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第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航天英雄杨利伟 '...

第1版(要闻)
专栏:

航天英雄杨利伟
新华社记者 奚启新 本报记者 廖文根
  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3年11月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航天英雄杨利伟学习。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
  这是英雄对祖国的忠诚奉献。这是祖国对英雄的最高褒奖。
  英雄出征:圆中华飞天梦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一次伟大出征。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38岁的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终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儿时的梦想成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他说:“航天员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自己特别希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通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我当时心里特别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还和我开玩笑说:‘你也太积极了吧!’”杨利伟回忆说,“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的训练生涯。也就是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在“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奉献和牺牲。
首先面临的是航天员基础理论学习。这是实现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转变的第一道难关。
  杨利伟至今仍记得所在飞行部队师长为他送行时说的话,“利伟,到那儿好好干。别的我都不担心,你飞了10年,操作没问题,你遇到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我当时对师长这句话的认识还不深,因为根据这么多年的飞行经历,我以为只是训练会比飞行员更多一些。到了航天员训练中心后才发现,在基础理论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杨利伟说。
  要学的课程非常多,天文学、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心理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有关知识等都要学,涉及30多个学科、十几个门类。比在飞行学院学习要难上几倍、几十倍。杨利伟说:“好多知识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困难。”
  “杨利伟的文化基础在这批航天员中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肯于吃苦,善于钻研。”杨利伟的战友这样评价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考试杨利伟得了93分,除了两位曾经在俄罗斯培训过的航天员外,杨利伟的成绩在新入选的航天员中名列第一。
  杨利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攻克英语关,他经常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当自己的英语陪练。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得了100分。
  基础理论学习结束时,杨利伟的成绩是全优。
  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身体素质,接受严格的特殊训练。
  在普通人看来,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于要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太空不仅神奇美妙,而且又是残酷的。这里没有重力,没有氧气,没有水,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而为了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
  要克服这些障碍,除飞船必须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条件外,航天员必须进行航天环境适应、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等专门训练。
  “我的爆发力不错,短跑还可以,但是耐力较差,长跑不行。记得原来在飞行学校的时候,所有的体育项目考试都是优秀,惟独长跑需要‘攻关’。”杨利伟回忆说,“而在航天员训练中,耐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为了把这一关攻下来,我就抓住各种机会练习长跑,结果导致骨膜炎,上厕所都不敢蹲下来。”就是这样,杨利伟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的长跑成绩也是“优”。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为艰苦的,是向人的极限能力挑战。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近10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要“飞天”,就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人的超重耐力。
  超重耐力训练在离心机里进行。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杨利伟在训练中并不蛮干。“他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杨利伟的教练这样评价杨利伟。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一些极具挑战、严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自豪地说:“杨利伟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征服太空:铸华夏中国魂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医学监视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
  事后,这位老专家向记者说,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己。这不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那还是1992年的夏天。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
  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作出一系列动作,进行妥善处置。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稳稳降落在跑道上。
  飞船起飞了。飞向了太空。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这时,大家想起了一个故事。发射前,杨利伟参加飞船模拟发射演练。按照飞行程序,飞船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看见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专家们惊讶地问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为了这个“都知道”,杨利伟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巨大的努力。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的“家”。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于是,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
  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后来,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取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正因为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在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在飞行。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的美丽家园。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祖国至上:情切切天地间
  “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的肺腑之言。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从普通军人到航天英雄,在杨利伟的人生坐标上,始终是祖国至上。为了祖国的利益,杨利伟付出的很多,舍弃的也很多。
  飞船绕地球飞行第十四圈进入了返回阶段,这是整个飞行的最关键阶段,也是最危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飞船要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穿越“黑障区”,船体要经受2000多摄氏度高温的考验,航天员要承受比发射升空时更为难受的载荷冲击力。
  杨利伟返回地面后,有人曾问他:“在进入‘黑障区’这个最危险的阶段时,你心里想过什么?”杨利伟答:“亲人和战友。”
  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原来是位中学教员,娴静文弱。为支持丈夫的事业,张玉梅承担了所有家务,即便是儿子出生,也没耽误过丈夫的工作。
  2001年7月,张玉梅因病住进医院,做“肾活检”手术。张玉梅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看到杨利伟对我那种从未有过的万般牵挂和怜爱歉疚的眼神时,我心如刀绞啊!”
