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专页)
专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沈阳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专家笔会”文章摘登
编者的话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为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实施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共沈阳市委专门组织了“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专家笔会”,邀请有关专家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与体制创新、发展观念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怎样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老工业基地经济市场化进程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研讨。现将部分专家的文章摘要刊登。
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制度保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陈佳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改造的任务重,下岗职工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继西部大开发之后,中央又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巨大潜力,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中央在政策和投资等方面的支持,但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了这种制度保证,才能产生和运用新的机制、获得新的动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增强老工业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和“五个坚持”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五根支柱,即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调控,应有针对性地推进这几方面的改革与完善。
针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分布广、社会负担重、机制僵化等现状,应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和布局调整,建立国有资本进入和退出的合理机制,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引进外资、吸收民间资本参股等措施,加快推进公司化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竞争能力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完善发展私营企业的政策法规,营造公平环境,大力促进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办法,而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应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着力完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扩大开放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改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鼓励和促进生产要素资本化,破除制约生产要素按市场机制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整顿市场秩序,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对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加强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加速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特别是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政策和法规,大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吸引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调节过高收入,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认真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多,退休职工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同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总结辽宁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经验,扩大社会统筹的比重,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再就业制度,在大中城市,形成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失业人员管理体系和再就业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和完善城镇医疗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其他社会救济制度,各级财政要增加这方面的支出,保证其有较充足的资金来源。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理顺职能分工,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当地政府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完善和规范各种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14版(理论专页)
专栏:
关键是转变发展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何伟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关键是转变发展的观念。
转变传统工业化观念,树立现代工业化观念。现代工业化观念是将工业化和知识化结合起来发展,这也是我国现代化的特点。既不能不考虑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又不能跳过工业化,一味追求知识经济化。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应超越传统工业化的思路,注意电子、信息、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走现代工业化道路。要吸取传统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注意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制定包括农村、农业、环境和长远发展的思路,统筹兼顾,克服片面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旧观念,走出一条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要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的职能不是经营企业,而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是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政府应当为人民创造财富创造环境,包括法制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这样,就能吸引八方投资,发展本地经济。把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标准,就能避免出现政府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是政府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经验来看,哪里的民营经济发展快,哪里的经济就发展快,哪里的人民就富裕。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税收,而不能靠自办企业营利,非国有经济发展了,税收自然就增加了。所以,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该是:“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赔钱,我不管;你犯法,我治罪;你自主经营,我宏观调控。”政府要依法行政,企业要合法经营,政府为企业创造财富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企业把纳税作为应尽的义务,二者都各尽其责,就会减少侵权和越位现象,促进经济良性发展,财富充分涌流。
转变只注重城市发展、忽视农业和农村的观念。过去我们发展经济偏重于工业、偏重于城市,对农业和农村重视不够,造成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于东北这一中国的粮仓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各级政府已逐渐重视农业问题,注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倡标准化和绿色产品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并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其中的关键是转变抓农业的观念,改变过去单纯抓产量的做法,树立起抓农产品加工业的观念。过去我们不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来看待,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设备落后,加工水平很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0.85∶1,发达国家一般是3∶1,农产品加工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抓农业的一个中心环节,就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民实行订单生产,能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在价格和销量上就有保证。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第三,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少,见效快;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劳动力多,是推动农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有力措施。第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便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能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开拓农村就业的领域。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政府要提倡、引导、支持各种农业协会、行会和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中介机构的职能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市场。它代表该机构成员的利益,是一种自治、自律机构,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层组织,是我国农业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
