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2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搭起“神五”飞天的云梯 '...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聚焦

  耸立在茫茫大漠深处的载人航天发射设施,像一尊尊无字的丰碑,记载着共和国发奋图强、天宇拓荒的历程,也凝聚着总装某特种安装总队官兵的心血与汗水,融入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搭起“神五”飞天的云梯
刘程 张希文
  2003年10月15日9时09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冲出发射塔的拥抱呼啸着飞上太空。人们为飞船的腾飞欢呼,更为中华民族实现千年的飞天梦想而自豪。
  当飞船从巨大发射塔的怀抱中冲天而起遨游太空时,总装某特种工程技术安装总队的官兵们万分激动,因为是他们历时5年亲手建成了这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港。
  鏖战导流槽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一列闷罐军列经过4天4夜,驶进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一个无名小站,总装某特种安装总队数百名官兵又一次征战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打响了建设载人航天发射港的会战。
  导流槽的开挖是发射场建设的第一战役。它是处于发射塔架底部的基础设施,为双面导流槽,主要用于将飞船发射时火箭助推器点火产生的烈焰沿设计的双面导流槽导至塔架外侧,以消除其对周围的损坏。它是我国载人航天最大、最关键的基础性工程。
  导流槽独特的地下构筑,加之戈壁滩平原胶结岩特有地质结构,机械挖土很难连续作业,给施工增大了难度。总队技术人员从环境土质和工程本身特点深入分析,找准导流槽施工的主要难点、疑点,创造性地解决了施工中的一系列重要难题:如针对砂类胶结岩特有土质坚硬难挖特点,采用松散性爆破技术;针对导流锥面的角度和弧度要求精度高及导流槽耐火混凝土铝酸盐耐火水泥的特殊性,分别采用预埋螺杆和双面交汇控制模板技术及控制性混凝土浇注喷射技术等,为以后在戈壁滩等类似土层结构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范例。
  在导流槽混凝土浇注施工中,由于吊车车体与施工面距离太远,模板吊装成了难题。面对这一情况,从地方大学毕业入伍的连长吕宏亮和大家一起琢磨,最后设计出了一台流动的特种小车。他们先将模板吊到小车上,然后再用导链将模板吊装到位,不仅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导流槽施工中,二营是主攻单位。营长邴光利由于常年高强度施工,患了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起来站立不住,有时不得不倚靠在脚手架上歇一会儿。有几次,腰疼得实在支撑不住了,他就把一块草席铺在工地上,趴在上面指挥施工。
  建造“第一门”
  飞船总装垂直测试厂房是整个发射场系统的关键性设备之一,是新的“三垂”(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发射模式区别旧模式的主要标志。74米高的厂房升降推拉钢大门安装,是工艺要求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程。此大门门洞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由六扇门组成,每扇高12.6米,宽14米,大门总重量达350多吨,堪称“亚洲第一大门”。
  大门安装高度高,每扇门重近50吨,况且门洞面积大,高空悬空作业,没有作业面,危险性很大。又面临工期紧,施工场地狭窄,空中地面交叉作业多,加之设备重、安装位置特殊、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负责此项工程的高金生、展才兴等高级工程师带领技术人员,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探索施工方案的改进创新,决定以卷扬机、倒链、滑车等以“土”为特征的简单起重机具,通过新技术与老设备的结合来完成超高大型设备的安装。
  针对超高、超重钢大门安装施工存在的大门吊装难、门扇门框安装精度控制误差难等情况,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利用结构承重的“土洋结合”的特种安装工序:大门吊装他们采取“人字扒杆小角度变幅技术”,大门运输采用“拖架防侧翻拖滚技术”,门框门扇安装采用“多点精度控制技术”等,创造了用简单施工机具安装超高大型门类设备的先例,省时高效地完成了任务。
  在厂房升降推拉钢大门安装中,一营一连的10多名起重工、电工、钳工、电焊工等“能工巧匠”起的作用也不小。升降推拉式钢大门,通过卷扬机向上提,要用滑轮、钢丝绳、倒链进行逐级穿绳、吊升。起重工杨学斌练就一手绝活,他能分毫不差地将卷扬机钢丝绳快速地穿在大门两边的20多个定滑轮上,在提升过程中,钢丝绳在滑行中容易从定滑轮轨道中出轨,一旦出轨,后果不堪设想。为防止钢丝绳出轨,他手握一根五指粗的撬杠,不停地将拉动中的钢丝绳用力撬回,使其归位,几个小时下来,他的手腕肿得老粗,手上磨满了血泡。
