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善于幽默
浩茫
一个领导干部要出色地做好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需要讲究一定的领导方法和艺术。其中,学会幽默,善于幽默,应该说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领导艺术、改进领导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幽默作为生动有趣而意味深长的交际艺术,本来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哲人曾说:“世俗生活最有价值的就是幽默感。”作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领导工作也需要幽默感。事实上,不仅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政治家都是运用幽默艺术的大师,而且现实生活中的不少领导干部也是善于运用幽默艺术的高手。他们借助于恰到好处的幽默,在领导工作中往往能收到妙趣横生、独辟蹊径、优化气氛、赢得人心的独特功效。尤其在处理和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时,他们不仅仅靠权力,而且辅之以适度的幽默,使工作的阻力大大减少,使问题的处理更为顺利。概括地说,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幽默在其工作中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在同志之间或上下级之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有利于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二是可以通过展现领导者的真诚、坦率、宽容和大度以及乐观开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三是可以通过激发人们的情绪和创新意识,激励人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来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四是可以通过强化领导干部的性格风采,增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来提高其对于周围人的凝聚力、号召力与亲和力,进而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密切干群关系。
但是,幽默决不是油腔滑调,决不是低级趣味。这就要求人们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分寸不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分寸过了,甚至错把油滑当幽默,则不仅失去幽默的意义,还可能损害领导者的形象,甚至直接影响领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可见,幽默能否在领导工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善于幽默的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须从多方面努力:
懂得幽默。幽默是手段,不是目的,它要求人们既要重视又不要高估幽默的作用,而把它摆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切忌为幽默而幽默;幽默是浪花,不是流水,它要求人们得用之处且用之,不可用处决不用。因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幽默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适用的,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这是对幽默的起码认识。同时,还必须把幽默与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甚至说痞话、脏话以及庸俗的“顺口溜”区别开来,把通过幽默活跃气氛与哗众取宠区别开来,真正使幽默始终保持艺术的品位,使幽默者不失高雅的风度与品格,以避免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提高修养。幽默作为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它是思想、智慧和修养的结晶。领导干部要真正达到善于幽默的境界,就必须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使自己获得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其中,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革命导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认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注意观察。真正的幽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提高运用幽默的能力,必须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努力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处于领导工作第一线的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反复思考,不断地去发现、挖掘、提炼、创造,把蕴藏于生活中和群众中的种种趣味性现象进行概括和提炼,以丰富自己的幽默素材。
注重实践。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培养运用幽默艺术的能力必须抓住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进行实践锻炼。只要注意在领导实践中经常使用幽默,熟能生巧,不断掌握幽默的技巧和奥秘,就一定会做到常用常新、驾轻就熟。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跨世纪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理论界人士学习座谈江泽民重要讲话综述
郑欣文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全面回顾了人民政协走过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面向新世纪政协工作的方针和原则。不久前,全国政协研究室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就此联合举行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这篇讲话是跨世纪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和贯彻讲话精神,对于加强新时期政协工作,对于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宋堃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理论。邓小平1979年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开幕词,是指导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邓小平依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的总任务,依据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精辟地阐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任务、职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发展人民政协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二十年之后,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发表的这篇重要讲话,同样是指导当前和今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把人民政协五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归结为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强调这是人民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朱作霖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民政协的本质特征。他说,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团结人,团结大多数。因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协工作的主题之一。同时,人民政协又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就要求政协的一切工作必须贯彻民主精神,坚持民主原则,运用民主方法。因此,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政协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又一个工作主题。团结和民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政协的工作应当牢牢抓住这两大主题不放。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李忠杰说,团结,包括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说到底,是人心的团结。有了人心的团结,自然就会有其他各方面的团结。我们讲团结,最根本的应该是在“得人心”上下功夫。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发扬民主,也有利于发展团结。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要求人民政协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机制,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按照团结和民主的要求履行职能,发挥优势。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希望人民政协继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副主任王怀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向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都要求人民政协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政协应拓展工作空间,加强对关系国家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这既可以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又可以扩大人民政协在社会上的影响。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赵伟之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必须遵循的原则。民主党派要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就必须做好专题调研工作。要立足国情,选准课题,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的、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在这方面,民主党派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大明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民政协“实行以协商讨论和批评建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的论述,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为人民政协开展民主监督工作进一步指明了道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党中央要求加强民主监督,广大群众迫切希望加强民主监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力加强民主监督的态势。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首先是监督立场比较客观公正;其次是监督者素质较高、代表性广泛;第三是监督的目标和目的与党和政府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民盟中央副秘书长黄景钧谈到,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多处论述了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论断: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二是“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作用,继续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第一个论断高度概括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特征及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性质。这一根本性质的基本点就是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它为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二个论断不仅体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坚持、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决心,而且重申了民主党派参政党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这一论断为今后加强多党合作指明了工作重点,即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党的作用,继续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其目的在于共同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国有资本人格化》
