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
使消费成为经济运行的原动力
闻潜
主要观点
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实行消费启动,对改善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实行消费启动,先是扩大消费需求,化解商品过剩;尔后以消费带动有效益的投资增长,扩大资金需求,化解资金过剩;最后,消费和投资共同增长必然扩大市场容量,提升经济增长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缓解劳动力过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这是针对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症结作出的重要部署。近几年,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这表现在不仅存在商品过剩,而且产生了资金过剩,同时劳动力过剩的态势也有所加重。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资金、劳动力需求作为生产性需求是中间需求;商品过剩是源头,资金、劳动力过剩是由商品过剩引起的。因此,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全面化解各种生产性过剩,就必须以消费为经济运行的原动力,走一条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市场运行与经济运行相互融通的路子。
实行消费启动,化解商品过剩
一个时期以来,大量商品积压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到2002年,由多年库存积压而累积起来的过剩商品已高达近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近40%。因此,怎样认识商品过剩及其成因,如何抑制其扩展和蔓延,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课题。
商品过剩对经济运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产出不能顺利转化为销售收入,不为市场所容纳,没有进入消费,导致资金占压、资源浪费,经济运行受到阻滞;二是影响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并制约财政增收,进而对就业、投资以及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三是迫使市场价格下跌,而价格走低不仅导致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税收进一步减少,而且使投资前景被看淡。由此可见,一旦商品过剩失去控制,它对经济运行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商品过剩是生产和消费矛盾的反映,是由于长期以来投资挤压消费、消费落后于生产所致。目前,宏观调控正致力于投资、消费双启动,商品过剩之所以仍在继续扩展,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启动的力度不足。消费启动力度不足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由消费直接和间接所形成的需求不能包容当年由产出带来的供给,产销率低。这是制约当前经济运行最大的市场障碍,也是宏观经济面临的严重市场风险。对于宏观调控来说,当前必须加快消费启动的进程,发挥消费的原动力作用。
收入是实行消费启动的杠杆,消费启动的力度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快慢密切相关。有鉴于此,要发挥消费启动的功能,就必须把握如下环节:第一,促进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从经济运行和市场运行的关系看,实行消费启动,居民收入增长率应接近于经济增长率。近几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开始摆脱长期滞后的状态,与经济增长率渐趋同步,而农民收入增长率却持续在低水平徘徊,导致城乡市场分割加剧。所以,当前实行消费启动的重点是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第二,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实行消费启动,不仅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率,而且要求调整不同收入居民的结构,即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这是因为,消费启动的作用既依赖于消费规模的扩大,又依赖于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的上升。高收入者的消费层次最高,但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消费层次低,消费能力有限。而中等收入者无论消费倾向还是消费层次的提高,都有相当大的空间。目前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明显偏低,要加大消费启动的力度,关键是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第三,促进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同时抑制城市失业率的上升。据统计,目前农民收入有1/3以上来自进城务工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取决于打工收入的增长。处理好农民工增长与城镇失业率上升的关系,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好,像沿海一些发达地区那样,那么就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繁荣城市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以消费带动投资增长,化解资金过剩
商品过剩的扩展,必然引发资金过剩。这集中表现为信贷资金的年末余额,即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迅速增长,1998年大约有1万亿元,而2002年则高达近4万亿元。存款与贷款的差额如此迅猛地增长,对经济增长将造成什么影响?我国经济运行长期面对的是资金短缺,为什么近几年却连续出现资金过剩,又应怎样加以调节?
