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第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为民而死重于泰山——献给在湖南衡阳灭火抢险中牺牲'...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民而死重于泰山
——献给在湖南衡阳灭火抢险中牺牲的英烈
  编者按:在衡阳特大火灾事故中,湖南衡阳消防支队的官兵不畏艰险,视死如归,奋力疏散群众,使数百名群众安全撤离,无一伤亡,但20名官兵却被倒塌的楼房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官兵们表现出压倒一切的英雄主义气概。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诺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谱写出一曲烈火中的英雄壮歌。
  连日来,湖南衡阳的夜空会时时升起美丽、炫目的烟花,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一种哀悼和纪念。
  11月6日,公安部政治部批准20名牺牲的同志为革命烈士。次日,公安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公安消防机关开展悼念学习牺牲官兵的活动。
  11月9日,全国消防日,公安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在衡阳隆重举行追悼会,深切怀念牺牲的官兵,缅怀英烈们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决不放弃一名群众2003年11月3日,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日子。凌晨5时39分,令人揪心的119电话铃声急骤响起,衡阳市珠晖区宣亭村33栋37号天井式的八层商住楼发生火灾。火情就是命令。离火场最近的珠晖区公安消防中队中队长李元明3分钟之内率3台消防车赶到现场。此时,火头已经冲上二楼,火势汹涌。李元明一面指挥三支水枪从东南两面灭火,一面电告支队支援。旋即,一道道命令火速发出,特勤消防中队、雁峰区消防中队、石鼓区消防中队顷刻出动,12台消防车、160多名消防官兵对火场形成合围,4个专职消防队、4台车、50名专职消防员也赶来增援。
  大火在燃烧,楼上的居民有些还在熟睡,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万分危急关头,随队赶到火场的衡阳市消防支队支队长杨友良、政委张晓成果断下达命令:救人!努力控制和扑灭火灾,为疏散、解救居民赢得时间。
  一场水火决战、生死较量开始了。张晓成政委命令,支队参谋长邵六芝负责疏散和解救居民,他带领支队司令部警训科参谋刘知敏、珠晖中队长李元明和7个战士共10人组成了5个战斗小组,每2人一组,每组负责一个单元,逐层挨家挨户叫醒居民,组织疏散,解救被困人员。
  灭火危险,深入火场更危险。但保障被困群众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他们在水枪的掩护下一次次冲进浓烟和毒气弥漫、能见度极差的楼房内,用锤子砸门叫醒居民,组织群众疏散。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决不放弃一户居民,决不让一人受困火海。已疏散出来的居民在惊慌失措中寻找亲人,一旦发现还有亲人在里面没有出来,第一反应就是求助消防队员。消防官兵只要一听说哪里还可能有人没有出来,二话不说就义无反顾地冲进去。此时的楼房经过大火长时间烧烤,强度下降、极度危险,每冲进去一次就是与死神做一次赛跑。珠晖中队战士刘文斌在浓烟中从一楼到六楼逐一敲开住户的房门,当进入5914号住户时,发现一名男子已经昏倒在门口,刘文斌毅然把自己的空气呼吸器解下来给他戴上,背起他就往楼下跑,自己在没有戴空气呼吸器的情况下,屏住呼吸,凭着惊人的毅力冒着浓烟把人背送到了安全地带。支队警训科参谋刘知敏在疏散群众的过程中,有一个住户反映二楼西边一户住宅可能有人还未撤出,闻讯后刘知敏立即进入火场开展搜救,由于烟气大、温度高,他先后冲了3次都没有成功,最后第四次才冲入火场把被困的群众解救出来。此时又有群众反映六楼还有两位老人未下来,支队参谋长邵六芝立即带领战士杨丹、刘文斌上楼救人,走到三楼,发现一个空气呼吸器坏了,可是退下去很可能就来不及救人了,他们没有半点犹豫,迅速冲到六楼,合力把门推开,找到两位老人,其中一位老人已经昏迷,他们背起两位老人就往下冲……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公安民警的努力下,整个疏散和解救工作进行十分顺利,该栋楼房94户412名居民及周边楼宇近千名居民全部安全撤离火灾现场,无一伤亡。