  飞船垂直测试厂房升降推拉钢大门安装,填补了一项国内非标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的空白,此工程获国家建筑最高荣誉奖“鲁班奖”。
  铺就“通天路”
  发射塔架与垂直测试厂房之间,要修建一条长1500米、宽20米的飞船活动钢平台专用轨道,堪称目前我国最宽的铁路。这条无缝重轨铁路,连接发射塔架和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主要用途是当飞船和火箭在总装测试厂房完成测试后,载着船箭组合体的活动钢平台,在自发电源的驱动下,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出发,通过这条专用轨道运至发射工位。总队官兵称它为“神舟”飞天的“天路”。
  活动钢平台专用轨道,需要把几百根重钢轨道焊接成两条无缝路轨,并在轨温60摄氏度至零下30摄氏度条件下,保证钢轨焊接质量,其温差之大在我国被称为无缝线路的禁区。工程技术人员大胆探索、反复试验,首创我国无缝重钢轨道焊接新技术:选择最佳的锁定温度,运用预热和定时自动注塞新工艺,解决了在90摄氏度温差条件下,无缝轨道不被拉裂、不发生变形的国内难题,保证了发射任务中火箭、飞船垂直运输无颠簸、无震动。
  螺栓是轨道地基的重要预埋件,要求预埋轴线偏差不得超过3毫米。在没有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营长邴光利和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最佳方案:先将两组角钢按要求打出孔洞,保证螺栓间距准确,再用螺母和套管将螺栓卡在定位角钢上,保证螺栓标高不变,固定定位角钢,确保螺栓不偏移,确保了预埋精度。
  轨道地基下面浇注混凝土,需要人工提着10多斤重的振动棒,在浇注的地方不停搅匀、捣实,有时还要兼顾将没有被搅碎的小石头粉碎。陈永华、肖三飞两人天天双手攥着7厘米粗的振动棒较上了劲。振动棒前头是个三四十厘米的铁头,通电后整个振动棒振动力很大,为使其保持稳定,他们要用一只手紧紧握住前部,因前部吸附力强,一些砂砾粘着其上,他们的手常被这些砂砾磨破。有一次,连续15个小时的突击,他俩的胳膊几近麻木,双手被磨破、鲜血直流,手里握着的振动棒也被血染红了。官兵们就像他俩一样铸就了工程兵的骄傲。(附图片)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航校学习,在全班拔尖;提前一年,驾驭歼击机;执行任务,让领导放心;飞天之梦,一刻没停止
他是飞行员的骄傲
——驻渝航空兵某部战友谈杨利伟
吴远生 卢曦
  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杨利伟在参加航天员选拔之前,曾在成都军区空军驻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曾2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8月,杨利伟从这里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他是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
  该部某场站副站长胡岳彪是杨利伟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与杨利伟分到同一个部队同一个飞行大队,他们曾一起生活工作过13年。他说:1965年6月12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83年夏季,18岁的杨利伟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飞行学院。此间,胡岳彪与杨利伟成为同门师兄弟,一同在教官杨宗利的带教下学习飞行。
  胡岳彪深有感触地说,杨利伟天生就是一块干飞行的料,生活习惯好。1984年,胡岳彪和杨利伟一起在学院参加初级教练机训练时,正巧碰上部队精简整编,学院里飞行学员淘汰率高达93%,竞争相当激烈。为了能顺利驾机飞上蓝天,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他分分秒秒都用在钻研航理、进行地面练习。为了锻炼坚强无畏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利伟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双腿肿了消,消了又肿;万米越野,他顶着凛冽的北风跑,手、耳冻得麻木,内衣被汗水浸透,也没有停下来。正是这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最终成为飞翔太空的航天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永远把飞行事业放在第一
  该部副部队长徐万华曾经担任过杨利伟的团长,他谈起杨利伟既激动又自豪。回顾杨利伟在部队飞行的那段经历,他说,“杨利伟飞行事业心特别强,他的飞天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992年,因部队精简整编,杨利伟被分配到该部改装歼击机。从西安大城市来到重庆山区某小县城,家属工作、小孩入托等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但他的理想信念没有丝毫动摇。对于杨利伟来说,飞行就是生命。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杨利伟仍全身心投入到改装训练中,重新学习航理,一一克服飞行中遇到的难题。他认真研究强击机与歼击机在战斗技术上的变化,仔细琢磨空中战斗特技的动作要领。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飞行事业心,他顺利完成飞行训练大纲各项训练的要求,提前1年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歼击机飞行员。
