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3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总装备部'...

第9版(理论)
专栏:中心组学习实录

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总装备部党委中心组学习实录
本报记者 吴珺
  学习时间:2003年9月28日
学习地点:党委会议室
参加人员:党委中心组成员
李继耐(中央军委委员、党委书记、部长):今天,我们党委中心组在前一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领会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集中全党全军的智慧,创新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军事指导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关系我军建设的根本政治方向,关系我军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我军能否更好地履行根本职能和完成使命。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讨论中,紧密联系军队建设的实际,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的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和认识。
  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迟万春(党委副书记、政委)学习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主持军委工作以来,科学判断和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和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这两个基本问题,科学阐明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指导方针、总体思路、根本途径、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等,形成了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贯穿着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性课题,贯穿着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主导性思想,贯穿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根本性指针,把对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新境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把我们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是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典范,又是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典范。
  朱光亚(科技委主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既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又有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是科学地回答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二是系统总结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丰富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江泽民同志担任军委主席以来,多次深入部队广泛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进行新的理论概括,作出新的正确决策,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可以说,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集中反映了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基本规律的集中体现,是我军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胡世祥(副部长):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来源于实践,又引领和推动着实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指引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进步,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我军面临着“战场”和“市场”的双重考验。我们要有效地履行好神圣使命,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地位,使之真正成为推动部队建设和改革的强大力量。对我们总装备部来说,就要把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贯彻运用到加强和推进部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中去,贯彻运用到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去,贯彻运用到武器装备建设和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中去,贯彻运用到改进领导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中去,与时俱进地推进部队建设和改革,努力开创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铸牢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李继耐: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是贯穿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一个根本原则。江泽民同志从事关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新的考验和挑战,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科学论断。把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上升到军魂的高度来强调,这是对我军建军根本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人民军队性质、本色和作风的深刻揭示,是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深刻揭示。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社会环境怎样变化,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绝对权威不动摇,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不动摇,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江主席的指挥不动摇。
  迟万春:思想政治建设是军队革命化建设的核心,是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这些年来,我反复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根本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进一步强化“首位”意识、“走在前列”意识,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最根本的是要用科学理论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广大官兵,深入持久地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打牢部队政治合格的理论基础。要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重要理论观点和精神实质,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队各项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李安东(副部长):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按照先进性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军队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这样,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要紧紧围绕以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把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驾驭现代战争和领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建设的重点,以此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善于想大局、议大事、谋大计,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谋划能力;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武器装备建设思想,深入研究装备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武器装备建设的能力;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知识,跟踪研究世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组织战备训练和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
  朱增泉(副政委):高中级干部是建军治军的骨干,是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中坚力量。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高中级干部手中有权,直接监督的人少,如果自己不警惕,党组织又放松管理教育,就会出大问题。要针对高中级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五个模范”的要求,深入扎实地搞好思想教育,认真解决好“为谁当官、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要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种规定和要求,严格规范党内生活秩序,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充分发挥机关职能部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励,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过好金钱、权力、美色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和革命品质,不辜负党和人民及部队官兵的殷切希望。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朱光亚:当前迅猛发展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军事变革,其实质是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工业时代军队的作战思想、组织体制、武器装备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造,最终目标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面对这场汹涌而来的新军事变革,我们存在的最大差距是“两个不够”:一个是有些同志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意识不够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传统模式上,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影响还不很敏感;另一个是按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建设的能力不够强,对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要求,推进本单位建设和发展的思路不是很清楚。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精神状态,培育新的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使我们的工作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与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相适应,与“打得赢”的要求相适应。
