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玲珑西瓜做大企业 '...

第7版(引智专版)
专栏:

玲珑西瓜做大企业
本报记者 罗春华
  9月的湖南邵阳,本是晚稻快收获的季节。可是,在大祥区檀江乡新塘村的一块块稻田里,记者看到的却是干枯倒伏的稻秧;而在毗邻的瓜田里,小西瓜却长势喜人。一个个绿的、黄的小西瓜垂在瓜架上,十分地玲珑可爱。当地的农民告诉记者,这一带地势较高,加上今年天旱,水稻失收,种小西瓜却发了家。
  这些小西瓜是湖南省瓜类研究所培育的小果型无籽西瓜新品种,它们有着很好听的名字,有的叫雪峰小玉红,有的叫雪峰小玉黄,还有的叫金福……一般每个瓜重1.5公斤—2公斤,每公斤在当地的售价为2.5元左右。
  “要发家,种小西瓜”,这是新塘村农民的一句顺口溜。村民夏政权就是靠种小西瓜脱贫的典型。他家今年种了两季小西瓜,年收入估计在1.3万元左右。去年,他家总共才收入了1000元。说起这,夏政权不住地感谢湖南省瓜类研究所,他们不仅给他提供了致富的渠道,还无偿提供了种子和技术指导。不过,要让瓜研所的所长孙小武说,小西瓜追本溯源,还要说到引智上。
  1994年湖南省瓜类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引智工作。所里先后从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引进瓜菜种质资源200多份,其中从日本引进了15个小西瓜品种进行选育,并连续几年聘请日本专家山内荣等进行指导。与此同时,所里还先后派出6名技术人员到日本学习和培训。不过,孙小武追求得可不是纯粹的走出去、请进来。“引进的国外技术要与国内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他10年引智的基本思路;而“大胆超越”则是他引智的目标。以小西瓜来说,瓜研所在引进的15个国外品种的基础上,结合所里的技术选育出了无籽小玉红等6个优质小西瓜新品种,其中有4
  个新品种已经通过了国家审定。
  有籽的外国小西瓜变成了无籽的中国小西瓜后,瓜种销往日本等国家,目前供不应求。据孙小武介绍,通过引智,从1998年起,包括西瓜、小南瓜、苦瓜等在内,瓜研所的育种水平和种子质量一直保持着国际水平。2001年,瓜研所的“小果型西瓜培育与生产”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为国家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通过引智,瓜研所的技术人员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国外优良的种质资源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外国专家们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孙小武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原来我们是粗放式经营,觉得育种有95%的纯度就可以了,但日本专家却认为,种子要有100%的纯度,这里面没有大概和可能,而且专家们工作起来根本没有时间概念。现在,所里的技术人员工作起来都有那么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头,这和外国专家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在总结引智经验时,孙小武认为,引智一定要硬件、软件一块学,全方位地学,片面地学习根本无法达到最佳效益。
  10年的引智,使瓜研所培育出了一整套完善的种子加工和供给体系。目前,这个所选育出的小西瓜、小南瓜等品种的育种数量和质量均达到了国际水准,仅种子销售一项年收入就高达2000万元。1994年,瓜研所只有五六万元的有效资产,通过引智,现在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瓜研所在内的、实力雄厚的经济实体,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
  企业做大以后,孙小武带领所里的科研人员,迅速把研究成果推广给农民。他们通过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目前,湖南省瓜类研究所通过销售良种、提供技术指导,已在全国20多个省累计推广优质西瓜300万亩,其中小西瓜占20万亩,为农民增收30多亿元,有不少农民和夏政权一样,靠种小西瓜走上了致富之路。(附图片)
  图为湖南省瓜类研究所选育的立架栽培“金福”小西瓜。
  图为荷兰瓜菜专家在试验基地工作。 wE5品论天涯网


第7版(引智专版)
专栏:

当之无愧
本报记者 顾玉清
  像我所接触到的一些瑞士人一样,郭力盟守时、严肃、实在、不苟言笑。对记者的采访,他出言谨慎,几乎是问一句答一句,没有什么多余的话,甚至连他获得2003年度中国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奖———“友谊奖”,也都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郭力盟先生是作为阿尔斯通瑞士公司发电机现场总代表,于2001年下半年来到中国,参与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亲眼见到的一切完全出乎想象。他觉得,北京的城市建设看上去与瑞士没有什么两样,而上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比瑞士的城市还要现代化,由此可以看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巨大变化。
  对他所居住、生活的宜昌,郭力盟更是赞不绝口。他津津乐道地说,宜昌城市不大,但吸引外资不少,变化也很大。它的周围有山,长江穿城而过,鲜花、绿树、江堤、晚霞,实在是太美了。他说,由于宜昌离三峡工地约40公里,两年前他就买了汽车,可工作之余更喜欢骑摩托钻进山里去观景。节假日,他经常与夫人一起到江边去散步、钓鱼,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了情趣。
  考虑到生活在瑞士的孩子和工作在中国的丈夫,郭力盟的夫人经常奔波于瑞士和中国之间。在中国逗留的日子里,她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渐渐地喜欢上了中国。郭力盟每天早出晚归,夫人一个人呆在家中却从无怨言,她在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时不时举行聚餐晚会,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中国的了解。郭力盟向记者透露说,他夫人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她有时在家学画一些中国画,或者到野外去采风;有时就留出专门时间跟着老师学习中文。
  总之,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与中国结缘了。
  一谈到中国的三峡工程,郭力盟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令人难以置信!”他接着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涉及到沿江上百万人的搬迁移民,也牵动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三峡大坝建设的成功与否,其影响不言而喻。因此,阿尔斯通公司为该工程提供的是一流产品,同样必须确保一流的施工质量。郭力盟负责三峡工程有关工段的技术指导、技术方案设计、质量控制等任务,在施工中,他坚持到工地亲自动手干,对机器安装质量严格把关,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譬如,在5号机组转子热套过程中,曾出现转子磁轭加垫多次运行不正常的现象。作为在机组安装关键线路上的重要工序,如果热套工作不能尽快完成,将对三峡工程首批机组按期发电造成延误,对转子组装质量也将造成影响。郭力盟先生在现场进行了仔细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图纸资料,认真听取中方专家的意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阿尔斯通公司总部,经多方协同努力,最终5号机组转子热套成功完成。此后,郭力盟先生还及时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改进措施。
  在机组试运行期间,郭力盟先生和其同事们日夜坚守在岗位,与中方专家积极配合,严格监视运行过程中的每项数据,为保证5号机组提前发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郭力盟,一个外国人,在参与今日中国的伟大建设中,用他的智慧、意志、责任和汗水,赢得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尊敬和奖赏,这既难能可贵,亦是当之无愧的。 wE5品论天涯网


第7版(引智专版)
专栏:

真诚合作创未来
——访“友谊奖”获得者、BP集团副总裁德开瑞
本报记者 罗春华
  2003年国庆前夕,英国石油公司(BP)副总裁、BP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开瑞获得了中国政府向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颁发的“友谊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德开瑞说,他得知这个消息后既吃惊又非常高兴。他一再说,“友谊奖”不属于他一个人,这里面凝聚了BP很多员工和BP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如中国石化的努力和贡献。
  德开瑞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儒雅、含蓄两个词来形容,但德开瑞与中国的渊源却足以担当“深厚”二字。还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德开瑞就认识了他现在的太太王黎明女士。1995年7月他来华工作,作为BP中国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领导BP中国公司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促成了重庆扬子乙酰、上海赛科等若干个重大的经济建设项目,为帮助中国国有公司提高行业标准、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特别是为国有公司符合国际技术标准作出了贡献。目前,BP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超过了40亿美元。德开瑞透露,在今后5年内,BP对中国的投资还将继续以每年5亿美元的速度增加。
  德开瑞告诉记者,BP在中国的石化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其中有两个项目在业内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之一是目前在建的、与中石化合资27亿美元的上海赛科石化公司。该项目将于2005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乙烯,这是目前外国公司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德开瑞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是重庆扬子乙酰化工项目。这是BP与中国石化的第一家合资公司,投资总额近4亿美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说到重庆乙酰,德开瑞的脸上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兴奋。他说,重庆乙酰是BP在中国做得最成功的项目,经常被拿来作为成功的合资企业的样板,它在安全生产运营、有效市场营销以及人员管理方面具有很高的标准。项目启动前,BP就与中石化、地方政府就环境保护和健康等问题进行探讨,特别是在安全和环境方面,包括重庆扬子乙酰项目在内,中国项目的平均水平高出了BP公司的标准。
  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来,合作可以说主导了BP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而对于德开瑞和BP来说,“友谊奖”应该是对BP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真诚、平等、互惠互利的充分肯定。当然,德开瑞所做的还不止于此。他在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的战略眼光和胸怀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0年10月,中石化代表中国的国有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同时上市,德开瑞在了解有关情况后,说服了他在伦敦的同事,积极推动BP支持中石化,最后促成BP注资3.78亿美元,购买中石化上市公司2.11%的股权,大力支持了中石化的海外上市融资行动。而在当时,BP是支持中石化海外上市的唯一一家外资企业。
  “在中国市场做生意不难,难的是把生意做好。”这是德开瑞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领导BP中国8年多的历程中,德开瑞对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能源业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他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在同中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双方一直相互学习以确保成功。他坦言,相对于中国的能源企业而言,BP对国际市场拥有更多的经验。他说,国际市场非常复杂,其竞争方式与中国市场的竞争方式不同,程度也更加激烈。中国的国有企业刚刚开始涉足国际市场,而且目前正经历着由工厂向公司转变的过程,一个长期、明确的战略发展计划对于那些要融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公司而言尤为重要。他强调说:“你要清楚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还要清楚市场条件和客户的需求是什么。”用一句中国话进行简单的概括:德开瑞所表述的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在被问及对中国的能源业发展有何建言时,德开瑞谨慎地说,中国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将来会更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石油储量难以满足需求,中国将来非常可能成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中国政府应该认真研究能源战略,加快速度扩大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油气管道、新的电站、煤矿等。他表示,BP愿以现有的技术和知识参与中国能源业的发展。
  在采访中,德开瑞反复强调“BP在中国一直非常活跃”。如果对他稍加了解,你就会发现德开瑞本人事实上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人物。除了在BP公司的任职外,他同时在多个机构担任社会职务。目前,他是中国英商会会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同时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福建省政府国际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珠海市政府石化工业顾问委员会成员。尽管这些职务让他忙得分身乏术,但他说自己乐在其中。他认为,中美关系、中英关系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他愿意向更多的英国和美国公司介绍中国,愿意尽力促成他们与中国企业界的合作。他很真诚地对记者说,他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的中国,也希望能为中国的繁荣尽自己的所能。 wE5品论天涯网