资金过剩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商品过剩的影响。首先,资金过剩表明宝贵的国民储蓄难以全部转化为投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亦即经济增长的源泉。储蓄作为货币积累,不能完成向投资的转化,经济增长自然会受到产出的制约。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越低,过剩资金越多,经济增长就越缓慢。目前,资金过剩问题已经比较严重。2002年末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大约相当于年末居民储蓄存款的40%。其次,货币资金是经济增长的先导因素,它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资金过剩意味着资金的先导作用退化,必然导致其他生产要素过剩。如今库存积压的4万亿元商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不能进入投资领域的生产资料。再次,资金过剩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营成本上升,盈利和收益减少。这是因为滞存和过剩的资金已脱离资金运行过程,失去增值能力,没有利息收入。
资金过剩的产生,是由于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育不足,导致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不足以包容由居民储蓄转化而来的资金供给。由于技术陈旧、缺乏市场需求的过剩生产能力迟迟没有退出市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新经济增长点群体尚未形成,有效的投资需求难以大量增加,这是导致资金过剩的直接原因。然而,从更深层次观察,资金过剩是由消费不足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商品过剩,而商品过剩的背后就是生产能力过剩、资金过剩。
资金需求决定于投资增长率。要扩大资金需求,就必须促进投资增长。然而在商品过剩、生产能力也过剩的情形下,唯有以消费带动投资增长,才能提高有市场需求的投资增长率。不然的话,投资越多,重复建设就越严重。重复建设通常是高投资的伴侣,而生产能力过剩是重复建设的必然结果。当前,要避免重复建设的蔓延,最重要的是以消费带动投资,促使二者同步增长。这有两层含义和要求:一是加大消费启动的力度,使消费需求的增长足以容纳商品供给,并为投资增长提供动力;二是投资跟着消费走,服务于提高消费的层次和质量。这是因为消费的增长说到底要靠投资予以支持。没有新兴产业的发展,消费质量就难以提高,消费层次就难以上升。所以,以消费带动投资增长,既能有力支持消费,又能为投资开拓新的产业领域,从而实现有效益的投资增长。例如,近年来信息产业迅速兴起,汽车、住房等产业也有长足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反过来,也正是对信息、汽车、住宅等的大量消费,才带动了这些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教育、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消费增长的直接体现,又是投资增长的结果。它们几乎都是一身二任。所以,除了基础产业,投资不可远离消费而孤立地进行。
以扩大市场容量带动经济增长,化解或缓解劳动力过剩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过剩在城市表现为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在农村表现为富余劳动力过多。最近几年,经济增长率相当稳定,但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却呈加重趋势。那么,怎样认识劳动力过剩问题,又应如何加以调节?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劳动力过剩,不仅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危及社会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下岗失业人群的增加也制约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并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劳动力过剩,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不充分,必然导致低收入者数量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下降,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从而导致社会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除了结构问题,劳动力过剩的成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率不够高,毋宁说是商品和资金双过剩。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求直接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上升,不仅对生产资料的需要量增加,而且对劳动力的需要量也增大。经济增长率既受生产要素投入的制约,也受市场需求的制约。而眼前经济增长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商品供给过剩,过剩的商品不为市场所包容。这是劳动力过剩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所在。商品过剩的实质是生产能力过剩,而生产能力过剩的扩展必然抑制资金需求的增长,并引发资金过剩,进而导致结构优、效益高的经济增长不足。
在生产要素过剩的情形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市场容量。扩大市场容量,并以市场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方可缓解劳动力过剩。调整产业结构也为缓解劳动力过剩所必需,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通常也需要借助市场容量的扩大来实现。这和经济增长与市场容量的关系是相一致的。
总之,实行消费启动,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对当前改善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实行消费启动,先是扩大消费需求,化解商品过剩;尔后以消费带动有效益的投资增长,扩大资金需求,化解资金过剩;最后,消费和投资共同增长必然扩大市场容量,提升经济增长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缓解劳动力过剩。
第9版(理论)
专栏: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王虎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这一点。这就对行政执法与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环境离不开市场监管。监管市场与创造环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的都是为促进发展服务。
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公平是有效竞争的保证。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给予各类资本同等的法律待遇,制定平等的市场准入规则,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才能真正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均等竞争机会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只有机会均等,才有竞争公平。在准入领域上,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切实支持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准入条件上,要降低门槛,减少审批,简化程序,营造公平透明、快捷有序的准入环境。同时,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投资融资、企业上市、产权交易、信息获取、人才招聘等方面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培育独立自主的竞争主体是公平竞争的关键。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创业创新的的动力源泉。只有产权归属清晰,企业才会对其决策和竞争的后果负责。否则,市场竞争的微观基础就难以确立。因此,要抓住培育独立自主的竞争主体这个关键,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推动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各类资本的有效流动和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公平竞争的保障。公平竞争呼唤法制,法律必须体现公平。在公平准入与退出方面,应清理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给予不同资本和市场主体以平等的准入待遇;修订企业破产法,规范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特别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公平交易、公平竞争方面,要制定社会信用法、反垄断法,完善合同法,保障交易自由和竞争公平。在公正执法方面,要健全行政执法权力的法律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对行政执法和监管市场的内容、方式、权限等做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和便于有效实施的规定。
