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1999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第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99-12-1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百亿土地基金满载祖国深情 '...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百亿土地基金满载祖国深情
  本报记者赵京安
  回归第一天,澳门特区政府将有100亿澳门元的财富可供支配。这是中央政府移交的澳门土地基金,凝结着中央政府对澳门特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负责,充满着祖国人民对澳门同胞的深情厚谊。
  根据《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的附件规定,从1988年1月15日中葡联合声明生效至1999年12月19日止,澳门葡萄牙政府从新批和续批土地契约中所得的各项收入,在扣除开发土地平均成本后,由澳门葡萄牙政府与未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平分。
  早在十几年前,中央政府与葡方谈判澳门问题时,就将过渡期的土地收入作为重要内容并达成协议,澳门过渡期的土地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一半,作为特区政府储备基金。
  1988年1月15日,中葡土地小组中方代表处正式成立,开始代管属于澳门特区政府的土地收入,并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土地基金”的名义在澳门境内银行开户。当记者采访中葡土地小组中方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润珍时,被澳门人尊称为“土地奶奶”的她在俭朴的办公室报出一串巨额财富数字:“到今年10月,属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所有的土地基金已超过98亿澳门元,预计到12月20日特区政府成立的当天,土地基金将达到100亿澳门元。目前,土地基金累计回报率高达40%以上。”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澳门及周边地区经济低谷状态无明显改观,中方代表处加强了对利率走势的研究,在1997年第四季度至1998年上半年,购买了国际信用评级高、收益好的债券,同时精心运作存款。1998年,土地基金的存款和投资收益高达6.88亿澳门元,全年实现平均回报率8.4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00亿基金意义深远。特区筹委会委员们认为:这笔钱将成为特区政府成立后接受到并可以动用的重要财政金融资产,为特区政府的财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专访

  自豪勤奋认真
  ——访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司长陈丽敏
  本报记者王荣久
  在同陈丽敏司长谈话前,她先请我参观她的办公室:“你看,南面是大海,西面是公园,望出去,满目绿色和鲜花,很美。”热爱大自然,深爱澳门的情感,溢于言表。
  我们的谈话是从她获得行政长官提名、中央政府任命她为澳门特区行政法务司司长开始的。她表示,每每谈起此事,内心的激动总是难以抑制。“我真的感到很自豪。中央政府这样信任我这个在澳葡政府干了几十年的公务员,的确是真正要落实‘一国两制’和‘澳人治澳’。”“我现在感到,面对大好机会,我要为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澳门作贡献。我会拼命工作的,动力就是对澳门和祖国的爱。”
  这一席话,坚定而又充满激情。望着这位温文尔雅的女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记者问到,担任新的职务,她将如何带领澳门1.7万名公务员队伍,实现行政长官的治澳理念。她说,未来的公共行政发展方向是:增强公务员的公仆意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加强公务员同公众的沟通,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她强调,要达到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加强公务员的参与意识。“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有利条件,这就是,每个人都开始树立当家作主的意识,心里都有‘现在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这种感觉。我们要将这种信息广为传递,使公务员明白做事并非只为一份工资,只是听上司的话;公务员做事是为了整体澳门人的利益,是为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可以令澳门人真正骄傲的环境,为澳门的美好未来而努力。”说到此,陈丽敏自信地说:“这种意识将是公务员做好工作的推动力。我深信澳门公务员一定有这种为澳门美好前景服务的心态。我对澳门公务员充满信心。”
  陈丽敏还向记者介绍了为公务员提供在职培训的问题。她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澳门现在的公务员整体比较年轻,新人较多。好的方面是有活力,不足之处是缺乏经验。加强在职培训,可以使公务员尽快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澳门特区基本法,熟悉自己应做的事。“只有了解了自己工作中应遵循的法规和清楚本职工作,做事才会有规范,有信心,遇事才会敢于面对和愿意承担责任。”
  了解陈丽敏的人都知道,她对工作十分投入。她告诉记者,由于长期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此次接受这样的重任,开始她也曾有顾虑。“但我很快就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而且充满信心。这信心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而且是对何特首领导的特区政府的信心,是对‘一国两制’和‘澳人治澳’的信心。”
  访谈快结束时,陈丽敏笑着问记者:“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不是有点像准备迎接孩子出生,既紧张又兴奋。我们拼命工作,是在为澳门特区的诞生而贡献力量,再累也开心。”(附图片)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抒发爱国情怀共创辉煌未来
  ——各地开展多种活动迎回归
  上海孙中山故居:
  举办展览熟悉澳门
  本报上海12月15日电记者包蹇报道:澳门回归前夕,上海孙中山故居举办的《孙中山与澳门史料图片展》开展一个月来,已有5000余人前来参观,了解澳门的历史和孙中山先生在澳门的奋斗经历。
  上海卢湾区几十名中学生由老师带领来到这里。老师说,这个展览使师生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来自台湾的参观者中,一位名叫陆景武的老先生拉着记者去看当年的《建设》杂志。原来他的父亲陆匡文和这本杂志上介绍的林云陔一起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陆景武从小就在翠亨村及澳门的镜湖医院、“杨四寇堂”和“国父纪念馆”等地玩耍。他指着展览的照片说:“这些熟悉的地方马上就要回到祖国怀抱了。”
  大连旅顺口:
  欢庆活动丰富多彩
  本报大连12月15日电记者张书政报道:大连旅顺,沿着长长的海堤,矗立起一座座柱式灯箱公益广告,上书:“盼祖国统一,庆澳门回归”。大小书店里,人们争相购买《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有关澳门回归的书籍。
  进入12月以来,旅顺各单位普遍开展了迎澳门回归歌咏比赛及知识竞赛,还举行了有20万军民参加的庆澳门回归环城长跑大赛。旅顺口区委书记慕国生说:“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标志。”
  福州马尾:
  抚今追昔欢庆回归
  本报福州12月15日电记者江宝章报道:福州马尾“马江海战纪念馆”近日新增“巍巍中山舰图片展”,23名福州籍将士的名字粲然在目。在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的时候,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抚今追昔,为祖国的今天感到骄傲。
  福州琅歧中学的叶锦青同学特别兴奋,他正在准备参加“迎澳门回归”演讲比赛。在马江海战纪念馆,潜心研究马江海战的专家张寒松馆长认为,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正在强大起来。本周以来,福州(马尾)经济开发区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欢庆回归的大幅标语,这里的“庆回归”歌舞晚会正在进行最后的彩排。
  深圳沙头角:
  商贸繁荣一片祥和
  本报深圳12月15日电记者任维东报道:昨天,记者来到著名的沙头角“中英街”采访,发现经历了香港回归的“中英街”面貌一新,干干净净,挂上了迎接澳门回归的标语和宣传画。
  “中英街”本是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的历史见证,现在发展成著名的购物旅游街,还被列为深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香港回归以后,商贸繁荣,一派兴旺景象。
  新建在这条街上的“中英街历史纪念馆”自今年5月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4万多名参观者。纪念馆职工杨洁琼告诉记者:“香港回归后,街两边的居民一如既往,生意照做,彼此相处得很和睦。如今澳门回归,更显示祖国的强大。”
  珠海回归纪念广场:
  鲜花喷泉美不胜收
  本报珠海12月15日电记者胡谋报道:今天下午,记者来到与澳门一水之隔的珠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回归纪念广场,远处澳门的建筑清晰可见,三五成群的人们来此眺望澳门,拍照留影。一位“老珠海”介绍说,过去这里是一片废墟,现在,大片的草坪、锦簇的鲜花、飞舞的喷泉构成一幅美丽景象。5天前,1999名手举五彩气球的男女学生涌入广场庆祝它的落成,眼下这里正在积极准备澳门回归之夜的庆典活动。一位游客说,广场以“回归”命名非常有意义,可以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中国走向强盛的历史。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濠江感言

