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工业基地振兴 '...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专论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工业基地振兴
张行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探索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这对于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意义尤为重大。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赋予发展更加丰富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系统集成。它改变了从生产和供给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的思维定势,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顺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来思考和认识发展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转变。
  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全面性。它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二是协调性。它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性。它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互动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时,人既是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解决好发展的主体问题,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就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单纯是人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增长目标,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党必须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而党的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发展观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和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要求。只有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特殊意义。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任务也更为艰巨、更为紧迫。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所处的战略地位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深入地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遵循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加快调整改造和实现全面振兴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努力做到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关注局部,又考虑整体,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而影响长远发展,只顾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切不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给社会发展带来危害。只有做到当前与长远兼顾、局部与整体并重,老工业基地才能实现稳定发展。
  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繁荣文化事业,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推进经济生活规则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生活法治化进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正确处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中小企业转属转制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尽快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在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加速推进农村建设和发展,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郊区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开放。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清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承接平台,为大规模承接国内外的产业和资本转移创造条件;通过引进外资、民资、技术、人才,特别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要重视投入,更要关心产出,切实加强管理,不断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既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正确处理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既要以汽车、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为核心,加速产业链的整合,将支柱产业优势转化为集群竞争优势;又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基本政策取向,积极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办实事、送温暖”活动,认真解决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形成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关系。在继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的同时,大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学会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学会按照市场规则、国际惯例来发展经济、处理问题,学会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来化解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尤其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法宝,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 W6l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新突破
张卓元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国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论断,是对过去党的文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的继承和重大发展,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新突破,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趋势。
  重要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已改为股份制企业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2002年,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后,一直积极推进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实行制度创新,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形式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逐渐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4371家重点企业,包括514家国家重点企业、181家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93家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121家国务院确定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母公司以及3000多家省级重点与试点企业的跟踪统计调查,截止到2001年底,这些重点企业中已有3322家实行了公司制改造,改造面为76%。改制企业中非国有独资公司(即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占改制企业的74%。3322家改制企业注册资本金合计11437亿元,其中,国有资本7383亿元,占64.55%;包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在内的其他各类资本4054亿元,占35.45%,大多数企业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这表明,目前全国最重要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已改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已成为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除个体户外,90%以上的新建企业为股份制企业,70%以上的老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纯国有企业和纯私营企业正在逐渐减少。
  国有资本和各类非国有资本相互融合趋势加强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呈互相渗透的趋势。1992年,我国上市公司53家,全部是国有控股。到2001年,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在1159家上市公司中,无国家持股的公司294家,占25.37%;国家一般参股的公司121家,占10.44%;国家相对控股的公司377家,占32.53%;国家绝对控股的公司367家,占31.67%。
  近几年我国实施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的政策,促进了国有资本和各类非国有资本的相互融合,促进了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个体、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分别有8%和13.9%的私营企业已经和准备兼并收购国有企业,有25.7%的私营企业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而成的。这几年,外资收购和参股国内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逐渐增多。据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公布的报告,1997年—2001年,“海外收购国内”的交易共有66项,交易金额为65亿元人民币。2002年以来这项活动进一步发展。深圳市2002年决定向外商出售市属从事公用事业等业务的优质国有企业的部分股份,其中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转让25%的股权,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转让45%的股权,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转让24%的股权,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转让45%的股权,食品总公司转让70%的股权。有的经济学家估计,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已占我国总体经济的40%左右(1990年占9.8%)。再经过5—10年的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能达到80%左右。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非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实行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到推行股份制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再到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表明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逐步找到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W6l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新的重大考验
邵景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场新的重大考验。正确认识这一考验,积极应对这一考验,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重大课题。
  完善者,完备美好、避恶趋善之谓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言,一是说它有健全、完整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机制,具有科学性;二是说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共同富裕,具有进步性。显然,建成这样一个完善的经济体制决非易事,它直接考验着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执政能力是否强大,也直接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否到位、作风是否端正。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考验。提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不顺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大都有着体制性障碍这个基本原因。如果不能适时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问题就会存在下去和蔓延开来,抑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危及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所以,不能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仅仅看成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要看作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全局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在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在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我们党总揽全局、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建设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难度远非过去可比。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学会统筹兼顾,善于驾驭全局。其中,重要的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我们党探索勇气和创新能力的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中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东西,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因为西方的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西方有西方的特点,我国有我国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停滞于过时的观念,固守于传统的体制,那就不可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经受各种考验的过程。
  每战胜一次重大的考验,社会就前进一步。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经历过无数考验,其结果可用“万水千山只等闲”来比喻。今天,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新的重大考验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具有丰富执政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赢得新的重大考验的胜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W6l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两个务必”: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
王真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伴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党的事业的不断发展,“两个务必”不仅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
  “两个务必”深刻揭示了执政党兴衰存亡的内在因素
  “两个务必”是着眼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而提出的基本要求。“两个务必”产生于中国革命即将胜利、我们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前夕。当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其基本着眼点是革命胜利后的新环境对党的建设的影响,是党员干部队伍在新形势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党执政后面临的权力的考验。他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还估计到,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经不起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因此,党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这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物必自腐而后虫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先后丧失政权,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垮台,其根本原因皆出自内部,或由于自身腐败变质,或因为政策严重错误。随着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幻,我们党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看得更清楚了。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这些论述与“两个务必”的要求一脉相承,是基于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而提出的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两个务必”要求党在执政以后应有慎终如始的思想作风。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是党的历史地位的根本性转变。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党就很容易丧失在革命时期所具有的那种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时用了“两个继续”,强调党的优良思想作风的连续性。抓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就是要抓好这种思想作风的连续性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容易松懈,这是执政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考察西柏坡时指出的:“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克服,就会严重危及党的事业,甚至导致党走向失败。古人讲:“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两个务必”就是要求我们党慎终如始。永远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两个务必”深刻揭示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由之路
  “两个务必”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两个务必”要求党同人民群众甘苦与共、患难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践证明,党通过“两个务必”来联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两个务必”来认识党。党群关系通过“两个务必”而密切与融合,党的执政基础也由此得以巩固。
  “两个务必”抓住了党群关系的主导方面。党群关系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一般说来,主导方面在党,因为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党的服务对象,党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在执政的条件下,执政为民是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本质。党的宗旨所规定的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党执政为民的这一本质,使党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党为人民群众服务得好,党群关系自然就好;党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人民群众才能真心实意拥护党。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两个务必”正是抓住党群关系的主导方面,从党自身来提出要求的,这就是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内修党性、外塑形象,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优良的思想作风,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去做,我们就一定能够搞
  好党的自身建设,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两个务必”深刻揭示了执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
  “两个务必”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两个务必”的精神实质不是守成而是创业,不是止步不前而是奋斗不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要提出新任务,使全党同志来不及骄傲!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不断进取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将这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概括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他强调,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凝聚党心和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就能够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能够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两个务必”赋予党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两个务必”和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两个务必”是党作为创新主体必备的意志品质,而创新则是这种意志品质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两个务必”,做到永不自满、不断探索、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才能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两个务必”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品格,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赋予了我们党开拓创新的强大动力。
  “两个务必”赋予党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两个务必”从提出到现在已经50多年,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两个务必”反对守成而主张创业,反对止步不前而主张奋斗不息,其精神实质就是与时俱进。今天我们讲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固然是要求不能居功自傲、盲目自满,但更重要的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忌浮躁,踏实工作,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来认识“两个务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坚持“两个务必”,把坚持“两个务必”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坚持“两个务必”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的客观要求。 W6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