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海峡连线
平地风波别有用心
——台湾一周新闻述评
本报记者 孙立极 王连伟
王连伟(台北):台北的九月,白天气温也在30摄氏度以上,不是上街游行的好天气,但这个周末却接二连三地发生几起游行。6日,一场所谓“台湾正名”的“台独”大游行在李登辉的带领下粉墨登场;次日,“反台独救台湾”等两个“反正名”的游行立即针锋相对地展开。
孙立极(北京):据说,这个“正名”游行算是“台独”势力五十年来最盛大的街头秀。李登辉一家三代人全部出动,民进党在基层广为动员,陈水扁也表示,如果不是身在其位,他不会缺席,加之相当长时间的筹备,所以,这次的确聚集了不少人参加。
王连伟:对“台独”势力来讲,“正名”不是新鲜话题,选在这个时刻有许多原因。有人就推测,其中之一是李登辉不仅是为了巩固其在“台独”势力中的地位,更有转移视线的作用。因为不久前国安密账案中数名涉嫌人员的证词都已聚拢到李登辉身上。这次“台独”游行,得益最多的当然也是李登辉。当游行者唱着“阿辉伯最辛苦”的歌谣收场时,游行简直成了李登辉的个人秀。
孙立极:虽然陈水扁口头支持“台独”游行,但在此时举行,他还是有点瞻前顾后。自从陈水扁执政以来,他的“台独”动作相当谨慎,很少无目标乱放枪。以台湾当局9月1日起在“护照”上加注“TAIWAN”字样为例,民进党执政三年多,直到离明年“大选”不到200天的时候才打出这张牌,显然是想通过这些小动作刺激两岸关系,塑造受打压的悲情形象,为竞选加分。但所谓“正名”就不一样了,陈水扁所处位置令他难于开口,选票考虑更令他不能回应,毕竟纯粹的“台独”在台湾不是主流。
王连伟:对“台独”大游行,国民党、亲民党基本是置身事外看风景。就在6日同一天,国民党召开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成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连袂参选的党内程序,同时改选中常会。宋楚瑜本来在欧美访问,8日才能回到台湾,但6日上午却戏剧性出现在国民党总部。据说,因为宋楚瑜听到一些“连当选、宋窃位”、“外省人执政”等传言,“立法院”院长、国民党籍的王金平又接连讲话,让宋楚瑜理解副职的体制所限,使身在欧美的宋楚瑜临时改变日程,6日清晨赶回台湾,上午就在国民党党部亮相,表明立场,一时国亲两党的互动融融。
孙立极:宋楚瑜此举不是小题大做。国亲两党能否团结一致是明年“大选”成败关键,备受岛内外关注。这几个月来,国亲两党为了“团结”二字,煞费苦心。就在连宋良性互动的次日,在国民党中评会上,来自彰化的中评委蔡碧詹便点名批评宋楚瑜背叛国民党,操守问题也一直没有澄清,有必要请宋楚瑜退选。但大多数国民党中评委反对此一意见,甚至指责蔡碧詹为民进党的卧底。
王连伟:无论是国亲两党,还是民进党,都很明了自己的疏失就是对方的机会,所以一举一动都相当谨慎。不过,最近美国国务院研究办公室公布的一份关于台湾的民意调查显示,42%的台湾同胞认为台湾正朝错误的方向走,高于37%认为台湾朝正确方向走的比例;而在2000年5月,陈水扁上台时,只有12%的人认为台湾正朝错误方向走。民调还发现,目前,75%的台湾民众认为经济问题是台湾最严重的问题,而谁更会处理经济问题,57%的人认为是国亲两党,只有14%的人认为是民进党。
孙立极:因此,这场“正名”与“反正名”的交锋,虽然令陈水扁两难、让李登辉得利,但对民进党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因为怨声四起的教育改革让民进党疲于应付。这样一场交锋可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本来教改的始作俑者和规划者都是当年执政的国民党,结果,几年下来,成绩不彰,教育改革问题反而成了国民党向民进党质疑的内容之一。这让承袭这一“成绩”的民进党有口难辩。为此,陈水扁组织了一个教育咨询会,为“教育部”将开的教育发展研讨打前战之余,彰显自己对教育的重视。
王连伟:与此同时,台湾民众已经慢慢成熟。一份当地媒体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选举举措已有相当的识别能力,50%的人认为民进党现在推动公民投票决定重大议题,60%的人认为执政当局在选前不断推出各种津贴或补助方案均是选举策略的一部分。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又见泰雅阁
3座以茅草、竹片、木材修建的泰雅人阁楼最近出现在台湾花莲县通往太鲁阁风景区的公路旁。阁楼的主人田贵实是泰雅文化研究者和实物收藏者。今年6月他多年研究收藏的泰雅文化资料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遂决定在自家的院子里再现泰雅人当年居住的情景。3座泰雅阁楼中较小的一座是瞭望台,另外两座大的是可供来人休息喝茶的阁楼,阁楼的草棚檐下,挂满了玉米、香蕉、山猪肉干等泰雅人日常食品。田贵实还计划在院子中再建一个泰雅人文物展示中心,让人们了解泰雅人真实的历史文化。
1、“泰雅文化工作室”。
2、“瞭望楼”。(本报记者 郑固固 王连伟摄影报道)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港澳七商会与广东工商联建立高层互访机制