黄亮宜
林炎志所著《国有资本人格化》一书,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人格学说,认为实现国有资本人格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作者指出,抽去人格的经济概念都是无机的,人格化以后的概念才是有机的。有机化的程度决定了活力的大小和创造力的大小。把公有制人格化,“把公有制落实到人”,才能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企业的活力。这一论述有助于读者切实理解国有资本人格化的实质。
该书不仅从企业的全体劳动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专门的公有资产管理机关这三个方面,阐明了如何形成国有资本人格化系统的问题,而且从完善机制的角度,论述了实现国有资本人格化的重要性,得出了“强化人格机制”这一重要结论,道出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症结和关键所在。
马克思很早就提出了“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这一概念。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和逻辑、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正确研究方法,明确指出,一切经济关系都有人格化的问题,而在我国现阶段则应当形成与私有资本人格既有联系、更有明显区别的新型资本人格,并将其表述为“集体经济人”。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格的这一概括,在理论上具有开拓的性质,在实践中也具有先导的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增收
——山东省微山县调查
鲁设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治本之策。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势头,使农民收入得到较快、稳定的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增强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增收的自觉性和能力。这是山东省微山县委、县政府在指导农民增收方面的一个重要体会。
抓住了规律就抓住了根本
近年来,长期贫穷落后的微山县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1995年微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一千四百三十五元,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一百四十三元;到1998年,增加到二千三百一十四元,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一百五十四元。对此,县委书记陈民说,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努力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微山县地处湖区,因湖得名,以湖立县。全县七分水面三分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鱼养殖生产基地。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早在1986年,微山县就确定了“以湖富民”的发展思路。尽管全县干部群众一直苦干,但农民的收入却增加很慢。为什么正确的发展思路没能带来“富民”的实际成效呢?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研究市场需求,不讲究经济效益,是一个普遍现象;现象背后,则是市场观念淡薄,缺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鉴于此,微山县委结合实际,向干部群众进行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宣传和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或快或慢,企业经营或成或败,农民收入或多或少,都取决于是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抓住了市场经济规律,就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
把握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去。商品生产(供给)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有可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如果置市场供求关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从本地现有资源出发确定发展路子,往往会走入死胡同。因此,微山县首先从市场需求入手,多方调查,细心分析,科学预测。既摸清了市场的现实需求,又对潜在需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对“以湖富民”的发展思路进行了重新定位,赋予它“育市场、调结构、重品牌、创名优”的新内涵,变以往“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什么产品能卖出好价钱我就生产什么”。育市场,就是在规范、完善现有湖区市场的基础上,兴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规模较大的渔湖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并把湖区市场建设与开拓国内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调结构,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把渔湖牧业作为支柱产业,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重品牌,即以“微山湖牌”作为渔湖牧主导产品的统一商标,打入市场,塑造品牌形象;创名优,即努力提高渔湖牧产品的质量,培植和创造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就把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给农民带来了巨大实惠。
围绕市场竞争,加强联合与协作
当前,我国多数农副产品处于生产过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重视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更要重视增强农民的竞争实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竞争规律的主要作用就是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由此对经济主体造成强大的外部压力。微山县委在实践中认识到,在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农民增收已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区域内众多农户和企业的群体行为。因此,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注重具有相同利益的市场主体间的联合与协作,注重培育联合体的骨干和龙头。为此,他们抓住关键环节,强化渔湖牧产业链条。一是“壮龙头”,加快渔湖牧主导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步伐,形成集团优势。目前,全县已形成五大龙头企业带动六十多家加工企业共同发展的渔湖牧产品深加工网络,每年可实现加工增值一点二亿元。二是“建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原材料需求和主导产品,兴建种养基地。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已初步建成六大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基地,总面积近十万亩。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每年可使农民人均增收二百元左右。正是龙头企业的壮大与种养基地的建设,使微山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尝到了甜头。
遵循价值规律,推进农业“四化”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农民增收的愿望只能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实践中实现。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必然促使区域农业朝着市场化、特色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微山县把实现这“四化”与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紧密结合起来。首先,逐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与农民增收紧密联系的产加销、农工商各方面、各环节都有自身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损害各方的联合与协作,最终无法保证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他们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组建一体化经营实体,运用法律手段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各方面的利益,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其次,积极培育有特色的经济板块。有特色才有价值。微山县制定灵活的政策,鼓励培植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各种经济要素向这样的经济增长点聚集。为了把特色化的路子走宽,他们既着眼于传统产业的推陈出新,又注重珍稀产品的系列开发;既努力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集约化特色经营,又狠抓高水平的一体化特色服务。在价值规律的驱动下,全县形成了“一品带动”、“一业带动”、几块经济高地凸起的经济格局。再次,努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经济的发展,商品价值的实现,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微山县与有关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协作关系,积极引进科学育种新技术,狠抓名优特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目前,全县科技推广普及率达到9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45%,使农民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方式
