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2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铸就天梯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历程之火箭篇 '...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铸就天梯向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历程之火箭篇
本报记者 任建民 蒋建科
  “火箭是玩火的,是不可失败的事业。”人们对人类航天史一系列惨烈悲壮的挫折至今记忆犹新。11年来,从曾经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航天科技人员以“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为目标,用忠诚、奉献和不息的追求铸就了共和国通向太空的天梯——长征二号F火箭。
  面对中国首批航天员,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小伙子们,我把你们视为自己的孩子,放心吧,我会用最好的火箭,把你们安全顺利地送上太空!”
  几句再平常不过的话,在航天员们听来,却字字千钧!为了这个庄严、神圣的承诺,为了中华民族飞天梦圆,11年来,中国的航天科技人员用忠诚、奉献和不息的追求铸就了共和国通向太空的天梯——长征二号F火箭。
  中国第一枚载人飞船的火箭,采用了55项新技术,谱写出了一曲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壮歌
  中国是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人类“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1992年9月21日,中国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要任务就是要研制出推力足够大、安全性足够高的运载工具,这一重任落在了中国火箭的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肩上。
  火箭发射是“神舟”上天的第一道工序,虽然飞行全过程不过600秒左右,但一旦出现问题,既不像汽车、火车、轮船那样能够停下来检修,也不像飞机在飞行中有可能返回地面。处理不好火箭故障不但毁了火箭自身,还会毁掉所有其它六大系统。火箭总指挥黄春平经常告诫大家:“火箭是玩火的,是不可失败的事业。”
  研制初期,面对生疏的“逃逸”二字,只在画报上看到过火箭逃逸系统的技术人员陷入了困境。在没有任何可借鉴资料的情况下,怎么能“变”出一个“救命塔”?研究人员曾有学习俄罗斯先进经验的想法,但在俄方开出的“天价”面前,中方技术人员连进厂房参观的希望都没能实现。
  只能靠自力更生了。那些日子里,研究室一份份资料堆得像小山一样,只听得见翻页的哗啦声和笔写字的沙沙声。他们研究了310种火箭故障模式及逃逸判据,终于研制出自己的逃逸系统。
  作为逃逸系统的关键部分,“自我诊断”必须有效、精确地确定故障判别参数及逃逸门限值,以防止误逃和漏逃。美国在30发火箭发射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故障判断数值,俄罗斯为此做的发射试验足有100次,如此庞大的经费和漫长的时间,对于中国都是不能承受的。副总设计师荆木春和主任设计师张智等人,夜以继日地进行了数百次故障状态下的火箭飞行仿真,并对结果逐个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处理,建立起“故障树”模式。仅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即火箭的“自我诊断”和航天员的“救生”功能,就催生出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长二F火箭是中国第一枚载人飞船的火箭,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的0.97可靠性和0.997安全性设计指标要求的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火箭,采用了55项新技术,谱写出了一曲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壮歌。
  惟一一次火箭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史上一次重要突破1998年10月,发射“神舟”一号飞船前,曾进行过中国载人航天研制史上惟一的一次长二F火箭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场面壮观,令人难忘。
  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是模拟火箭在发射台上出现故障时的逃逸飞行试验,是火箭正式飞行前对新研制的故障检测和逃逸系统作一次全面考核,试验成败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进度。
  一天早上,设计人员来到工作现场,找电源开关进行测试。进行点火程序检查时,出现的现象使他们惊呆了:一排排的测试指示灯中,本来应该全亮的突然有一些不亮了;过了一会儿,有的忽然又亮了,而另一些本来亮着的灯却又突然灭了。
  这是一个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现象。一些年轻的设计人员一时手足无措。
  戈壁滩上寒风凛冽,穿着大衣站在地面上,也会感到冰冷刺骨。为了排查故障,设计人员爬到火箭上测量参数,在高空工作车上作业。狂舞的风吹得工作台不停地晃动,手指也僵硬得不听使唤,狭小的工作舱只能容下一只脚。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逐个设备、逐个插头地检查,在高空车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有的年轻女操作工,下来时两个膝盖全都磨破了。
  晚上,设计人员查阅图纸、文件,进行故障分析;第二天白天再根据分析结果作进一步测试,晚上再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连轴转了三四天,故障原因终于查清。
  与此同时,时任火箭总体部副主任的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也在北京组织引爆试验,以确定故障是否会引爆其他的火工品。两天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两次模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状态的点火试验,确保故障不再出现。
  10月19日,随着震天动地的一声轰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火箭发射的场面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火箭逃逸飞行器腾空而起,尾部的低空逃逸发动机4个喷管与分离发动机的8个喷管在不同的部位喷射出耀眼而绮丽的火焰。飞行到1.9公里高空时,飞船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降落伞开伞……人们的目光一直追随着那渐渐升高的火光,目睹了逃逸飞行器干净利落地完成了程序所规定的所有动作。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史上一次重要突破。
