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曾几起几落,命运坎坷。如今,云南省正从实际出发,着力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路——
云南:五百万农民看病不发愁
本报记者 白剑峰 张帆
新型医疗 惠及农民——
前8月为15万多农民减免门诊医药费72万多元、为4000多人减免住院医药费100多万元
在云南会泽县金钟镇以礼村,记者走进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房屋是土墙,由于年久失修,斑斑驳驳。男主人姓何,眼睛不好,无法外出打工,家庭收入主要靠两亩烟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年初,全家4口人每人交了5元钱,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月,儿子因患疝气住进县人民医院,住院费花了1300多元。出院后,他很快就到镇里报销了45%的医药费。一家人连称合作医疗救了急。
云南是一个偏远贫穷的省份,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省有1005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3.4%。由于经济落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健康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年初,全省选择了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截至8月底,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742万人,已参加515万人;合作医疗基金共为15万多人减免门诊医药费72万多元,为4000多人减免住院医药费100多万元。
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
政府资金确保到位,农民出资比例不搞“一刀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是:农民每人每年拿10元;地方财政给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10元;中央财政给每人每年补助10元。
然而,对于有着73个国家重点贫困县的云南省来说,多数县级财政捉襟见肘。为此,年初云南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切实可行的筹资比例:省级财政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预留3770万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经费,即对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一般县和经济状况较好的县,分别按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6元、5元、4元和3元,其余由市、地、县财政负责落实,确保三级财政补助农民年人均10元经费到位。
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要农民每人每年拿出10元钱也有困难。为此,云南省坚持量力而行,在农民出资比例上不搞“一刀切”。为了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农民每人每年只交5元,剩余的5元由各级政府承担。同时,为了让贫困人口也能参加合作医疗,云南省级财政安排600万元贫困医疗救助资金,参加试点的地、市、州也安排了700多万元,用于救助农村“五保户”和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家庭。
一县一策 一乡一策——
公示报销账目,明确报销标准,简化报销制度
在宣威市热水镇热水村卫生所门前,记者看到一张公示榜。上面清楚地列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村民的报销金额:赵正中,外伤,应交医疗费911.10元,实交728.70元,减免182.40元;施济轩,扁桃体炎,应交医疗费154.80元,实交124.00元,减免30.80元……这种每月公布报销账目的制度,在各乡村已经普遍推行。
为了确保专款专用,20个试点县均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并在每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专门机构。各县、乡、镇根据实际情况,一县一策,一乡一策,确定了农民的门诊和住院报销比例。以热水镇为例,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凭《合作医疗证》到村卫生所或乡镇卫生院就诊,均可享受减免优惠,减免标准为:门诊治疗当场减免医药费20%;住院医疗费在500元以下的减免30%,500元—1000元的减免40%,1000元以上的减免50%,最高减免额为2000元;确属疑难病症需要转县级医院的,由乡卫生院出具证明,最高减免额可到3000元。农民报销住院医药费只要持病情诊断证明书、住院收据、出院证等,经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审核属实后,即可兑现。
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乡——
编织三级“网底”,农民有病不再拖
云南省是一个穷省,为什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这么快?云南省卫生厅厅长陈觉民说,云南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网底”没有破,几乎每个村都保留着卫生所,多数乡村医生还坚守在预防保健的第一线。这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网底”没破,但乡村卫生院所房屋破旧、设备简陋、人员匮乏却是事实。为了让农民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云南省开始大力编织“网底”。年初全省即从扶贫经费中拿出4500万元,每个村卫生室投入3万元进行重点建设。过去,许多村卫生所连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这“老三件”也不齐全,甚至连张输液床都没有。经过投资改造,目前20个试点县的村卫生所面貌焕然一新,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了电脑,合作医疗报销账目实现了电子化管理。
“小病拖,大病挨,危重才往医院抬”,这曾是许多农民的真实写照。然而,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以来,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农民有病就医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多数乡村卫生院所的业务量翻了一番。宣威市落水镇滴水村卫生所医生单祖高说:“过去这里条件差,农民有病不愿来。今年,政府投资进行改造,翻修了房屋,新添了输液床、手术器械等设备,每月的业务收入从过去的3000多元上升到7000多元。”
政府为主 农民为辅——
提高保障水平,避免大起大落
