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三峡建设经验系列报道
铸起精神的大坝
本报记者 龚达发 刘成友
40多年论证,10年建设,几代人为之奋斗,几代人为之呕心沥血,三峡工程建设者不仅用钢筋水泥浇筑起巍巍三峡大坝,更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浇筑起一座时代精神的丰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汇聚在一起,挡住滔滔江水,化为民族和时代前进的动力。
科学精神铸造一流工程
科学无坚不摧,科学造就一流。一道三峡大坝,就是科学和技术的结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周期之长,投资之多,技术之复杂,设计施工之艰难,前所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建设者解决了工程建设诸多领域的重重困难。
依靠科学,破解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在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数千名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40余年、规模空前的科研攻关和论证。仅开工前10年,专家组就提交了1800多份科研报告。关于防洪作用、生态环境、发电效益、泥沙淤积等等,无不经过科学、周密的可行性论证。这些报告,体现了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的一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科学精神强化了质量意识。千秋大业,国运所系。大到一根吊梁,小到一颗螺丝钉,建设者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三峡工地,建设者常用“如履薄冰”描述自己的心态;“三峡无小事”,“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已成为建设者不变的信念。
3年前,三峡总公司成立了质量总监办,聘请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权威人士作为专业质量总监,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混凝土浇筑、机组与金属结构安装等实施权威监督。由此,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把关、业主项目部监督和质量总监督办公室按专业把关,最后再加上专家组的检查指导,使整个三峡工地形成了一个大的质量监督网络。
三峡工地,还曾因为美国的总监罗伯特在质量方面的严格而刮起一股“罗伯特旋风”。经过这件事情的洗礼,质量意识深入人心。科学是工程的根本,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以此为根基,三峡建设者在滚滚洪流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创新精神造就世界奇迹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者勇于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挑战一系列世界级水电建设难题,改写多项国际水电工程新纪录。
双线五级船闸号称“长江第四峡”,是在坝区左岸山岗中硬生生开挖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航道。施工难度主要集中在高边坡的开挖和稳定上。负责这项工程的武警水电部队技术人员,先后克服了高边坡支护稳定、岩体半孔光面爆破、高精度对穿锚索和高强锚杆嵌入固定岩体等难题。仅为了固定岩体而深深嵌入的4200多束锚杆和13万根锚杆,其钻孔总长度就相当于穿透了整个地球。二期深水围堰浇筑、大型施工设备体系的运用和混凝土高速度施工等技术难题,都创造了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
管理创新,成为科技创新和质量一流的有力支撑。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应运而生,构成了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的“三峡模式”。截至目前,三峡工程共有200多个大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实行招标投标制,严格合同管理,使一二期工程投资节资率分别达到8%和3%。这套日臻完善的“三峡模式”,目前正被法国电力公司向全世界推广。
三峡坝区汇集了近20家主要参建单位,开工之初,工地一度矛盾频发,纠纷不断,甚至两个施工单位的两个工区间筑起一道墙来。为此,三峡总公司提出,创建一种新型协作管理机制,既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的特征,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这种新机制的协调下,各单位紧密配合,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协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各种艰巨任务。
奉献精神成就民族伟业
在三峡,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这些水电人转战南北,现在又战斗在火热的三峡工地。其中,有的年轻妈妈两三年回不了一次家,和儿子通着电话就不知不觉流下泪来。有的是“夫妻兵”,有的是“父子兵”或“父女兵”,他们数年如一日,在紧张忙碌的工地默默奉献着。正是这些貌不惊人的人筑造了雄伟的大坝。
郑守仁,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被誉为“当代大禹”,在工地一住就是8年。他主持的设计优化,为国家节省资金1亿多元。国家奖励的数万元奖金,他全部捐给了水电建设和水电职工。有人说:“郑总具有神话般的人格力量。”
在三峡,默默奉献的还有数十万三峡移民。在三峡工程论证的几十年里,各区县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告别故园。有的从低处移到高处,有的从故土移到外地。部分人的居住条件因此改善了,但许多良田淹没了,耕地减少了,一些人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新的挑战。真正适应新生活,并迎来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还有待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伴随着转型的阵痛。民族伟业,离不开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三峡移民。