  “特别能战斗”的航天人创造了奇迹,被撞了一次腰的火箭重新耸立在发射塔架旁
  在五次飞船的发射中,令科研人员们刻骨铭心的是火箭被撞了一次腰的经历。
  那是2000年12月,“神舟”二号发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已年过六旬的黄春平总指挥、刘竹生总师爬上11层平台,直奔他们心爱的“宝贝”。他们一层一层地跪着、趴着仔细查看,力求找准火箭究竟伤在何处、伤势如何。此刻,大家都在关心一个问题:“受伤”的火箭还能发射吗?
  20多个小时几乎没有合过眼的总指挥、总师,嗓子几乎发不出声音了。冒着任何一个考虑不周都将导致飞行试验失败的巨大风险,两位老总还是斩钉截铁地作出抉择:“按计划1月10日组织发射”。
  当时已近元旦,空气里弥漫着节日的气氛。试验队员们各就各位,紧张而有序地工作起来。刘竹生带领几个副总师、主任设计师白天亲临现场指挥处理工作,晚上讨论和研究技术问题、确定技术方案、编写和审查评审报告,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点以后。为了确定火箭的碰撞过程和变形,还要对火箭与平台的间隙反复测量、计算,有时夜里一两点钟也要跑到厂房。经过4天日夜工作,一份50余页的《碰撞后火箭受损结果分析及处理措施》报告呈现在领导和各级专家的面前。这份报告经过严密论证比较,得出了慎之又慎的结论,每一行,每一页,都凝聚着沉甸甸的责任。
  “特别能战斗”的航天人创造了奇迹,火箭重新耸立在发射塔架旁,于2001年1月10日,将“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地送上太空。
  推举别人、燃烧自己。火箭本身,正是科研人员“特别能奉献”的一个写照
  在芭蕾舞中,把最亮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的,是女演员;默默作为“底座”的,是男演员。相对于万众瞩目的“神舟”飞船,总指挥黄春平把长二F火箭称作“芭蕾舞男演员”。
  而火箭本身,正是科研人员“特别能奉献”的一个写照。推举别人、燃烧自己。完成运载飞船的发射后,火箭的燃料和躯体都燃尽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化作宇宙中的一片烟云。
  为了成功地燃烧,科研人员忍受了非同一般的困难,也拒绝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在采访中,研究院的负责人说,在他们的宿舍区,不少外企都开起了班车。这些年,因为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优秀的人才都跳槽去了大公司。
  黄春平的儿子是学计算机的,原来也在研究院工作。后来,他参加一家外企的招聘。在报名表中的薪水一栏,他给自己定的起点是500美元。黄春平当时对儿子说:“我已是好几种火箭的设计师,是高级技术人才,每个月还没拿这么多。你一个年轻人,人家怎么可能给你这么多呢?”于是和儿子打赌。结果黄春平输了,“当时我只好借出差的名义躲了,不好意思见儿子了”。
  年轻的航天人的奉献在于舍弃,舍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高薪高位而选择成为一颗小小螺丝钉。“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37岁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智的一席话,代表了一群选择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
  载人火箭十余年的研制历程,记载了航天人共同熬过的日日夜夜:悄悄拔下吊瓶奔赴千里以外的试验基地的老专家,一次又一次推迟婚事的年轻人,吻别身怀六甲的妻子的丈夫,告别体弱多病的父母的儿女,白发苍苍等不到一次合家团圆的老父亲——
  在这当中,火箭冗余技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孙凝生副总师,体会得更是透彻心肺的痛。在“神舟”四号发射进入关键时刻,他的长子,某重点型号副总师,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幸遭交通事故意外去世。父子同任重要型号的副总师,曾经让许多人艳羡的子承父业的佳话,转眼却变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孙凝生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一次重创,但他没有倒下。“儿子的事毕竟是我自己家里的事情,跟家比,发射飞船任务的责任更大。”这个一身豪气的山东汉子这样说。同事们发现,老孙白发增添了许多,但在试验现场,他的腰板还是那么笔直,他的眼神还是那么有神。(附图片)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科研扎根于大地
——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新华社记者 江山
  说起这些年来河北农业的发展,人们都要提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综合性科研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实行科研与生产、开发、经营相结合,使得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取得科技成果2490项,培育出粮、棉、油、瓜果、蔬菜等新品种200多个,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681项,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研立项“本土化”。他们始终将自己定位于地方性、综合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始终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坚持把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振兴河北经济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科研与经济的贴近度。
  “十五”以来,面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他们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科研方向,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了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培育出了“冀豆12”、“冀黄13”大豆品种,研究出“冬小麦一年五代快速育种技术”、“设施蔬菜害虫天敌工厂化生产与生物防治技术”等。近两年,他们为农业生产提供物化成果300多项,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30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4亿多元,深受农民欢迎。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和本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新要求,他们率先在全国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中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由原来的13个研究所、1个直属试验场,改建为11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17个科技型企业。增设了动物科学、药用植物、产后加工、农业经济等新兴学科;立足可持续发展,充实加强了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节水旱作农业、生物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量。
