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9月22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农民准备在市场出售板栗。革命老区黄冈市罗田县把种植板栗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2003年全县种植板栗面积65万亩,农民人均拥有一亩板栗林,成为全国“板栗第一乡”。2003年板栗产量达2500多万斤。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摄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创新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农村经济创新分析》评介
万宝瑞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农村经济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按照实践发展的脉络,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多年的实践总结,科学地分析和阐述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等其他各项创新的关系,对农村改革以来制度创新方面的几个主要课题,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发表了精辟、哲智的见解,从创新机制研究的角度来讲,是不多见的。这是我对国风同志的新作《农村经济创新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的总体印象。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问题,实质是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成就,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机制,把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极大地释放出来,使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不仅对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制度创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的特点具体如下:
作者提出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制度创新、结构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思想,以及提出的我国农村经济创新机制的思路和对策都是富有新意的。
书中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指出由技术创新引起的制度创新将比由国家权力干预形成的制度创新更平稳,更完善,更符合经济规律,在建立稳定的经济运行机制后,推进技术创新应成为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政策取向。这个思想对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指导农村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完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我国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食品安全的角度,分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前景,指出:只有当因科学技术的应用或因农业投入的增加而带来的生产总量的增长,大于因规模经营而可能导致的生产总量的下降时,只有在食品安全有了可靠保障的条件下,作为我国全局性的农业规模经营政策才会具备实施的可能。然而,我们并不因此持悲观态度。农业规模经营仍将是我国现代化农业要走的道路。它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广和应用。这一认识,是对我国实施规模经营条件的清醒的判断。
从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以我国工业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为前提,提出随着各国对农业保护程度的降低和环保农业的发展,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会呈上升趋势,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也是一种长期趋势,是工农比价关系的合理调整,很具前瞻性和挑战性。
作者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四个认识问题:一是不能因农业连年丰收就以为农业已经过关了;二是不能因为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缩小就以为农业不是大局了;三是不能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以为对农业和农民可以不管了;四是不能因为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就以为农业可以放松了。这些认识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诚然,这本书还不能概括这一领域的全部问题,还有新的课题需要研究。但是,本书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不落俗套,不失为一部有独到见解的学术理论专著。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顺应消费者更具个性化和艺术性的室内装饰文化新需求——
“家纺”打出文化牌
刘煜
近日,出席“2003中国家纺年文化名人论坛”的建筑及室内装饰界的学者和医学院教授,就打造家纺先进文化理念、引导家纺时尚消费、促进家纺产业升级等展开了讨论。
多视角 丰富家纺文化
家纺品的功能是放松心情、愉悦精神,家纺与健康关系密切。在全球提倡环保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非典刚刚过去、全社会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空前提高之时,家纺业如何树立“绿色”环保形象成为讨论热点。
预防医学专家张家喜教授表示,抑菌、抗菌、消毒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问题。现在家纺企业非常重视开发生产抑菌、抗菌、消毒产品,这是令人欣慰的。预防医学界可协助企业对产品进行检验,并进行追踪调查。这样既可帮助企业加快开发更多更好的健康产品,也可尽快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时尚的新需求。
建筑学家饶良修则阐述了室内建筑对纺织品的要求。他说,建筑的原则之一是安全,对织物的防热、防火、绝缘功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有些产品如窗帘、车内装饰布,要既美观又阻燃,有些灯具用装饰布,要求透光、防热,等等。现在住宅建筑流行精装修,家居设计由建筑师在造房子时一并完成,这就要求床上用品、沙发巾、窗帘、地毯等要配套成龙,色彩图案要统一,要款式常新、符合时尚,但各种产品功能性要求明显不同,这就为家纺企业提供了商机,当然,也是挑战。
家纺包括公共场所的纺织品和个体家居的纺织品。家居的多元化文化创造多元化环境,多元化环境凸显产品的个性化,构成了家居要件,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据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认为:“现在中国住宅面积每年以9.6%的速度增长,为家纺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对家纺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新思路 改善消费习惯
“从元朝以来,中国人一直盖棉被,但棉被很容易感染病菌,许多人用久了只是拿出来晒一晒,至多弹弹棉絮,不及时更换,很不利于健康,这种状况应当逐步改变;毛巾不是专人专用、专巾专用,不是定期消毒、及时更换,这种消费习惯也需要改变。”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杨东辉,用两个“改变”呼吁人们关注过时的消费习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他说,家纺行业应当多宣传一些家纺产品使用知识,多生产一些物美价廉的家用纺织品,以引导人们改变不科学的消费理念与习惯,引导科学消费、健康消费,促进家纺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提出,家纺产品谁都离不开,但大多数人知之甚少,需要多沟通,多交流,加大引导力度。现在的关键任务是要让消费者了解家纺产品,让他们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真正了解自己的消费需求。
创品牌 打破贸易壁垒
品牌是品质、品位、信誉的统一体。业内权威人士指出,我国家纺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但也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在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需加大力度。现在的竞争越来越重视品牌,没有知名品牌,就不会获得多少市场份额。因此,要加大品牌投入,努力培育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家纺名牌,创出中国家用纺织品的民族风格。
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曹新宇说,去年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量上升,但价格下降,关键在于产品技术含量低,没有多少品牌。提高质量、塑造品牌有打破贸易壁垒的作用。品牌建设是抵御出口障碍的利器,是产业升级的一个关键。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紧“中线”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
潘宣
即将正式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水源区的2/3在陕南秦巴山区。这里山高坡陡,土壤抗蚀性差,由于降水充沛,且多暴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同时,随着人口增加,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加上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活动的增加,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大量固体废弃物倾倒河道,使河流输沙量增加,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据调查,区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4.1%,年流失土壤1.2亿吨。
