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第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3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信用社门口为什么排起了队? 信用社的同志说:农民真讲'...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聚焦

信用社门口为什么排起了队?
  信用社的同志说:农民真讲信用;农民则说:信用社才是真正的“财神”
本报记者 蒋升阳
  农民真讲信用
  初冬,一个晴朗的午后,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共合镇信用社的门口排起了队。
  “这些农民是来要贷款的吗?”记者好奇地问。
  “不!他们是来还贷款的。”绥化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朱学峰回答。
  记者上前问队伍中的一位中年农民:“你们为啥这么急着还贷款?”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信用社这么信任俺们农民,上门借钱给俺们,俺们也得讲信用不是?这不,收了粮,卖了钱,赶紧把钱还上,来年再贷!俺还想当个信用户哩。”
  农民的回答道出了一个事实:绥化市信用联社与广大农民建立了良好的信贷关系。市联社成立4年来,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立社之本。通过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和开展“贷款绿色通道”活动,实现了乡乡、村村、屯屯都有贷款。全市农业贷款的投放近3年以2.7亿、5.9亿、12.7亿的速度递增。今年1至7月,投放额已达15亿元,农户贷款面达到81%以上,农户还贷率在95%以上。信用社的同志感叹说:农民真讲信用;而农民则说:信用社才是真正的“财神”。
  高利贷被赶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走进海伦市共合镇增产村村民成国章的家,只见家门口开着小卖部,院里拴着7头牛,屋里摆着时新的家具。村支书徐君介绍说,成家人均年收入将近3000元,在村里属中上水平。
  说起信用社,成国章一脸感激:“俺家能富起来,全靠信用社。1999年以前,俺家穷得不成样子。孩子上学,看个病,都得借高利贷,月息3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后来,俺从信用社先后贷了1万元,养起了牛,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成家的幸运得益于绥化市信用联社从2000年开展的“阳光信贷工程”。所谓“阳光信贷”,含意之一是让农户小额贷款像阳光雨露一样洒向家家户户,含意之二是让贷款过程公开化,杜绝“条子贷款”和“黑贷款”。
  在增加贷款量、扩大贷款面的同时,市联社采取直贷到户联保贷款的办法,保证还贷率。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贷款绿色通道”活动,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对还贷及时、信用好的农户分级发放贷款信用证。获得信用证的农户不用担保,凭信用证就可直接到信用社贷款,简化了贷款手续。如今,绥化市已有6个乡镇成为信用乡镇,20万户农民成为信用户,并拿到了信用等级证。由于广大农民基本上都能通过信用社主渠道获得贷款,高利贷逐渐被赶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信用社成为农民的“财神”
  海伦市联发乡百业村是远近闻名的“牛村”,430户人家养了300头牛,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村支书张贵元对记者说:“百业村有今天,靠的是信用社这个‘财神’。”
  这个村原先是有名的穷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里欠款400万元。几年前,靠信用社给的18万元贷款,张贵元带领18家农户率先发展养牛业,几年滚动发展,如今农民富起来了,村里还清了欠款,最近又搞起了肉牛交易市场,马上就要开张。
  像这样的故事在绥化市实在太多了。全市各信用社拿出5500万元,重点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养鹅、养鸭等草食畜牧业,拿出500万元支持农村科技协会会员的发展,形成“兴一家、带一村,兴一业、富一方”的增收致富链条,加快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绥化市信用联社靠真情服务助农民增收,广大农民则用储蓄和及时还贷回报信用社,使信用社增加效益,形成了良好的“双赢”局面。增产村支部书记徐君感慨地说:“信用社年初放出的是贷款,秋后收回的是对党的信任和一片民心。” MID品论天涯网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数字农村

全国十二大水电基地装机容量
资料来源:成都水电勘察设计院 周大庆 张伟编制
新华社发 MID品论天涯网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

“米脂婆姨”走天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是对陕北高原优秀儿女的赞美。以米脂为代表的陕北妇女聪颖美丽,心灵手巧,早已闻名全国。
  近年,米脂县为扩大劳动输出,提高家政服务档次,使“米脂婆姨”形成规模,推出了“米脂婆姨”家政服务新品牌。新设立的“米脂女子家政学校”将为各地提供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
  上图为米脂女子家政学校的创办者和倡议人之一的米脂县女县长王丽华(前排左五)与师生们在一起。右图为学校家政班的学员正在上烹饪课。
张井摄 MID品论天涯网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我说农村

