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保护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王文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两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都有中国艺术入选。这说明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但列入“遗产”,又表明它们面临生存困境,甚至有着消亡的危险,因而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我们亟需加强保护和抢救。
继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之后,今年11月7日又公布了第二批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艺术名列第一批19个代表作名单之中,中国古琴艺术又成为第二批28个代表作名单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公告之后,创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制度,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引起高度重视。这对于创建适宜的社会、经济环境来保护和承续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演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产”包含了古老的文化观念和深远的精神根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积淀着十分丰厚而又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中华民族在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们不少是具有突出价值的体现,人类精神创造最高水准的代表作品,在艺术、宗教、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或手工艺等方面,都有上乘之作,并曾广为流传。这些遗产,有些堪称世界文化的精粹。虽然多年来我国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大都有日渐狭窄的趋向,因而其生存也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不少甚至有很快消失的危险。我们应该充分看到,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其中包括无形文化遗产。因此,及时抢救和保护那些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无形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由于存在形态的不同,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承载的精神内涵也有所不同,但其价值是不能以物质性的量化标准来判定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与人类其它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作为现有文化的记忆,无形文化遗产与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曾经被人们忽略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我们只有在保护和重新唤起这些“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否则,我们的损失不仅是失去了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
正是基于与其它形式的遗产相比,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更容易受到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与损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签署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基础上,于1997年创立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的制度,强调其目的即是:“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各地方团体确认、保护并推广其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将它看作仅存的、可使独特文化特征得以保存的人类集体记忆的积累”。“代表作”公告制度的实施,对于在世界范围内唤起社会公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及推动全社会对无形文化遗产实施保护,都正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系统地保护与抢救是当务之急
中国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都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剧本文辞典雅,演唱综合了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元素,并使之综合发展到艺术的高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它对中国戏曲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天仍然在舞台上十分活跃的许多重要剧种,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昆曲的影响。中国的古琴艺术同昆曲一样,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象征,它凝聚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粹的艺术遗产,与中国的儒、佛、道等哲学、伦理学传统密切相关。
这两个项目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它们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宝贵的人文价值,也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目前这些艺术形式的濒危程度。它们被列为“代表作”是件好事,但它反映的现状却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些人类文化的精粹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忧的是凡是被列为遗产保护的,大抵面临生存困境,甚至面临消亡危险。保护好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而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间断过的人类文明,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但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代表作”申报的原则,每个国家每两年只允许有一个项目入选。虽然我国已连续两届都有项目入选,但是,对我们来说,被列入代表作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中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但首先还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标准,建立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制定抢救和保护的政策,科学、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
今年初,文化部宣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全面而系统地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推广、发展的重大工程,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财政部等有关政府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这一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多年来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将由分散的项目实施转入全面系统的保护工作。这一工程的实施,对于我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制度的建立,将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文化遗产将在保护中发扬光大