第14版(理论专页)
专栏:
产业结构调整应有新思路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林木西
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决定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否振兴的关键。但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重蹈“项目经济”的怪圈,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此,应做到四个结合: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表面看来主要涉及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实际上与金融资本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中央政府投资显然不够,地方政府财力又十分有限,因而要求做到投资渠道多元化,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这方面国内其他地区的有些经验可资借鉴。相对而言,深圳开发主要靠产业资本(如实行“三来一补”),同时依靠港澳台资本;浦东开发主要靠金融资本,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经验证明,在中国,一个地区的调整、改造和振兴,资本是最大的瓶颈。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解决好产融结合的问题。可在依靠政府金融或政策性金融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金融”,充分利用国(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涉及技术类型的选择,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除了会遇到资金、技术等问题之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还面临一个十分现实而敏感的问题,就是人员包袱沉重,失业、下岗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将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调整就业结构结合起来,并把这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东北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
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相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重”,同时又与所有制结构的“大”结合在一起。东北国有企业多、中直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多,因此有人说东北经济“既得之于大,又失之于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光靠国有经济不行,光靠非国有经济也不行,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重型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因此,必须走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混合发展的道路,将调整与改革结合起来。
调整产业结构与适应市场需求、符合技术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现在东北各地都在制订振兴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令人振奋,但有的也令人担忧:在一些“大项目”、“主导产业”的背后,市场需求到底在哪里,需要认真进行研究。最近沈阳市有一个项目做得比较好,是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科技部重大项目,其中有一个专题专门分析了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与技术需求。如果我们的规划纲要都能认真考虑这一点,就可以减少许多重复建设,使我们的规划(供给)大体上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符合技术经济规律:一个是工业结构演进规律,其中又分为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两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重化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以及在重化工业化中,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演进趋势;另一个是进口替代转换规律,即由轻型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替代并转向出口,逐渐转变为重型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替代并转向出口;第三个是比较优势在国家间转移规律,即最终形成我国在重型制造领域、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
第14版(理论专页)
专栏:
找准症结 认清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吕政
东北地区具有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难以企及的条件,如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力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城镇化程度高等。因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如果说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脱贫,那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应当是如何致富,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如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竞争本领,以率先实现工业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很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深化体制改革是重要前提
东北国有经济比重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多,这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民营经济的发展既可以使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获得再就业的机会,又可以促进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甩掉冗员过多的包袱,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民营经济,既要靠经济主体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又需要政府创造宽松、规范并且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
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解决国有企业资产的“冰棍”现象,即不改制企业的资产逐渐成为无效资产,改制过程中又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权衡利弊,应当两害取其轻,出发点是有利于救活企业。但改制的办法、过程和结果都应当依法、公正和透明。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补充养老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是中央政府援助政策的重点。因为传统体制下企业的利润都上交财政了,当时没有建立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中央的援助政策实际上是还社会保障基金的历史欠账。
发挥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则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要着眼于把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做强做大。在讨论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时,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东北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短腿,因此结构调整应当向轻工业倾斜。事实上,重化工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恰恰是东北的优势,是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区所不具备的。放弃或不重视自身的优势,去发展竞争力明显低于江苏、浙江和广东的产业,在战略上不具有合理性。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和国内供求结构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产品进口的比重高。轻纺产品进入门槛低,早已出现过度竞争,产品供大于求。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在于减少重化工业,而在于优化重化工业的产品结构,在于增强重化工业的竞争力。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是振兴东北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措施。东北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由于“大而全”,实际上是“大企业、小规模”,即企业的员工多、设备多、占地多、厂房大,但生产规模小。由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产品零部件配套的自制率高,因而批量小、设备和工时利用率低,导致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用小生产方式搞现代大工业的状况,必须通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重组,以主机厂为龙头,众多专业化、标准化的零部件厂为其配套。机械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必须建立在大量小企业做专、做精的基础上。在机械加工和装配制造业领域,没有小而专和小而精,就没有大而强。军事装备制造业的调整和寓军于民体制的形成也必须走这条路。
东北地区另一个产业优势是农业资源条件好,东北轻工业的发展应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其产品既可以供应国内市场,又可以扩大对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出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东北农业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具有结构互补优势,出口潜力大。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体制安排和产业组织方式,特别是要整顿和规范对俄出口贸易的渠道和秩序。