  楚鸿彦(副部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贯穿江泽民同志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战略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推进这场变革的关键和根本动力。我感到,不断把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推向前进,需要强化以下几种意识:强化科技意识,把着力点放在尊重科学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和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上,不断提高军队各方面建设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强化信息主导意识,解决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行教育训练信息化改革、创新信息化作战战法以及联合作战信息化手段等问题;强化综合集成意识,努力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适当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将祖国发展和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强化法治意识,加快建立和完善新的装备法规体系,坚持依法从严治装,为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促进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董万才(政治部主任):高标准、高起点地推进人才战略工程,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要切实搞好人才建设的超前谋划,研究制定《实施总装备部人才战略工程规划》,努力实现官兵科技素质、高层次人才质量、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管理水平的大幅度跃升;紧紧抓住人才建设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真正走出军事教育与依托国民教育并举的路子;采取超常措施培养高层次人才,对高层次人才群体要加强宏观调控、资源共享,对人才建设的投入要不断加大;努力完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政策制度新体系,始终保持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张诗明(副部长):推进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解决我军建设主要矛盾、提高我军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必由之路。要瞄准武器装备发展的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海洋权益提供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发展关键性武器装备上有所为。优先选择既适合我国军事战略实际又迫切需要、真正具有决定性的项目,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增强我军的防卫作战能力。二是要在利用最新技术改进现役武器装备上有所为。着眼于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大力提高现役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现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三是要在搞好武器装备的体系建设上有所为。注重武器装备的协调发展和系统建设,使先进武器与一般武器、高中低技术合理搭配,尽快形成高技术条件下我军立体作战的武器装备体系。
  朱发忠(副部长):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须打牢部队全面建设的基础,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五句话总要求,加强部队建设。一是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的思想,推动部队建设全面进步。二是始终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依据新颁发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突出抓好基本教育、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和基本设施建设,把从严治军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始终坚持抓好工作落实。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树立良好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把讲的和做的统一起来,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打牢部队建设的基础,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郭桂蓉(科技委副主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贯穿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根本性指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协调发展,我理解,一方面,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在这个大局下思考和谋划军队的发展,使国防投入控制在国力所能允许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逐步加大国防投入,加强国防建设,形成与经济实力相协调的不断壮大的军事实力。要努力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坚持勤俭建军方针,进一步走出军民兼容、平战结合,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
  汪致远(科技委副主任):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是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提出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军队建设质量,为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形势下质量建军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不断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军队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摆在战略位置,以提高科技含量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先导,以武器装备发展为重点,以战斗力生成为目的,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兴起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热潮,大力开展科技练兵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不断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切实把提高战斗力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同时,要开阔视野,博采广纳,学习借鉴当代世界一切先进的军事科技成果,学习借鉴外军利用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的一切有益经验,谋求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益。
  焦安昌(科技委副主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调整改革体制编制,是推进我军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贯彻和体现“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以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为目的,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的方向努力,进一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既要“减肥”,更要“增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已进行过9次重大精简整编。最近,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九五”期间裁军50
  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员额20万。这一重大决定,充分显示了党中央、中央军委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坚强决心。这次裁减军队员额,就是按照系统集成的思路优化部队的编成和结构,进一步调整官兵比例、机关和部队比例、作战部队与非作战部队比例,努力改善宏观结构,实现作战力量的整体优化。
  李继耐:今天大家的发言很热烈,谈得也很深刻,针对性强,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大家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成果。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理解,并自觉运用到指导工作的实践中去。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经受考验,加快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当先锋、打头阵,忠实履行好我们肩负的职能和使命,为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v57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常思权力自何来
赵中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须常思权力自何而来,正确认识权力的本质。