第7版(引智专版)
专栏: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访斯洛文尼亚籍援藏专家乌苏拉女士
本报记者 刘超
  很少有这样一位外国女性,愿意背井离乡在人称“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默默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很少有这样一位外国女性,愿意将自己的终生事业托付给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播撒在一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很少有这样一位外国女性,愿意牺牲自己的婚姻、感情,不计物质条件、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她视为精神支柱的援藏事业。在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2003年度“友谊奖”的50名外国专家中,就有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外国女性。她,就是斯洛文尼亚籍援藏专家玛莉亚·乌苏拉女士。
  “友谊奖”颁奖仪式前夕,记者在国家外专局采访了乌苏拉女士。她带着腼腆的微笑坐在我们的面前,和善的脸庞铭刻着藏区耕耘多年的岁月留痕。你很难想象,端坐如慈母的她竟是一位为援藏事业甘愿继续过单身生活、年逾五十而知天命的人。
  采访一开始,乌苏拉女士便笑称:自己有着难解的“中国情缘”。她一直非常向往中国这个美丽而神秘的东方古国,年轻时就是毛主席著作的拜读者。大学毕业进入斯洛文尼亚科技文教合作局工作后,和中国医学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她得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1995年来中国旅行,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国家:“回国后,我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中国。打那开始,我就知道自己还要回来。”于是,乌苏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欣然回到中国,启动了在华的专家项目。
  1996年,乌苏拉来到拉萨,在西藏大学学习藏语,从此与藏区结下不解之缘。2000年,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和德国尼玛协会签署了在林周和墨竹工卡县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协议,乌苏拉担任项目协调员,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中枢作用。
  两年半来,乌苏拉组织的医疗项目每月定时派专家前往项目区为群众义诊,共免费诊治16336人次,使用藏药150余种,帮助11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项目组还深入农村,通过健康普查掌握了项目区2230名群众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确定主要地方病为造成关节肿大、肢体畸形的卡欣贝克疾病,并与西藏传染病研究中心协作发明了藏药处方,提出了以藏药治疗为主,辅以改粮、补硒的治疗计划。
  为防止土壤缺硒诱发卡欣贝克疾病,乌苏拉率领种植项目组在海拔4700米的工作区援建了9个温室,往土壤中添加硒成分。每个月,她总要抽出10天和村民们住在一起,不厌其烦向村民们反复指导如何洗手、如何保暖、如何改良餐饮习惯和温室种植效果。
  谈及以后的打算,乌苏拉希望“当地的人们不再依赖甚至不再需要我们帮助的日子早日到来”。为此,她已转而强调借助培训来培养项目区持久发展、自力更生的能力。她计划明年开始培训年轻医生在当地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并逐渐将工作区向西藏北部地区拓展。
  当记者问及3年藏区生活给她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时,乌苏拉女士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西藏的美丽和西藏人民的坦诚。”项目启动伊始,村民们反应冷淡,项目组必须给村民们递烟、递糖果、送饮料才能得到勉强的配合。“毕竟我是个外国人,要让他们敞开心扉谈何容易!但是随着接触的日渐深入,藏民们开始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我的善意和真诚,于是他们不再拘泥于礼节,抛开顾虑和我说笑,同我边喝奶茶边倾诉生活中的琐事。这个时候,我才感到自己已融入他们,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
  高原气候对健康的影响丝毫没有动摇乌苏拉援藏的热情。当记者问及“是什么驱动着您为藏区人民如此忘我地奉献”时,她的回答是那么自然和朴实:“我深深热爱着中国和中国人民。我总觉得自己从这个国家得到了那么多的收获和欢乐。一个人不能总是一味地索取,不是吗?中国给予了我这么多,我只想多做一些实事,对中国有所回报。”
  这就是乌苏拉,这就是友谊奖精神的化身。诗仙有五律曰:“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诚哉斯人! wE5品论天涯网


第7版(引智专版)
专栏:

引智引来新天地
——访山东东营(大王)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
本报记者 吴志华
  九曲黄河千里迢迢奔腾到渤海湾汇入大海。它沿途挟带而来的泥沙在入海口造出了一片新的陆地。山东省东营市大王镇那平坦、广袤的田地就是这种漫长而持续不断的造田运动的结果。如今,大王镇人正在用这种“造田”精神,将国外的技术、智力引进来,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营造一个现代化的高效农业科技园。
  不久前,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无论是在花卉温室大棚、还是在林木繁育基地;无论是在乳品和肉品加工厂、还是在特色菜生产大田,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从国外学来的管理经验……创建和经营这个高科技农业园的是大王镇的民营企业———凯银集团公司。公司总经理许云祥告诉我们,引进国外智力是科技园区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
  1993年,许云祥和镇上其它22名农民创办了凯银集团的前身———东方花卉公司。然而,经济效益并不理想。1995年,他们第一次组团到素有“花卉王国”之称的荷兰考察。此行有两件事给许云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对荷兰夫妇带着两个工人办起了一个年产100万盆鲜花的种植园;荷兰鲜花在24小时内即可送达欧洲任何一个花卉市场。老许感叹地说,弹丸之地的荷兰成为世界上的鲜花出口大国绝非偶然。荷兰人将鲜花育种、培苗、栽培、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高效地组织成一条产业链,并依托高科技的支持,产生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效和优质。
  荷兰之行使许云祥看到了高科技给农业带来的美好前景。回国后,他们提出了“改造设施、改造品种、改造机制和加强高科技投入”的新目标。“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于是,他们从国外引进丽格海棠、安祖、洋兰等名贵花种,从以色列买来全套的温室设备,从荷兰请来专家指导,在国内聘请专家做公司顾问……一个以引进国内外智力发展花卉的产业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引智使公司面貌焕然一新,效益年年上台阶。走进花卉大棚,如进入春意盎然的大花园,一盆盆的蝴蝶兰、卡特兰、文心兰叶绿花艳,姹紫嫣红。副总经理邓文广告诉我们,管理这样一个温室大棚,只需4个工作人员,而每年产出的鲜花价值高达400多万元。现在,公司已建有一个试验中心、4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1万平方米的育苗车间和8800平方米的花卉展厅,形成了从组织培养到温室育苗、从大田栽培到销售种苗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引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花卉种植方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带来了高效益和高品质。该公司主导产品丽格海棠和卡特兰在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分获金奖和银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花卉业引智成功既为凯银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大王镇农民尝到了引智的甜头。于是,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产业。1998年6月,凯银集团办起了“特色菜”生产基地。当我们走进高标准的日光温室,看到的是绿叶繁枝中艳丽的五彩椒、嫩黄的金皮西葫芦和鲜红的樱桃番茄,地头上紫红的洋白菜长势正茂。邓文广说,这些“新型蔬菜”均来自荷兰、地中海沿岸、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它们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外型美观。在生产上,他们用园艺技术、反季节技术和滴灌技术精心栽培。特色菜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通过空运直接销往港、澳和新加坡。由于附加值高,它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凯银”牌蔬菜还被中国蔬菜博览会评为“中国菜王”。两年前,他们又办起了乳制品厂,引进法国的包装机和灌装机、英国APV公司的无菌系统、美国的包装设备、意大利的净乳机等。许云祥说,公司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用最好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出品质最好的乳制品,以质取胜。
  近年来,凯银集团看好黄河三角洲开发盐碱地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他们主动向政府请缨,要求试种转基因白毛杨。这种白毛杨具有很强的抗盐碱能力,又是很好的纸浆生产原料。如果试种成功,黄河入海口白茫茫的盐碱荒滩将变成郁郁葱葱的林地,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其实,早在试种白毛杨前,凯银集团就已着手引进国外优良林木品种进行培育和繁殖。在这个占地3500亩的林业基地里,既有耐盐碱的107欧美杨,还有荷兰的圆头柳、日本北海道黄杨、美国红枫、黑胡桃和红栌等200多个优良品种,俨然是一个世界各地优良树种的实验室。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本着“精选良种、快速繁育、确保质量、服务社会”的理念,用双手创建起一个高标准的种质资源库,使它成为国家级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迈入全国四大林木基地行列。
  现在,凯银集团不仅每年继续聘请几十位外国专家到这里指导教学,同时还派遣十几个团组到国外考察学习培训。引智带来了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观念,也带动了凯银集团以及整个大王镇的经济发展。(附图片)
图为大王镇特色菜温室大棚一角。
  图为外国花卉专家在大王镇的凯银集团公司花卉大棚参观指导。 wE5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