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1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评选之后话“金鸡” '...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评选之后话“金鸡”
仲呈祥
  大众品味·专家眼光
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是中国电影艺术的最高学术奖。它标志着该年度中国电影创作达到的最高思想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平。它主要由文艺界、电影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代表组成的评委会严格按照评选章程和“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的评选传统精神,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评选结果。它与完全通过由观众投票选举产生评选结果的大众电影“百花奖”互补生辉,相得益彰,从不同视角忠实地记录着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本质上讲,“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共同宗旨都是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都是为了通过评奖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惟其如此,第二十三届“金鸡奖”评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强调要“面向市场,贴近观众”,在初评阶段增加吸收了5位观众代表出任初评评委;而具体负责组织“百花奖”的《大众电影》杂志也十分注重发表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文章,引领读者和观众正确认识影片的思想价值、美学品位和文化内涵。但是,既为两奖,当然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格局中各有位置、各司其职、各有特色。“金鸡奖”主要体现了专家的眼光和选择,更着意于“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而“百花奖”则主要反映出大众的眼光和选择,更强调着“在提高指导下普及”的社会需求。两奖的评选结果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是正常的。倘若,两者完全相同,反倒难于理解了:因为那样的话,专家岂不完全等同于大众,大众岂不全都成了专家?两奖岂不完全应当合二为一了!专家理应而且必须向大众学习,专家只有先当学生才能后当先生并真正代表大众的文化需求,这是确定无疑的真理。但是,专家之为专家,就因为他们长期在人民的哺育和培养下,在某一专门领域里较多地占有和掌握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他们的天职,便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文明。他们的眼光和选择的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报答人民、引领大众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审美修养和精神素质,也就是从根本上实践建设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群众提高整体素质的长远利益的神圣使命。这样看两奖,不是把专家与大众对立起来,而是结合、互补起来,以利于全面、辩证、发展地认识两奖的互补性质和各自优势。
  旗鼓相当·互补生辉
历时23届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最佳故事片大奖”。论理,既言“最佳”,便理应取一。但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品,却不似物质产品,可以按照科学的量化和数据来排序定夺名次。艺术品常因题材、风格、样式的迥异,而具有了某种不可比较性。加之评委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主体的文化结构、选择标准及审美好恶的差异,也会导致评选中产生旗鼓相当、争执不下的情况。更何况,有的年度,无论选择哪一部优秀作品为“最佳”,都难以全面、准确地标志出该年度中国电影创作所取得的思想、艺术和审美的最高水平,而留下“当选者难以独领风骚,落选者实乃遗珠之憾”的缺陷。这时,并列出两部乃至三部优秀作品去分享大奖的殊荣,反倒能从不同题材、风格、样式上互补生辉,更全面、准确地标志出该年度中国电影创作所达到的最高思想、艺术和审美的整体成就。于是,第一届“金鸡奖”便由《巴山夜雨》和《天云山传奇》、第三届“金鸡奖”便由《人到中年》和《骆驼祥子》、第七届“金鸡奖”便由《孙中山》和《芙蓉镇》、第八届“金鸡奖”便由《老井》和《红高粱》、第二十届“金鸡奖”便是由《生死抉择》和《横空出世》和《我的父亲母亲》、第二十二届“金鸡奖”又由《冲出亚马逊》和《美丽的大脚》同享“最佳故事片大奖”。某些媒体记者惊诧这种并列现象,甚至讥之为“双黄蛋”、“三黄蛋”,以为是“平衡木”的结果。窃以为不然。是“单黄”好,还是“双黄”好,甚至是“三黄”才好,这应从当年度中国电影所取得的创作成就的实际出发,要相信和尊重评委们从这种实际出发作出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十三届“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大奖”,又是由《惊涛骇浪》和《暖》并列荣获。两片在获得提名时均获同样票数,在角逐大奖时又旗鼓相当,令评委们实难取舍,只好并列。前者主题宏大,气势磅礴,审美化地再现了1998年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洪斗争,讴歌了民族精神,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后者以小题材格局,见人类普泛情感之大气象,主意温馨深邃,构思精巧别致,叙事通体和谐。两片并列,更全面更充分体现出该年度中国电影创作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何乐而不为呢?
