶下,悄悄地回了趟大泉村。他要看看那片熟悉的土地,看看他热爱的乡亲,看看那成片的杨树,看看那丰收在望的庄稼。
  去世的前三天,他在病床前召开了支委扩大会,一共讨论了17件事。他问村干部,王增发的房子可能要倒了,派人修了吗?崔山大坝的涵闸装了没有?徐庄的道路铺了吗?危房补助款发放了吗……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李元龙虚弱得几次说不出话来。他断断续续地嘱托大家:“我走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团结,一定要体谅群众的难处,好好替老百姓办事。”
  2003年8月27日,年仅47岁的李元龙怀着对大泉土地的无限眷念,怀着对父老乡亲的无限牵挂,怀着对家人的无限歉疚走了。乡亲们用最深厚的情意,用最纯朴的乡情,为李元龙设置了十几处路祭。殡棺几次被村民拦下,送行的队伍走走停停。他们实在舍不得李支书离去啊。
  回头望去,风雨中乡亲们展开一条横幅:李支书,您一路走好!
  李元龙走了,带着他对大泉群众的深情厚意;不,李元龙没有走,他把共产党员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发言摘要) 1Hh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