  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可是,手术后第三天,杨利伟就面临一项新任务:到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大队领导很替杨利伟担心:“你妻子病得很重,是不是推迟几天出发?”
  杨利伟说:“请首长放心,我已请老母亲过来帮我照顾,任何事情也不会影响我的训练。”
  临行前一天,杨利伟在妻子病床边陪了整整一夜。望着身体极度虚弱的妻子,他小声地问:“你真的挺得住吗?”妻子含着眼泪回答:“利伟,这么多年我都挺过来了,你就放心地去‘飞’吧。到了那儿,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那一个晚上,我体重下降了1.5公斤。”第二天一早,杨利伟告别病床上的妻子回到了航天员大队。那次高空飞行训练,杨利伟完成得干净利落,又一次取得优秀成绩。
  大队领导告诉记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边是病重的妻子,一边是紧张的训练,杨利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训练。”
  杨利伟内疚地对记者说:“这些年,我欠家人的实在太多太多了。由于职业的特殊要求,节假日我不能陪伴他们,连上街给孩子买件衣服的机会都没有。”
  航天员大队是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杨利伟享受着温暖,同时也把温暖给予大家。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航天员大队中的普通一员。在被选为首飞航天员后,他说,我是代表13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
  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直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间。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
  回来后,杨利伟成为了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起,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己在太空的情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保持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是的,面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
  他的亲人成为了新闻人物,甚至儿子小宁康也被众多媒体包围,他要求媒体不要宣传,一再希望以平常人对待。
  他在空军时的战友还记得,1997年,当杨利伟通过体检,回到部队等待通知的那一年里,他仍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飞行训练中。那年他飞了150多小时,大大超过当时部队规定的飞行时间。尽管体检耽误了许多时间,但在这一年的考评中,杨利伟的飞行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这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记者曾问杨利伟,你对航天员的职业怎么看?他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附图片)
  杨利伟日前访问香港培侨中学时,与学生对话。
  新华社记者 武斌摄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网“报刊订阅”主页开通
读者可从网上订阅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 11月3日,人民网“报刊订阅”主页正式开通。读者在网上填写订单并付款后,就可以订阅到人民日报。
  据了解,报刊订阅主页是人民日报为读者服务的又一新渠道,是探索人民日报发行新方式的新举措。报刊订阅主页依托人民网强大的专业优势,设有“人民日报订阅”、“报刊分类”、“精华版摘”、“发行信息”、“读者反馈”、“读者俱乐部”、“调查问卷”等7个主要栏目。
  通过该主页订阅人民日报的程序是:读者先在网上填写姓名、联系方式、投递地址等基本资料,然后通过网上银行业务或邮政汇兑缴纳报款,最后提交订单。人民日报发行部门在确认订单有效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订单处理完毕,并通知邮局开始投递报纸。
  除了能够方便地订阅人民日报,报刊订阅主页还提供以下服务:人民日报零售服务;人民日报缩印本、索引目录订阅服务;“读者反馈”栏目发表广大读者的来信、来电和对人民日报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读者俱乐部”栏目将发布各种活动信息,举办由人民日报热心读者、俱乐部会员参加的各项公益活动。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克林顿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杨国强)国家主席胡锦涛1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宾主进行了友好交谈。
  胡锦涛赞赏克林顿为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他强调,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尽管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加强交流和合作。
  胡锦涛希望克林顿继续为中美关系在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保持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克林顿表示,他坚定地支持美中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坚定地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两国人民受益。克林顿高度赞赏中国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
  双方还就中美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交换了看法。
  国务委员唐家璇、外交部副部长周文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卢秋田等会见时在座。
  克林顿是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访华的。(附图片)
  11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宾主进行了友好交谈。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克林顿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车玉明)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10日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江泽民愉快地回忆了与克林顿交往的经历,对克林顿担任总统期间为推动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克林顿表示他对同江主席的历次会见仍记忆犹新,他愿继续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努力。双方均积极评价中美关系取得的进展,认为中美关系在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是中美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双方还就中美经贸关系、伊拉克、朝核和艾滋病防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国务委员唐家璇、外交部副部长周文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卢秋田等会见时在座。
  克林顿是应外交学会邀请访华的。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基辛格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车玉明)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10日在中南海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
  江泽民欢迎基辛格再次访华,称赞他多年来为促进中美关系作出的重要贡献。基辛格表示愿继续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作出努力。
  双方还就中美关系、朝核、伊拉克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外交部长李肇星、美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等会见时在座。