  不放弃一名官兵
  早上8时许,居民已全部安全撤离,现场指挥员决定:从西北、西南、南面共同突破扑火!珠晖中队4名官兵和石鼓中队5名官兵分别从不同方向突破进入内场扑灭大火。要彻底扑灭已被遏制的大火,就要深入烧得最厉害的一楼仓库。正当消防官兵一步步推进,8时30分左右,楼房的北面和西面部分突然坍塌。一场共和国消防史上最大的灾难降临了。靠前指挥灭火的支队政委张晓成、战士曾辉被塌垮的预制板砸到,当场壮烈牺牲,另有10名官兵被垮塌物砸伤,深入火场的19名消防官兵被埋在废墟中,生死未卜。
  衡阳市调集公安、医疗、电力、城建、民政、武警等相关单位1100多人参与现场抢救。消防官兵带着焦急和悲痛,分秒必争地开展救援工作。许多官兵连续战斗18小时仍不下火线,有的受伤官兵经过简单包扎后不顾医生的劝阻重新返回现场,有的用水枪在外围为废墟降温,希望被掩埋的战友们能多支持一会儿,有的用铲子、锄头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挖开水泥和砖块,没有工具的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搬着砖块,手磨破了也不吭一声。不少周边群众自发地来到现场周围,给官兵们送水送饭,许多被官兵救出来的群众似乎忘记了火灾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一直站在现场周围,希望看到消防官兵生还。这是一场警民连心的抢救战。11月4日下午,当看到压在废墟中27小时的石鼓中队战士江春茂被救出时,现场所有官兵和群众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此时,许多人都哭了。11月6日上午10时5分,雁峰中队代理副中队长聂学敏的遗体被最后一个找到。至此,74个小时搜救全部结束,英勇牺牲的消防官兵20人。
  官兵群英谱
  张晓成,上校军衔,衡阳市消防支队政委,39岁。11月3日这一天,他是支队的值班首长,火灾发生后他一直在现场指挥。坍塌发生的前几分钟,灭火进入最后阶段,为了更清楚地指挥灭火,他冲到一楼仓库边后再也没有出来。就在大楼坍塌的一瞬间,爱兵如子的张晓成还奋力扑向距自己不远的珠晖中队士官郑有福,将他压在身下,用自己的生命掩护战友。当救援人员把身负重伤的张晓成从废墟中救出来时,弥留之际的张政委艰难地指了指身下的郑有福。郑有福得救了,张晓成慢慢闭上了眼睛。
  1981年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张晓成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消防战士。在22年的消防生涯中,张晓成先后在娄底、邵阳战斗。1996年7月19日,特大洪涝灾害袭击新化县,新化县城关镇的立新桥、新福、大桥三个加油站的4个25立方米的柴油罐受洪水冲击导致油罐翻转、进油管和出油管断裂,大量油品流散,严重威胁周围仓库和民房。正在此蹲点的张晓成不顾危险,带领战士潜入6米深的洪水中作业,果断将管口用木塞塞住。
  曾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二班班长,负责火场西面的水枪阵地,连续战斗了近3个小时,体力严重透支,手上腿上脸上已多处被烫伤和被跌落的石头、玻璃等物砸伤。8点多钟,战友递来面包催他赶紧吃,他只说了一句:“现在来不及,等下吃”,就顺手把面包塞进战斗服的口袋里。为了寻找更好的射水角度,他冒着浓烟手持水枪沿着大楼边上的平台向三楼窗户靠拢。此时,大楼突然坍塌,曾辉被压在废墟之下。当战友们把他从废墟中挖出的时候,被鲜血染红的战斗服口袋里仍然装着没来得及吃的面包,双手仍然紧紧地握着水枪。
  戴和熙,消防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是11月3日第一个被搜救出的深埋在废墟里的殉职者,他牺牲当天正是他儿子15岁生日,本已答应儿子一起去好好玩一次的,没想到却成了永别。
  郭铁牛,特勤中队二班列兵,作为入伍不到一年时间的新战士,面对冲天的烈焰,郭铁牛有点紧张,但他没有退缩。8时20分,三楼的火势又猛烈起来,石鼓中队4名战士迅速拿着水枪跳上拉梯,跃窗而入,展开内攻,郭铁牛扑过去扶住拉梯,防止其左右摇摆,由于有限的空气呼吸器已分配给了其他战友,郭铁牛强忍着烈焰浓烟的炙烤,扶稳拉梯牢牢地钉在原地。大楼突然倒塌了,郭铁牛压埋在乱石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去年高考,郭铁牛本已考上了大学,但一心怀着当兵梦的他,毅然走进军营。今年“八一”期间,郭铁牛被抽到衡阳市实验中学带学生集训。他平时讲话声音就特别小,一喊口令就紧张,不敢在学生面前说话。为了提高自己的胆量,每次集训回来,趁战友们打篮球的时候,他就悄悄登上楼顶背对着中队练习大声吼。集训结束后,14名参训战友中评选4名优秀教官,郭铁牛名列其中,战友们一点都不奇怪,都说:“这是铁牛用汗水换来的!”