  曾经担任过杨利伟飞行大队大队长的该部参谋长助理田野说,“他执行任务,让领导放心。”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天气突然变坏,降到飞行最低气象条件以下,正在飞行的杨利伟沉着冷静,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准确操作,平衡地将战机降落到跑道上。提起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他说:张玉梅既贤惠,又知书达理,为杨利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安心在部队飞行的家庭环境。在妻子的支持下,杨利伟从没因家庭原因,影响过一次飞行训练。
  他顺利进入航天员大队
  该部的领航主任孙培华曾与杨利伟一同参加过在空军歼击机和强击机飞行员中进行的航天员选拔,并进入60名航天员的名单,回顾参加航天员选拔,他感慨地说,当年我们团有6名飞行员参加了初选,杨利伟从近2000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员,我作为飞行员感到格外高兴,杨利伟是我们空军飞行员的杰出代表。
  1996年夏,杨利伟正在参加飞行训练,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让他到青岛疗养院参加宇航员体检。当时,他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飞行时间已经达到1100多小时,作为宇航员选拔人员被上级从档案中选中。初检合格,又在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再接下来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舰天员大队训练。
  在欢送杨利伟离开部队到北京参加宇航员训练的聚会上,从不喝酒的杨利伟也端起了酒杯,尽管喝得很少,但他脸上已经通红。临别前,他的老团长徐万华语重心长地嘱托道,能够成为宇航员,是我们每一个飞行员的梦想,今后的航天路还很长,需要加倍努力,发扬以前在部队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革命精神,争取早日实现我们中国人千年来的飞天梦想,为民族争光,为国家争光,为我们空军飞行员争光。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说句心里话

我与人民日报的难舍情缘
白凤昆
  40多年前,我上中学的时候,放学后便跑到学校附近文化馆的阅览室看人民日报,几乎天天如此。大学期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于是,学院图书馆便成了我避风的“港湾”。在那里,我逐日逐版地把1948年6月15日创刊以来整整20年的人民日报浏览了一遍,这张中国第一大报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
  大学毕业后,我参军来到北京空军某部。不论是在连队当基层干部,还是在团、师政治机关当宣传干事,我都对人民日报情有独钟,坚持每天必读。
  我第二次“通读”创刊以来的人民日报,是从1986年开始的。那几年,我担任空军报社总编室主任。作为专职新闻工作者,我这次读人民日报,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熟悉党和国家的历史、了解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是向这本当今中国最权威、最翔实的“新闻教科书”学习。从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到版面的编排、美化,人民日报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新闻学及报纸编辑学的理论,融入到人民日报办报的实践中,折射出一代又一代报人政治智慧和采编艺术的光芒。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庄重权威的风格,为我们部队的新闻工作者树起了标杆,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作为空军报记者到祖国东海最前哨的一个小岛上采访,那里驻守着隶属于南京军区空军的一个雷达连。连长和政治指导员都是喜欢读书看报的年轻人。那年“七一”前夕,连队党支部决定以“向党说说心里话”为题搞一次征文活动,全连干部战士每人写一篇。于是,几十份抄得工工整整的“心里话”手稿汇集到连部来,厚厚的一摞。军人大会上,有人提议,把它寄到北京,寄给党中央。此时,一个战士发言说:“中央领导太忙,咱们不能打扰他们。我看,还是寄给人民日报社吧,它是代表党中央的啊!”话音刚落,全连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次采访结束从海岛回到北京,空军报社的同事们说:“海岛上的这个故事被你‘抓’到了,这说明你与人民日报有缘分!”