农田水利建设莫摆“花架子”
胡可群
  眼下,全国各地农村正在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本是一桩大好事,但有些地方却走了样,做起了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
  一些地方只注重公路两旁的形象工程,草砍尽,坡光滑,根本不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效。甚至有个别地方在上级检查时召集一大批人,手拿工具做样子,摆场面。标语满墙贴,喇叭早晚响,红旗迎风展,大有热火朝天之势,检查一过,立刻就人散旗收。
  对这些摆“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做法,老百姓非常反感。出这种主意的干部理当改正,同时负责检查的上级领导也要反思,如何检查才能查出实效?如果只看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场面,却不注意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必然会给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者营造“造假”氛围。笔者认为,事先不打招呼,不要村里干部陪同,不要被查村组招待,求真务实,解决问题——这样的检查才是值得提倡的。 MID品论天涯网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增收有道

田井洪发药财
梁跃军
  家住在梵净山西麓的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永义乡大元址村农民田井洪,退耕之后改种药材,每年种药材收入在2万元以上。几年下来,不但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发了财。
  田井洪一家四口人有6亩责任田。这里海拔在1100米以上,生态保护良好,气候、土质都适宜种植中药材,而种水稻往往是三年两不收。
  大元址村在2000年获得了退耕还林(药)的项目实施,田井洪仅留了两块菜地,其余的耕地全部种上中药材。他今年种天麻400多窝,预产3.2万元以上。还种了1亩玉竹和射杆,在田边土角,房前屋后还种了100株金银花,既美化了家园,又得到了经济实惠。田井洪说:“一株金银花产量在2—6斤内,最高单价卖到每斤12元,现在一般每斤均价在6元左右,去年仅金银花收入近2000元。”
  田井洪说,种天麻,腊月下种,来年9、10月采收,从下种到采收近10个月的时间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管理,还可以去梵净山搞旅游服务创收。这样,农业、副业两不误,田井洪钱包鼓起来了,日子也好过了。 MID品论天涯网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怎样当好村干部

有福民享 有难官当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 吴仁宝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小康。村干部是联系党组织和老百姓的桥梁。如何发挥好村干部的作用?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如何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的看法,首先要更新“官”念,坚持“两手抓”,与“两头”保持一致,做到“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过去,人们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往往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实践证明,凡是“有福官享,有难民当”的,就难以有向心力、凝聚力,难以有权威,难以发展。
  我们华西提倡的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既能共患难,又能共富贵,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党员干部始终是“一面为民谋利益的旗帜”。要求老百姓做到的,干部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凡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就有战斗力,经济就能发展,老百姓也能得到实惠。只要我们做到“有福民享”,老百姓也不会让干部穷到哪里去。只要我们“有难官当”,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老百姓也一定会支持我们,共同克服困难。
  我认为,做一名村干部,只要“两头”保持一致,既同上面保持一致,又同下面保持一致,就是一个不太差的干部。我们做干部,不要做最好的干部,做不太差的就行了。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能更好,不能最好。如果只同上面保持一致,不同下面保持一致,这不算是一个好干部;如果
  只同下面保持一致,不同上面保持一致,这干部当不长的。
  如果“两头”都不保持一致,既不同上面保持一致,又不同下面保持一致,这是一个危险的干部,迟早要受到法律的制裁。40多年来,我们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谋福利。现在,我们华西家家有50万—500万的存款,1—3辆的汽车,住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最近几年,我们拿出数千万元资金,建立了宁夏、黑龙江两个“省外华西村”,到东台、楚州、大丰等地帮扶。而且把周边10个村,以“一分五统”的方式,并入华西。近两年,为周边村支付修路造桥、各项福利,累计7000多万元(不包括住房补贴),如今大华西已经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就业促勤劳,小康步步高。”
  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老百姓是成就我们事业的最大根基。华西的党员干部,人人要把“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作为工作的最大追求和最大目标;个个把同“两头”一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作为我个人来讲,还是要干到80岁。干到80岁,不一定要做“头把手”。我要为大华西老百姓在3年内达到50%小康、30%中康、20%大康,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孙海燕整理)
  这期“怎样当好村干部”专栏选用了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的来稿,并不是因为他的名人身份,而是因为他的话说得实在,是他当“村官”多年的体会深刻。比如“与两头保持一致”的看法,“有福民享”与“有难官当”的关系等等,读来让人感到亲切。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有些地方,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有些干部要么以行政命令代替农民意愿,要么干脆撒手不管。这些关系究竟应该怎样处理,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现在编辑部已经收到了很多参与讨论的来稿,希望读者继续关注这个专栏,在这片园地里交流心得,探讨问题,把讨论深入进行下去。
——编者 MID品论天涯网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希望的田野

希望的田野
  左图:由下岗军嫂刘淑英创办的北京市石景山“爱心小学”解决了300多名在京民工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图为幼儿班同学回答老师提问。
  本报记者 雷声摄
中图:四川省绵竹市板桥幼儿园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等方面能力。图为孩子们正在高高兴兴地用水彩笔画鸡蛋娃娃。
张绍华摄
右图:江西婺源县江湾中学以“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为主题,开展“我为叔叔阿姨做导游”活动。瞧这位女同学,讲起家乡来多自豪啊。
程维华摄 MID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