  石鼓中队副指导员钟林林率队到达火场后,带领一个小组深入火场灭火,车上只有4具空气呼吸器,钟林林命令进入火场灭火的4名战士佩带上空气呼吸器,而自己扎上一条手巾指挥战斗。在强大的火势面前,火场战斗经验比较丰富的钟林林考虑到火场上会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便命令两名战士退到火场后沿的安全地带,自己独自一人深入火场前沿把住水枪灭火。7时30分左右,他命令中队第一批战斗力量退出火场前沿,由中队后备的第二批力量替换,然而,钟林林不放心火场扑救工作和战士的安全,继续参加战斗,依然冲锋在前。8时5分左右,中队根据火场统一部署,第三批战斗力量更换第二批官兵上火场,此时的钟林林依然没有下火场,勇敢地在火场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奋战。随着火势的逐渐减弱,10余支水枪一起攻向火势聚集点,准备在短时间内将火势控制。但是,要将火势在短时间内控制,就必须深入火场内部也就是一楼仓库进行内攻。钟林林身先士卒,冲了进去,再也没有出来。
  1999年,钟林林在永顺消防中队任代理副指导员,他外出经过县城湘潭路听见有人喊:“前面一辆车油箱起火了!”他闻讯立即赶上,着火的是一辆东风牌大卡车,车厢上放着4桶汽油,前后又紧靠着一栋居民楼,一旦汽油爆炸,将导致一起恶性事故的发生。钟林林迅速从附近一个商店找来干粉灭火机,箭一般冲向着火的汽车,他一步跃上已经引燃的车厢上,抱着灭火器一阵扫射,很快就将大火打灭。
  张尚,22岁,刚从昆明消防学院毕业不久,担任珠晖中队副指导员才3个月。11月3日凌晨5时43分,他带领一班5名战士迅速赶到火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两个多小时的战斗中没有休息一分钟,坚持战斗在灭火第一线,8时30分左右,着火建筑物突然倒塌。张尚同志与郭兵华、贺华东、刘庆东等4名战友被倒塌下来的楼体掩埋,全部壮烈牺牲。
  英雄的部队
  衡阳市公安消防支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1996年以来,他们按照公安部“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的总体思路,坚持从严治警,狠抓部队正规化建设和消防监督规范化管理,忠实履行职责,被驻地群众称赞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神”。去年,支队被共青团湖南省委评为“雷锋家乡学雷锋先进集体”。
  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威武之师。近5年来,全市消防部队共参加化学灾害、爆炸、水灾、交通事故、建筑倒塌等社会抢险救援480余起,出动警力8000余人次,抢救人员360余人,保护和抢救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价值上亿元。特别是官兵们在“1997.7.9”茶山坳货运列车脱轨颠覆、“1998.8.24”祁东鞭炮大爆炸和“2000.9.25”耒阳哲桥油罐列车脱轨颠覆、“2002.1.3”石鼓区造纸厂氯气泄漏等重大社会紧急抢险救援事故中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充分展示了消防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衡阳市消防支队的全体官兵以实际行动实践了“献身消防终不悔”的庄严誓言,以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雄浑悲壮的英雄赞歌。(附图片)
消防官兵在抢救被废墟掩埋的战友。(颜志雄摄) VuG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就沙特利雅得发生恐怖爆炸事件
 胡锦涛主席向法赫德国王致慰问电
  强调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愿与包括沙特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不懈努力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日就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发生恐怖爆炸事件,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致电沙特国王法赫德,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谴责这一恐怖爆炸事件,并向遇难者亲属及受伤人员表示诚挚的慰问。
  胡锦涛强调,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愿与包括沙特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不懈努力。 VuG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湖南衡阳集会悼念灭火抢险英烈
 胡锦涛温家宝罗干对烈士表示深切哀悼
  周永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出席追悼会并讲话
  本报长沙11月9日电 记者吴兴华报道:今天,衡山垂泪,湘水悲歌,衡阳市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联合召开的衡阳“11·3”灭火抢险牺牲公安消防官兵追悼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11月3日,湖南衡阳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张晓成等20名消防官兵在灭火抢险过程中英勇牺牲。事件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十分关心,作了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向在衡阳特大火灾事故中英勇牺牲的消防官兵致以深切的哀悼,并请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转达对烈士亲属的亲切慰问。
