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签署会议召开
全球反腐拉开序幕
本报墨西哥城12月9日电 记者许宏治报道:《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签署会议今天在墨西哥尤卡坦州梅里达市21世纪会议中心开幕。来自12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出席了会议。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代表、负责法律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科雷尔宣读了安南秘书长的致词。安南在致词中说,腐败是全球的公害,它破坏经济运行、削弱民主和法制、扰乱社会秩序、毁坏公共信誉并使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腐败尤其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遭受苦难,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终身储蓄被腐败夺走,变得更加贫穷。
安南表示,各国签署《反腐败公约》是人类同腐败作斗争的一个巨大胜利,联合国已决定将每年的12月9日定为“联合国反腐败日”。安南强调,人类根除腐败的希望寄于有效地履行《反腐败公约》,它和两个月前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都是在全球范围内打击腐败行为的有力工具。
安南指出,《反腐败公约》强调根除腐败是每一个国家政府的责任,并制定了一套准则,各国可以将之用于加强本国的法律和法规;公约要求成员国把缴获的腐败资金交还原属国,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重新获得失去的资金,并将之用于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
安南最后呼吁所有国家尽早签署和批准《反腐败公约》,并表示联合国将与各国政府及社会团体加强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同腐败的斗争。
会议主席、墨西哥外交部长德尔贝斯宣布,从现在起,《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开放供各国按照登记的次序签署。毛里求斯、意大利、美国、墨西哥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今天的全体会议上发言并签署了公约。张业遂将于10日代表中国政府在公约上签字。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经过125个国家参与谈判后,于今年10月31日由第五十八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它为各国打击腐败并加强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根据有关规定,《公约》将在第三十个签署国批准的90天后正式生效。
第7版(国际)
专栏:背景快递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新华社记者 周建新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草案共分八个章节。草案对如下问题进行了法律上的规范:“腐败”的概念、“公职人员”的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挪用或转用犯罪、财产非法增加罪、贿赂外国官员和国际组织官员行为的定罪、“双重犯罪原则”的适用、在引渡合作中不将腐败犯罪视为“政治犯罪”、被非法转移国外资产的追回机制、被追缴资产的返还或处置、被追缴资产的“分享”等。公约草案为世界各国政府执行对各种腐败行为的定罪、惩处、责任追究、预防、国际法律合作、资产追回以及履约监督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通过的第一个用于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新华社记者 周建新)
第7版(国际)
专栏:
南北“数字鸿沟”渐小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日内瓦和洛杉矶记者报道,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9日发表《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信息技术发展领域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缩小,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信息技术领域追赶发达国家。
在这份报告公布的2003到2004年度“全球信息技术竞争力排名”中,美国取代芬兰成为全球第一。新加坡由于政府和企业结成“伙伴关系”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排名跃居世界第二;作为一个整体,北欧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排名最高,芬兰、瑞典和丹麦都在世界前五名之内。
按照这份报告的评价,除新加坡外,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发展也很快,日本居世界第十二位,韩国第二十位。非洲国家信息技术也有了明显发展,居非洲之首的南非排名世界第三十七位。
世界经济论坛说,上述排名是根据一个“联网完善指数”而得到的,它主要包含三个指标:信息技术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个人、企业和国家是否为应用信息技术作好准备,以及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论坛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是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发动机”,也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其发展进程的“最大希望”。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大明年讨论克隆人议题