  《惊涛骇浪》·《暖》
  观罢第二十三届“金鸡奖”参评影片,可以让人深刻悟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新,必是缘于哲学层面上思维方式的创新。电影的百花齐放即多元形态,这“元”,须是在科学哲学思想支撑下的审美创造才能堪称,而非脱离中国国情的远离生活、远离实际、远离群众的芜杂怪奇的创作所能冒充。时下,摒弃习以为常的非此即彼、是此非彼的两极化的单向思维,代之以全面、辩证、发展的实事求是的思维,至关重要。譬如,旨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创作,就万勿以为自身题材的重大而放松对艺术化审美化的追求,以致误入“题材决定论”的歧途;旨在多样化追求的电影创作,也万勿以为自身的题材不重大而放弃对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的追求,以致在“赵公元帅”指挥下专打“擦边球”,去迎合低级趣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惊涛骇浪》与《暖》给我们以宝贵启示。前者的价值,决不止于题材的重大,更在它艺术化审美化的较高程度,在它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堪称是一部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相当完美统一的力作。后者的可贵,也决不只是艺术形式的颇为精巧与和谐,而更在它小中见大,承载着较为深广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内涵。你看,一位进京读完大学留城就职安家的男青年林井和,回到他阔别十年的生他养他的家乡,邂逅初恋女友,于是产生了对初恋情感的温馨回忆。这让人想起宋朝大诗人陆游返归沈园忆起初恋情人写下千古绝唱《钗头凤》的故事。林与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向往进城求学。城里剧团来村演出,令酷爱文艺的暖爱上了武生演员。小武生临别许下诺言,说一定要接暖进城。多年过去,话未兑现,还是林给了失望中的暖以真情。两人和好如初,在荡秋千时,暖因绳索断裂摔伤致残。林发愤攻书考上北京一所大学。临别林也许下要接暖进京的诺言,而暖嘱林如三封信未复便不要再等她。村中放鸭的哑巴,早就暗恋着暖。村头放鸭,他得到邮递员送来的京城来信,急送给暖。暖手捧情书,感慨万端:既愧疚自己当初不应恋上小武生伤了林的心,又深怕因自己已腿残拖累了京城求学的林——于是竟违心地当着哑巴撕毁了第一封信。殊不知,痴情的哑巴此后便自作主张地在村头接二连三地撕毁了北京来信。爱情悲剧由此产生,暖与哑巴成了亲。在片尾,村头林与暖惜别,暖与哑巴生下的可爱小女儿向林真挚地传达了父亲哑语的真诚含义:“我爸爸让你把我和妈妈带进城!”林望着暖一家,惆怅返京……这是一个多么凄婉动情的故事啊!显然,从表层看它很传统,是对人类两性间初恋的美好情感的追忆;但深层一想,它确实注入了一种可贵的现代人文意识和文明意识,倡导对人类两性间复杂的初恋情感,不要再以是此非彼的单向思维来裁定孰是孰非,应当像银幕上的暖、林和哑巴(他们都是好人,但都曾做过有愧于对方的错事)那样,多一份自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果如是,家庭生活乃至人世间就会少去多少无谓的纷争,就会更加和谐。《暖》有利于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和净化人的情感的积极主题,正在于此。尽管此片尚未公映,但近闻又荣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大奖”。我深信,如导演霍建起几年前执导的那部《那山·那人·那狗》一样,《暖》也会因荣获大奖而引领广大观众一睹为快的。这应是评奖导向作用的又一印证。(附图片)
  《惊涛骇浪》剧照(上)
《暖》剧照(下) 3cu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艺术家和老百姓的共同节日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感言
谢铁骊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已走过了12年的历程。12年来,我们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繁荣民族电影为己任,推介优秀作品,奖掖优秀人才,检阅创作成果,总结创作经验,增强了中国电影界的大团结,促进了中外电影界的大交流,受到了电影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十多年来,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国际惯例为鉴,逐步形成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鲜明特色,那就是坚持导向性、学术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统一:理直气壮地坚持正确导向是办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前提,电影节的各项活动都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不渝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办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关键,电影节的各项活动都要体现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的精神,在艺术创作上鼓励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鼓励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自由讨论;满腔热情地拓展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是办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基础,电影节的各项活动都要为老百姓着想,请他们看电影,听他们评电影,为他们讲电影,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办成举办地人民的盛大节日。这也正是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受到了广大电影工作者及举办地人民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以致出现了各地争相申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广大电影工作者争相参加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动人局面。