  在船山广场追悼会会场,正前方悬挂着20位烈士的遗像,会场四周,白色的氢气球上悬挂着写着英雄名字的悼念条幅。悼念英雄的花圈一直摆到了靠近广场的马路的人行道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周永康8日专程赶赴湖南衡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慰问了张晓成等革命烈士的亲属、消防官兵、新闻工作者、保安人员和受灾群众,察看了火灾现场,出席了追悼会并讲话。
  周永康说,“11·3”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罗干同志等中央领导对此十分关心,要求全力以赴抢救遇险消防官兵,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湖南省委、省政府和衡阳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全力开展工作。公安部立即派出工作组到现场协助指挥抢险工作。经过共同努力,特别是衡阳市公安消防支队官兵的顽强奋战,94户412名受灾群众全部被安全及时救出,无一伤亡,并得到妥善安置。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治安秩序平稳正常。
  周永康指出,在这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衡阳市公安消防支队全体参战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表现出了压倒一切的英雄主义气概,用鲜血和生命忠实地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诺言,谱写了一曲新时期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壮丽凯歌!20名官兵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的英雄壮举和光辉形象,再次生动地体现了当代公安民警崭新的精神风貌,不愧为人民群众的守护神,不愧为共和国的忠诚卫士,不愧为坚强的共和国之盾!他们是百万公安民警努力实践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集中体现,是公安战线涌现出来的众多先进典型的突出代表,是全国公安民警学习的楷模。
  周永康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武警官兵要把学习“‘11·3’灭火抢险英雄群体”活动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永葆本色,弘扬正气,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伯华和公安部有关负责同志陪同慰问并参加追悼会。衡阳市党政军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代表60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
  在湖南衡阳“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中牺牲的20名公安消防官兵是:张晓成、戴和熙、赵康林、聂学敏、方卫平、彭国辉、钟林林、陈桂华、刘昌瑶、薛相林、李代伟、周忠君、张尚、郭兵华、贺华东、谌献波、刘庆东、张虎、曾辉、郭铁牛,他们已被公安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VuG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破运力“瓶颈” 靠改革创新
——关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下)
本报记者 王政
  近年来,铁路在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与其他交通运输行业两位数的增长相比,铁路营业里程5.6%的增幅确实太慢了
  近年来,铁路建设投资有所增加,铁路运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2亿元中,铁路仅占1.15%。与其他交通运输行业比,铁路在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下降。1989—1993年,铁路建设年投资额一直在几十亿元徘徊;1993—1998年为250亿元左右;1998—2002年,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增至约500亿元。而同期公路年投资额却突破了3000亿元。
  投资比重下降,直接影响了铁路发展的步伐。1998—2002年,铁路营业里程由6.64万公里增加到7.01万公里,仅增加了3700公里。
  尽管如此,铁路仍然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据骨干地位。2002年,铁路承担了全社会客运周转量的35.20%,货运周转量的54.76%。其中,全国煤炭运输量的75%、木材运输量的70%、矿石运输量的66%、钢铁运输量的62%、化肥及农药运输量的59%、水泥运输量的57%、粮食运输量的56%、矿建材料运输量的42%是由铁路完成的。而这还是在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的。
  彻底改变铁路投资力度不足的难题,必须在投融资体制上动“大手术”,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利用多种投资渠道,形成多样融资方式
  铁道部有关人士认为,铁路投资力度不足的根源,是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方式单一化。
  与公路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社会资金不同,铁路一直以来都依赖国家投资。“九五”期间,铁路全行业基建投资2400亿元左右,其中,国债、铁道部安排的铁路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高达2100多亿元,占86%;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仅占14%。
  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年投资额必然要在目前500亿元的基础上大幅增加,钱从那里来?