  感受“百万行”
  吴绮敏
  12月12日,澳门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公益金百万行”活动。在近两个小时内,笔者随3万多人组成的长队同行全程,对澳门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印象尤其深刻。在亚洲经济不景气并累及澳门的情况下,此次活动还能获得创纪录的540多万澳门元善款,确实难能可贵。
  在这个游行队伍中,除了政府官员和其他政界要人,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个个意气风发。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抱着孩子的母亲,以及那1000多位服装齐整、手拉着手圈围游行路线的儿童,不禁心生敬意。百万行活动16年,澳门人岁岁参与,热情不减,足见其团结友爱传统之一斑。
  人们夸奖说,团结友爱与和睦相处是澳门人的特征。它得之于大众的爱心,体现于各种慈善组织的积极工作。有资料说,在开展社会援助方面,澳门堪称亚洲典范。政府中有专事社会救济工作的部门,社会团体中更不乏这样的机构。他们对经济有困难的市民、伤残人和意外事故的受害者给予热心援助。近年来,澳门出现的由政府以及雇佣双方共同提供资金的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完善了现代社会的救助机制,各界民众积极响应并踊跃参与。
  行善积德,是澳门人参与公益事业的初衷。这种美德随着澳门人成为澳门的主人必将得到新的升华。“百万行”以颇有寓意的“狮子点睛”为开端,游行的队伍以中华武术表演为先导,表达他们对回归的期待,唱出了“让世界都知道我们是中国人”的心声。
  从澳门“公益金百万行”,我们高兴地看到,即将回归祖国怀抱的澳门人正自信而豪迈地走向未来。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盛世聚焦

  上图:北京市崇文区前门街道办事处开展跑旱船、扭秧歌、贴对联、挂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喜庆澳门回归。
  本报记者杨文道摄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盛世聚焦

  右上图:北京市海淀区“哆唻咪少儿合唱团”的小歌手在领唱期盼回归的《七子之歌》。
  本报记者陶源明摄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盛世聚焦

