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西南地区不仅蕴藏着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也是世界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开发热潮中,专家呼吁——
水电开发莫忘环境保护
本报记者 赵永新
水电开发掀高潮 环境隐患令人忧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我国水电大军的目光开始投向水力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从长江上游的各大支流——嘉陵江、大渡河、岷江,到流出国境的澜沧江、怒江,有的已经开工,有的正做规划,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嘉陵江,从重庆至广元740公里河段,已规划为17级开发方案,马回枢纽和东西关枢纽已建成;
岷江,自上游至汶川河段,实行六级开发方案,已建成的有太平驿和映秀湾水电站,紫坪铺水库正在建设中;
大渡河,干流已规划十七级开发方案,河口的龚嘴、铜街子电站已经建成,第五级的控制性高坝水库——瀑布沟枢纽电站即将开工;
金沙江的梯级开发也在进行当中,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已列入开发规划。金沙江中游规划了一库八级的梯级开发方案,金沙江第一座大坝云南省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要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投产;
雅砻江,已建成江口的二滩电站,卡控以下412公里河段的五级开发方案已经出炉;
作为原始生态环境相对保存完好的两条生态江之一怒江的中下游地区,742公里两库、十三级开发规划正在进一步规划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珠江上游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流域规划建设梯级电站已达300余座,开工在建的大型水电站已有30余座。仅云南省在澜沧江中下游就有八级电站在建或待建,金沙江流域有9座电站待建。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一些水电项目已经造成或即将引发的环境破坏却被忽略了——
位于四川西部的贡嘎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内海拔2900米的天然湖泊人中海,不仅风景异常秀丽,其尾部的草滩还是羚牛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湖泊周围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红杉、西康木兰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而对这些独特景观和珍稀动植物带来灭顶之灾的人中海水坝正在施工当中;
在金沙江上,正在做前期准备的溪洛渡和向家坝电站,建成后将切断达氏鲟、白鲟和岩石鱼等3种珍稀鱼类的洄游走廊;
在都江堰上游规划的杨柳湖电站一旦上马,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
“在单一经济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下,有关部门和电力公司只盯着水力能源开发带来的局部经济利益,却对不适当的开发带来的环境效益损失和长期的社会、经济效益损失视而不见。”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总工范晓教授满脸忧虑,“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将遗患无穷!”
经济价值固然重要 环境效益不能偏废
当人们津津乐道中国西部水资源的能源价值时,却忽视了中国西部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综合环境价值,忽视了西南地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
专家们指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都地处横断山区,不仅是许多珍稀和濒危生物物种的存留地和自然景观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一旦受损将很难恢复。在水电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环境效益;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暂时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随着全世界正在走向生物科学时代,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热门话题。而历史经验证明,不经过科学的规划,筑坝发电往往会破坏水生物资源的生命廊道和栖息地。以长江为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江中的鲥鱼产量平均在每年500吨左右,最多时可达1500吨。鲥鱼的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其产卵地却在赣江的支流——峡江中。后来,由于在峡江上修了一个水电站,鲥鱼的洄游路线被切断,成年鲥鱼无法上溯到峡江产卵,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面临绝迹的危险。
据了解,金沙江、怒江等江河中保存着上百种鱼类,许多还是我国的特有种,其科研、经济价值不可估量。而正在这些江河上进行的水电开发多为梯级开发,其对鱼类等水生物影响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修大坝势必要淹没大量的土地、农田和草原、森林,而在怒江、澜沧江、大渡河的诸多河谷地带,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在怒江流域中就生长着两种全国仅有的野生稻,对于我国的水稻革命至关重要。一旦这两种野生稻资源被水库淹没,我们将追悔莫及。
西南地区不仅蕴涵着宝贵的生物资源,还有丰富多样的景观资源,分布着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和多个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目前正在动工的大坝,已经对一些世所罕见的高原湖泊、高山峡谷等景观产生了很大破坏。
一位专家指出,像生物多样性一样,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的资源。美国在一百多年前建立国家公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这些美丽的景观作为艺术的来源和科学探索的基地保护下来,留给全人类共享。当年有人建议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修建大坝,罗斯福总统回答说:这么美好的风景,让我们永远留给后人吧。