  “铁路的投融资体制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其主要目标是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引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按照铁道部发展计划司的规划,支撑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七个渠道:一是铁路建设基金。二是国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公益性项目。三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铁道部将积极发展合资铁路,让投资者直接参与经营,调动地方投资积极性。四是市场化融资,包括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五是发行中国铁路债券,目前的铁路债券一年在20亿元左右,购买者基本上是大的金融机构,老百姓基本买不到,今后将争取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六是积极利用外资。七是银行贷款。
据介绍,除去目前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两种主要方式外,今后将积极拓展其他5种投融资方式,而市场化融资将成为发展的重点。为此,铁路运输体制也将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在货运领域,将高附加值的集装箱运输,大件、冷藏等特种货物运输,行包运输等,从铁路局分离出来,组建专业化公司,市场化运作,并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客运领域,对今后重点发展的客运专线、三大经济圈的城际客运铁路,项目前期,依靠中央、地方投入资本金启动,通过发行项目债券,吸引社会投资者,逐步进行股份化改造,最终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
  目前,铁路总资产600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0%左右,即便铁路年度投资额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铁路也完全有能力依靠扩大运输规模、提高运输收入来实现持续发展,不仅能在每年提取建设资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赢利,而且资产负债率也将保持在40%左右的较低水平。
  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要求是快速提高运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因此,制定一个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经济性的路网发展规划,在技术上处理好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打破运力“瓶颈”,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铁路运输能力必须实现快速扩充,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必须迅速提高。那么,如何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扩充运输能力,提高装备水平?
  按照铁道部的设想,在路网方面,加快新线建设,增加路网规模总量,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铁路建设的重点。
  具体来说,就是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形成四线或多线运输;主要通道实现复线、电气化,形成大能力货运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主要通道能力紧张状况。通过新线建设、既有线提速改造和建设客运专线,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彻底改变铁路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从区域上讲,东中西部同时启动,但各有侧重。东部地区,以建设客运专线和港口后方通路为重点;中部地区,重在建设煤运通道和区域间大能力通路;西部地区,则以构成未来铁路网骨架的新线和口岸站、能源基地通路为建设重点。
  经过多年埋头发展,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形成了殷实的“家底”:货车大量出口;提速机车、客车全部实现自给,为铁路运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铁路装备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要迅速缩短差距,提高铁路装备水平,铁路必须走一条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引进先进技术,中国铁路具有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从外部环境讲,出于市场扩张的需求,世界主要机车车辆制造商,都看中了中国铁路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市场换技术”具备了可行性。从内部条件看,中国铁路具有较强的技术装备和消化能力,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技术引进,特别是引进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铁路重大装备的国产化。
  用最小的代价,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我国铁路运力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实现运输服务质量的全新飞跃,铁路部门正在努力。我们期待着铁路早日打破运力“瓶颈”,更期待着一个适应小康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系统早日形成。 VuG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回升
  本报济南11月9日电 记者何勇报道:截至11月6日,山东秋冬种工作已基本结束,全省小麦播种面积达到4660万亩,高于去年播种面积和今年预计面积。这是山东小麦种植面积连续5年下滑后的首次恢复性反弹。
  在今年的秋冬种中,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占全省小麦总播种面积的2/3,占全国的1/6强。优质小麦生产一改以往的小而全、小而散的局面,呈现出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的良好态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全省小麦机械播种面积超过了95%,为历年来最高,已播小麦的80%使用了种子包衣技术、精播半精播技术。
  专家指出,今年小麦播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今年雨水充分,包括山区丘陵地在内的耕地墒情较好;二是粮价回升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各级各部门构筑的粮食生产保障服务体系日渐成熟。 VuG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四川着力提高粮食竞争力
  本报成都11月9日电 记者刘裕国报道:四川省委、省政府在确保粮食总量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粮食结构,提高粮食在市场的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粮食产量质量并举的路子。目前,全省一大批品质优良、品牌响亮的稻米、小麦、玉米、花生、油菜等粮油产品纷纷进入市场,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
  经过几年的努力,四川的优质米品牌已达70余个,许多优质米品牌已获得省级和国家级金奖。随着品牌效应的增强,市场上优质米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一些优质米品牌已走出四川,今年1至9月,仅“川粮”一家进入云南、重庆、西藏等地市场的优质米就达1000吨以上。
  3年来,四川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大了优质稻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力度,全省水稻品种普遍进行了更新换代,大面积推广和重点开发的优质稻品种有“金优527”等20余个。全省今年种植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55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比上年扩大226万亩,其中,优势区域内优质稻面积达730万亩,占该区域水稻面积的65%,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VuG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吹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号角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起草工作纪实
新华社记者 孙承斌 赵承
  2003年10月14日下午。海内外关注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是指导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25年的跨度,浓缩了一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号角。