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重要意义,不在申报本身而重在落实抢救、保护的工作。如果只是一窝蜂地申报,甚至盲目炒作,而把抢救保护放在一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目前昆曲艺术保护、振兴的五年规划正在顺利实施之中,规划中的复排昆曲优秀传统剧目和新整理创作剧目、整理出版昆曲艺术家从艺经验,录制优秀传统折子戏影像资料,以及培养青年人才、加强艺术研究等内容,都在按计划进行之中。特别是在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每两年一届的昆曲艺术节和虎丘曲会,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昆曲艺术的普及,都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古琴艺术的十年保护振兴计划,在其被公布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也将会得到更好的实施。
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论证、评选工作,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目前已有效地建立起规范的申报论证评选机制。评选工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高度评价。
在积极做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推荐“代表作”候选项目的基础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标准以及其它国家的做法,正在论证、制定我国国家级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鉴定的评价体系,编纂《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建立数据库。对无形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与保护,不仅对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将在我们有效的保护之中得到发扬光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推动文化创新与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附图片)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刘玉琴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标准应该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宗教礼仪、风俗、手工艺、建筑、计算以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并不仅仅指古琴这种平置弹弦乐器,它由琴制、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和琴派等构成。古琴艺术是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精华的艺术遗产,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有关古琴的记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而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伯牙与子期的传说。在上古时期的礼乐制度中,古琴属于“士”阶层的乐器,“士”后转化为文人士大夫,古琴的文化空间主要存在于这一人群及他们的活动场所。古琴的式微始于明清,文人士大夫优裕的生活逐渐丧失,宫廷专职的琴人越来越少。加之其特殊的传承性,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的改变、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等,尽管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献和近千张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琴实物传世,还是面临着可能消亡的巨大压力,目前被确定为传承人的仅有52
位琴家。中国古琴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代表着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关爱自然、天人合一以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它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记忆,对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乃至中国人的精神、气度、品格、行为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对于这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既是对古琴艺术本身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化独特价值和理想的肯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入围的文化遗产考评标准很多,但有一个标准是其精髓,那就是该文化遗产除对本地区的文化有绝对的影响力之外,他们“活”下去的机会也要远远大于死亡。古琴通过了这一标准的考察。于是,入选之后,古琴艺术如何好好地“活”下去,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要让古琴“活”起来,“活”下去,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抢救与整理,首先对古琴曲谱现有资料进行整理、记录,并以录音和录像的方式将当代名家的作品予以真实地记录。其次是培养后继人才,注重推广与普及。中国古琴表演艺术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曾为如何振兴古琴支了三招:一是国家应给省一级的民乐团一个古琴演奏员的编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中央民族乐团有一个古琴演奏员的编制,这与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二是在小学和中学的音乐教育中,加几堂古琴鉴赏课,如欣赏古琴代表性的曲目《广陵散》、《幽兰》、《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等;三是在所有的大学艺术系或音乐系中配备一名古琴教师,学生可以选修也可以作为主课。李教授说,以上三条操作起来非常容易,但关键是社会对古琴这些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能达成一个共识,这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
近三年来,全国各地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王文章说,古琴入选的重要意义是让人们看到古琴艺术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从而落实抢救与保护工作。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乃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实质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并从中汲取未来发展的动力与智慧。王文章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组织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已经收到各地申报的项目50余项。这些项目中不少已经落实了中近期抢救、保护的具体措施。目前,古琴艺术的十年保护振兴计划,在其公布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也将会得到更好的实施,我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将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里程。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北京将办国际漫画周
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主办的2003北京国际漫画周将于2003年12月27日至2004年1月4日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
本次展览,主办方邀请了近十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幅优秀动漫画精品参展。在近50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内,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的优秀作品将竞展风采。千叶彻弥、里中满智子等5位日本实力派漫画家将亲临现场。自由鸟、赵佳、阮筠庭、郑多强等大陆漫画家以及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萧言中等将携新作前来亮相;蔡志忠同时展出动画、漫画代表作品。
本次漫画周还精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21部动画精品影片参展,观众在精彩的画面中将再一次体验曾经有过的快乐童年。此外,漫画周还将举办第二届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上图为台湾漫画家萧言中的漫画《煞有奇事》。(刘文)(附图片)