长江作证。三峡工程建设者倾力建造的雄伟大坝,将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精神丰碑和历史见证。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用户理解 政府支持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永强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是主要为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开发、研制其心脏设备(离心压缩机)的专业制造企业。目前,离心压缩机产量居于世界第六位,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前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由于我国的装备制造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因此,能够取得用户的充分理解和最大信任十分关键。我们在大庆48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冷冻压缩机国产化实践中对此体会尤深。大型乙烯装置离心压缩机的设计制造当时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能做。国产化机组虽然价格比国外进口要省近50%,但是用国外机组无风险,而对国产化机组的技术含量与风险系数,当时哪个企业也不清楚。大庆人为了振兴民族工业,甘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原国家经贸委、原机械部以及中石化总公司坚持国产化,不惧风险作出郑重承诺。这些都为我们设计制造的第一套48万吨/年乙烯改造用国产化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不仅达到国外同类机组的先进技术水平,而且为国家节省投资约3500万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给了我们一次次第一次的机会,才使我们一次次实现了离心压缩机国产化零的突破,才使我国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得到了较快发展。
在加入WTO后新的环境下,国家应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制定发展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近期、中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借以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力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对招标采购的管理,明确规定在政府采购中应给予本土制造产品以一定的优惠,在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采购本土制造的产品,在为重大装备制造业提供市场发展空间的同时,为国内制造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生产企业售后服务要有制约
武汉市地方税务局武昌分局 李力文
不少企业不喜欢用国产装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不尽如人意。因此,今后要形成售后服务的制约机制。国产设备的服务质量差是一个历史性的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关键要有一套制约机制,建议在企业采购国家重大装备时,将一定比例的采购金额(如5%)作为今后服务的风险金,随着设备投入使用逐步支付给制造企业,这样可以使制造企业更关心设备使用的情况,与使用企业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同盟”。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给国内企业平等竞标的机会
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舒英钢
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困难有很多方面,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次重大装备的研制依托工程落实难。因为“没有业绩”,不具备重大成套设备的投标资格,企业虽拥有引进技术或自主开发技术,也难以取得合同。为取得依托工程项目,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寻求政府部门支持和业主的认可。而且,企业为了取得工程项目合同,只能低报价,产品利润极微,甚至亏本。
原国家经贸委为鼓励企业研制重大装备,对重大装备研制项目,以科技三项费补助企业,这个制度很好。同时,希望政府能借鉴国外扶持本国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在不违背WTO规则的前提下,出台相应政策,如政府采购制度,通过政府采购,向国内企业招标,给国内企业一个平等的竞标机会。继续实行重大装备研制补助政策,但力度能加大一些。另外,对重大装备配套的必要关键设备进口免税,以降低整套设备的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欢迎读者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本报自8月11日起,开展了“如何加快重大装备工业发展”的讨论。这个讨论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士纷纷就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如何加快发展,发表意见和建议。截至今天已刊发了13期讨论专栏。为把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希望读者就以下问题广泛发表见解:
一、我国重大装备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有哪些,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距,如何缩小以至消除这些差距?
二、在重大装备工业发展中,企业和政府各自应担当什么角色,如何正确处理市场导向与政府支持的关系?
三、如何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加快重大装备工业发展?
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经济部“如何加快重大装备工业发展”专栏(邮政编码100733),或传真至010—65368474,电子信箱:jjzk@peopledaily.com.cn。——编者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万吨货物重载列车试运行成功
本报讯 记者王政从北京铁路局获悉,万吨货物重载列车9月1日在大(同)秦(皇岛)铁路成功试运行,标志着我国铁路发展货物重载列车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步伐加快,路网规模不断扩大,运输能力增强较大,但铁路总量偏少、运能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限制型运输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今天试运行的重载列车牵引货车120辆,比普通货车多编组70辆,总长超过1.4公里,牵引总重量达1万吨。
列车每天在山西的安太堡站和新高山站发车,终到站为毗邻秦皇岛港的柳村南站,试运行期间每天开行5对。万吨重载列车的开行将有效缓解大秦铁路运能和运量的矛盾,预计今年大秦铁路货运量可达1.2亿吨,比去年提高20%。
据悉,北京铁路局在围绕最大牵引重量、最高运行速度、最困难地段等课题试验的基础上,运输、机务、工务等各系统都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确保重载列车运行安全和运输畅通。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