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 '...

第12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
王修智
  主要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当今世界的重大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新的诠释和概括;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认真总结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把立党、执政、兴国有机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我们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万事万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皆有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人们要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就必须遵循规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为了探索和把握规律,苦苦追求,提出了许多猜想和假说,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成果。然而,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才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深刻根源。矛盾良性运行时,生产力就发展,社会就进步;矛盾运行不良时,社会就停滞、就混乱。人类社会正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当今世界的重大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新的诠释和概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强调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又强调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既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科学真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在150多年的探索中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也遭受过严重挫折;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有着惨痛教训。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先进社会制度,是指引人民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实践同时也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违背规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战胜各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表现出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因而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观察世界,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理论指南。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推进。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阔的眼光看世界,积极顺应历史潮流,严格按照规律办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遵循与其本质要求相适应的特殊规律,使社会基本矛盾在新的层面上始终保持良性互动的状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始终不渝地抓好第一要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是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社会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建立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这一基础上,再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抓科技、抓教育、抓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生产力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壮大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特点,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扩大民主和健全法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健全法律体系,逐步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坚持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高扬先进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思想道德低下、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的重要任务,一是进一步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引向深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二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产党执政规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总结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以及党的队伍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把立党、执政、兴国有机统一起来,从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等重要方面,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作出了新的总结和概括,这就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科学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
  坚持与时俱进,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精辟概括,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在顺应时代潮流中引导时代潮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勇于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坚持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党的目标任务上。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是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新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坚持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没有党的纯洁性,就没有党的先进性。党执政的时间愈长,拒腐防变的任务就愈加艰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各级党组织始终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给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对此,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一是制定和实施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要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心中装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体察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特别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8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统筹”的启示
金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以此为起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向着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军。《决定》中“五个统筹”的要求,同“五个坚持”相辉映,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中,“五个统筹”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唯物辩证法作为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一大鲜明特征,就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运动都缘于该事物特定的内外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把辩证法规定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具体联系是无比丰富和生动的,认识事物重要的是探求其具体联系,探之愈深,识之愈明。“五个统筹”深刻揭示和精辟概括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各自联系与总体关系,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是辩证思维的新结晶。
  “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全面性的要求。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因一定条件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不能孤立地看待,而要全面地把握;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而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这就是“统筹”的思想和方法。拿统筹城乡发展来说,它要求跳出就农业看农业、就农村讲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单一思维方式,克服城乡分割带来的传统弊病,从而拓展了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开启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五个统筹”高度概括了整体性的要求。研究各种事物的联系,还须了解它们的整体联系,弄清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坚持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辩证法,懂得宏观把握、协调运作的道理。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伟的系统工程,惟有强调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坚决排除不谋大局、不顾系统的做法,方能达到目的。“五个统筹”总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正确处理的多种关系,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之相互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展现出我们党着眼宏观、驾驭全局的高超艺术。
  “五个统筹”生动展示了发展性的要求。客观世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运动,本质上是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时代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要随之发展,不能停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新的伟大实践和新的巨大考验,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五个统筹”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针对前进中的问题,突出了以统筹谋发展的战略思考,既反映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又强调了促进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个统筹”的思想不仅具有科学的真理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以人为本。贯彻“五个统筹”,有助于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有助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有助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五个统筹”是我们党一切为民的发展观的又一鲜明写照,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履行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相结合的又一生动体现。 38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理论)
专栏:学者论学问