  总揽全局,谋划长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三中全会的议题。《决定》的起草,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
  十六大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征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和依据。在研究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时,中央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重点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提出改革目标和任务,作出决策和部署。
  主题就是灵魂。中央确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之后,起草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件的工作,随之也进入酝酿、筹备阶段。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也是贯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根主线。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从十三大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到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伴随着认识的深化、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突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
  10年前,根据十四大精神,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仅仅10年,亿万中国人民以创造性的辉煌实践,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我国经济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城乡发展不平衡、产权制度不健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等一系列体制性问题,警醒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继续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道路。防治非典工作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等问题,使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
  宏伟壮丽的改革事业又一次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比作一项重大建筑工程,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就如同一座建筑的结构。新的历史使命呼唤我们:必须在10年成就的平台上,努力做好“完善”这一构架的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
  这是一篇大文章。中央明确要求,集中一批思维活跃、见解深刻、了解国情、熟悉经济工作的人,在深入调研、认真研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集中党内外集体智慧,起草一份文件,破解这一历史命题。
  历史性的决策,历史性的文献。《决定》的起草,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决定》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重点要点等作出指示。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5次开会对《决定》稿进行讨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意见。
  4月18日上午,全国防治非典斗争最紧张的时刻,《决定》起草组在北京成立。受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起草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任副组长。会上,温家宝就起草组的工作任务、指导思想、组织领导以及文件的基本框架等作了重要讲话,并对起草组的工作日程提出了要求。
  起草组中既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又有来自部门和地方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当天下午,起草组工作班子召开第一次会议,开始讨论《决定》的框架。历时半年的《决定》起草工作,由此拉开帷幕。
  几上几下,广纳良策。历时半年的起草过程,生动而具体地说明:《决定》是发扬党内外民主、集思广益的成果,是历史和实践的概括,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讨论、研究、起草;再讨论、再研究、再修改……《决定》的起草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反复锤炼、不断升华的过程。6个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反复讨论、广纳善言。
  驻地的灯火,彻夜长明。起草组成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对《决定》的框架进行集中的讨论、研究,于5月中旬确定了《决定》框架。随后,起草组又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对《决定》框架进行了4次大的修改,至6月13日,形成了《决定》稿。
  胡锦涛总书记始终关注着《决定》的起草工作,多次询问起草进展情况,并作出许多重要指示。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总书记都逐字逐句地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作了许多重要修改。
  2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哪些经验?面临哪些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坚持怎样的方向?完成哪些任务?达成怎样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回答,归根到底,只能来自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
  北京、广东、四川、天津、湖南、江西……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一次次深入企业、乡村,来到集镇、城市。一次次的调研,一次次的座谈,各地蓬勃的发展势头让总书记高兴,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引起他的深思。
  胡锦涛深刻地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成为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也分赴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对《决定》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
  半年不到的时间里,温家宝先后8次主持起草组全体会议,对《决定》的起草和修改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意见。他反复强调,要着重写未来几年准备办的工作,一时办不了,但必须改革的,要明确改革的方向。他还说,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文字要精练,用平实的语言,让普通党员和群众看得懂。
  一稿、二稿、三稿……起草组对《决定》稿反复修改,起草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
  6月25日上午,国务院党组举行扩大会议,对《决定》稿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7月4日、31日,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决定》稿进行审议。常委会议充分肯定了《决定》稿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认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稿子。常委会议就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改革、如何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等重大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
  8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稿。会议对初稿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