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精神,本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又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强化了群众参与程度,在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提出了关于放映地区、观众人次、票房收入等方面的要求;中国电影金鸡奖初选时也吸收了群众代表参加;并把百花奖颁奖仪式放在开幕式文艺晚会上,让群众选出的电影作品和电影艺术家在更大的范围内同群众直接见面。二是紧紧抓住推动电影产业化的课题,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的代表召开研讨会,号脉诊病,献方献策;请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导演之一冯小刚与大学生见面,谈电影创作如何走向群众,占领市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自身运作也更加注重市场化的取向,并收到了明显效果。
  本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中外电影艺术家到会最多的一次,前后有300多名电影艺术家前来助兴。这再一次说明: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凝聚力、吸引力越来越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共同节日。 3cu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把握历史机遇 发展电影产业
  ——“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史妍
  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专家学者围绕“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主题,在电影节常设项目“中国电影论坛”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
  本届论坛主题定为“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代表们对中国电影面临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但同时他们也从对机遇的分析中指出了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出路。齐勇锋说:“电影作为当代重要的大众艺术,在建设全面社会的结构变动中,面临产业扩张、市场扩张和国家政策强力支持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张晓明说:“国际文化产业正在发生从传统文化向现代内容产业发展的趋势,中国影视产业也存在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加入新一轮产业整合的重大机遇。”熊澄宇认为:“电视电影、数字电影、网络电影的出现,都意味着电影生产者在争取观众和扩大市场方面的一次努力。”代表们通过分析国外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提出了“配方式生产”、“产业内贸易模式”以及“保护式参与”等具有针对性的适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甚至有的学者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对“中国电影”的本质进行了一番新的考究和认识:如王志敏认为:“仍然把眼光局限在影院电影的范围之内已经变得非常狭隘了”,金元浦则认为:“作为创意产业的当代中国电影是世界创意经济的一部分”,等等。
  部分青年学者则从消费规律的视角切入电影领域,分析电影产业与媒体产业之间内部运作的共性和规律,冯果提出“电影成为用文化作为包装的消费导火线”,刘浩东说:“因此电影产业不仅要生产影片,更要生产影片的消费群体。”讨论更具体到发展电影产业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产品问题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认为,中国电影产业要靠“产业电影”才能占有本土电影市场一定份额,而产业电影应以能替代性地满足观众心理深层基本要求为目的。类型片作为电影产业最常规的主流产品,其地位和重要性无需多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克以鬼怪片为例,为幻想类型电影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创作思路与策略。动画电影产业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段佳在自己多年创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资源整合与市场运作是今天中国动画电影腾飞的关键所在。
  论坛主题也吸引了国内四大电影集团领导者的积极参与,中影集团董事长杨步停认为只有坚持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才能把国有文化企业做强做大。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深入分析上影集团历史和现状基础上,提出上海电影的战略突破点应该是加快电影产业化的进程,这也是上海电影未来发展的总纲。
  不论是总体、宏观的论述,还是专题、微观的研究,都渗透出他们作为学者的真知灼见,坦荡真诚,殷殷关切。 3cu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合力开拓中国电影发展之路
——记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
晶晶
  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重头节目——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2003年11月初在嘉兴世茂花园酒店举行。50余位中国电影的中坚导演,多位近年来成绩骄人的发行商,以及来自香港的电影人出席了会议。大家就中国电影的现实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市场问题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开场发言即表示出对中国电影发展前途的自信。他认为,现在电影制片方资金太充裕了,但为什么导演拿着剧本还找不到钱来投资呢?就是因为剧本不够好。所以现在中国电影今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命脉,一是好看,二是盈利;美国好莱坞不少投资人和制片商都特别看好华语电影,即将由美方开拍的中国电影有许多部,而且这些电影的剧本都出来了。他认为:“2008不光是奥运会年还是我们的电影年!”