好好好!知道你要抢银行了,来,乖!先带上口罩再说!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动画《兵马俑》复活八千兵俑
即将问世的全三维数字动画片《兵马俑》,用高技术、大场面将经典的中国传说、尘埋于地下两千年的八千兵俑以鲜活的人物形象搬上了银幕。这部卡通片从选题、立项到制作完成历时三年,视角新颖独特。
《兵马俑》讲述的是秦始皇地下皇城部队的传奇故事。它以富有神秘色彩的“神勇武士”为主线,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国兵俑为理想而进行的、以死亡为结局的交锋和较量。有关专家认为,《兵马俑》剧情曲折而富有悬念,结构严谨,将三维动画语言作为故事结构融入剧情,并通过各种视觉冲击的手法,向观众演绎了中国古老的传说及兵俑的壮观与神秘,带有极其浪漫和悲剧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该片由北京轶形梦幻数字图像技术公司制作并出品。
(木子)(附图片)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鄢福初书法展在京举行
“皓月当空”、“心清道直”等百余幅苍劲有力、气势酣畅的书法作品正在中国美术馆迎候观众。这就是4日揭幕的我国青年书法家鄢福初书法展。大张小幅,楷草碑隶,师古法而出新意,笔势多变,随手生发。人们从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秦汉隶之风采,而且还能领略到真、草、篆诸体的特色。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版权专家关注侵权“蓝猫”案
最近,中国版权协会和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以国产卡通名片《蓝猫淘气3000问》著作权受到盗版侵权的事实为案例,联合主办“维护创作者权益,推动动画产业发展”座谈会。
《蓝猫淘气3000问》已在1020家电视台播出,2002年国内知名文化产业企业三辰卡通集团公司将收集到的16个不同版本的盗版“蓝猫”VCD送至有关部门鉴定,结果认定为香港利宏科技有限公司、香港升杰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三辰公司遂向香港海关举报,香港海关随即部署人员展开查缴行动。香港海关经查实后没收了10条生产线,其中3条为印刷生产线、7条为光盘生产线,价值8000多万港币。10月初,香港海关将香港利宏科技有限公司、香港升杰科技有限公司诉至香港法院,正式起诉1家,即香港利宏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11月5日港方传来正式裁决书:判处一人1年徒刑、一人6个月徒刑,没收其非法所得8000多万港币,注销公司,没收财产,终身不得任企业法人,并支付诉讼费100万元港币等。
目前,我国动画业在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的带动下,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动画业有可能成为最先打破现有传媒行业格局,走产业化发展的新兴产业。动画产业在形成过程中凸现了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动画制作将改变小作坊式的经营体制,而转向战略性的开发与合作,并将诞生一批有实力有节目品牌的动画企业。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产业链、版权的不断升值。版权是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生命线。
此次座谈会以香港侵权“蓝猫”案为个案,把版权保护与动画产业化两个重要议题紧密连接起来,在触动全社会版权保护意识的同时,强调企业维权打假的重要性,并且深入地研讨了动画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维护创作者权益、保护动画生产原创力、动画衍生产品的健康市场环境等。(袁一)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专家研讨“艺术与市场”
“当代市场环境中的艺术创造与艺术生产——‘刘令华现象’的文化分析”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聚焦“刘令华现象”,提出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建议。刘令华是一位用油画来描绘京剧人物的画家,曾创作“国粹”大型系列油画。几年前,与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签约,在企业文化与艺术产业有机结合上做出了有益尝试。大家认为,刘令华创作的过程及商业性模式的背景,使人们触摸到了艺术创造、艺术生产与当下市场环境的关系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为人们研究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生产方式和艺术家个人想象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探讨艺术家的自由创造活动与艺术生产的市场规约、专业策划之间的日益密切的关联,提供了值得深入关注的范本。本次活动由《文艺研究》杂志社主办。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男旦吴汝俊主演《武则天》
有着亚洲第一男旦之称的旅日艺术家吴汝俊将于12月24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领衔主演新京剧《武则天》。
吴汝俊曾主演过昆曲歌舞剧《贵妃东渡》,反串杨贵妃一角。此次他将在《武则天》中出演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性武则天,戏中人物从14岁到31岁的时间跨度,对吴汝俊也是一个挑战。吴汝俊早年身为琴师,曾为京剧名角操琴,同时也悟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真谛。后来他从台边走到中央,参与编导、制作了男旦三部曲,除《贵妃东渡》外,《武则天》是第二部,此后还有京剧《四美图》,他的演出给戏曲舞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武则天》曾于2003年初公演,经过一年的雕琢,此番演出剧本、舞美、音乐更加完善。此剧将京剧、昆剧、民歌、交响乐融为一体,自成一格;宫女、宦官等人物的呈现,采用舞蹈语言,艺术表现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该剧编剧为张永和,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光、李崇善、李长春、寇春华等加盟此剧。上图为吴汝俊扮演的武则天。(柳伊)(附图片)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重心下移 群众参与
深圳南山社区文化活动蔚然成风
喻季欣 黄健
继报告文学《天地男儿》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蹈《渔家阿妹新风采》获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后,日前,深圳市南山区创作的社区小品《不伦不类》获得中国“曹禺杯”小戏·小品大赛剧目一等奖以及导演、演员金奖。从1999年至今,南山区创作的文艺作品共获国家级金奖9项、银奖3项。近年来,该区坚持文化工作重心下移,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蔚然成风。
南山是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等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和物流中心,经济发达,富裕起来了的群众对社区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以来,该区举办了“绿色南山”大型文艺调演、“首届社区文化艺术周”等大型社区文化活动,同时开展各种文化展览、专题文化讲座、电影展演、读书比赛等文化活动。各街道和各社区居委会也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姊妹节”、“老人节”等社区活动已成社区文化特色品牌。
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神。南山区委区政府把社区文化活动作为提升社群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新平台,从而把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5年间,该区推出了周末“博士论坛”讲座,在科技精英与普通群众中架起沟通的桥梁,形成了以“博士论坛”为龙头,社区科普为基础的社区文化活动网络。“博士论坛”获得“广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南山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城区。群众说:阳春白雪进社区,南山竞放文明花。
社区是建设文明城区的基础。南山区注意文明区创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区共创建安全文明小区160个。近3年来,南山区投入社区建设资金7000多万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和活动场所,同时建立了一套定期开展传统特色文化活动的制度,做到逢节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该区通过实施“争做文明南山人”10大系列、7大主题活动,全区上下唱响了《公民道德歌》,涌现了260多个“青年文明”、“巾帼文明”示范岗和1.1万多名义工,蔚然成风的社区文化活动在社区群众中开花结果。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