李文华院士指出,目前我们对于横断山区的科学考察还很薄弱,对其地理、生态特征和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景观价值认识还远远不够,许多科学之谜还未破解——而生态环境一旦毁坏,我们就永远揭不开那些谜团。
一些专家强调,西部水电开发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规划和论证,遍地开花式的水电开发是非常盲目的。而一旦列入规划,必须像三峡工程一样,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列为工程的重点之一,有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保障,以确保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可持续发展是根本 依法开发才是正途
西南地区蕴涵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进行开发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怎样开发。钱易院士认为,西南地区的水电开发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可持续发展,一个是依法办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目标,在西部开发中也一再强调要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但当前依然有一些部门和地方偏重经济发展,忽略生态保护。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西南水电开发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开发,也有保护——保护好珍贵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就是当代人给后代的巨大遗赠。
专家们指出,已经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也是水电开发所必须遵循的,为了进行开发而随意改变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是对法律的亵渎——此类事情不应再发生了。
自今年9月1日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和经济规划做出了明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西南地区的水电开发都是事关环境保护的重大建设项目,应该严格依法行事。
钱易院士同时指出,对中国西部各大流域水电开发下的环境保护,还需要做大量扎实的研究工作,用科学的结论为政府决策做参考。
值得庆幸的是,专家们此前的呼吁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三江并流”被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后,云南省的一位副省长明确表态:在这一地区进行的一切经济开发活动,必须有利于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8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彻底否决了已经规划的杨柳湖电站建设方案……
但愿已经发生的历史悲剧不再上演!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天地人
一个农民与十一个生态村
本报记者 刘成友
一日三餐,炊烟袅袅,曾是湖北省襄樊市沮河岸边的农家风景,如今这里却已是家家绿树掩洋楼,户户闻炊不见烟。这是初秋时节记者在保康县马良镇沮河边村庄看到的一番喜人景象。
马良镇生态家园示范户西坪村农民张承平的庭院里,果树环绕。小洋楼旁,上百间贴着白色瓷砖的标准化猪圈整齐排开,显示出主人的勤劳和富裕。张承平从1989年开始规模养猪,年出栏生猪400头左右,后来办酒厂、搞运输,年收入18万元。他还利用猪粪尿建起了沼气池,从此不再烧柴。
张承平的“养猪—沼气—经济作物”生态家园致富模式,使沿沮河边的紫阳、八斗坪等村的农民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到张承平这里来取经学艺。马良镇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了鼓励发展畜牧业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的优惠政策,从物资、土地、小额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农民争取了40万元贴息贷款,解决部分困难农户的资金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马良镇沮河沿线的11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家园式村落,果树满山,肥猪满圈,鸡鸭成群,鱼儿满塘,年出栏商品猪也由当初的不足300头猛增到现在的2万头以上,仅畜牧业创收就上千万元,近七成农户实现以气、煤或以电代柴,沿河20多万亩山场重现绿树葱茏景象。
曾家垭村每年人均出栏生猪3头,加上茶叶、药材、桑蚕收入,人均纯收入达到1933元。长期靠种粮食增收的紫阳村,年出栏生猪达到2000头。村民们踏上了“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之路。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干旱缺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重要的水源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上中游用水过度,塔河下游300多公里的河道曾断流近30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2000年开始的4年间,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连续5次组织从水源丰足的博斯腾湖向塔河下游输水,共调水23亿立方米,从而结束了塔河下游断流历史。如今,下游输水河道旁,已经新长出许多植物,两个月前刚刚结束的第五次输水,还使输水终端形成了约200余平方公里的湖面。明年塔里木河下游将继续实施输水工程。新华社记者 王迎摄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人关注——
让“寂静的春天”远离我们
本报记者 刘毅
“它们使得鸟儿的歌唱和鱼儿在河水里的欢跃静息下来,使树叶披上一层致命的薄膜,并长期滞留在土壤里——造成这一切的原来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少数杂草和昆虫。”