吕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方式也不相同。因此,要搞好我国跨世纪的工业结构调整,就必须认清世纪之交我国经济运行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结构调整的任务由解决轻重工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转向推进产业升级
按照通常的理解,工业结构主要是指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因而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由失调转变为协调。但由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曾对工业结构进行了几次较大的调整,因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的问题并不突出。
八十年代初,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通过抑制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克服消费品市场的短缺。经过短短两三年的努力,到1983年前后,轻纺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各地重点发展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大量引进国外生产线和技术,以满足国内市场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到1991年,耐用消费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销售价格稳中趋降,生产厂家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由于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为了消除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瓶颈”障碍,各级政府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建设,同时加快了基础产业价格体系和价格机制的改革,取消了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双轨制,逐步放开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增强了基础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到九十年代中期,基础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明显缓解。
几次大的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上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二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三是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落后。因而,当前调整工业结构主要是推进产业升级,包括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在提高素质、优化产品结构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四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在提高大企业生产集中度的同时,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结构调整的重点由以消除短缺为主转向解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九十年代以前的四十年,我国经济一直被短缺所困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长期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成为近几年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目前,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左右,还有一些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供大于求的商品占80%。对供求总量的宏观调控,虽可暂时缓解有效需求不足和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的状况,但难以解决制约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一些落后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是当前商品供大于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由过去以消除短缺为主转向以解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为主,调整的对象也应由以增量为主转向以调整现有资产存量为主。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调整工业结构,主要靠增量的投入,大量建设新的项目,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以增加供给,消除短缺。在相对过剩条件下调整工业结构,必须对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重组,通过市场竞争,使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淘汰一批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落后企业和落后产品。对现有资产存量的调整,既是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调整,也是对与这些生产能力相联系的劳动力的调整。一部分职工将因结构调整而下岗,但随着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又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这又对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因而与增量调整相比,存量调整的难度更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重组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导致一部分企业被淘汰,一部分职工失去原来的工作岗位,出现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并由此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但只有不失时机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工业生产和经营出现了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例如,彩电、电冰箱和洗衣机行业的前十家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平均超过80%,而其他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减少,有的甚至关门停产或被兼并。但是,市场供给并没有因为这些厂家的不景气或退出生产经营而减少,竞争的结果是改变了市场结构,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成本、价格的下降,优化了资源配置,消费者也从中受益。这种集中化的趋势虽然导致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的破产,但从宏观上考察,却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这是一项战略任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实行突出重点与综合配套相结合,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相结合,市场主导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军用与民用相结合,国家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
在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日益临近,但发展知识经济并不意味着以知识经济取代农业和工业生产。无论科学技术怎样进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穿衣、吃饭、住房和交通工具,离不开提供相应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所改变的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但脱离农业和工业生产的知识经济是不可能存在的。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关系是改造、服务与被改造、被服务的关系。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看,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服务业的比重必然大不相同。没有高度发达的第一、二产业,特别是如果第一、二产业没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即使像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也仍然把发展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和优先的地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最主要体现,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强。
人们往往把服务业仅仅理解为商贸、金融、餐饮以及旅游娱乐等,但实际上有的国家服务业的发展重点,首先是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财会管理、法律咨询、进出口贸易服务、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运输和通讯服务等等。随着高新技术在服务业的推广应用,为物质生产过程服务的产业日益多样化、专业化和高效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
所以,发展知识经济,绝对不能忽视制造业,而必须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同时,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结构调整的方式由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转向以市场机制为主
八十年代的几次调整,主要是依靠行政的力量和计划的手段,在当时的体制下,这些手段是比较有效的。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本确立,因此,结构调整的方式越来越转向依靠市场机制。首先,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政府对各类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行政约束力弱化,而必须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其次,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再次,价格体系基本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已基本市场化,价格信号成为调节供求关系的重要杠杆。这些变化使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式由计划转向了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也由政府转向了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多地取决于企业的投资行为、技术创新的广度和速度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实施进行改革,不仅要提出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目录,还要有相应的、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手段加以配合,否则,产业政策就难以得到贯彻落实。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哪些行业发展得快一些,哪些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哪些产品上,哪些产品下,已主要不取决于行政和计划的安排,而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可见,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