本报联合国12月9日电 记者何洪泽、邹德浩报道:联合国大会今天通过决议,将有关克隆人的议题提交明年9月开幕的第五十九届联大会议讨论。
联大法律委员会在今年11月初以80票对79票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将有关禁止一切形式的克隆人行为的讨论推迟到2005年进行。此后,美国和哥斯达黎加等国向联大全体会议提出新的议案,要求提前讨论这一议题。在本届联大主席亨特的斡旋下,联大今天决定提前1年讨论有关克隆人行为的议题。
哥斯达黎加11月初提出议案,要求禁止包括生殖性和治疗性克隆人在内的一切行为,美国等60多个国家表示支持。比利时随即提出议案,赞同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但强调可由各国自主决定是否禁止治疗性克隆人,英国等20多个国家表示支持。伊斯兰国家则提出将克隆人议题推迟到2005年讨论。法律委员会在11月6日进行的表决中以80对79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伊斯兰国家的提案。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预测2300年全球人口将达90亿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部9日发表《2300年全球人口预测》报告,预计2300年全球人口总数为90亿。
这是联合国首次公布关于世界人口总数的中期预测报告。此次人口预测是以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两个孩子为基数得出的,预测的数字比过去30年间联合国公布的近期人口预测数字有所下降。联合国曾预测2075年和2200年的世界人口总数分别为100亿和120亿。
《2300年全球人口预测》报告还预测,2300年非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3%增至24%,欧洲人口则从12%降至7%;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其次为中国和美国。(新华社记者 郭立军)(附图片)
(资料来源:联合国 周咏缗 编制 新华社12月10日发)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植根中国市场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陈特安
对世界电信业来说,2002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下滑、裁员、挑战、重整。作为全球最大电信公司之一的加拿大北电也未能幸免。北电网络业务一度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过多的并购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大企业病”。不过,眼下这家世界电信业巨子正在步出低谷,走向复兴。
实现这一关键性转折的原因何在?简而言之,北电以人才为本,坚持技术创新,摆脱了困境。此外,还有一点颇引人注目,那就是“不遗余力植根中国市场”。北电网络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邓富康不久前就说:北电在中国的“战略举措和投入”令他“十分兴奋”,“中国在作为市场和科技人才的来源等方面对北电都极为重要。在中国的30多年中,我们一直是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随着中国电信业的服务、规模和盈利水平迈入更高的层次,我期望我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
北电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电信和网络市场的巨大潜力,积极参与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早在1972年,北电就独具慧眼,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世界电信公司。中国在这一年向北电采购了第一批传输设备。1994年,北电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负责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业务。翌年,北电正式成立中国分公司——中国北电。到目前为止,北电已经为中国多个全国性和地区光传输骨干网、数字蜂窝网及宽带多媒体网络的新建和扩建工程提供设备,其主要客户涵盖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主要电信运营商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国家电力公司等企业客户。北电在无线网络、智能因特网和企业数据网络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业绩。北电已成为中国ATM市场上排名第一的设备供应商,在中国铺设了6万公里的光传输网络,并已成为挺进中国3G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它在北京和广州还设有两个研发中心,未来3年内还将投资2亿美元用于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并将其中国研发人员由原先的200人扩至800人。这一切都表明,北电有扎根中国、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长期战略和决心。