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是南水北调的“奠基工程”。只有实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从源头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才能拦住泥沙,涵养水源,构建库区生态屏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规划是保证项目质量效益和顺利实施的关键。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配置各项措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水土保持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利用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双重手段,发挥最大的治理效益。水土保持规划要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顺利进行。
实践证明,小流域治理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成功之路。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妥善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小流域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要因地制宜科学布设治理措施。对于山大沟深、人烟稀少的区域,实行生态移民,封禁治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浅山河道地区,要进行封沟打卡,加固河堤,整修河道,建立排灌系统,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工程治理的效益。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组织形式。
陕南耕地匮乏。要搞好封沟打卡、治坡造田工作,在丘陵、浅山地带逐步将25度以下的缓坡地实行坡改梯,兴修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人均达到1亩;在支毛沟和水库上游封沟打卡,兴修沟台地。要结合当地暴雨集中和土石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兴修堰、塘等小型水保工程,建立蓄引排灌体系,除害兴利,发展水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要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预防监督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增加科研投入。结合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开展生态用水、综合效益评价、发展战略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旱作保墒种植、垄沟种植、水保耕作法等成熟适用技术。结合项目管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摸索经验,积极探索项目管理优化模式,实施项目监测技术,形成具有权威的监测成果,科学测评项目管理和实施效益。
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针对水源区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各异,防治任务艰巨,受国家财力限制的特点,在水源区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经济开发强度较低的区域,大力实行封禁治理;加大对乱挖乱采、滥牧过牧等行为打击力度,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落实管护责任。
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机制创新,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在国家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各地要继续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团体、科技人员兴办绿色产业,走公司+农户的治理开发路子,风险共担,形成当地主导产业,调动各方治理开发积极性。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开展水资源有偿使用,形成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严格把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关,加大对各类重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方案验收程序和规范。在多部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形势下,水土保持部门要从规划编制以及规程标准制定、验收和信息处理等环节入手,切实加强水土保持行业管理。同时,要以防治水土流失为目标,以治沟、治水为切入点,完善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规范建设单位水土保持行为。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刘振伟
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一个重大的政策选择。可以说,促进农民增收,既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抓住了启动内需的关键。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连续徘徊。今年由于非典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包括农产品产量增长、市场价格、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量、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等。改革开放最初的几年,由于较好地解决了长期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价格提高,非农产业较快发展,支撑了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近些年,传统的支撑因素不再那么活跃,而新的增长点正在发育之中,中央的政策调整也需要一个过程,农民收入增长徘徊可想而知。
从第一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看:目前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构成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但支撑能力减弱。从1998年到2002年,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为57.2%、53.4%、49.9%、49.3%和47.1%,这说明,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非农产业取代。
从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看:近些年乡镇企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增量是递减的,1998年至2002年,年均吸纳85.4万人,而在“八五”时期,年均吸纳688万人。这一时期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外出务工,这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998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年均增加700多万人,2002年达到9430万人。当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务工的收入为43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7%,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1.4%。四川、安徽、湖南、江西、重庆等省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左右。
从国家宏观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看:近些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超过300多亿元,对农民增收减负作用明显。国债投资,国家用于农村“六小”
等工程的国债投资逐年增加,2003年将达到280亿元,增加了农民获得劳务收入的机会。退耕还林,国家对退耕还林的农民给予粮食、现金补贴,四年来已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5779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269万亩。对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民来说,直接或间接增加了收入。
综上,今后,第一产业对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仍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旺,价格低迷,数量增长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将不太明显。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非农产业收入特别是外出务工收入,将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机制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增收的外部性因素在增加,单从农业内部采取单项的、局部的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上,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解决内部的动力机制问题(体制和机制),转向既靠内部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又靠外部解决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机制问题,二者不可偏废。