第14版(理论专页)
专栏: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李凯
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多、国有企业多,这些特点决定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难度,即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解决传统产业改造问题,必须解决企业体制和机制问题。增强企业竞争力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微观基础。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问题;二是公司治理问题;三是企业结构调整和管理问题。这三方面的问题是相互交织的。
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企业的社会属性,是企业角色定位的基础。老工业基地相当多的国有企业不像真正的企业,更谈不上是现代企业,其根本原因是这里的社会环境赋予了企业太多的社会责任,使其无法专心开展经济活动。背负沉重包袱的国有企业怎能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呢?我认为,中央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其重点不是投资拉动或项目拉动,而是环境治理拉动,是通过建立和完善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及解决重点企业改造的社会负担问题等措施,促进老工业基地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善。老工业基地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速建立有利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新企业机制创立的社会环境,促使企业深化改革,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证老工业基地振兴有内在动力。在这方面,政府是主角,能否在老工业基地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做好这项工作,值得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是关于公司(企业)相关各方责、权、利关系确定及调整方式的制度安排,是公司(企业)的核心制度架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企业所有制、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也包括在既定产权框架下的股东、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调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必将对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在考虑产权制度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在产权制度下有关利益各方的制度安排。本质上,公司产权制度是适应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形势的,而这种产权制度的演进对公司治理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多属重工业,其资产规模大,即使在形式上形成了多元化投资结构,国有股权偏大的问题一时也难以解决,因此,在一定产权结构下的治理制度问题仍然会尖锐地突出出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与同属国有企业担纲的青岛等地相比,显然忽视了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关于经营者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致使许多改制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只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而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增强老工业基地企业竞争力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老工业基地要加强结构调整,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东北工业结构偏重于重化工业,金属材料、化工材料、能源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相对发达,这是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所在,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向重加工阶段迈进的重要基础。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能力强、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在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实现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含量,顶替重大装备、成套装备、主要工业材料的进口,以此来建立企业核心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发展面向市场、需求量大的产业,如汽车制造业、IT业、环保产业等。像沈阳这样的城市,有条件成为以重大装备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供应基地和服务中心,现在需要提倡的是发展与装备制造相关联的工程公司、研发中心以及装备制造延伸的新型服务业等,彻底改变其单一生产功能突出、单机制造功能突出的局面。在这种结构调整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迎接国际产业转移,重铸辉煌。
第14版(理论专页)
专栏:
加快市场化进程
辽宁大学教授 王厚双
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种思路是国家给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特殊政策和资金注入,以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过高的企业负债、社保资金缺口和技术改造投入的需要;第二种思路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不等不靠、面向市场、抢占发展先机的改革意识和自主意识;第三种思路是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力度;等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思路都有一定道理。但从东北老工业基地近20年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治本的思路应当是快速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是东北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补的一课。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纵向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横向来看,东北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要比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南方一些省市晚,在开放层次、开放范围、政策环境上与它们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与内部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互相作用的。在对外开放起步晚、开放范围、开放层次受到限制、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较深的同时,东北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明显滞后。于是,不具有开放优势和体制优势的东北地区的发展动力大大地削弱,导致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下降。因此,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补课。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已进行了近20年,但是,其任务远没有完成。之所以如此,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过去所进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基本上是在原有经济体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原有企业制度没有发生实质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条件下,虽然许多企业得到了优惠政策支持和技术改造资金投入,经过改造,技术水平可能暂时上去了,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体制环境的支持,企业自身也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就必然导致企业无法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再次陷入困境。
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是经济体制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开放条件下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从深层次来看也是经济体制的竞争。经济体制在一国之内的基本功能,是使经济活动有序,并在有序中提高效率。效率是经济体制追求的核心。经济体制的优劣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效率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也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而体制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一是体制的国内适应性,即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程度。凡是适应程度较高的经济体制,其国际竞争力就强。二是体制的国际适应性。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的经济活动必然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国的经济体制要保持其效率功能,就必须适应这些影响和制约。三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变化的能力。效率功能强的体制总是能够快速地完成从不太适应到适应的转变。在开放条件下,老工业基地的体制再造必须根据上述三方面要求来进行。
经验教训表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只能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尽快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