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第13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2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构筑中非友谊丰碑 '...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中非关系 前景广阔
  主持人语:
  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将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重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友好与合作,温家宝总理届时将出席上述会议开幕式。这既是中国一次重大外交国务活动,也是中非双方为顺应国际形势变化、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以对话和合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促进南北对话、推动南南合作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国际性会议。无疑,这次会议将为中非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续写新的篇章。本期《国际周刊》刊登的几篇文章将为读者深入了解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提供一些参考。
构筑中非友谊丰碑
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 杜起文
  加强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近半个世纪来,中非传统友谊和真诚合作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和非洲同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中非友好交往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多次下西洋,曾四次到过非洲东海岸,在历史上传为佳话。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广大非洲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中国与非洲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中非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相似的历史遭遇和面临的共同任务使中非人民患难与共,心心相印,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谊。
  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相互同情,在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事业中相互支持。中国提供道义支持和物质援助,为非洲国家的政治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非在国际事务中加强磋商,密切配合,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1971年,在投票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76国中,非洲就有26国。为此,毛泽东主席曾动情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巩固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努力。从1956年起,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援建了700多个项目,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其中,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绵延1800多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坦赞铁路被誉为“自由之路”,在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友谊的丰碑。
  中非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真诚友好合作。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政府不断充实和完善对非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发展中非友好合作的需要。1996年5月,江泽民主席访非时提出“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中非关系的5点建议,得到非洲国家的一致响应。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重视加强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主张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建立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
  中国政府的对非政策可以概括为:一、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支持非洲国家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
  二、支持非洲各国加强团结合作,联合自强;继续参与联合国及相关组织在非洲开展的维和行动。
  三、努力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国家长期稳定、友好互信、全面合作的政治关系。
  四、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平台,在广泛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
  五、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非洲解决实际困难。
  六、支持非洲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宣告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正式成立。论坛是中非顺应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强团结与合作的重要尝试,为中非加强磋商、扩大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论坛成立3年来,中非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蓬勃发展。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保持着密切的磋商与合作。
  今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中非双方将回顾首届会议后续行动的落实情况,探讨在人力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贸易等领域深化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温家宝总理将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同与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广泛交换意见。
  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中非相互尊重,真诚无私,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旋律,奏响着发展中国家推动和平与发展的雄壮进行曲。我们相信,即将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将成为中非友好合作新的里程碑,鼓舞占世界人口1/3的中国和非洲朝着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附图片)
  上图: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亚的斯亚贝巴环城公路。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黄泽全摄) Sux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民间交往日益活跃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陈昊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已过去三载。借助这个平台,中国与非洲间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自然和人力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自2000年以来,作为非官方的对外民间友好组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加大了对非洲的交往力度,努力形成全方位的民间交往格局。3年间,对外友协共派出了31个团组,244人次,访问了24个非洲国家;接待了来自23个非洲国家的39个团组,233人次,其中60%以上为高层人士代表团,涉及政治、经济、贸易、农业、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为我国各部门对外合作开辟畅通的民间渠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由对外友协主管的友好城市工作也加紧了对非洲国家的交往。到目前为止,我国有24个省市与非洲各国结成了56对友好城市关系。
  目前,在近20个非洲国家都有专门的对华民间友好协会,主要由社会各阶层的对华友好人士组成,他们与我们开展定期交往,为增进人民友谊做了许多工作。不久前对外友协向两位长期从事对华友好工作的非洲人士颁发了“人民友好使者”证书,一位是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马中友协会长克雷桑·拉克托菲琳加,另一位是埃及著名画家黑白先生。