可以预料,北电在中国的辛勤耕耘将带来丰硕的成果,也预示着北电与中国的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跻身于全球最大电信公司之列的跨国公司,北电不仅拥有94500名员工和多达159.7亿美元的总资产,而且也在多方面保持着业界领先的地位,在网络性能、可维护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拥有技术优势。记者日前造访过北电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渥太华卡林研究中心。北电公司企业战略技术主任通过题为《企业视野:无界商务》的介绍,展示了北电“无界商务”的全新发展理念,即如何利用其技术实力和网络能力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帮助客户消除影响效率、生产力和增长的障碍。战略技术主任还特别介绍了北电与中国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企业网络和光纤网络等方面的合作,并对合作的前景表示乐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尽管北电历经业务精简和裁员,其在华研发人员却一直在增加。在“无界商务”的理念下,北电的网络技术不仅要为中国客户服务,而且要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毋庸置疑,北电与中国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将在不断深化的合作中实现双赢。(本报渥太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坦诚合作 共同发展
——访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巴莱马
本报记者 周泓洋
自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以来,中非双方后续行动成果显著,非洲国家普遍感到高兴。对于即将举行的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非洲国家寄予什么期望?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第二届论坛会议主办国、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巴莱马。
问:您如何看待中非合作论坛这一机制对中非合作的促进作用?自首届部长级会议以来,您认为中非合作,特别是中非经贸合作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答:中非合作论坛这一机制加强了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政治友好关系,中非双方高层领导人交往更加密切,相互了解和互信进一步加深,并在互访中重点就落实论坛后续行动和机制建设交换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这为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在论坛框架下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论坛会议期间,根据中非双方共同协商的合作领域,会议组办者已经根据需要邀请了相应领域的人士出席会议,这样便使中国和非洲的合作在论坛框架之内重点突出,如在即将发表的《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草案中,拟定了双方在人力资源开发、农业、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具体合作措施。非洲国家正在积极准备,希望产生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
问: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即将在贵国首都召开,请您介绍一下贵国政府为这次会议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答:埃塞俄比亚和中国两国政府为确保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进行紧密合作,精心准备,目前有关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良好。埃塞俄比亚政府对这次会议给予高度重视,委派专员负责统一协调安排论坛会议的各项工作,并有一大批工作人员围绕这次会议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在中非双方密切合作之下,目前论坛会议的文件起草工作进展十分顺利。经过中非双方多轮磋商,已就此次会议即将发表的《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已经向与会人员发出了邀请,得到了积极回应。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和非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将应邀出席会议。我们选定了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会议中心作为会址,在交通、安全、通信、物流等方面,均进行了充分准备。
问:同非洲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相比较,您认为中非经济合作的基础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答:虽然中国是一个大国,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我们始终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队伍中的一员。非中经济关系是以互相尊重以及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双赢和互惠为基础的,中国提出的同非洲国家的合作项目方案是本着双方合作和互惠互利的,是在“南南合作”的原则下进行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是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这与非洲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一样的。