  北京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老总于冬对国内电影市场却没有那么乐观。他认为,去年中国电影票房大增其实是个泡沫。今年非典过后国产电影的档期也被大量的进口大片和合拍片垄断,票房都很惨淡。于冬还进一步指出国产影片的生存困境。他说:“音像制品的销售现在基本都和电影发行同步,对电影的票房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比如《天地英雄》出碟的那几天,全国票房一下就降了200万。”于冬的忧患言论,激起大家深思。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阎晓明则从电视的角度谈到,如何整合电影与其他媒介的资源,并指出通过电视播出电影不仅可以给予电影以资金上的支持,也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观众数量。香港导演陈可辛和陈德森也分别从各自的经验谈了市场与电影创作的关系,提出了影片制作、发行中所遇到的问题。
  此外,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也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吴克在会上透露,电影制片政策将有重大变革,包括和香港合作拍片政策将进一步放开,部分省市经申请可以取得某些影片的自审权。这些试点省市的影片在拍摄之前,除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特殊题材、合拍片等类影片外,不必把整个剧本交给国家广电总局报批,只需写1000字的故事梗概立项即可。这些政策将于12月1日正式实行。目前电影局逐步放宽了政策,不仅给一些民营企业发放了独自制片的资格,还试行了独立合拍影片的资格,像新画面公司和华谊兄弟两家公司就取得了独立合拍影片的权利。吴克向导演们表示,电影现在要走的是产业化的道路,这就是电影政策调整的目的。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庆典到来时,将是对我们推进产业化成果的检验。
  冯小刚对盗版现象表示了强烈不满,他的言论得到了与会者热烈回应。江海洋、张建亚、何群等认为,政府打击盗版,为创作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是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如果创作跟不上,发行再好也无法改变中国电影的窘迫局面。
  参加恳谈会的其他导演们,分别就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体制改革等问题各抒己见,论题鲜明而集中,气氛真挚而坦诚。(附图片) 3cu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权力观”的艺术辨析
——电视剧《绝对权力》观后
黄会林
  由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节目分公司、深圳华侨城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广播影视集团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北京未来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绝对权力》,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构思、独特的形象,运用电视剧独特的叙事手段,紧紧地围绕着在当今社会十分敏感、从领导到百姓、各行各业无不关注的“权力”二字,使作品产生了振聋发聩、动人心魄的巨大张力。
  《绝对权力》以当代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中国某省经济高度发达的第一大市镜州为中心,上通北京和省会,下达乡镇和村民,构筑了一座有着巨大空间的舞台,围绕着“权力”,上演了一出“全方位立体战”式的惊心动魄的戏剧。
  第一主人公市委书记齐全盛,是一个典型的富有开拓精神和感情内涵的领导者。为人堂堂正正、敢作敢为。7年前,他向当时的省委索要“绝对权力”,要以这种独断专行的钢铁意志开拓局面干大事,创造镜州的辉煌局面。7年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了镜州百姓的爱戴。但是,正是在这“绝对权力”的笼罩下,酿成了镜州从未有过的严重腐败大案。身在红色营垒的主角齐全盛,在全身心投入镜州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赢得了辉煌成绩的同时,却又产生了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坚持拥有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并从而构筑了一个以他为轴心的权力磁场,他成为此中最强有力的磁极,迫使进入磁场的每一粒铁屑都按照他的意志运行。他坚定地认为,这样做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政治生命负责,更是对镜州改革开放的成果负责。事实上,他的确充分运用自己的铁腕政治指挥着镜州这一方土地,7年间使镜州的综合指标相当于此前5个镜州,人均国民产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双双进了全国前5名……但也正是因其坚持拥有这种至高的权力,而直接或间接、密切或不密切地勾连起黑色营垒中的大大小小邪恶势力,造成了几乎使镜州“翻船”的巨大灾难,犯下了极其严重的错误。齐全盛绝未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竟然双双落马,一个因受贿被“双规”,一个作了犯罪分子侵吞国家数亿资金的挡箭牌,二人皆成为黑势力手中的筹码。究其根源,仍然在于“绝对权力”