本报讯 港澳七大商会与广东省工商联合会近日签约建立高层互访机制。
七大商会包括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香港广东社团总会、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厂商联合会。此次签约是为适应CEPA签署及粤港高层联席会议升级,提升粤港澳民间商务往来,八家机构的高层互动,将对三地的经济融合及广东民营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香港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五位
本报讯 香港金融管理局近日宣布,香港2003年8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1118亿美元,居全球排行第五,仅次于日本、中国内地、台湾和韩国。为数1118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总额,约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的7倍,约占港元货币供应M3的43%。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观沧海
我们都是一家人
“族群”这个词,许多人都陌生,但是在台湾却是个常用词。它既不是指种族,又不是指民族,本身就很矛盾,很微妙。岛内的分裂主义势力,更是喜欢用它来做文章,因为今天的台湾社会,习惯被认为由四大“族群”构成,他们分别是“原住民”(少数民族)、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而在必要时,这四大“族群”又可以“简化”为本省人和外省人。所以“省籍”这个词也同样为分裂主义势力所好用。
其实,台湾的人口构成很简单:98%以上的汉族和不到2%的少数民族。用“族群”来分类,显然是将问题复杂化了。按照它来分类,台湾的汉族被一分为三,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分类标准,则不是血统,而是方言。不要忘了,闽南话、客家话都是汉语的方言,汉语才是闽南人、客家人的母语。至于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繁衍生息,薪火相传,更自不待言。如果照这个逻辑去区分,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通婚后的下一代是什么“族群”?外省人和本省人婚姻的结晶又是什么“族群”?
一直以来,台湾就是个移民社会,其主体都来自祖国大陆,如果要说区别,就在于先来后到而已。“闽南人”、“客家人”的先民较早就开始陆续到台湾,而所谓的“外省人”,大部分则由于历史的原因,到得比较晚。虽然,历史地来看,以前有过少数民族和汉族移民的冲突,闽南人和客家人也发生过一些争斗,甚至同为闽南人的漳州、泉州移民之间也有过械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内部矛盾和冲突,都逐渐平息。而“二二八”事件,则是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根本就不是什么“省籍”矛盾和“族群”冲突。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大家都是外来人,也都成了本地人。他们筚路蓝缕,默默耕耘,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为台湾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奉献了心力。对于宝岛台湾,有着同样朴素而又炽烈的情感,因为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树欲静而风不止。岛内民众和谐相处,显然不为分裂主义势力所乐见。一旦有机会,他们就极尽挑拨煽动之能事,尤其是岛内有选举活动的时候。这方面,李登辉是始作俑者,“台湾团结联盟”和民进党的一些人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他们的理论是,本省人是天生“爱台”的,外省人是天生“卖台”的。一开始,这些所谓的“族群”牌和“省籍”牌还算灵验,能蒙蔽部分民众,时间长了,许多台湾民众已经看穿了这些人物的用心和嘴脸,他们用理性和行动表达了憎恶和唾弃。眼下,台湾又有选举活动,这些分裂主义势力势必又要故技重演,因为“族群”牌和“省籍”牌最廉价、最直接。对此,台湾民众不可以不审慎处之。“族群”对立、“省籍”矛盾,最终的受害者是台湾民众。
台湾的过去,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与共,台湾的将来更需要大家和衷共济。“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其实都是台湾人,也都是中国人。海峡两岸,都是一家人。(亚明)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