  的确,我与人民日报有不解之缘。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倚天利箭撼长空 蓝天火网卫九州
 地空导弹兵45年实现大跨越
  本报讯 空军地空导弹兵以全面建设的可喜成绩迎来自己的45岁生日。
  空军地空导弹兵成立于1958年10月6日。经过45年的建设发展,如今,这支部队已逐步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武器装备由单一型号向多型号发展;作战空域由中高空、中近程向高中低空互补、远中近程结合扩大;作战能力由单一防空向防空与反导兼备的方向转变……空军地空导弹兵已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重要力量。
  在45年的奋斗历程中,空军地空导弹兵圆满完成了军委、总部赋予的要地防空、机动作战、戍边轮战、高原试验、联合战役演习等重大任务,在国土防空中击落击伤敌机11架,涌现出了“战斗英雄”岳振华及“英雄营”、“神威导弹营”等一大批英模代表和英雄群体。
  新的历史时期,空军地空导弹兵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为己任,坚持作战需求牵引,突出战备基础建设,加速武器装备发展,探索出针对未来作战特点的战法成果及训法体系,创造了我空军地空导弹兵实弹射击史上10项第一。地空导弹兵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相继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目前,空军地空导弹兵已拥有一批作战反应快、机动能力强、射击目标多、自动化程度高,具有不经临战训练和人员、装备补充,就能随时成建制全员、全装执行紧急作战的“拳头”部队。(郭凯 余有成)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中巴海军联合举行海上搜救演习
  10月22日,在参加演习的船只发生“火灾”后,中国海军521号导弹护卫舰前来协助消防灭火。
  当日,中国海军军舰与来访的巴基斯坦海军军舰在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域举行了代号为“海豚0310”的联合搜救演习。这是中国海军首次与外国海军进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联合演习。
  联合搜救演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通信操演和编队海上运动,内容包括灯光、旗语信号发送,无线高频通信,编队队形变换等;第二阶段为海上搜救演习,两国参演军舰同时从空中、海上立体搜救遇险船只,舰载直升机快速转运伤员,军舰协助消防灭火等。(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今日话题

正确对待走与留
  新闻背景:
某部一级士官刘刚的父亲刘秀臣给儿子的信:刚儿,你来信说很想继续留队,这个想法没有错。我们老两口虽然文化不高,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还是懂的,每逢街坊邻居们看到你那4张“优秀士兵”的喜报,夸我们养了一个好儿子时,比你给我们邮几百块钱都欢喜。
  当兵这5年,你入了党,又自学函授大专毕业,你很想留队报答组织。你一个庄户人家的孩子,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个党员,部队和组织上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咱不能做那种得了实惠拍屁股就走的人。在部队干好工作是报答组织,回家来带领乡亲们致富也是报答组织。走留的事啊,咱都要好好听组织的,别自己在那瞎琢磨。
  祝工作顺利!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今日话题

走与留,关键要相信自己
  有些同志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同志在个人走留问题上顾虑较多,主要原因在于,对复转之后能否适应地方工作心里没底,缺少自信。相信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要全面辩证地看待自己、看待社会。不能只看到自己在年龄、技术专长等方面的短处,总拿自己的弱项与他人的强项比;也不能只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把“二次创业”的困难看得过于严重。其次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长。部队是个大学校、大熔炉。军人所具有的过硬的政治素质、忠诚负责的品质、敬业奉献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地方用人单位普遍认同的。
  (沈阳军区某部 李峰)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今日话题

走留都是部队的需要
  城市兵转士官好多人都不理解。父母原以为我当两年兵就回去,可我穿上军装就舍不得脱掉了。同年兵都走了,我主动申请转了士官。当时我已拿到技师证,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领导也希望我留下,母亲则希望我早日回家,但是我选择了部队。今年11月,我的服役期即将结束,父亲的3家烟酒连锁店也需要我回去帮他打点。但部队领导再次找到我,说新的军事变革需要高素质的士官人才,需要我这样的技术骨干。言外之意,领导是希望我今年能继续留下来。我没有丝毫犹豫地向领导做了保证:面对走与留,我会正确对待,走是部队的需要,留也是部队的需要。因此,部队的需要是我第一选择,也是我光荣的选择!(广空某部
陈晓亮)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今日话题

小康路上显风采
  我今年就要退伍返乡了。原来我担心退伍找不到工作,前不久回河南老家探了一次家,心里踏实了,在家那段时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家乡发生的可喜变化:我们村通了公路,办了企业,不少人家买了汽车,装了电话,看上了闭路电视,还有的人家买了电脑,可以在家上网……这一切,让我欣喜不已。
  村支书得知我即将退伍的消息后,高兴地说:“小伙子,回来吧,我们村办企业正缺人手呢。”据了解,我们村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的办法,建起了好几家村办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比较缺。即将退伍的老兵们,家乡父老已经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康庄大道上展示退伍兵的风采呢?(兰州军区某部 常全新) Yea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今日话题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中国某进出口总公司干部 霍玉娟
  说心里话,当领导确定我转业时,我哭了好长时间。我16岁参军,两次进军校学习,两次进藏、进疆,可以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部队。我爱身上的这套军装,所以没有想过会离开部队。但我是一名军人,组织决定我只有服从,面对走与留,我接受了组织的考验,以最快的速度办完了转业手续,我不想给部队增加负担。我是一个兵,不论什么时候,军人的作风不能丢,那就是,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就会勇敢地去面对,去付出!
  (中国某进出口总公司干部 霍玉娟)(附图片) Yea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