创造诚信守约的信用环境
创造诚信守约的信用环境,既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更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关键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社会信用活动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结合、他律与自律统一,使政府、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都能把诚信守约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
建立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道德、产权、法律是社会信用制度的三个不同层面。只有三管齐下,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奠定坚实的社会信用基础,形成有效的社会信用制度。从道德角度讲,诚信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旺,国无信不强。要把信用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诚信文化,倡导诚信道德,增强信用意识。从产权角度讲,信用是产权的延伸。只有明晰产权,企业和个人才有讲信用、重信誉、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从法律角度讲,法律是最高的诚信。道德约束、产权明晰必须有法律作保障。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真正规范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
构建信息公开化、运作市场化、服务专业化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政府及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社会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内容准确完整的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和查询方便快捷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信息公开是前提,市场运作是手段,专业服务是方向。在信息公开上,要加快公共信息开放、征信制度立法,将个人、企业信用信息集中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及时公开,为建立信用征信、评估、查询服务体系奠定基础。在市场运作上,主要是对信用体系建设、运营、管理,实行政府投资启动、市场机制推动,商业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在专业服务上,针对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的实际,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进行特许授权经营,发展大型信用专业服务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和信用服务市场。
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社会信用惩戒机制。信用惩戒机制是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它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靠法治和德治的合力、他律与自律的作用,共同惩戒失信行为,以保障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守信为荣,社会尊崇;失信为耻,法律不容,这是建立社会信用惩戒机制的主旨所在。在政府监管方面,要加强信用信息记录、信用等级评估等信用监管制度建设,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实行有区别的分类监管;在社会监督方面,拓展社会参与信用监督的通道,及时披露失信者的失信行为,让失信者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在企业自律方面,要推动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自主申报信用信息机制和维护企业信用形象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社会信用度。
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联动,推动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体系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当务之急。在企业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上,需要法规保障、制度规范、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更需要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制订总体规划,确立信用标准,整合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企业的基础信用信息,应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与相关执法部门联动,共同建设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和服务系统。
(作者为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第9版(理论)
专栏:
牢记人民利益 自觉执政为民
杨守春
一个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记人民利益,坚持执政为民,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与发展画等号。我们所要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顾此失彼、不讲投入产出、竭泽而渔的发展。因此,必须尽量避免无效的增长,更不能急功近利。比如,在产业的选择上,旅游业是一个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的朝阳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就应该倾斜政策,重点扶持、大力发展;而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负面效应大的夕阳产业,则不妨提高门槛,尽量不发展,而不能为了完成一时的招商引资任务,“捡到篮里都是菜”。要按照“走生产发展、生态平衡、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控制发展成本,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但是,发展是有成本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学会算投入产出账,善于经营,既追求高效率的发展,又保证社会公平,争取双赢,尽量少付“学费”,减少负面效应。比如,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需要大量征用建设用地;保证城市饮用水质,需要加强源头库区的生态保护;等等,这些都难免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兼顾两头,重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调整。有的城市为城郊失地农民建立保险制度,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有的地方从城里人自来水收费中提成一定比例,用于库区源头农民退耕还林的补助,这些都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明智之举。
