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里海资源开发“世纪难题” '...

第7版(国际)
专栏:环球大视野

里海资源开发“世纪难题”
孙壮志
  近日,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宣布就里海—地中海输油管道的贷款问题举行有173国代表参加的投票,美国极力推动的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的建设再次提上日程,使里海的资源开发和输出问题也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资源开发 备受瞩目
  里海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介于俄罗斯、中亚、外高加索和伊朗之间,海岸线总长7000多公里,水域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苏联解体后,沿岸国家由原来的苏联和伊朗两国变成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5国。根据苏联时期的地质勘测资料,里海海底储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由于过去苏联与伊朗签署的里海地位条约已经过时,需要重新划分里海的归属。考虑到战略资源重要利益的沿岸5国各不相让,致使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给大规模开发带来了难题。
  石油储量相当可观的里海被视为21世纪的“聚宝盆”、“第二个海湾”,但到底有多少石油,没有一方能说得清楚。据美国能源部1993年估算,原油储量大约在500亿桶到1900亿桶之间。后有悲观的说法认为仅有90亿桶到200亿桶,乐观的估计是1500亿桶到2000亿桶,差别悬殊。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近海水域石油储量比较丰富。
  1994年9月,刚刚走出内乱的阿塞拜疆为了振兴经济,与美国、英国、土耳其、挪威、沙特等国的石油公司在巴库签署了一项开发里海石油的合同,开发时间长达30年,协议总金额80亿美元,拉开了里海石油争夺的序幕。阿塞拜疆领导人称之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纪合同”。随后,阿塞拜疆又与西方国家签署了8份合同,除美、英和盟友土耳其以外,法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占有份额。
  哈萨克斯坦也不甘落后,积极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石油公司开展合作,准备开发里海油田。2000年5月哈萨克斯坦宣布,在本国的里海海域发现“世界级”的卡什干大油田,储量至少150亿桶到200亿桶。
  由于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在里海油田开发计划中都照顾了俄罗斯的利益,因此,俄罗斯没有激烈反对两国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俄罗斯还分别与哈、阿两国就里海资源划分达成协议,确定了依据海岸线长短,按比例以中心线“划分海底,水域共享”的原则。此举遭致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坚决反对。尽管1997年就成立了里海5国专门工作组,并举行了多次外长级会晤,但关于里海法律地位的谈判没有多少成果。2002年4月23日的首次里海5国元首会议,也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目前看来,明确里海法律地位、合理划分里海资源阻力极大,多边条约的签署遥遥无期。
  管道之争 扑朔迷离
  由于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主要通过俄罗斯的管道出口,两国一直希望渠道“多元化”,这与试图打破俄罗斯垄断的西方国家一拍即合。要使里海能源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至少要新建两条管道:一是向南经过土库曼斯坦、伊朗到海湾,这条管道路线最短,经济上更划算;另一条向西经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到土耳其,这条管道到黑海容易,继续向西延伸到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造价就大大提高。
  俄罗斯担心失去对里海石油的控制,积极准备修建新的管道,增加“北线”的运输能力。伊朗则力主铺设“南方”管线。1998年10月,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领导人在安卡拉签署联合声明,决定修建从阿塞拜疆港口巴库、经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的石油管道。1999年11月,在伊斯坦布尔欧安组织峰会期间,土耳其、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三国总统正式签署巴库—杰伊汉管道协议,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参加了签字仪式。这条管道总长1760公里,造价超过30亿美元,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世纪工程”。
  在美英积极推动下,“巴库—杰伊汉”管道工程2002年9月18日举行了奠基仪式,管道由英美联合的BP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工程拟于2004年底完工,2005年春天投入运营。但工程进展并不顺利,开工日期一拖再拖,资金缺口巨大,70%的款项需要借贷,不得不求助于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因此,里海—地中海的输油管道何日建成,目前尚在未定之天。
  大国角逐 前景难测
  里海的法律地位、资源开发以及管道建设种种纷争,实际上反映出里海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性。大国在里海的竞争,目的不仅仅是在石油合同中的份额,而是有更长远的战略考虑。
  里海地区是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近代史上就是俄罗斯同土耳其、伊朗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苏联解体后,该地区对俄罗斯维系大国地位、保障南部安全至关重要;受西方国家封锁20余年的伊朗,也积极寻求“北上”,与新独立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发展关系,获得“缓冲地带”;土耳其借助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文化联系,力求体现其重要性,为加入欧盟和摆脱经济危机创造条件;美国对里海地区的关注,有控制国际能源的考虑,也有挤压俄罗斯、伊朗等对手的目的;英国、日本和其他欧洲国家出于地缘战略和资源需求,纷纷向该地区施加影响;一些海湾国家也不甘落后。