以实施“农民增收致富计划”为主线,建立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机制。一是调整存量投资。目前国家财政面向农村的投入有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建、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产品流通补贴等,资金量也有一定规模,但投资渠道多、资金使用分散。实施“农民增收致富计划”,可以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同时,用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用财政投入带动信贷投入,用内资带动外资,以小带大,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二是增加增量投资。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力争在“十五”期末将国家财政(包括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的投资比重提高到15%以上。三是调整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方向,实行对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要体现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从制度建设和长远考虑,抓紧对农民支持保护的立法,也应提到日程。
统筹城乡生产要素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逐步实行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法和不合理收费;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输出地和输入地都要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统筹税收。国外许多国家都没有单独面向田赋的税种,均纳入城乡一体的税制管理,农产品税负几乎是零。我国的农业税制比较落后,应坚持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方向,进行改革。
统筹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约占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的10%(不含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贷款),与农村对GDP的贡献极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今后制定货币信贷政策,要进一步重视城乡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应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其它金融机构,凡是面向农村吸纳存款的,对面向农村发放贷款也应提出要求。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等生产力层面的政策调整,还要着眼于农村经济体制等生产关系层面的政策调整,推进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当前,要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两个导向,一个是市场导向,一个是政策导向。市场导向就是利益机制,有利可图,农民就会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加工等方面自发地合作;政策导向,就是要为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维护农户经营主体和财产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尽快通过立法,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问题。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实施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同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
“三化”并举推动延安经济跨越式发展
王侠
对于延安革命老区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出路在于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大力实施“两带动一支撑”(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同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农业产业化为重要突破口,把扩张经济总量与提高质量效益结合起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思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目前,延安市的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市中比较靠前,主要靠的是骨干产业,特别是石油工业的拉动。工业经济存在结构过于单一的风险。延安在新型工业化上必须抓好这样几项工作。一是以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依托,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石油、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化工业,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实施深度开发,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巩固能源工业的支柱地位。二是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石油、煤炭、卷烟、机械等传统骨干产业,大力引进煤化工、油化工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工艺变革和产品升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以基地、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抓好千万吨原油产能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子黄煤化工、煤电工业园区、延安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构筑骨干产业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创新、人才技术聚集的高地。四是以农业工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果品、草畜产品、蔬菜、中药材加工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
——强化产业富民的思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做大做强林果业、草畜业和棚栽业,努力在提高产品质量、推动规模扩张和提升开发效益、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优质高效和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兴办一批龙头企业,同时依托市外龙头企业,实行跨区域联合,带动产业开发。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展壮大营销队伍,使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狠抓退耕、封禁两大关键措施,加强规划指导,严格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强化责任追究,巩固提高退耕成果。
——确立大旅游理念,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延安市以“两圣两黄”(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驰名中外。要在继续巩固、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上,提升以黄帝陵寻根祭祖和黄土风情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旅游,积极开拓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逐步形成红色旅游、人文旅游、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旅游业格局。
——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全市发展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最关键的是确立产业富民、兴工强县的指导思想。产业富民的核心是依托广阔的土地资源,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益。兴工强县的核心是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对有石油资源的县区,要充分利用石油开发积累的资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后续财源,化解结构单一的风险。对矿产资源缺乏的地方,必须在做大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工农结合的发展路子。根据产业政策引导民营经济不断拓宽经营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向城镇集中,向开发型、实业型和加工领域拓展。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机制,扩大规模,提高素质。
——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延安地处陕甘宁蒙晋大城市圈的中心地带,推进城镇化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也具有成为较强集聚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基本条件。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就是要以延安城区为重点,以县城和重点集镇为支撑,构建布局合理、相互依托的城镇体系。延安城区要按照科学规划、体现特色、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县城和重点集镇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把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消除生产要素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紧紧抓住外资和东部产业、资本向西部转移的重大机遇,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紧紧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国债投入;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引进外资,激活民间资本,认真谋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开发项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