问:埃塞俄比亚作为此次论坛会议的主办国,您对即将召开的部长级会议有哪些期待?
答:我和我国人民对这次会议寄予厚望,热烈希望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和论坛中国方面后续行动委员会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工作,为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尽心竭力,力争在两天的会议期间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会议既定议程,开成一个成果丰硕的大会。总之,我对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的圆满成功充满信心。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德法关系与欧盟前途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11月下旬,德国和法国联手阻止欧盟委员会对它们的预算赤字超标问题实施惩罚程序,从而在实际上否定了稳定公约。之后,欧洲舆论不仅对这个公约的前途和欧元的走向提出疑问,而且对德国和法国的关系及其对欧洲联合进程下一步发展的影响表现出某种疑虑。人们没有料到的是,不是欧盟中的某个小国因为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欧盟委员会对抗,而恰恰是德国这个经济实力最强、同时又是稳定公约的发起人亲手破坏了游戏规则。人们同样没有料到的是,在稳定公约的酝酿过程中,曾经互为对手的德法两国现在竟然结成了统一战线。
众所周知,德国和法国在欧洲历史上曾是屡屡兵戎相见的“冤家”,战后双方达成了“历史性和解”,从而为欧洲联合进程启动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誉为“火车头”和“发动机”。因此,欧洲广泛地存在一个共识,即德法如果不一致,欧洲联合事业将一事无成。所以,欧洲普遍欢迎德法的团结。阿登纳和戴高乐,科尔与密特朗不仅共同促成、发展了德法友谊,而且他们个人之间也形成了亲密的私人关系。如果深入考察一下欧洲联合进程中两国的地位,人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历届西德和统一后的德国领导人在政治上让法国扛大旗,而自己甘愿扮演谦虚角色,不谋求大国地位,使两国关系在几十年的时间内维持了稳定。在经济上,尽管欧盟内部始终不乏争吵,但德国一方面慷慨地以最大的净摊款国身份为欧盟各项开支出资,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了主持人或调解者的作用,注意平衡欧盟大小成员国之间的利益。这种政策增强了欧洲国家对德国的信任,提高了德国在欧盟内的地位。
施罗德就任德国总理之后,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施罗德曾多次强调德国在欧盟内要维护其国家利益,尽管事实上还是作了不少妥协,但这种思想贯穿在施罗德政府近几年的欧洲政策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在关于农业补贴资金的争论中,还是在2000年底关于尼斯条约的谈判桌上,德国都开始显示出作为一个欧洲大国的姿态。《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最近在一篇社论中评论说,施罗德“从权力政策和利益政策的角度出发,对德国曾经承担的调解人和力量平衡的角色感到不舒服。他不要这种角色”。这篇社论还说,施罗德政府“打碎了稳定公约”只能解释为,“我们正在走我们的德国道路”。
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舞台上的这种角色转换一度使得一向自认为在欧洲享有特权地位的法国感到很不舒服。2000年底在讨论扩大后的欧盟的权力分配的尼斯会议上,法国全力阻挠德国地位的上升。法国政界、舆论界甚至发出“欧洲不能按德国的笛子跳舞”这样刺耳的声音。德法关系因此直至去年年底都相当冷淡。
今年以来,由于德国和法国在伊拉克战争上共同的反对立场和欧盟国家公开分裂成两个阵营,德法关系重新热乎起来。对于法国来说,德国与美国关系的疏远提供了法国重新吸引德国的机会。10月中旬在欧盟的一次首脑会议上,因为施罗德总理必须出席德国联邦议院的一次重要的表决投票不能参加,他委托法国总统希拉克代表德国。这是欧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11月中旬,法国《世界报》报道说,法国外长德维尔潘甚至建议,如果欧洲制宪谈判失败,法国和德国将建立一个主要政策一体化的“法德联盟”。虽然德国方面对这则报道未予置评,但舆论界认为,德法两国显然在考虑欧盟明年扩大到25个成员国之后的前途和行动能力,同时也是对反对欧洲宪法草案的中小国家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而在稳定公约问题上,本来把法国作为公约制约对象的德国,由于自己的经济形势困难,与法国找到了反对公约限制的共同语言。人们注意到,德国和法国现在不仅政治上一致,而且在具体行动上配合密切。
但是,正如《法兰克福汇报》所说,德法不一致欧洲诚然不会前进;然而现在证明,如果德法一致,甚至“过分一致”,欧洲也可能不会前进,甚至倒退。
从11月24日欧元区财长会议后舆论界的反应看,德法的这次一致行动投下了几方面的阴影。首先是削弱了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的权威;其次,降低了欧盟的凝聚力,增强了从来就存在的中小国家对大国操纵欧盟的疑惧。在这方面,稳定公约受挫直接影响了目前关于欧洲制宪的讨论,焦点集中在关于权力分配方面;第三,德法在欧洲的形象受到损害。一些报刊指出,伊拉克战争前后这两个国家都批判美国的单边主义,力主建立基于国际法基础上的世界新秩序。而现在它们“在欧洲显示谁是真正的主人”的行动,不能不使人发问,法国人和德国人是不是变成了“欧洲的美国人”了?瑞士《新苏黎世报》认为,德国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来的“欠考虑的维护德国利益”的举动将在其他领域产生后果,对德国来说,存在着它被看作“欧洲一个新的莽汉”的危险。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不容置疑的大国,理应承担起欧洲建设更多的责任。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责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一个即将扩大的欧盟内各种复杂的关系,推动欧洲联合事业克服各种障碍不断前进。但如果欧洲的“核心”仅仅为自己的利益而频频显示其大国特有的力量,那正如此间舆论所说,欧洲就不成其为一个互相支持的欧洲,而是变成了一个抛弃理想的“联合会”。