  基辛格是应外交学会邀请访华的。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吴邦国与西班牙众议长会谈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李诗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1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与西班牙众议院议长鲁迪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会谈。
  吴邦国积极评价中西两国建交30年来双边关系取得的发展。他说,中西两国关系中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也不存在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现实障碍。两国一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双边关系发展顺利。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和推动下,双方经贸合作持续扩大,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趋活跃。中西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磋商与合作,发展长期稳定的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双方正在积极筹备年内召开“中西论坛”第一次会议,预祝“论坛”取得成功,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使其成为促进中西交流与合作新的重要渠道。
  吴邦国说,尽管中国与西班牙政治制度不同,但中国全国人大与西班牙议会的职能有相似之处,双方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吴邦国对西班牙议会给予王兆国副委员长热情友好的接待表示感谢。他说,中国全国人大愿进一步与西班牙众议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共同为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做出贡献。
鲁迪说,中欧领导人会晤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她本人在访华前在马德里接待了王兆国副委员长。作为欧盟主要成员国,西班牙非常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对华友好是西班牙亚太外交的重中之重。这次来访的代表团成员包括来自各党的资深议员,充分表明西班牙议会对发展同中国全国人大的友好关系有着强烈的愿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参加了会谈。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贾庆林在河北调研时强调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宗教工作
  引导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孙承斌、杨守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近日在河北省调研时强调,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把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11月10日,贾庆林在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等的陪同下,在河北省保定市就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宗教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期间,贾庆林听取了河北省宗教工作情况汇报,对河北省在宗教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还参观了宗教活动场所,与河北省宗教界人士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贾庆林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政策进行了许多新的概括和阐述,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正确处理了新时期宗教方面的复杂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多次就宗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当前,我们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这样好的形势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贾庆林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党的宗教工作的根本指针。只有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宗教工作,才能动员和引导爱国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进一步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而共同奋斗。
  贾庆林指出,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我们党关于宗教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协作,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宗教工作。要在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友好交往的同时,警惕和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贾庆林指出,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爱国宗教界人士是团结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他希望宗教界人士带领广大信教群众,坚持走爱国爱教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继续作出积极的贡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等陪同调研。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黄菊会见伊朗客人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钱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10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来访的伊朗道路和运输部部长艾哈迈德·霍拉姆一行。
  黄菊说,中伊两国和两国人民具有传统友好关系,近年来,两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的密切合作和经贸往来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但会给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也会促进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到伊朗参与工程项目建设。
  霍拉姆感谢中国政府多年来给予伊方的支持,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在交通领域的合作,欢迎中国企业到伊朗参加工程建设。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伊朗驻华大使费雷敦·韦尔迪内贾德参加会见。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州:装备工业在崛起
本报记者 汪从飞 罗艾桦 伊可迹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中的工业,又称“工业母机”。由于其资金投入大、研发人员要求高、综合配套能力强,并不适合大多数城市的产业选择。在华南地区,发展装备工业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广州等中心城市上面。
  珠三角产业升级呼唤制造业龙头基地