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曾经几起几落,命运坎坷。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当时,乡村“赤脚医生”仅靠“一根针一把药”,解除了许多农民的病痛。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解体,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90年代以来,虽然一些地方曾经尝试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但几经起落,多数夭折。
云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在哪里?是否会重蹈覆辙?会泽县卫生局局长阳元飞曾经历了三次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前两次的经验和教训,他有很深的体会:第一次农村合作医疗是1968年,是低筹资水平下的全包全免。农民每人每年出5角钱,每次看病挂号费只有5分钱,有的地方有医无药,农民只能得到价廉的扎针灸、拔火罐、吃草药等,很难吃到西药。伴随着集体经济逐渐解体,合作医疗也走向衰落。第二次农村合作医疗是1999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只减免挂号费、注射费、护理费、床位费,不减免药费。农民大病最高报销额不超过500元。由于保障水平低,合作医疗对很多农民没有吸引力,因而很快也解散了。与前两次农村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政府资助为主、农民缴费为辅的筹资机制,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民明确了缴费义务,总体医疗保障水平高,抵御风险能力强,因而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拥护。
云南省卫生厅厅长陈觉民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实践,必然会经历一些曲折,但只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取信于民,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今后,我们仍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根据合作医疗资金总量,并结合当地群众疾病的发生情况,合理确定补助比例,既要防止“崩盘”,又要确保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如何保证资金运行安全,提高管理使用水平,维护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如何确保政府投资到位,同时引导农民增加筹资数额,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抗风险能力。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山东——
农民因病致贫现象普遍
小病不敢去医院,大病无钱看医生
65%以上的家庭医疗费用在400元以上
本报讯 记者何勇报道:记者日前从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获悉,从对全省农村消费情况的调查来看,山东省农民的医疗保险意识非常淡薄,因病致贫现象比较普遍。
据此项调查,2002年山东省农民家庭用于看病、治病的费用,20%的家庭消费在200元以内,15%的家庭消费200元—400元,35%的家庭消费400元—600元,20%的家庭消费600元—800元,另外约有10%的家庭消费在800元以上,个别家庭甚至消费上万元。65%以上的家庭医疗费用在400元以上。
农村合作化医疗程度还比较低,农民的医疗保险消费意识也很淡薄。从调查情况来看,全省经济发展越缓慢越落后的地区,农民的医疗保险意识越淡薄。聊城、德州两市分别有90%和70%的农民没有参加任何保险。烟台、潍坊等发展较快的市也有30%—40%的农民没有参加保险。即使有的参加了保险,也仅局限于因驾驶机动车而须参加人身意外险、财产险或在集体单位上班等原因参加养老险等险种,很少有参加医疗保险的,而医疗问题正是当前困扰大部分农民将来年老多病且没有保障的关键。故此,由于经济不宽裕及保险消费意识落后,使许多农民陷入小病不敢去医院,大病无钱看医生的窘迫境地。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金台数据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速
张越 编制(新华社9月8日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一根“同心索” 维系千人命
陕西省宁陕县渔湾、麻庄两村在“8·29”特大洪水和泥石流灾害中损失惨重,通往外界的所有道路均被洪水冲毁,1000多名灾民被困在河对岸。紧要关头,政府搭建了一条救助钢索,将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中。当地群众称这条钢索是连接党和群众的“同心索”。图为9月7日,救灾人员在通过钢索为被洪水围困的受灾群众传送大米。(新华社记者
王利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河北正定——
36名教师面临窘境
不捐资万元就别想执教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临近了。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36名中小学教师心里却没有一丝喜悦。眼下,他们正面临窘境:在“捐资助教志愿书”上签字,“自愿”捐资1万元;如不签字,将可能面临下岗甚至失去被聘为教师的机会。
据报道,2001年7、8月时,共有36名教师或平调或新分配来到北早现乡所辖的中小学校。当时北早现乡政府通过学校向他们每人收取了1.5万元现金,乡里称之为“试用期风险押金”,当时口头承诺“等3年后还本不付息”。这些教师为保工作,东挪西借最终都交了钱。今年秋季新学期刚开学,36名教师突然接到校方通知,说两年前交给乡政府的1.5万元“试用期风险押金”,只能退给每人5000元,其余1万元乡里扣下来作为发展北早现乡教育事业资金,并拿出一张空白的“捐资助教志愿书”让教师们在上面签名。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记者来信
整体性 舒适性 经济性 环保性
“人居科技”引领住宅时尚
新华社记者 邹清丽
一些业内资深人士和住宅专家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后指出,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高档楼盘市场的竞争趋于同质化,科技含量成为楼盘新的价值“提升器”——能否巧妙利用“人居科技”,带给人们健康舒适的居室内环境成为住宅市场上的新时尚,在消费者选购商品房考虑的各种因素中,占到了越来越重的分量。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日前在“人居科技改变居住内环境研讨会”上介绍,“人居科技”具有四个层面上的特征:整体性,即系统、整体地考虑科技在居住上的应用;舒适性,带给消费者最大的舒适感受;经济性,充分提升住宅产品的性价比,降低消费者使用费用;环保性。据专家介绍,具体而言,“人居科技”涵盖广泛,如运用高科技环保建材,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增强隔音及隔温效果;窗户采用夹胶玻璃以有效防热、防盗、防紫外线、防眩目等,尤其是地温式空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但在我国,近几年仅北京等北方城市的几个高档住宅小区有所尝试。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海南乐东