谈“文化赋值”
辽宁省作协 王充闾
  文化的影响力是人们谈论较多的话题。往大里说,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文化优势,就不可能拥有未来。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影响力、民族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软件。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文化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润滑剂。文化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生命力。有了“文化赋值”,物质产品就会在市场上增强竞争力。
  所谓“文化赋值”,就是赋予某一事物(包括物质产品)以文化价值,以提高它的知名度、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比如,同样是白酒,加上“孔府”二字,就具有了文化内涵,提高了使用价值和竞争力。有一年,我在新疆吐鲁番看到一种叫作“馕”的面食(类似面包,但要大得多),开始并没想买,后来听当地朋友说,当年唐僧取经时携带的就是这种东西,因为它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我的兴趣,一下子买了五个,想让亲友们开开眼界。再如,节日消费往往与“文化赋值”有直接关系,春节买鞭炮,中秋节吃月饼,正月十五买元宵,实例不一而足。
  其实,商品本身就蕴涵着文化,消费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人们消费商品,本质上也是在消费文化,是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在拉动你去消费,支配着你的消费观念。近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一些企业纷纷恢复老字号、老品牌,目的都是打文化牌。因为老字号、老品牌传承了历史,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可以弥补企业文化上的欠缺。所以,在研究产品销售时,要考虑如何把产品所蕴含的文化销售出去。精明的企业家应该懂得文化经营,通俗地说就是善于“卖”文化,它能够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各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掌故、消费心理、时代风尚了如指掌,做好“文化赋值”的文章。
  有没有“文化赋值”的观念,是否具备这种文化自觉,是大不一样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般都注意在适应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上下力气,如“麦当劳”、“方便面”等快餐的风行就是由于它们顺应了现代生活节奏。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产品,把产品创新提高到文化创新的高度去认识,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个方面,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明显不足,这与企业家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经营能力低、创造性不强有着密切关系。
  名人效应是“文化赋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沈阳故宫,大概没有谁会特别注意后妃住过的清宁宫、麟趾宫,更不要说排在最后僻处一隅的永福宫了。可是,当解说员告诉你,永福宫是庄妃的寝宫、顺治皇帝就出生在这里时,你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过去瞧瞧。这就是名人效应。当然,名人效应远不止反映在扩大知名度、提供旅游资源方面。现在,到处都在讲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其实这是一项并不见得比提高经济增长率容易多少的艰巨任务,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要做,包括投放大量的资金搞好硬件建设,而最重要的还是吸引人才,没有足够的高素质的人才,何谈文化建设。在这方面,有一个最易见效的措施,就是注意发挥名人的作用。一个省也好,一个地区也好,没有多少文化名人,没有多少知名的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学问家、艺术家,而只有一应俱全的文化部门和许多文化官员,是绝对成不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清华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校长梅贻琦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文化方面的事不但要由内行来主持,而且要由内行中的知名人士来牵头。没有大名人,也得找个小名人来主政,否则难以服众。
  总之,“文化赋值”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38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理论)
专栏:

在创新中发挥领导作用
肖德贤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创新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有战略上的谋划,又要有战术上的部署。在推进创新的实践中,各级党委特别是科研院所的党委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创造条件,带领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地进行创新,使之成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思想统一到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上来。统一思想是推进创新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增强忧患意识。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尊严。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实践证明,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最终要靠广大科技人员经过不懈努力干出来。其次,要激发广大科技人员敢于创新的信心。在科研工作中,如果没有敢闯、敢试的精神,就难以创造出新成果;只有敢于超越,勇于攀登,不懈奋斗,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第三,要鼓舞广大科技人员勇创一流的干劲。既要指明方向,又要擂鼓加油,使科技人员不仅有热情,而且有干劲,通过苦干、实干推动创新。
  把力量凝聚到共同的目标上来。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聚合多方力量,形成整体优势。一要重视骨干的带头作用。推进创新,关键是要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应千方百计地整合、集中“优势兵力”,并善于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二要充分发挥年轻科技人才的优势。年轻人才有朝气、有闯劲,是推进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对年轻人才一定要放开手脚,搞好扶持,形成学术民主的良好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三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实施创新的人才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要动员广大科研人员立足本职进行创新,又要引导相关部门及人员按照各自分工搞好服务,形成上下“一盘棋”。
  把目标瞄准到科技的前沿上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有高的起点。一个前瞻性强的科研选题,是一项高层次研究的开端。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加强学科前沿性研究,始终保持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和学科建设的高水平,不断地在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中实现新飞跃。其次要有长远打算。创新是艰苦的探索过程,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而要遵循科学规律。既要防止“坐不住”,搞短期效应;也要克服以“磨剑”做幌子,只“磨蹭”不做事。再次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搞科研是允许失败的,而且成功往往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要引导科研人员辩证地对待成功与失败,使大家具有克服困难的准备和勇气,失败了也不气馁,而是愈挫愈勇。
  把成果运用到工作的发展上来。创新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因此,不能满足于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把创新的成果束之高阁,而应加强成果转化工作,着眼于解决问题,取得成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大胆将研究性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之中,使之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升华提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群众性创新活动纳入重要议程,在工作思路、指导方法、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把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摆在重要战略地位,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38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综述
王君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速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与会者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看到,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人员增多,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尚未根本解决。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障。
  与会者认为,《决定》提出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七项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在国有企业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任务,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根据发展中的新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新任务,根本目的是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80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