这是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森在她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的描写,“它们”指的是农药等化学药品。这本书警醒世人:农药对人类、动物的危害和对环境的破坏不可低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才能尽量降低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出现“寂静的春天”?这一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菜农为何不吃自己种的菜
张北县是河北省8个重点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之一,但这里的菜农告诉记者,有些菜他们自己都不吃,因为打过高毒农药。在张北县,不但菜农们大量使用高毒违禁农药,还有许多乡村都在公开销售违禁高毒农药。
据了解,由于高毒农药价格便宜,药效又强,杀虫立竿见影,相同面积的菜地,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灭虫,要比使用低残留农药节省20%以上的成本。此外,打过高毒农药的蔬菜,很少被虫咬,菜的外观好看,因此卖得快。因此在不少地方,高毒农药成为一些菜农灭虫的首选。
“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蔡道基院士对记者说,“农药残留对人、畜、有益生物的毒害及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他说,农药残留是指残存在环境及生物体内的微量农药,包括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环境残存的农药中的一部分又会被植物吸收。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水、大气到达人、畜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畜。
杀虫剂?杀生剂?
专家普遍认为,农药残留超标会导致以下几方面危害:损害人类健康,影响农业生产(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除草剂,导致药害事故频繁,经常引起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影响进出口贸易。
除此之外,农药对野生生物和环境也有影响。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李学锋教授说,“卡尔森在《寂静的春天》中说,‘谁能相信在地球表面上撒放有毒的烟幕弹怎么可能不给所有生命带来危害呢?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杀生剂’的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但生动地说明了农药等化学品对生物的危害性。”
李学锋教授指出,农药危害野生生物的途径有三个:直接中毒、食物链中毒和低剂量长期的健康影响。在一些地方,使用农药破坏了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食物来源,甚至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突发事件。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近年来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突发事件中,农药中毒的占三四成。农药已经成为了野生生物货真价实的“天敌”。
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些农药在环境中的沉积,可能使环境受到污染,包括土壤、大气和水,特别是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中的农药渗入量已引起高度重视。
别让农药成为“生态杀手”
“农药是把锋利的双刃剑,”蔡道基院士说,“我国人多地少,农作物品种丰富,农药的使用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满足人们对农副产品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农药对生态环境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人类在挥起这把双刃剑斩杀病虫害的时候,也很容易伤及自身。”
蔡道基院士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但我国的有机农业刚刚起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药还不得不用。
那么,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让“寂静的春天”远离我们?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顾宝根认为,首先得从源头抓起,改善农药的品种和结构。我国的农药工业存在着品种老化、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高毒农药多、混配农药多;新品种少、新剂型少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第七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顾宝根说,现在登记评审的标准正在不断提高,农药产品不但要有效成分含量高,还要把对人和环境有危害的杂质含量降到最低,以鼓励农药生产企业不断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品种。
其次,必须抓好农药使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给予农药使用者有效的技术指导。
而在我国这方面比较薄弱,农民盲目混用农药、过量使用农药以及任意抛撒废弃农药的现象司空见惯,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极易造成中毒事故。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明确规定,农药使用者必须懂得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凡违反该规定者将处以罚款。德国强制性要求农药生产商负责回收农药空容器。英国、荷兰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采取类似的方法。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市场监测。由于我国农民大都是分散生产经营,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市场上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将在全国农药检定系统建立全国农药残留监测网,承担全国主要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的工作。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庐山人语