  右图:为了欢庆澳门回归祖国,12月21日,澳门将举行《濠江欢歌》大型文艺表演。图为濠江中学的学生在紧张地排练锣鼓节目。
  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文物保护更规范
  本报记者郑德刚
  澳门人口不多,地域狭小,但历史遗迹多,保护完好。12月13日,记者就澳门文物保护问题,走访了澳门文化司署。
  在澳门文化司署王增扬司长堆满书籍典册的办公室里,他捧着一本名为《澳门文化特色的佐证》的画册对记者说,在澳门的半岛、凼仔和路环三个区域内,目前有130处历史遗迹受到重点保护。记者随手翻看,只见厚厚的画册中有数百幅精美的历史遗迹照片,照片旁还配有详细的说明以及历次维修、保护的情况介绍。澳门文化司署的副司长林小姐告诉记者,澳门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在1976年8月就颁布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法令。1984年和1992年,澳门又颁布了新的文物保护法令,对澳门的文物及保护范围作出了更精确和全面的界定,使文物保护工作更规范了。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澳门传真

  走进百姓家
  本报记者郑德刚
  十二月十三日晚,澳门半岛市区。
  出租车在狭小的街巷中拐来拐去,终于在“圣味基街”停下来。几经辗转,在一栋虽然陈旧却挺整洁的普通居民楼过道里,记者见到了早已在家门口等候多时的陈景垣老伯。年近七旬的陈老伯腿脚染疾,行动不便,但握起手来劲头蛮大。跨进家门,只见十多平方米的客厅里,除了一台普通的电视机和一些简单电器尚可算是“现代”外,其他的则是在千家万户都能看到的那种沙发、餐桌、木椅和橱柜。陈老伯指着老伴对我说:“别看客厅里的柜子样式旧了点,那上面摆的瓷器可都是她的宝贝。虽然不是什么古董,可都是她这些年到祖国各地观光时买来的,稀罕得不得了。”
  陈老伯的老伴区丽梅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她指点着柜子里数十个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瓷瓶说:“这件是江西的,那件是陕西的,这个是广东的……”我注意到,在柜子最上一层,摆着三尊有毛主席塑像的纪念牌。
  陈老伯一家世居此地,是地道的“老澳门”,祖上靠行医为生,一直传到陈老伯这辈,但他对行医似乎并不热心。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就把一门心思放到街坊会的社会工作上了,而且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也许是受陈老伯的影响,老伴区丽梅参加了澳门中华教育会,三个儿子也分别参加了当地的青年组织。陈老伯的大儿子陈泽和不善言谈,但一说起他的社会工作,就显得很兴奋:“我们“朝阳学会”每年都要组织一些品学兼优的青年学生到祖国内地参观访问,让他们了解祖国,增进同祖国的感情。”
  说起祖国,陈老伯一家话题特多。陈家三个儿子都是从广州的暨南大学毕业的。“没有祖国,在澳门像我们这样普通家庭的子弟就上不起大学;没有祖国,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扬眉吐气。”老人又把我拉到凉台上,指着万家灯火动情地说:“澳门是个好地方呀,回到祖国的怀抱,澳门肯定会更美。”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澳门传真

  在澳门相约
  本报记者武侠
  新到澳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可是在澳门几乎每到一处,都能见到熟悉的面孔,那就是我们的同行——“老记”。
  统计表明,报名参加澳门回归庆典报道的世界各地记者已经达到了3200多名。来自中国内地的有600多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长期从事香港、澳门新闻报道的记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位女记者刚工作时,恰逢报道香港特区筹委会预委会组建;结婚时,香港特区筹委会成立;香港回归时,她初为人母;如今,澳门回归在即,她又来到澳门进行采访。她自豪地说:“我的工作和祖国统一大业分不开了。”
  今天,在香港回归两年之后,澳门也将回归祖国,这样的相聚,这样的重逢,怎不令这些“老记”感慨万千!
  在新闻中心的大厅里,这位女记者和同行们击掌相约:“大功告成,宝岛再见!”
  相信我们的心愿会实现,但愿这个日子不会太遥远。 dZ8品论天涯网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澳门传真

  “快有自己的国籍了!”
  本报记者吴亚明
  12月6日,接受澳门特区护照和旅行证件申请的第一天,一大早,人们就在办证机构门前排起了长龙,原先准备的650个号码在中午前就派发完毕。此外,还收到930个预约办证时间的申请。这意味着本月15日前的预约数额爆满。第一天处理的550个申请中,有525个申领特区护照。一位在澳门居住了五六十年的老人满心欢喜地说:“快有自己的国籍了!很开心。”老人说出了许多澳门同胞的心里话。
  在澳门,因为历史的缘故,很多中国人没有国籍。每次出国旅行和公干,明明是中国人,入境卡上却不能填“中国籍”,只能填“无国籍”。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不承认未确定身份的“无国籍护照”,不给持“无国籍护照”的人签证,致使许多身居澳门的中国人欲往而不能。由此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澳门人为什么归心似箭,积极投身于回归祖国的各项活动。
  签发护照和旅行证件,是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象征之一。特区护照有助于提高澳门的国际地位,扩大澳门居民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促进澳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回归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澳门特区身份证明司将开始发出澳门特区护照和旅行证件,届时澳门同胞可以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理直气壮地做个中国人。 dZ8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