坚持执政为民,正确处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具体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使工作难度增大。比如,修建道路要征地,旧城改造要拆迁,这里容易出现规划不尽合理、执行不严以及补偿政策欠周全等问题。如果不做,就会影响全局发展;如果做了,又可能导致拆迁地的群众不满意。这就要求我们在决策前反复研究、反复掂量,看一看做这件事是否真正达到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如果能够一致,就必须考虑是否把情理之中、政策之内所有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然后再挑选懂业务、善劝导、细心负责的工作人员去实施。在这些具体工作中,实际上存在着立场观点问题,存在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假如用无关痛痒的心态、居高临下的口气、粗糙拖拉的作风来对待人民群众,只会激化矛盾,不仅不能达到工作的目的,甚至还会事与愿违。所以,只有切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心实意地对待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达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使良好的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述职勿忘述廉
田力夫
每至岁末,各单位都要进行工作总结,以回顾以往、筹划未来。领导干部述职,就是进行工作总结的一项重要内容。经验表明,搞好述职大有裨益。于公,便于监督,利于工作;于己,可明得失,少走弯路。领导干部在述职时,不仅应当检查履行职责的情况,还应该报告自身的廉洁状况,即述廉。
述廉,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行多种形式的述职述廉制度。今年初,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要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强调“省、市、县党委主要负责人每年要在全委会上报告本人及领导班子廉洁从政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述廉包括丰富的内容,比如:有无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违反有关规定购买、装修和多占住房,违规购置和使用公务小汽车,利用职权违规干预和插手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的行为;有无违反党的干部政策选拔任用干部,以及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等问题。把这些情况对照检查一番,按规定进行报告,不是可做可不做的“自选动作”,而是一条必须遵守的严肃纪律。搞好述廉,有利于领导干部接受监督和教育,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述廉,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客观需要。从近些年干部考核的情况看,腐败是一些干部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忘记了党的宗旨,更不把“职责”二字放在心上,为了谋取私利,不惜以身试法,践踏道德,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党的事业。事实证明,所有腐败分子,没有一个是忠诚履行职责的;而所有忠诚履行职责的领导干部,都是坚持为政清廉的。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述廉,既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一个有效办法。
述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廉洁与否,直接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古人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群众就会支持你、拥护你,进而支持党、拥护党;反之,群众就会瞧不起你,你讲的话群众就不愿意听,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反对腐败,党和政府也决不允许腐败的存在。领导干部通过述廉,给自己一个清白,也给群众一个明白,有利于密切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廉,是我国传统为政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为官廉洁,被视为“国之大维”、“人生大纲”、“仕者之德”。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廉洁与腐败已经不仅仅是为“官”者个人的事情,而是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监督,做好述廉工作,促进廉洁从政。
述廉最重要的是讲真话。切不要以为私下交易“神不知鬼不觉”,就回避问题,瞒天过海;更不可文过饰非,以假话蒙骗组织和群众。孰不知,“纸里包不住火”,民不可欺,事不容瞒。心存侥幸,投机取巧,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襟怀坦荡,实事求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坚持真理,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修正错误,这是领导干部对述廉应当采取的态度。
第9版(理论)
专栏:
树立创新意识 发展民营经济
杨志仁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并提出了具体办法和措施,从而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深入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在思想观念、政策体制等方面大胆创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大胆创新思想观念。在新形势下,要保持民营经济经营灵活的优势,克服其规模小、档次低、水平低的劣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发展思路上有新的突破。第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机制。第二,以市场为导向,以增优汰劣、扬长避短为原则,明确民营经济的发展目标。以做大做强工业为主,三次产业一齐上,特别要选择一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引导其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造就一批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民营企业集团,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大胆创新政策体制。首先,应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作用,通过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加速民营经济在更高平台、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发展,促进其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高科技型转变。其次,突破体制弊端,促进民营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应自觉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跳出政策体制方面的思维定势,想新的、看远的,营造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的氛围,促使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步伐。
大胆创新发展环境。一要优化区位发展环境。强化城市配套功能,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地区特色与区位优势。二要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以营造“手续从简、收费从低、服务从优、办事从快”的投资环境为目标,进一步转变政府作风。三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重点在于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统一市场标准,打破行业垄断,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的投资领域。四要形成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五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营造思想放开、政策放宽、政府放手、干部放胆、企业放心的人文和政策环境,加大民营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力度,促使其早日完成升级换代的战略性转变,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