  “权”的本义是“秤锤”,引申为权力、权衡、权威等,其基本意思就是对是非曲直的判定。权力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政治标准、是非准则对社会实施管理,以匡正社会行为,规范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古人所说的“政者,正也”,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权力的来源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看法。封建统治者鼓吹“君权神授”,皇帝自命为至高无上的“天子”。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是民选代表执掌权力,而实际上议会不过是“富人俱乐部”。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是由人民赋予并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观点。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个人,领导干部获得一定的权力,固然与本人的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先锋模范作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作为人民公仆,领导干部的权力从本质上说是责任、是奉献,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越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越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越要认真思考权力是谁给的,应该怎样使用;越要认真想一想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
  应当看到,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也可能成为牟取私利的手段;既可以促使人奋发向上,也可能诱使人腐化堕落。腐败问题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最终都可归结为权力的滥用。虽然滥用权力的行为仅仅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它造成的后果却相当严重,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在如何用权的问题上,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责任感,从思想上筑牢防止权力滥用的铜墙铁壁。
  常思贪欲之祸。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贪欲是腐败的重要根源,人若怀贪欲,轻则劳神伤命,自毁前程;重则贻害一方,祸及社稷民生。领导干部肩负着富民兴邦的重任,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就必须淡泊名利,始终保持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私心杂念,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常怀律己之心。从社会的角度看,防止滥用权力要靠制度、靠监督,但就个人而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离不开领导干部的“自律”。常怀律己之心,时时处处警醒自己,始终以人民公仆的标准要求自己,是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权力的有力保证。要切实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
  常修为政之德。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的“政德”。我们党一贯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时时处处做群众的模范,在纪律面前,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在困难面前,普通群众做不到的,领导干部则必须迎难而上,做出表率。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以德服人,以德养廉,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责任。 v57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海关改革要为经济发展服务
李录
  改革的目的在于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国家宏观层面的改革是这样,各行各业的改革也是如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现代海关制度,是海关改革的总目标,也是海关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建设现代海关制度是海关的重大改革,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现代海关制度,是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国际海关通行规则相衔接,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结合的现代海关管理体系。现代海关制度要求突破传统模式,以通关作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和突破口,推行集中审单、快速核放,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在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海关改革只有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才能与时俱进,取得成效。
  海关工作要既为经济发展把关,又为经济发展服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海关工作新方针,涵盖了海关工作的基本准则、职能要求和根本目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依法行政”是基本准则,“为国把关”和“服务经济”是职能要求,“促进发展”是根本目的。海关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全面履行好基本职能。首先,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辩证处理把关与服务的关系。在对各项工作的考核上,在队伍的组织管理上,要把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与增强服务能力作为主要标准,从传统监管方式中偏重于把关向把关与服务并重转变,提高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其次,以改革促转变,从建设服务机制入手,加快职能转变。长春海关的隶属关———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在服务上创新机制,实行了首问负责制、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全关虽然仅有20多名工作人员,但对于合法进出口全天候24小时随到随验,并采取了高效率、超常规、全方位和深层次服务等针对现代化生产特点的服务方式,受到广泛赞誉,用实际行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既把关又服务”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围绕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海关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对海关工作的要求。汽车、石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围绕这三大支柱产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促进发展的工作。一是围绕一汽、吉化等支柱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实行信息化快速通关新模式。去年年初,长春海关把海关监管机构直接设置到一汽场站,现场办理海关业务,实现“一站式”通关,企业不出厂区就可以办结通关手续。同时,海关适应当代企业“零库存”的新形势,实现了与企业业务数据交换共享、汽车零件预归类管理等信息化快速通关新模式,支持了企业发展。二是积极促进边境贸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珲春与俄罗斯、朝鲜两国接壤,是吉林省改革开放的前沿。为了促进珲春在吉林省对外开放中发挥龙头作用,长春海关加大对隶属的珲春海关的科技投入,改善监管基础设施,创造高效的通关条件。对中朝边贸、中韩束草航线、快件运输、出口加工区等加大调研和工作力度,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促进了边境经济的繁荣发展。
  严厉打击走私违法犯罪活动,净化进出口环境。长春海关把打击边境汽车走私斗争放在突出位置,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加强与各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实行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走私犯罪的高压态势。1998年以来共立案117起,总案值1.8亿多元,查扣走私汽车399辆。特别是1999年长春关区成立各级走私犯罪侦查机构以后,充分发挥新的缉私体制的作用,打团伙、抓要犯,成效显著,有力地保护了合法贸易和经济发展。
  整顿作风,优化投资环境。海关是对外窗口,与外经外贸直接打交道,在投资环境建设中具有重大责任。长春海关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设立关领导接待日,接受社会咨询;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制定保障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窗口工作人员上岗佩带胸卡,报关大厅设立电子触摸屏,尽可能解答前来办事人员的疑难;设立科长值班窗口,解难答疑,快速准确地为企业办理海关业务,促进了投资环境的优化。
  (作者为长春海关党组副书记、副关长) v57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座谈会”认为
  宏观经济没有过热 结构问题不能忽视
  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座谈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赞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认为目前某些部门和地区确实存在局部经济过热的趋势,但从宏观总量指标看,尚不能作出我国经济过热的判断。在1988年—1989年和1993年—1994年的两次经济过热中,不仅GDP的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而且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速度都非常高,并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即GDP、投资、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币供应量这几个宏观总量指标都出现了过高的增长。而目前我国的GDP增长水平尚处于潜在增长率的低端,国内消费仍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物价变动水平尚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趋势的阴影,只有投资和贷款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增长过快迹象。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于总量控制,而在于结构调整,除了应及时而适当地加强宏观调控,最根本的出路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马宏伟) v57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