  科研人才“梯形化”。该院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传帮带”、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等措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急需的各方面人才。以小麦育种专家智一耕、谷子育种专家李东辉、苹果果树栽培专家马希满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不仅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而且为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那种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甘当人梯、培养人才的园丁精神,影响和激励着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茁壮成长,成为继往开来的科技专家、管理骨干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栋梁。近年来,该院又培育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3名、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32名、省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24名,具有省级突出贡献专家以上称号的各类专家达31名。最近,他们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着力抓好科研、经营、管理三支队伍建设。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求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要成为“政治家+管理学家”;院长、副院长要成为“科学家+经济学家+
  管理学家”;处长、所长要成为“科学家+管理学家”或“经济学家+管理学家”。
  开发经营“一体化”。科研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开发和经营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依托。该院将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使科研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和引导市场。为适应改革分流人员的需要,他们面向市场选课题、搞科研,面向市场建公司、办企业。
  科研机构通过公司(企业)使科研成果得到了及时转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科研机构短缺的科研经费得到了及时补贴,增强了科研后劲;公司(企业)在科研机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支撑下,不断物化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获得了公司(企业)自身的利益,为公司(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科研机构与公司(企业)互为依托,相得益彰。近3年来,该院所建立的17个科技型企业,共注册资金9000余万元,生产种子、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牛奶、兽药等几百种科技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今日新语

大学都需用英语授课吗
乔兰
  前两天我给自己大学的老师打电话,聊起现在的大学改革,他感触良多。说起许多大学提倡用英语讲课,英语极好的他居然也不以为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哪种语言讲课,而在于讲的内容如何。事实上除了学习英美文学或者完全是从英美引进的学科之外,有多少学科是需要用外语讲解的?再复杂的学问、多么精深的思想,其实都可以用中文表达得明明白白。
  我的导师至今仍津津乐道于北大过去的老教授们如何将艰涩深奥的康德、黑格尔讲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让多少对西方哲学退避三舍的学生爱上了哲学。而那些讲授英美文学的教授们往往将简单的英文翻译得如中国诗歌一样圆润动听,让学生感悟到中外文学的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一个老师最过硬的本领不是会几门外语,而是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清晰地传授给学生,而中文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接受最新的知识成果与用英语讲课显然并不是一回事。应该说,现在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差,很多老师的英语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老师用英语讲、学生用英语学不是不可以,但这并不一定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我记得自己上研究生时,学校请一位留学回来的博士讲授专业英语,说句实话,除了发言标准之外,他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解十分粗浅。语言从来只是服务于内容的,如果开设的课程本身并无多少吸引力,用哪种语言讲都不会有学生爱听,而能够赢得满堂喝彩的讲课并不是因为老师会多少英文。
  重视英语,能够熟练应用英语,甚至直接用外国的教材上课固然值得提倡,但什么事情都不能走极端。现在我们的论文写作一律要求写英文摘要,评职称不论专业如何都要求在国外的有关期刊上发表论文,这实在是重形式多于内容。
  如果大学改革不从制定一个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入手,而仅仅是停留在谁发表的著作多、谁的英语水平高、谁获得的奖项多等上面,那么,学术创新往往会成为一句空话。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我国开展电磁环境污染源申报登记