  的恶化结果。剧作构思的精妙,还在于创作者在精彩地演绎一场红与黑的生死搏斗之中,在艺术地展现这场全方位立体式的、惊心动魄的较量之中,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群红色勇士所面临的政治道德和人性良知的双重考验,和他们面对着党性原则和战友情义的庄重选择。在红色营垒的人们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却胜似硝烟的激烈战争之严酷氛围里,创作者特别提出了一个富有意蕴的概括:“同志加兄弟”。同志讲原则,兄弟讲感情,这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真诚关系,既可以覆盖作品中所有搏击于这一特殊战场的大小人物相处的本质;更可以囊括现实生活中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志同道合的战友情谊的基础,将会引发观者广泛的联想与体悟。老领导、原任省委书记陈百川返回省城,敞开心扉开导身处逆境的齐全盛,要正确对待举步维艰的老搭档刘重天。他激动地强调:“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改革开放的大局,我们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就不能在同志的感情上再付出一些?”使齐全盛为之动容、动情,热泪盈眶。在经历了双方的坦诚交锋、与心灵的激烈撞击之后,齐全盛心怀坦荡地告诉解除“双规”的妻子:“重天的党性、人格、政治道德,都是我齐全盛比不了的,都是我要学习的!”经过严峻、激烈的搏击与道德、良知的洗礼,全剧结尾处,当两个战友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之时,我们的眼前宛如出现了一座巍然屹立的长城、任何邪恶势力摧毁不了的钢铁长城,人性之美所蕴涵的美学意味油然而生。
  《绝对权力》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话题。这个话题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而从这个话题中,更深刻揭示出“绝对权力”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封建主义余毒。如果说,“绝对权力”是一个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概念、新提法,其源头却是陈旧的;是几千年封建专制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乾纲独断”老古董的变种。在中国历史已经发展到全新的社会主义阶段之时,还要坚持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就必然会否定集体智慧和民主集中制度,与我们遵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及共产主义世界观背道而驰。特别是一旦陷入盲目时,其危害性更大。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失去人民监督的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因而,它也必然严重地破坏社会主义的根基。它给予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更是发人深思的! 3cu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电影与群众心连心
——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群众性活动花絮
展翎
  2003年11月1日,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浙江嘉兴如期开幕。在嘉兴市人民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本届电影节除了常设的国产新片展、金鸡国际影展、港澳台影展及中国电影论坛等活动之外,组委会本着创新性和群众参与性的原则,又增添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电影文化活动,使今年电影节的群众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与往年相比显得更加异彩纷呈。
  江南电影真人秀
电影节期间,嘉兴市选择《早春二月》等多部反映江南背景的电影,面向社会征集与影片中人物相似的模仿,组织江南电影真人秀活动。截止到10月10日,共有60多人报名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4岁。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排练、彩排,10月31日下午2时在嘉兴市的主要街道举行了“江南电影真人秀”行街活动,本次活动有7辆花车和16支文艺方队,总计近千名群众演员。
  百场电影进社区
从8月28日开始至11月6日,嘉兴市挑选30多部优秀电影在43个社区、9个乡镇、9个街道、4个工地、2个部队,共放映电影120场,观众达十几万人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金鸡百花杯”中小学生影评大赛
“金鸡百花杯”中小学生影评大赛从今年7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有关部门安排了《惊涛骇浪》等23部国产优秀影片,共放映电影365场次,嘉兴市共有150多所中小学校约18.5万人次观看了电影,有12万名学生积极参加撰写影评征文活动,振兴民族电影应从娃娃做起。截止到今年,共有近70万的中小学生参加过此项活动。
  千余名大学生与导演对话
2003年11月3日电影导演冯小刚应邀与千余名嘉兴学院师生以及来自浙江省兄弟院校的师生代表就当前中国电影及冯小刚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广泛的对话交流,现场气氛活跃生动。此前,嘉兴学院的万余名学生还参与了“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问卷调查,举办了冯小刚电影观摩活动,设立了电影欣赏系列讲座,开展了“看电影写影评”的征文评奖活动。 3cu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