编者按:庐山是我国名山中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久前在庐山举办“中国环境保护三十年”征文颁奖仪式上,与会专家学者、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高度评价了庐山的环境保护工作,认为在我国众多名山中,庐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旅游之路。这样一座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的历史文化名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我们今天编发一组来自庐山的稿件,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呵护自然胜景的一片爱心。
发展生态旅游
庐山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山,也是风景秀丽的自然名山。走入庐山的人是为了在历史的隧道中观古察今,也是为了在自然的胜景中寻幽揽胜。庐山管理局从游客的不同需求出发,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这种生态旅游并非仅仅是观赏美景,而是要通过各种活动让游客领略大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去发现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突出生态旅游的教育意义。比如,庐山将中科院地理所管辖的庐山植物园当作游客游览的首选地之一,希望游客能在欣赏不同植物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庐山植物园 (郑翔)
构筑“生命线工程”
庐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庐山人民的生存之本、生命之源。保护世界遗产资源,还美景于自然,是庐山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工程”。为此,庐山管理局决定,把去年作为庐山的“环境整治年”。一场以全面治理脏、乱、差为龙头,拆除违章建筑、完善配套旅游设施、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为内容的整治环境的硬仗在庐山打响。如今庐山的市容环境达到了“三个看不见”:牯岭正街看不见纸屑、看不见烟头、看不见停放的车辆;做到了“五个一样”:环境卫生做到正街夜晚与白天一个样、居民区与正街一个样、雨天与晴天一个样、景区景点与正街一个样、有接待任务与没有接待任务一个样。
——庐山环卫局 (曾垂香)
自我加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在实践中认识到,环境是需要巩固和发展的。现在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环境的竞争。这要求人们不断提升硬环境,创新软环境。为迎接挑战,庐山自我加压,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无疑是将庐山再次置于世界的检验之下。这是对庐山近年来环境建设成果的检验,也是我们丰富庐山生态旅游科学内涵的又一途径,有助于我们加大对庐山地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庐山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庐山管理局党委 (欧阳泉华)
让碧水盈山清流不断
一年多来,庐山管理局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了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已投资5100万元的供水工程——水库工程部分完工,供水管网及泵房改造正在抓紧施工;投资386万元的庐山水环境治理工程剪刀峡标段正式开工,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规模2500立方米;投资2025万元的如琴湖污水治理拉开序幕,完工后,将还游客一个明净清澈的如琴湖。
——庐山管理局党委宣传部 (袁勇)
拆除观景台还自然原貌
在名山保护中,如何保持自然原貌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庐山管理局坚持这样的原则:决不能让人工建筑破坏自然美景。今年以来,庐山共拆除各类破坏自然景观违章建筑329处,面积达8995平方米,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庐山自己组织的拆除违章和有碍观瞻建筑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成绩。这期间,影响最大的是炸掉了过去投资巨款建造的牯岭观景台,还大自然以原貌。
——庐山管理局办公室 (许峰)
全民动员建造“无烟山”
在庐山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在室内可以吸烟,但室外不能。原因很简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不让烟火污染、危害名山。庐山管理局员工如果违规,将被罚款100元。管理局提出建设“无烟山”,规定严禁野外用火,以保护庐山森林资源的绝对安全。庐山人认识到,关爱庐山的森林资源,就是关爱全人类的遗产资源,就是维护庐山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这种关爱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庐山管理局党委宣传部 (虞会群)
成立专业森林消防大队
独特的森林环境是庐山珍贵的自然资源,庐山管理局党委十分重视保护森林资源,为此成立了专司扑救森林火灾的江西省第一支专业森林消防大队。30名队员是从待业青年、下岗职工、退伍军人中选拔的,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目前,该大队已组建完毕,正在集中培训。庐山管理局党委如此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让人感触很深。
——庐山林业局 (许发生)
下期绿手印论坛话题
上期预告的“如何看待吃野生动物现象”的话题参与者甚众,下期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欢迎来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