  本报北京11月19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为掌握全国电磁环境污染源情况,加强对电磁环境污染源的监管,国家环保总局决定从近期开始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为期1年的电磁环境污染源申报登记试点工作。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电磁环境污染源申报登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凡列入《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中产生电磁场的设施,均须纳入申报登记的范围。
  在申报登记的过程中,申报单位将根据当地环保局的具体要求,填报国家环保总局统一制定的《全国电磁环境污染源申报登记表》,并提交有关资料。省级环保部门对重点污染源单位的申报资料和实地情况进行抽查、核实。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11月19日,北京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孟晓晔在男朋友的陪护下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将直接送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为一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移植。至2003年9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完成82000份志愿捐献者资料入库。截至10月底,已有65位志愿者为患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新华社记者 李石磊摄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我国获保护臭氧层杰出贡献奖
  本报北京十一月十九日讯 记者刘毅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在日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作为优秀的履约国家,获得了本年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保护臭氧层机构杰出贡献奖。
  中国作为全球消耗臭氧层物质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承诺《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经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有关责任与义务、认真履行公约有关规定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良好进展。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京版集团送图书到河北涞水
  本报河北涞水十一月十九日电 记者董洪亮报道:冒着初冬的雨夹雪,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雨初今天带队来到河北省涞水县,无偿送去集团出版的八千余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图书,以满足革命老区群众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今天送去的图书是集团所属八家出版社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既有《登上健康快车》、“大家小书”丛书等风靡全国的品牌图书,又有《农民致富一招鲜》等农业生产适用图书,还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涞水县负责人表示一定要用好这批图书,满足群众阅读和中小学图书配备的需要。京版集团工作人员在涞水县农村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切实了解群众和学生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农村读者出版图书。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召开
  本报北京十一月十九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保护环境无国界。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提出,世界各地的民间环保组织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当地政府和企业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
  由中国人民大学、美国中国环境基金会、北京地球村联合主办,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承办的此次论坛,旨在加强中国民间环境组织与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为期三天的论坛期间,四百多名来自世界各国一百六十个环境组织、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代表,将围绕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环境、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妇女儿童与环境教育等十个专题深入研讨。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书画界挥毫为国际和平周添彩
  本报讯 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促进会文化委员会最近在北京举行大型笔会,为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拉开了帷幕。在京书画家纪清云、卢平等与来自各省书画家共聚一堂,围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培育人才,科教兴国”的主题,挥毫为中国国际和平周添彩。(白鹤) W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牡丹江爱心助学促进会成立
  本报讯 近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心助学促进会成立,全市一百多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家共捐款一百三十九万元。牡丹江市爱心助学的受助对象主要是政府确定的“低保”家庭子女、有重大疾患且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等。(王增伟) WcA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