  三年来,在促进高层交往方面,我们邀请许多非洲在任的和卸任的政要访华。通过访问,他们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为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中非地方政府交往方面,我们邀请非洲国家的省市领导人来华访问。这些访问对中非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外友协还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及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出访。出访人员涉及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地方人大和政协的负责人,在促进中非交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所做的友好交流工作,有以下三个重点。
  推动中非民间经贸领域合作
随着中非政治关系的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更加成熟和务实。发展中非民间经贸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需要,对双方的经济发展具有互惠互利的重要意义。
  对外友协利用长期工作形成的友好关系,为中非经贸合作开辟民间交流渠道,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接待经贸领域的非洲代表团访华时,举办有我地方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企业界人士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向非洲友人介绍中国情况,同时也请非洲客人介绍他们的投资环境和经贸发展要求。对那些由部长率领的非洲代表团,我们精心安排他们的行程,为我国在非洲有项目的公司牵线搭桥,促成我国的企业在非洲的承包项目。2002年埃塞俄比亚能力建设国务部长沃尔德访华时,我们积极安排与中土公司进行接触,推动了中埃之间一个重要建筑项目的进程。
  非洲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市场,而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各种产品都比较适合非洲国家的需要。我们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更加注意与非洲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合作,双方有着良好的客观可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花了很大努力组织地方负责经贸的政府部门官员和企业家代表团访问非洲,意在促进中国经贸界人士对中非合作的了解,受到热烈欢迎。
  促进中非农业、人力资源培训领域的交流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之后,进一步加强中非在农业和人力资源培训领域的合作已成为实施论坛后续行动的优先内容。非洲大陆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大的市场,中国有比较实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完全
  可以在农作物种植、品种繁育、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培养非洲农业技术人才,同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非洲开发农业项目,探索开展互利合作的新途径。
  在2002年中国与乌干达建交4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乌农业部长穆杰瓦尔率乌中友协代表团访华。访华期间,穆杰瓦尔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就杂交水稻的种植和推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还与湖南、陕西的农业机构进行了交流,对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回国前,他表示将在乌干达主办的东非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上,把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向与会者介绍。他认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方面的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参考借鉴。
  埃塞俄比亚能力建设国务部长来访时,我们安排他与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人士会谈。他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将给埃塞俄比亚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
  开展中非在文化旅游领域的交往
2000年以来,我们组派了杂技团和歌舞团赴南非、加蓬、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这些国家的人民已多年没有见到来自中国的演出,艺术团的访问促进了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心灵上的沟通。当地新闻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还在不久前赠送展品给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等友协举办工艺品展览,开辟非洲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
  对外友协代表团今年访问加蓬时,还与加蓬有关部门探讨了在文化旅游交往方面的可能性。加蓬虽然还不是中国的旅游目的国,但其社会比较稳定,旅游设施相对完善,有自己引人注目的特色。对外友协愿在发展旅游沟通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非洲需要中国,中国需要非洲。政治上相互信任和经济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使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作为对外民间交往组织,对外友协和中非友协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赴非洲投资开发,支持中非民间经济技术交流,促进民间贸易和文化往来。我们相信,中国和非洲的未来是美好的,我们将继续为中非人民的共同利益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Sux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加强合作 共同发展
黄泽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关系,中国几代领导人都致力于中非友好事业,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不断巩固和加强中非友好关系的政策。中国一系列对非洲的政策是建立在中非共同和长远战略利益基础之上的,是在长期的共同斗争中形成的,决不会因世界局势的演变和各自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几个基本特点:相互支持,恪守主权独立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相互平等,坚持互利互惠原则,在经贸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相互信任,以真诚友好的精神协商处理双边事务;相互支持,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密切磋商与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中非之间建立长期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双方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进入新世纪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愿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国家都面临着保持长期稳定、发展民族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共同任务,在国际事务中需要协调立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和非洲国家本着“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宗旨,于2000年共同倡议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根据机制程序,中非合作论坛每三年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举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非友好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化。
  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发表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公布了《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建立了新形势下中非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对话机制和重要平台。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文件执行情况;认真探讨中非在人力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贸易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中非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平等互利的务实合作。据悉,此次部长级会议将发表《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年至2006年)》,集中反映中非双方对共同关心的政治和重大国际问题的共识。会议期间还将举行“中非企业家大会”和“中非友好合作成果(图片)展”两场大型活动。