干部赊账吃喝欠巨款
据新华社海口9月8日电(记者周正平)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经营餐馆的吕碧晶没想到:餐馆开业不到3年,就被县里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以接待用餐的名义签单赊账拖欠了约47万元吃喝款。4月底,吕碧晶关闭了餐馆,把全部精力放在讨债上。但到目前为止,她只要回了8000多元钱。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河北任丘
维权电话竟成点歌台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 华北石油管理局职工金先生在单位所在地任丘市拨通“12315”这部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开通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时,没想到话筒里传来的却是莫明其妙的歌声。这样既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违反了信息产业部相关规定。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河南舞阳
清末“红衣大炮”现身
本报郑州9月8日电 记者王明浩报道:一尊清朝后期建造的“红衣大炮”近日在河南舞阳一建筑工地被发现。大炮炮身长约2米,炮口直径约0.15米,炮头直径近0.4米,总重达1000多公斤,炮身上“红衣大将军”5字清晰可辨。经专家考证,这尊铁炮铸造于清代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距今已有141年,目的是打击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捻军。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他利用业余时间搜集贝壳几千种、2万多枚,在大连星海湾建起了亚洲最大、中国首座贝壳博物馆——
张毅:三十载集贝痴心不改
王科 孟凡玉
走进大连贝壳博物馆,迎面的棘皮海胆作为镇馆之宝赫然入目,黄金宝螺、缀壳螺、红翁戎螺、鹦鹉螺……一件件鲜艳瑰丽、光彩夺目,让人目不暇接。张毅用30多年的苦心收藏把人们带入了奇妙的贝类世界。
30年前——无意间闯进奇妙的贝壳世界
张毅对神秘的大海一直充满好奇,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闯进了贝壳这个奇妙的世界。
1968年,张毅从大连水产学校毕业后成为辽渔集团的一名船员。有一次出海,大副捞到一个足有30厘米长的大鹑螺,美妙绝伦的造型让他惊叹不已:大海中竟有如此奇巧之物!张毅不禁怦然心动。
从此以后,张毅便成了大副家的常客。每次到大副家,他都首先抱起大螺爱不释手,临走还要恋恋不舍地望上几眼。半年后,大副忍痛割爱把鹑螺送给了张毅。心仪已久的宝贝到了手,张毅顿觉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开始收藏各种贝壳,与美丽的贝壳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个贝壳——几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张毅的贝壳收集之路既快乐又充满了艰辛,他收集的每一个贝壳中差不多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一次,在斐济的捕鱼基地海边,他看到一位小姑娘在挎着小筐卖贝壳,就在她的筐内搜寻,翻着翻着,他眼前一亮,欣喜地从筐中找到两枚宝螺。他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后来,张毅从日本贝类学家小菅贞男那里得知,这枚宝螺的国际交流价格高达2000美元,而且只有这个岛才出产这种螺。
还有一次,张毅到俄罗斯进行商务谈判。在一个海货市场,他发现了一枚十分罕见的女王唐冠螺,立即买了下来。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回国的时候,为了防止把螺碰坏,他不顾严寒,竟脱下棉衣把螺小心翼翼地包起来,虽然一路冻得瑟瑟发抖,却全然不顾,只惦着怀中的“宝贝”是否安然无恙。
张毅经常潜到六七米深的珊瑚礁群采集贝壳,有一次还遇到了可怕的海蛇。就这样,他冒着危险采集到了许多贝壳新品种。
暗下决心——要建中国自己的贝壳博物馆
1988年,张毅从日本贝类学家小菅贞男的《世界贝类图鉴》上得知,世界上形态各异的贝壳竟达11万多种,观赏性贝壳则有上万种。张毅的视野更加开阔
了……他决心搜集更多新品种,争取成为中国珍藏贝壳最多的收藏家。他通过自己潜海采集、高价收购和互相交换等各种方式来收集贝壳,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一次,为了买一枚红翁戎螺,他竟花去2000美元。每次出国回来,他都倾其所有带回各种各样的贝壳。
30载的痴心追求,张毅从各地搜集的贝壳达几千个品种,有2万多枚,其中不乏世界珍稀品种。家里放不下,他只好把这些贝壳存放到一座闲置的仓库中。
一枚枚美丽的贝壳串起了张毅多彩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已成为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经常出国,每到一国,贝壳博物馆是必到之处。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日本的半峰和鸟羽贝壳博物馆、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等国家的贝壳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被各国贝壳馆的丰富藏品所吸引,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沿海国家几乎都有国家级贝壳博物馆,而有着浩瀚海疆的中国为何没有自己的贝壳博物馆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张毅暗下决心,要建一座中国自己的贝壳博物馆。
倾吐心声——贝壳博物馆是30年藏品最好的归宿
从大连星海湾的城堡博物馆登高望去,眼前就是烟波浩渺的大海,迎着徐徐吹来的海风,张毅平静地说:“贝壳博物馆是我30年藏品最好的归宿。”
他告诉记者:经过努力,他建贝壳博物馆的设想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支持。贝壳博物馆采用的是由大连市政府出土地、出资金建馆,由张毅出展品并负责经营的“公助民办”的全新办馆模式。
今年4月正当贝壳博物馆布展工作全面铺开时,非典疫情袭来了。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张毅带领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建成了这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大型贝壳博物馆。
今年7月17日,贝壳博物馆刚刚开放,中外游客便纷至沓来。他们对馆里异彩纷呈的展品赞叹不已。时逢举世瞩目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举行,众多与会领导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博物馆,并给予高度评价。
张毅多年的梦想实现了,但他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要办世界一流的贝壳博物馆。为此,他决心在2—3年内让藏品超过1万种,让人们看到更多更美的贝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