  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在《决定》的起草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8月18日,《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8月26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决定》稿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半个多世纪的党外人士坦诚直言,各抒己见。胡锦涛认真做着记录,并不时插话与大家一起讨论。他诚恳地说,大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修改征求意见稿有很好的帮助。希望大家继续围绕重大问题开展多种调研,积极建言献策。9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经济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
  起草小组还邀请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举行10多场座谈会;20多个部委围绕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等问题,展开历时两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极具参考价值的专题报告……《决定》的起草,从始至终一直得到中央和地方、党内和党外各方面人士的广泛支持。一条条意见建议,一份份调研报告,如涓涓清流,为《决定》注入鲜活的生机。
  至9月4日,起草组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700多条。大至文件框架、总体思路,小至遣词用字、标点符号,每一条意见、建议都体现了提出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起草组经过分类汇总,慎重研究,对全部意见、建议逐条提出了处理建议,报全体会议审议后,对《决定》稿认真进行修改。
  9月18日、29日,胡锦涛总书记分别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再次进行讨论。起草组随即根据会议精神再次修改,形成了《决定(讨论稿)》。
  10月11日,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安排3个半天,对《决定(讨论稿)》进行讨论。温家宝总理就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会场内,审议认真而热烈;会场外,修改工作同步进行——
  12日晚和13日下午,起草组连续召开全体会议,汇总全会各小组的意见、建议,对讨论稿作进一步修改。
  13日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修改后的讨论稿进行审议。
  14日上午,根据当天上午全会讨论情况,起草组争分夺秒,对讨论稿又进行一次修改,形成《决定(草案)》。
  从11日到14日,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列席会议的有关同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涉及粮食生产、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起草组据此对《决定》稿进行了认真修改。
  14日下午3时,散发着墨香的《决定(草案)》摆在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坐席上。几上几下、经过数十次修改的《决定(草案)》,是对历史和实践的科学概括,凝聚着集体智慧的结晶,获得全会的一致通过。
  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决定》在理论和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表明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必将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公布,和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文的发表,立即在海内外产生强烈的反响。舆论普遍认为,《决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是指导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外电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的改革将以《决定》为标志,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改革正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更大的历史跨越。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决定》,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贯彻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又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提出了在更宽的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是我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这是一部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改革观的《决定》——
  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决定》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经济专家们评论,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必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这是一部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决定》——《决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各方面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被誉为“充满亮点的一份《决定》”。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决定》中这段表述,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到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从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到十六大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0年来,我们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决定》关于公有制的新论述,是对改革经验的总结,是探索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效形式的成果,也是在继承基础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是《决定》根据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提出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继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决定》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决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改革实践证明,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就是产权清晰。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这是《决定》贯彻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措施。这就要求我们逐步把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
  此外,《决定》在农村改革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等重要思想;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指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等改革任务;在宏观调控和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提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对外开放方面,提出要“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在就业、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决定》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必将进一步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前进的道路。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一个历史性的考验;一个新的伟大跨越,一个新的伟大实践。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必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VuG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