  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首次在非洲国家召开,标志着论坛机制日趋完善,中非友好合作的目标更加明确,形式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成果更加显著。可以说,当前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全面友好合作关系正处于中非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
  巩固和加强同广大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世界新形势,中国将同非洲国家进一步扩大共识,深化合作,不断增强竞争优势,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遵循“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原则,致力于发展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人们可以相信,在中非合作论坛全体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之下,亚的斯亚贝巴会议必将为增进中非友谊、深化互利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Sux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中非关系让世界更多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杨立华
  新世纪的中非关系,是正在建设中的全面合作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关系是长期友好合作的继续,也是新形势下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的新思路和新战略的探讨。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考虑到当前不公正和不平等的世界秩序,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经贸合作、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都有扩大和加深合作的必要。这不仅有助于中非双方的共同发展,而且将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力量对比都在发生变化。虽然美国称霸的局面依旧,西方大国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日渐呈现多极支撑的局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日益活跃并有所成效。当前,促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维护世界各国多样化发展的权利,已经成为国际舆论。
  近年来,拥有53个发展中国家的非洲大陆不甘心所谓“边缘化”的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为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提出参与国际政治的平等权利、改革联合国、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要求发达国家取消农产品补贴、消除非关税壁垒,直指西方大国虚伪的贸易自由,逐渐取得道义上的优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基本的国际法准则等方面,参与联合国在非洲冲突地区的维和行动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和规则制定中发挥影响,都需要与非洲国家加强沟通、协商与合作。非洲国家则希望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权益方面。
  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21世纪初叶,虽然发展的程度有差别,中国和非洲都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是更上一层楼,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非洲则是走出困境,自主发展,联合自强,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中国与非洲充分发挥经济互补性,加强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完全符合双方未来发展的需要。
  中国需要非洲。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我国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更直接参与国际投资竞争的能力,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加快在国际市场寻求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在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条件更加苛刻的形势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拥有8亿人口、丰富自然资源和市场潜力巨大的非洲大陆的合作,更好地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无疑是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非洲期待中国。非洲国家经过20世纪80年代被迫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90年代的多党民主化浪潮的洗礼,带着痛苦的教训和复兴的希望进入21世纪。非洲联盟的建立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制定,是非洲联合自强、迈向一体化进程的里程碑。虽然非洲的产业竞争力处于弱势,但非洲国家正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快经济改革和地区一体化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改善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业的落后状况。这些举措使非洲“边缘化”的处境有所缓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非洲国家开始寻求新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非洲国家对中国寄予很高期望,它们希望分享中国的巨大市场,争取更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并且转让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这对中国加强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是非常有利的。
  在过去10年中国与非洲之间贸易、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今后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领域更广阔,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确定的优先领域有很大的一致性。双方不仅在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医药卫生等传统领域有合作潜力,而且在信息通讯、生物技术、旅游服务和生态环境,甚至空间技术和航天等新兴产业开拓新天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发展和区域性发展项目的开拓,为中非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将会呈现双边、区域和整个大陆三个层面上多种形式的合作。
  社会发展经验相互借鉴
  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资源和规模目前仍然有限,但是各自的发展经验有相互借鉴的价值。中国和非洲都有古老的文明,都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面对很多共同的挑战,特别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价值的关系,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的把握,繁荣经济与分配公平之间的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兼顾,融入经济全球化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关系。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经验受到非洲的重视,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吸引外资的经验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非洲国家对自主发展的追求具有人道主义和文化意义。因此,中国一贯尊重非洲国家自主发展的原则和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不仅限于政治制度,而且也应该有符合各自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途径,真正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才能最终使当地人民受益。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是世界保持活力的必然选择,中非合作将使多元的世界更丰富更精彩。(附图片)
  图为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联盟总部。 Sux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