  近20多年来,从“三来一补”起步的珠三角制造业,可谓风生潮涌。从最早的电风扇、电饭煲到电视机、空调、音响,到后来的电脑、程控交换机的生产,再到手机、汽车的生产,“广东制造”涵盖了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几乎所有进口替代产品。今天,珠三角制造业的重点已经落脚到汽车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四大门类。珠三角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已经开始。据统计,2002年,广东装备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9.8%,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的贡献率为43.5%。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核心产业。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广东省委、省政府拟定了新的发展装备工业的思路:珠三角加快产业升级,为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腾出发展空间,广州、深圳、佛山将成为广东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基地。
  一些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抓住这一转型,脱颖而出。广州本田生产的中高档汽车在国内市场领先,同时一大批汽车配件厂家相继落户广州。未来两三年内广东汽车产业和汽车配件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深圳的中兴和华为,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方面可与国际一流公司分庭抗礼;佛山的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连续推出国产陶瓷机械,目前有90%以上的陶瓷产品生产线设备可在广东生产。广东在装备制造业的某些领域已经领先全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广东省、广州市领导认为,根据三中全会的决定,当前要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建立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基地,是协调珠三角各个经济板块、整合产业资源、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不仅对广东,对于大珠三角经济圈乃至于国内几个主要经济圈的新一轮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与现实造就了装备工业基地——广州
  广州是在探索产业定位的过程中锁定了装备工业。
  作为华南地区和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成为华南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综合配套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最强的工业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涉及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40大类7大行业。广州聚集了广东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研发力量。广东省的3个国家级机械装备业企业技术中心都在广州。这里还有5家省级技术中心,有研发机构76家,研发人员5300多人。广州聚集了广东省60%以上的高等学校和在校大学生。
  广州与装备制造业更是有不解之缘。
  追溯广州工业的发展,相当一段时间内,广州是以轻加工工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在顺德家电、东莞和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时,广州也一直在进行自己的产业选择。他们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突破口选择为装备制造业,首先是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关联度很大的汽车产业。广州曾经在全国独一无二地设立了“汽车市长”;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关键时刻,时任广州市长的林树森和主管汽车业的副市长张广宁一起来到广州市人大会场,向代表们说明选择汽车产业的必要性。
  经过持续努力,广州工业结构明显由“轻”变“重”:2002年,广州有5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在广东进入全国机械工业100强的6家企业中,广州占了4家。2003年8月,广州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
  广州已经基本具备了华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基地条件。
  高起点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完成了产业选择后,广州十分重视具体操作。主管工业的广州市副市长林元和说:经过企业重组,广州拿出最优质的资产与国际上最好的企业合作,技术上高起点进入,跨越式发展广州装备工业,使新设立的企业很快具有国际竞争力。据广州市经委领导介绍,大胆进行国企改革是广州发展装备工业的一个经验。广州早就探索通过股份制改造发展装备制造业,并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广州本田汽车、广州日立电梯、广州起重设备等大企业的发展都是这样,国资与外资各占一定比例。今天,广州本田生产的汽车是日本本田公司海外工厂中最好的,在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广州日立生产的电梯在国内同行业中一直稳居三甲,新投入的停车设备从一开始就采用国际最新技术;广州起重集团与外资合作生产的盾构挖掘机在广州地铁的施工中,与国外同类产品不分高下。
  如今,广州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到2005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预期达到2000亿元以上;2010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以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为两大重点,进一步推动装备工业发展。为此,今后5年,广州将着力唱好“三台戏”:一是汽车。本田、日产等著名汽车生产商相继落户广州,将带动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和相关原材料产业发展。二是造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投资45亿元在广州南沙建设年产200万—300万吨的造船基地,广州一跃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三是钢铁。广钢与日本钢铁企业合作上马40万吨镀锌板项目,将一改广州镀锌板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
  这些大产业和大企业的崛起,就是未来装备工业的坚强脊梁。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长江三峡库区
 船舶明年起定线靠右行
  本报重庆11月10日电 记者王政报道:自2004年1月1日起,在长江三峡大坝至忠县长江大桥369.1公里的库区航道上,千百年来“上行走缓流、下行走主流”的传统航法,将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上下行船舶各行其道,各自靠右,避免交叉”的船舶定线制所取代。这是继长江江苏段之后在长江干线实施的又一次航路改革。
  据悉,今年10月1日起,船舶定线制在库区鳊鱼溪以下航段已实施,迄今未发生一起船舶交通事故。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职业资格培训
 实行道德课程考试“一票否决制”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朱治德)据了解,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将实行职业道德课程考试“一票否决制”。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涉及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职业道德与人自身的发展、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 a9S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天然草原
 每年退化达200万公顷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姚润丰)截至目前,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有90%的可利用草原已有不同程度退化,并且正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
  农业部将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开展基本草原的划定工作,由当地政府予以公告后设立保护标志;将严格基本草原的征占用审批程序,对擅自改变基本草原用途的行为严肃查处。 a9S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