(本报柏林12月10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王振义院士获美国血液病学会大奖
据新华社洛杉矶12月9日电(记者颜亮)美国血液病学会日前将本年度的哈姆·沃瑟曼大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表彰他在临床医学中使癌细胞“改邪归正”来治疗白血病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亚洲科学家首次荣膺这一大奖。美国血液病学会的新闻公报说,王振义通过“诱导恶性细胞凋亡和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成功地提高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存活率。这种白血病是各种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圣迭戈伯恩汉姆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华裔科学家冯根生评价说,王振义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了根本性的治疗效果,这也是美国血液病学会将本年度惟一一项大奖授予他的主要原因。王振义于1992年被法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同时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
第7版(国际)
专栏:
带着梦想飞向明天
——访美国波音公司(上)
本报记者 温宪
千百年来,能够在无垠的蓝天自由飞翔一直是人类的夙愿。1903年12月17日,威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进行了首次由人操作的有动力持续飞行。尽管这次飞行只持续了12秒钟,但这标志着人类从此得以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上天空。
整整100年过去了。肩负着将人类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使命的世界航空制造业迅猛发展,创建于1916年的美国波音公司便是一部世界航空制造业发展史的缩影。在纪念人类飞上蓝天一个世纪前夕,波音公司在美国西雅图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的“7E7梦想飞机”(见题图)设计与内饰。
与波音现有飞机序列相比,“7E7”这个名字显得有些另类。波音7E7项目组副总裁费文先生告诉记者,波音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内征询了约50万人的意见后才敲定这个名字,其中的字母“E”代表着更为高效、更为经济、更为电子化等多种含义。设计中的“7E7梦想飞机”长约58米,翼展宽度约57米,高约17米,巡航速度约为0.85马赫,即与现在最快的宽体飞机波音747及777速度相当,可连续飞行约1.5万公里,与此同时可省油约20%,预计于2008年交付使用。
11月17日,7E7梦想飞机内饰首次在波音公司内饰展示中心与世人见面。与现有各类机型相比,7E7新内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敞亮、宽松。“对了,我们就是要为乘客创造这样的飞行空间,”曾获得数项专利的波音公司乘客收益发展项目主任克劳斯·布尔介绍说,“在研究乘客心理时,有两点最为重要:一、人们都在渴望、幻想着飞行;二、要让乘客一进飞机就有受到欢迎的感觉。所有乘客在登机前都经历了急奔机场、耐着性子托运行李和接受烦琐安检、长时间等候等一系列不快。新内饰所要承担的使命是,让乘客一登机,眼前的一切立即使得所有不愉快成为过去。”
对于任何一种机型而言,飞机内部空间都是有限而珍贵的,头等舱、公务舱与经济舱的差别实质上就是享有空间的差别。7E7内饰设计着意从乘客实际占有空间的扩大和视觉的扩展两方面拓展空间:通道更为宽敞,每个座位至少宽出3.3厘米;位区间采用圆弧状通道结构,乘客的视野一下子通畅了许多;相邻座位间也有一剪刀状空隙,使得后排乘客可通过空隙看到前面;除行李箱外,飞机顶部通过使用发光二极管制造出“天空”的感觉,且可根据当地情况通过控制灯光、亮度和色彩制造晨昏昼夜等不同效果,使得乘客的生物钟变化与目的地的实际情形更为吻合;顶部行李箱不仅更大(28厘米高、40厘米深、55厘米长),且角度变换使得坐在最里面的乘客也能一瞥眼便看到机顶“天空”;飞机窗户加大至48.26厘米高、27.94厘米宽,让坐在任何一个位置的乘客都能够一抬头便见到窗外的景致,以充分感受飞行的愉悦;为了方便残疾人乘客,客舱被设计为允许轮椅进入。
显而易见,“以人为本”成为7E7飞机设计的指导理念。与现有机型相比,7E7使用的发动机噪音更小。新型材料的运用使得飞机整体部件更少,重量更轻。客舱压力的降低和湿度的提高使得乘客感觉更为舒适。通过宽带、双向、实时的无线上网信息服务,即使在逾万米的高空,乘客也能够与地面保持联系;7E7的卫生间将大为改观,并拟辟出专为女士使用的卫生间,难怪7E7的这些设计思想在女性乘客中赢得了很高的得分。“你所看到的是7E7飞机最基本的改观,”布尔先生说,“我们还在不断改变设计。最终面世的7E7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波音公司内饰展示中心不远处便是著名的航空博物馆。从近百年前的木制螺旋桨飞机到刚刚惜别蓝天的“协和式”飞机,博物馆中的一切无言地述说着人类在实现飞行梦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在西雅图一场初冬的阴雨中,记者久久地注视着那架任由风吹雨打、不再昂首呼啸于蓝天的“协和式”飞机,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尽管历经磨难,带着飞向明天的梦想,人类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