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江西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的积极回应和深刻思考。其中,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突出体现;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是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和时代内容的坚实基础;“四个如何认识”,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时代要求的进一步思考与阐发;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执政意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时代意识的具体体现。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兴起学习贯彻新高潮,切实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相互联系,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是认识其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前提与基础。
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突出体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突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时”,指的就是时代、时势、时代内容、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性,就是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开拓创新。这就需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深刻认识时代发展的趋势,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性和时代要求?这是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需要弄清的关键问题。
20世纪最后10年特别是世纪之交,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标志,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形势错综复杂。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概括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具体表现在: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在这一基本态势下,国际局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对人类危害上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作为未来潜在对手,妄图遏制中国的崛起。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将在21世纪持续很长时间。
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这是党面临的严峻考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和深刻思考。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和时代内容的坚实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科学判断,指明了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论基础。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既包含对党的历史的纵向认识,也包含对党在当今世界中横向位置的比较和判断。经过80多年的奋斗,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变化包含了党所处的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我们党从革命党变成领导建设的执政党后,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所确立的具体纲领和所要实现的目标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党的活动方式和工作制度、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路线方针政策、对党的先进性要求等自然也有别于过去。党的历史方位的另一重大变化来自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带来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化,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我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党内,党员人数已达到6600多万,且新党员占多数,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否紧跟时代进步潮流,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是党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体现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只有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才能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内容。
“四个如何认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时代要求的进一步思考与阐发
继2000年2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同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四个如何认识”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党所处历史环境的新变化,核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不仅没有从世界上消失,而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发展,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处于优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其根本制度所允许的限度内,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自我改良和调整。我们一方面应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消弭其内在基本矛盾,从而也未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
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或“终结”,而是在改革中走向辉煌。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两项基本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是这两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21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由对峙走向又斗争、又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共处时代,这是二者关系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为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在提出“四个如何认识”的同时,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等问题。这些仍然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延伸,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时代要求的进一步思考与阐发。
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执政意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时代意识的具体体现
面对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繁重而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他说:“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强烈的时代意识的体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我们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我们在复杂的形势下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民族振兴,关键在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基于“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不仅显示了我们党对自己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洞察,也表明了我们党对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江泽民同志说,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执政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关键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执政意识的核心。党之所以赢得执政地位,靠的是全国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党继续执政并长期执政,仅靠过去的功绩是不够的,人民要看执政党的新作为。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深刻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共产党的执政本质、执政基础、执政内容、执政方式、执政纲领、执政资格和执政前途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强大思想武器。(执笔:傅伯言 尹世洪 余品华)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坚持高扬文明的旗帜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系列谈之十三
杨春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它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可以说,坚持高扬文明的旗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个特征,是我们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应当倍加重视的。
所谓文明,指的就是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文明是“人猿相揖别”的标志,追求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远古时代,人类获取生活、生存资料的能力极其低下,文明的发展极其缓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商品交换,人类社会才进入了文明时代。恩格斯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相继出现的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称之为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然而,在这些时期,既有文明的进步,也有残酷、野蛮的压迫和剥削,文明的发展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文明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为文明的真正实现开辟了途径。
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进步,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文明”就是这三维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六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作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
坚持高扬文明的旗帜,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文明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重视文明状况,推动文明发展,提升文明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坚持高扬文明的旗帜,是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时代进步的潮流,如果我们不积极推动三个文明建设,不积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就难以真正抓住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的条件和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强文明建设的任务也就越来越紧迫,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高扬文明的旗帜,必须正确处理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地位,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自觉地处理好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建立退耕还林的长效机制
江龙
近年来,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为了使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收到更扎实、更持久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果,还需要从保证、监督和动力相协调的角度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从制度设计和体系上着力研究保证机制。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与其重要性相比,制度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从而导致缺乏有力的保证。如,一些地方对退耕还林补助金的发放,采取由乡村干部怀揣款项挨家挨户地进行,这不仅容易导致农户不能及时拿到钱,而且还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如果采取在签订退耕还林合同时,就由乡镇一级政府或有关部门为退耕农户在金融机构开立存折的办法,这个问题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退耕还林的制度设计,应注意从形成体系出发,在国务院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和相关规章、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生态保护法》等,对退耕还林应遵循的原则、目标责任、规划计划、保障措施、检查验收、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制度设计还应在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将退耕还林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等一并加以考虑。
积极构建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退耕还林是一项点多面广、时间跨度长、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也是一项集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于一体的工程。搞好这项工作,监督至关重要。对退耕还林工程而言,一种良好的监督机制的基本要求是“横到地头,竖到农户”。从横向看,就是要求财政、林业、粮食等部门密切协调,在规划、作业设计、合同签订、种苗供给、工程验收、粮食和补助发放等方面做到环环相扣,重点加强对“退”和“还”环节的监督。从纵向看,要求对省、市、县、乡、村、农户实行多层级监督,其重点在农户。为此,需要紧紧抓住教育、防范、堵漏、查处几个环节,将监督贯穿全过程。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监督水平。通过对干部和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各级干部提高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思想认识,提高工作水平;使农户知道退耕还林的目的、意义,掌握相关技术、运作程序和要求,从而积极投身于退耕还林的实践中,自觉参与到监督工程质量的工作中。二是加强防范,推行退耕还林计划到户公告制。通过公告制,将农户退耕还林的计划、面积、地点、种苗、植林成活率、钱粮补助等情况张榜公布,加强群众相互监督,以预防违纪事件的发生。三是实行种苗采购的招投标制,以堵塞漏洞。集中招投标采购方式,有利于确保种苗品种、价格、质量,避免垄断经营。四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应建立多部门参与、渠道畅通、上下一致、内外结合的工程验收监督制度,实行监管并重、审监分离,加大执法督查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探索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持久动力机制。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必须有相对的持久动力机制为其提供支持。从资金来源看,中央财政拨款是一个重要方面,地方财政拿出一定的配套资金也是必需的,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应开辟多种筹资渠道。比如,可以考虑建立生态保护基金,按照受益的范围和程度,对相关地区和单位按一定的比例征收,专项用于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和发展。同时,对如何解决地方要发展、农户要增收的问题,也要通过搞好后续产业的研究开发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退耕还林工作“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第9版(理论)
专栏:
与时俱进 联系实际 着眼发展
学习好、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郭杰忠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一要求,对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生命力之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键是要掌握其理论实质。这个实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了这个实质,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反,离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没有背弃马克思主义“老祖宗”,而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的发展。这个“进”,是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基础上的“进”,包含着对已经不符合实践发展的结论、观点、认识的积极扬弃。因此,只有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学出新成效,得到新收获,才能有思想上的新解放,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新创造。
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是否联系实际,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能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关键是做到既认真学习,又善于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只有下大功夫、下苦功夫认真学习钻研,才可能真正掌握。读过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书籍,不等于真正读懂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道了个别结论,不等于掌握了科学体系;明白了它是科学的方法论,并不等于把握了其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因此,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记笔记、谈体会上,而应该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理性思考,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同自身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努力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本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统领全局、贯穿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把实践的着眼点放在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看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得怎样,并不是看我们对所学的东西能否倒背如流,也不是看我们能不能把学习这件事搞得轰轰烈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必须始终把立足点放在提高认识和改进工作上。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要敢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敢于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敢于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探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途径新办法:更新观念,使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适应;把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解决矛盾,促进发展;把握关键,抓住要害,把经验性的做法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观的深化和创新
王风光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中,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格局。其中,物质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它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它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它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是无止境的,人类的发展终将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被时代所淘汰;而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与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发展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价值取向。十六大提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的科学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思想的丰富。它要求我们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进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