  大国的介入,使里海能源开发添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美国、英国力主修建“巴库—杰伊汉”管线,排斥伊朗参与开发,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1999年在伊斯坦布尔签署管道协议时,克林顿明确表示,这是美国外交的“巨大胜利”。“巴库—杰伊汉”管道年输油能力为5000万吨至6000万吨,而阿塞拜疆的石油年产量不过1000多万吨,加上哈萨克斯坦的全部年产量,也不到6000万吨。显然从一开始美国就打算垄断里海石油“输出”。阿富汗反恐和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在里海的东西两翼站稳脚跟,利用“里海—地中海”管道控制里海能源,显然成为下一个战略目标。
  面对优势地位的岌岌可危,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利用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开展能源合作的机会,为长期成为里海资源主要“转运国”作准备,2003年4月又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长达25年的天然气合作协议,哈、阿、土三国都承诺增加利用俄罗斯管道输出石油的数量;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抢滩”哈萨克斯坦,2003年一举拿下哈萨克斯坦里海三大油田的开采权;强调里海国家自己解决争议,不需要外来势力干预。2002年8月,俄罗斯在里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炫耀武力,显示捍卫权益的决心。
  “9·11”事件后里海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里海—地中海”管道铺设也是箭在弦上。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里海沿岸各国也在自我“保护”。格鲁吉亚以环保为由抬高要价,阿塞拜疆在总统选举的问题上对欧安组织的“意见”不屑一顾,哈萨克斯坦左右逢源,有若干个“优先选择”。此外,俄罗斯的车臣、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阿塞拜疆的纳卡等冲突“热点”悬而未决,都使里海资源的开发和划分充满变数,成为21世纪欧亚大陆国际关系中不易破解的一道难题。(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HuF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企业公民”的快乐
——访美国安利公司总裁德·狄维士
本报记者 王恬
  “企业公民”是美国安利公司总裁德·狄维士(见图)此次访华说得最多的一个词。9日至11日,由中华慈善总会与美中贸易委员会、国际联合劝募协会等发起的“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在北京举行,德·狄维士是与会跨国公司代表中级别最高的企业领导人。9日,在论坛发表完演讲后,德·狄维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何为“企业公民”?德·狄维士解释说,就是将公司视作社会的公民,一个有着自己“感情和想法”的公民,它在参加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遵守商业道德、善待员工、注重环保、改善社区条件及资助慈善事业等都是题中之义。其中,资助慈善事业是“企业公民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自1995年以来,安利(中国)日用品公司参与了多项慈善公益活动,涉及环保、儿童、教育、赈灾等方面,对各项福利事业的投入及捐赠累计已接近8000万元人民币,被誉为“公益楷模”。德·狄维士介绍说,安利在与许多慈善公益组织合作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侧重点,如儿童和环保。他尤其强调了安利对贫困儿童的关注,因为“儿童是未来”,他们“充满了潜力”,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将使他们的人生有所不同。目前安利正在全球开展五年期的“爱心手牵手关爱儿童大行动”,安利(中国)将其命名为“儿童慈善年”,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行动:大力支持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安康西部行”活动,向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等省区儿童送温暖;在北京设立300万元孤儿救助专项基金;向5000所希望小学捐赠足球等等。德·狄维士说,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和特殊的,帮助他们每一个人是参与慈善事业的最佳方式。
  不可否认,在西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企业公民”实质上是一种公益策略,据调查,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与资产回报率、销售回报率显著成正比。面对记者关于“公益活动是否是安利的广告行为”的疑问,德·狄维士坦陈公益活动的确会为企业带来益处,因为企业的社会形象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产品选择,但他强调企业不能以寻求商业利益为出发点来做公益活动,而是要“从心出发”,积极去履行企业作为公民的社会职责。德·狄维士说,他个人成长的环境也影响了他的理念,因为他的父母经常向慈善机构捐赠,使他确信这是作为社会一员应该去做的“正确的事情”,并从中体验到价值和快乐。
  开朗热诚的德·狄维士是安利公司创始人之一理查·狄维士的小儿子,曾先后负责过公司在亚太地区以及欧美地区的业务。中国目前已成为安利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2002至2003财政年度,安利(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日前,德·狄维士在美国国会就美中商业关系作证时指出,美中应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敦促美国政府从自身政策寻找美国制造业衰退的原因,而勿怪罪于中国。
  采访结束时,德·狄维士表示,安利未来将继续支持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盼望更多的企业投身这项事业。他说,企业首先要行事端正,然后环顾四周,看看可以为邻居和社区做些什么。诚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履行公民的职责,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并像安利一样,乐在其中。(附图片) HuF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
专栏:

斯诺认为美经济将稳定增长
  新华社华盛顿11月9日电(记者王振华)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9日说,美国经济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稳定增长,同时这也将导致就业市场复苏。
  斯诺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表示,目前他所看到的非官方经济预测均显示,美国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为4%左右。他认为这些预测是符合实际的。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年率计算高达7.2%,为近20年来的最快增速。就此,斯诺表示,美国经济高于7%的增长率是不寻常的高速度,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增速将降低,但也将维持较快增长。
  斯诺当天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的采访时也表示,他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明显回到了正确的增长轨道,并开始了强劲复苏。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强劲复苏,人们也将看到就业出现较快增长。
  美国劳工部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长期疲软的美国劳动力市场近来已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到10月份为止,就业已连续3个月增长,3个月中净增就业近30万人。 HuF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
专栏:

辽宁四大承诺吸引韩资
  本报汉城11月10日电 记者徐宝康报道:以辽宁省省长薄熙来为团长的辽宁省赴韩招商引资团今天在汉城举行盛大的招商说明会,薄熙来推出招商引资的四大承诺:政策透明、收费规范、服务到位、司法公正,赢得韩国经济界高度赞赏。
  薄熙来说,这次赴韩招商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一次重要契机,共带来了60多个总金额约200亿美元的招商引资项目。今年1至9月,韩国已向辽宁投资7亿美元,估计年底将达到30亿美元。
  薄熙来说,韩国企业到辽宁投资有三大优势:一是成交率高;二是经济结构类似;三是距离近交际方便。
  韩国《先声经济报》评价说,辽宁省在中国东北三省的经济振兴中正在准备新的飞跃。 HuF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影片获东京电影节最高奖
  本报东京11月9日电 记者曹鹏程报道:今天下午,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在东京涩谷文化村举行了颁奖暨闭幕典礼。中国唯一一部参赛影片《暖》不负众望,捧走了最高大奖——最佳影片奖,并获得8万美元的奖金。同时该片中“哑巴”的扮演者日本演员香川照之被评为最佳男演员。在“亚洲之风”单元竞赛中,韩国影片《杀人的追忆》获亚洲电影奖;中国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韩国影片《嫉妒是我的力量》同获特别提名奖。本届电影节从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363部影片中选出了15部影片进行角逐。 HuF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
专栏:

地球小姐
  9日,2003年度地球小姐选美大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落下帷幕,洪都拉斯姑娘达尼亚·普林斯(左二)摘得地球小姐桂冠。来自波兰(右一)、哥斯达黎加(右二)和巴西(左一)的选手分别当选“地球之火”小姐、“地球之水”小姐和“地球之风”小姐。
新华社记者 孙笑天摄 HuF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印度经济提速增长
本报驻印度记者 钱峰
  印度舆论普遍认为,在今年印度经济发展加速的背后,四个有利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全国今年可谓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在望,一扫去年全国大旱所带来的阴霾。农业的强劲复苏,不仅为数亿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现金,刺激了对农机具产品、手机、摩托车等各种商品的需求,直接带动了服务业、工业的增长,而且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基建步伐的加快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也是推动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目前,印度政府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置于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印度《2003—2004财年预算报告》中提出,将投资4800亿卢比,在今后5年内扩建7条全国高速公路。在继续发展包括软件在内的服务业的同时,不仅是印度私营大企业越来越看重采用高技术和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参与全球汽车零部件和药物等高端产品的生产活动,而且连印度政府也开始鼓励私人公司购买亏损公营企业,使得印度制造业在过去3年间增速超过6%,不少一流私营公司的收益增幅增加到25%—30%。
  三、应付美伊战争风险措施得当,有效防止了战争对经济的冲击。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全年1.05亿吨原油需求中,70%需要进口。早在今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印度政府就未雨绸缪,不仅加大了国家原油以及石油产品战略储备,还在战前与海湾地区外的一些产油国签订了原油供应合同,以确保未来的需要。
  四、政局总体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相比1996年5月至1999年10月3年多时间内的5次政府更迭,自1999年10月瓦杰帕伊再次执政以来,虽然不时面临一些局部宗教冲突与社会动荡,但尚未发生任何大的社会危机,政局总体上保持稳定,确保了各项经济发展措施的连续性。
  但是,印度一些经济专家也清醒地指出,随着经济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印度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首先,今年印度经济增速,尤其是农业强劲反弹带有一定偶然性。从今年与去年降雨量的差异所引发农业增长的“天壤之别”,本身就说明作为世界主要农业国之一的印度,至今仍为“靠天吃饭”的难题所困扰。目前,在一些原本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农业发展势头较好。而在不少偏远地区,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印度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其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滞后,环境污染严重。以电力供应为例,目前存在较大的缺口,平均缺电率超过10%。权威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印度没有一个邦能达到“家家通电”的标准,有的邦甚至只有10%的居民能用上电,而对于56%的农民来说,电至今还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印度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空气河流污染惊人,极大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印度长期以来的赤字财政政策,已导致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巨大,严重削弱了政府为大型基建提供资金的能力。统计显示,2002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5%,而地方财政赤字也达到了GDP的4.5%。世界银行在今年一份报告中认为,如果印度政府不采取强力措施紧缩财政支出,并提高税收、削减补贴以及公务员工资,不断上升的赤字将遏止经济发展,减少新增就业机会,最终将使联邦和各邦的预算赤字比例超过GDP的10%,印度未来年均经济增长率也将降至5%以下。
  此外,由于长期受国内党派斗争以及消极保护主义思想的制约,国企私有化进程较慢,关税、贸易以及投资壁垒居高不下等“老大难”问题,不仅限制了印度大幅吸引外资的能力,同时也对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掣肘。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多次强调,除非印度政府实行一些彻底的结构性调整,更加积极推进经济开放步伐,否则印度经济高增长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下)(本报新德里电) HuF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